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 设重点城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知识产 权军民融合试点城市、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等 5 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成都落地。20 个区(市)县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实现了行政区域全覆盖。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并投入使用,累计审结发明专利 申请约 30 万件。成立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的版权服务。建成四川省唯一的知识产权类交易场所——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组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交易联盟,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规模上百亿元,总规模居全国同类交易场所第二。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 47.92 万件、18.21 万件、24.33 万件、4.12 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有效注册商标、著作权登记分别达 5.01 万件、61.56 万件、49.59 万件,软件版权登记 2020 年位列全国第五。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分别达 46 件、37 件,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30.2 件。
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2 项,银奖 2 项,优秀奖 44 项,荣获“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1 项,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1 项,优秀奖 2 项。全市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1000 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事业单位 820 家。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增强。深入开展“铁拳”“蓝天”“剑网”“春雷”“双打”等专项执法行动,办理知识产权行政违法案件 3000 余件,规范中介机构代理行为
600 余家企业,查处涉嫌“挂证”执业代理师 165 人,侦办制售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695 件,刑事打击 1005 人,涉案金额达 7.4 亿余元,捣毁制售假生产窝点 450 余个(处)。依托知识产权审判庭,推进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创新类型化 案件快审机制、审辅剥离制度,多项工作入选全国司法机关知识 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开启知识产权专业化检察模式,创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办理制售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352 件 822 人,审查起诉315 件 661 人,16 起案件获评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成立 11 个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557 家非诉纠纷调解机构,规范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调解工作,提高非诉纠纷解决效率。建成“互联网信息处置平台”“经侦应用云”“物流监测点”“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多个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