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形成新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200万元以上。(高温高压滤失量≤25mL,盐水浆润滑剂系数降低率>50%;生物毒性EC50 >30000 mg/L;1%水溶液粘度<20mPa·s。)
(21)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与天然气低温耦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目前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存在的能耗高、副反应多以及催化剂易积碳失活的问题,开展低温、高活性CO2-CH4耦合制合成气新型催化剂研究及放大制备;开发低温CO2-CH4耦合利用工艺、关键设备;开展系统集成及工业示范;开发万方级CO2-CH4重整装置工艺包。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3名;形成新产品2个(新型催化剂的CO2-CH4耦合转化温度≤450℃,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率≥50%,合成气(H2/CO)时空收率≥1.0 mmol/g·min);开展应用示范1个(二氧化碳处理量100标方/小时)。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22)锂材料母液综合利用工艺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氢氧化锂生产线上的富钾母液,研究基于碳化热析等工艺的母液除钾技术,研究最佳处理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及成本测算、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开展基于该工艺产出新产品碳酸锂的应用示范,确保产出碳酸锂达到工业级标准,并探索产出电池级碳酸锂的可行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性技术1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碳酸锂新产品1个,建成生产线1条,实现年处理母液1万吨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以上。
(23)交通能源融合源荷协同节能高效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能源融合问题,构建电动汽车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和多维调度潜力分析体系,建立信息/价格激励引导策略下的电动汽车智能聚合响应调控技术,形成与交通能源融合下的源荷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实现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的源荷协同互动,推进交通与能源绿色低碳化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源荷多时空尺度交互及稳定机理、电动汽车多维调度潜力及聚合响应策略、源荷分层分区协同优化运行控制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开发软件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24)极端条件下百兆瓦级光储电站智能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