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扩权县(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现启动2023年第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一、申报要求
所有申报项目均需符合以下申报要求和相关指南要求,所有附件材料均需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一)项目申报单位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包括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
2.项目牵头单位应是注册地在四川省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具备科研开发、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研究能力的企业及单位。其中:
(1)企业应具备科研开发、科技服务或决策咨询能力。一般应是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2021年或2022年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022年度全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2022年度民营经济10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
(2)经费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申报。
(3)合法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不具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机构,限申报软科学、科普培训等科技项目。其中,经科技厅备案(认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除外。
(4)合伙制企业限申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创业投资补助项目。
3.项目合作单位应为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具备科研开发、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研究能力的企业及单位。
4.项目申报单位应对申报项目及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发现项目或申报材料造假,新申报项目不予立项,项目申报单位纳入科研失信记录。
5.多家单位联合申报项目,应签订该项目合作协议(加盖法人单位公章),作为申报书附件材料扫描上传。
6.牵头单位为企业的,须在注册信息中如实填报上年度企业基本财务信息。其中,纳入统计部门调查范围的企业,须按照《企业(单位)研发活动统计报表制度》要求报送统计部门的上年度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表和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表中的数据填报,并上传附表。优先支持自身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
7.企业牵头申报项目的,自筹资金与申请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相关指南另有要求的以指南要求为准),并需提供自筹能力相关支撑材料(以下材料之一:电子税务局下载的2022年第二季度企业财务季报、2022年6月末或7月末银行对账单或存款证明),财务数据涉密的单位除外。
8.项目申报截止时间前,有到期一年后未完成项目验收的企业,不能牵头新申报项目。
9.项目申报单位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二)项目申报人要求。
1.项目申报人包括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参与人。
2.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软科学项目除外)。
3.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1962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外籍专家除外),指南中有明确要求的按指南要求执行。
4.鼓励在川工作的外籍科技人员申报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的,项目实施周期应处于其聘用合同中规定的聘用期限内,聘用合同应作为申报书附件材料扫描上传。
5.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牵头单位人员。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开展研发、成果转化等。属于此类情况的科技人员可作为离岗创新创业、兼职创新创业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人员名单由高校、院所统一向科技厅提供。
6.指南中规定的拟支持经费100万元及以上的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指南中对项目负责人有明确要求的按指南要求执行,指南无明确要求的其他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应符合“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条件要求”(见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申报须知”)。
7.同一年度,同一项目申报人新申报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2023年度项目限1项,目前承担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或还在限制申报期内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退出项目研发团队的,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新的项目申报。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按其对项目负责人要求执行。
8.指南编制专家不能申报其参与编制指南的科技计划项目。
(三)推荐单位要求。
1.各推荐单位可在此通知基础上另行制定通知,明确当地项目申报截止时间和报送流程。
2.各推荐单位应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的合规性审核,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推荐,向科技厅报推荐函并附项目汇总表。地方推荐的项目,由地方科技部门初步形成推荐意见后,会商同级财政部门,联合向科技厅和财政厅报推荐函并附项目汇总表。
3.审核未通过的项目由推荐单位退回。
(四)其他要求。
1.同一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跨计划、跨专项重复申报。
2.指南中明确了组织单位(部门)的项目,相关单位(部门)应出具推荐函,作为申报书附件材料扫描上传。
3.申报项目应严格按申报通知要求,提供满足指南相关限制条件的附件材料和证明项目前期研究基础的附件材料并在线上传。
4.申报通知及指南中要求上传的企业财务年报、季报均需提供从电子税务局中下载的报表。
5.指南中明确只支持1项的,如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采取“赛马制”方式同时支持2项。
6.项目执行期从2023年1月1日起(指南有明确规定的除外),执行年限具体见指南要求。
7.研究项目如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应签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承诺书》并作为申报书附件材料扫描上传。
8.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申报人应严格遵守科研伦理相关规定。
9.项目申报单位应开发并设立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工作的科研助理岗位,所有项目均需配备科研助理。
10.网上不受理涉密项目。各项目申报单位也不得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上传涉密资料。
二、专项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或后补助支持方式,具体支持方式见申报指南。
三、申报流程
2023年第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申报书及指南需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登录后下载。
(一)申报身份获取。
申报单位管理员、项目负责人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202.61.89.120/),进行身份注册和实名认证,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需完整、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已注册过的单位和个人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并补充完善相关信息,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项目申报。
(二)申报书填报。
项目申报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指南有特殊说明的除外)。项目负责人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相关指南提出的具体申报方向,按照提示,在线填报项目申报书和上传附件,盖章部分(推荐单位可不盖章)扫描后在线上传。
(三)申报书修改。
在推荐单位规定的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以前,项目负责人、申报单位可在线主动撤回申报书并进行内容修改。
(四)申报单位审核。
申报单位登录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推荐单位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在线审核和提交。
(五)推荐单位审核、汇总、报送。
推荐单位进行申报项目的审核、汇总,完成网上审核和提交,出具项目申报推荐函并附项目汇总表(在线打印)报科技厅。地方推荐的项目需由科技部门、财政部门联合出具推荐函并附项目汇总表(在线打印),报科技厅和财政厅。不受理申报单位直接报送。
四、申报时限
(一)项目申报单位网上申报时间为:2022年7月20日-2022年8月26日18时。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在申报截止时间2022年8月26日18时自动关闭。
(二)项目申报单位在线将申报书提交至推荐单位,具体截止时间以各推荐单位通知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三)推荐单位报推荐函、项目汇总表截止时间:2022年9月2日18时,逾期不予受理。
五、材料报送
为减轻科研人员和申报单位负担,项目申报时暂不提交项目申报书纸件。待申报项目立项公示后,另行通知申报书纸件报送。未立项项目无需报送纸件。
推荐函、项目汇总表寄送地址:
科技厅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四川省科技厅322室,联系人:屈智028-86671416,028-86663469(传真)。
财政厅地址:成都市南新街37号,四川省财政厅606室,联系人:卿杰028-86679421(传真)。
六、申报咨询
(一)申报指南咨询。
1.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刘雪娟028-86717593,028-86671925;
2.高新技术领域,王先进028-86730755,61999334;
3.农业农村领域,聂炜玮028-86711518;
4.社会发展领域,贺婧028-86657015;
5.区域创新合作,何修邦028-86730010;
6.国际科技创新/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王蔡君028-86613642;
7.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刘雪娟028-86717593;
8.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张文028-86717490;
9.科技金融融资成本补助,王定川028-86669180;
1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蔡文开028-86783713;
11.软科学,卢忠伟028-86668420;
12.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罗实军,028-86719619;
13.四川高端引智计划,李庆洪028-86720583;
14.科学技术普及,黄文超028-86718520;
15.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苗子工程,叶千028-86728520。
(二)申报流程咨询(咨询时间:工作日8:30-12:00,14:00-18:00)。
杨欣028-86715358,屈智028-86671416,郑博028-86726725,程小娟028-86726087。
(三)技术支持热线(咨询时间:工作日9:00-17:00)。
张波028-85249950,陈丽桦028-65238305,黄骥028-65238321,彭杰028-65238378。
七、特别申明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为项目申报单位代理项目申报事宜,申报单位必须自主填报项目申报书。凡是购买、或委托代写项目申报书,或是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并查实,即视为骗取财政资金,一律不予受理、取消申报资格或撤销立项项目,并按规定严肃处理。知情者可向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举报,举报电话:028-86729925。
附件:1.2023年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2023年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3.2023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计划申报指南
4.2023年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计划申报指南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7月20日
附件:
附件1
2023年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书”“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刘雪娟028-86717593;“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报书”及“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书”“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028-86671925)
——总体绩效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产出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培养一批勇于创新的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优秀的四川省创新研究群体,申请专利200项,获得专利10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0篇,其中高水平科研论文不少于100篇。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一)资助方式。
2023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各项目类型均采取前补助方式进行资助。
(二)拟支持经费。
重大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项;重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40万元/项;面上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万元/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40万元/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80万元/项。按照项目申报类型,各类别项目之间不混合、不交叉支持。
——实施周期
重大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重点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面上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含考核指标)
(一)重大项目。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刘雪娟028-86717593)
1. 支持方向。
面向科学前沿和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支持项目负责人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
2. 支持重点。
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科学家。
(二)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
(该指南分别在线填写“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报书”及“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028-86729286)
1. 支持方向。
(1)数学物理科学领域。
重大疾病防治中的力学机理(A1001);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的基础研究(A0301);非线性色散波动方程动力学机理(A0307);飞行环境模拟控制中的数学方法(A0601);网络图极小点覆盖高效计算(A0602);人工智能中的数学理论与方法(A0606);变体飞行器动力学(A0705);复杂随机介质多物理行为研究(A0802);流致振动理论与核结构安全评估体系(A0810);微观结构演化与损伤机制研究(A0812);耦合流体动力学及稳定控制(A0901);发动机进气畸变影响机理(A0902);特殊环境下尾喷管流场相关影响机理(A0910);长相干时间单光子产生技术(A2205);气载放射性扩散与追踪(A3004);核技术在天然活性物质制备中的应用(A3010)。
(2)化学科学领域。
关键中间体的绿色催化合成(B0105);二氧化碳的催化还原(B0105);水制备氢技术(B0202);臭氧分解催化剂制备(B0603);同位素标记药物的性质研究(B0608);化工废气处理(B0803);二氧化碳捕集与化学吸收技术与工艺(B0804);油气田废水利用(B0901);催化重整制备合成气(B0902);超低温电池电极材料制备(B0908)。
(3)生命科学领域。
逆境耐辐射微生物资源挖掘(C0102);微生物资色素合成机制(C0103);微生物遗传与生物合成(C0104);植物与环境互作(C0205);药用植物资源保育与管理(C0208);生态系统生态学(C0306);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C0308);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研究(C0405);大熊猫疾病和传播机制(C0407);重大病原靶标结构及其药物互作机制(C0507);濒危野生动物遗传大数据研究(C0608);青少年心理疾患神经调控(C0912);mRNA药物设计与构建(C1007);主要粮油作物生理学(C1304);作物逆境生物学(C1305);作物种质资源学(C1306);主要粮油作物基因组及遗传学(C1307);主要粮油作物育种学(C1308);稻类作物资源利用与栽培学(C1309);主要粮油作物免疫与抗性(C1403);作物病虫害防治(C1406);作物与生物因子互作与生态调控(C1408);果树生理与栽培学(C1501);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C1502);蔬菜抗逆及品质调控机制(C1504);蔬菜特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制(C1505);茶树育种及安全提质增效(C1508);高寒山区优质牧草高效栽培与饲料化应用(C1602);植被与土壤碳中和(C1606);森林生态系统水土迁移过程与调控机制(C1613);畜禽种质与育种 (C1702);动物营养学(C1705);禽畜营养源研制(C1706);畜禽病毒传染机制与疫苗研制(C1802);畜禽细菌致病及耐药机制(C1803);动物药理学(C1808);食品微生物学(C2003);食品加工与制造(C2006);药用植物资源保育与管理(C0208)。
(4)地球科学领域。
高寒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D0104);低空遥感探测技术(D0113);地球生命演化 (D0201);关键金属成矿机理及勘查技术(D0205);油气勘探技术研发、关键技术和示范(D0207);四川盆地活动断裂的地震机制(D0211);地质灾害监测与动态预警(D0214);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D0215);地球内部物力和地球动力学(含地热学)(D0407);油气地球物理学(D0408);地质灾害信号检测关键技术(D0410);灾害性天气研究(D0504);成渝地区气候研究(D0513);环境水科学(D0703);城市生态系统构建与功能提升(D0704);震区灾害评价(D0705);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D0707)。
(5)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
金属材料的性能强化及调控(E0101);金属材料强化机理研究(E0102);燃机叶片机理和调控(E0102);金属材料使役行为与表面工程(E0103);高柔结构振动控制技术(E0105);碳素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应用(E0203);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E0206);高分子材料制备(E0301);高分子阻尼材料加工(E0303);高分子共混与复合材料(E0305);高分子材料与环境(E0306);生物医用材料与仿生材料(E0308);防腐涂层自修复(E0310);相变纤维设计(E0310);钻井提速提效与防控(E0401);油气开采关键技术(E0402);油气安全输送(E0403);矿物与脉石分离机理(E0405);电池燃爆防控(E0410);硬质合金制备与应用(E0413);铁路大型装备关键部件可靠性研究(E0506);燃机高温核心部件精控成形技术(E0508);航空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E0509);智能装备(E0510);高速列车关键件故障预测技术(E0511);燃机喷嘴技术(E0601);大型水轮机的稳定性与泥沙磨损研究(E0602);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E0604);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E0704);高电压关键技术及电力输送(E0705);轨道交通抗震评价和恢复(E0804);路面病害智能检测与改造(E0809);工程防灾关键技术(E0810);污水低碳处理(E1002);工业废水处理与再利用(E1003);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E1006);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E1007);多网融合轨道交通节能运输(E1202);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机理与智能管控技术(E1203);列车服役性能、综合舒适性与智能运维(E1204);运载工具设计基础(E1205);运载系统动力学与安全运行(E1206);运载系统智能化关键技术(E1207);固态电池关键技术(E1301);聚变金属掺杂多孔聚合物材料(E1301);聚变研究靶的材料制备(E1304)。
(6)信息科学领域。
智能交通通信理论与关键基础技术研究(F0105);网络化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研究(F0110);智能传感器的多目标跟踪技术(F0113);同位素检测与识别技术(F0113);多路测时系统(F0118);太赫兹探测器关键技术研究(F0120);太赫兹源机理研究(F0122);气体检测技术(F0123);公共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究(F0206);工业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F0208);设备智能维护(F0208);大数据可视化处理与分析(F0209);医学影像分析技术(F0210);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F0215);航空发动机系统控制理论(F0301);机电系统仿真方法(F0303);农业无人集群技术(F0310);钙钛矿电池(F0403);碳化硅芯片关键技术(F0404);红外探测器关键技术(F0504);高分辨成像技术(F0516);材料计算机理(F0602);实时目标追踪算法(F0604);智能监测和检测装备(F0604);多维信息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与处理(F0605)。
(7)医学与管理科学领域。
呼吸道疾病致病机制和防治策略(H0102);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及药物研发(H0214);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试剂盒研发(H0313);母婴微生物组与新生儿疾病(H0421);代谢性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H0708);炎症性疾病的演进和诊疗(H1104);视网膜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研究(H1305);眼部疾病的治疗新策略(H1309);牙根发育调控机制(H1501);颅颌面部组织修复与再生(H1502);口腔细菌性疾病的防治(H1503);口腔恶性疾患的免疫治疗及机制(H1504);口腔疾病早期筛查技术(H1505);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H1809);放疗机理及生物效应研究(H1816);肿瘤的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H1818);肿瘤的放射治疗新模式(H1820);退行性疾病的物理治疗与机制(H2001);疾病康复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H2003);抗呼吸道病毒的生物制剂研发(H2101);肠道病原菌的免疫原和佐剂研究(H2201);恶性肿瘤的诊断试剂盒和设备研发(H2606);影像医学关键技术研究(H2702);辐照抗血管新生机制(H2703);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创新核药新技术(H2704);新型分子影像探针的研发(H2706);基于多维信息的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辅助诊疗技术研发(H2708);尘肺的发病机制研究(H3002);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营养(H3003);疾病的中医药调控研究(H3108);恶性肿瘤防治的中医药调控研究(H3115);针刺调控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机制(H3118);川产道地药材特异性状形成机制(H3201);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用机制(H3203);中药光学活性的形成机制及药效研究(H3203);名贵中草药的人工化培育及质量评价(H3204);中药防治肾脏病的理论基础及机制(H3207);创新神经精神药物机制研究(H3208);创新药物抗肿瘤机制研究(H3210);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机理(H3301);新型抗肿瘤药物合成及机制(H3401);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制(H3408);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H3509);药物递送载体设计(H3409),养老服务模式与医疗资源优化(G0102);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G0109);企业投资价值评估体系建设(G0212);科技金融与创新体系(G0402);老人健康管理与政策(G0405)。
2.支持重点。
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固定研发人员,尤其是考核评估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
按照《支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川科基函〔2020〕1号)有关内容,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实验室人员(单位盖章证明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按照区域协调、兼顾平衡的原则,视情对民族地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省属和地方高校院所申报的项目适当倾斜支持。
(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刘雪娟028-86717593)
1. 支持方向。
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自主选题、自由探索,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2. 支持重点。
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以获得基础性发现和发明为目标,积极开展前沿、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四)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该指南分别在线填写“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028-86671925)
1. 支持方向。
支持项目负责人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自主选题,围绕数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医学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开展研究。
2. 支持重点。
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固定研发人员,尤其是考核评估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
按照《关于印发支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十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川科基函〔2020〕1号)有关内容,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实验室青年人才(单位盖章证明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按照区域协调、兼顾平衡的原则,视情对民族地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省属和地方高校院所申报的项目适当倾斜支持。
对于上一年度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入会议评审阶段未获立项,且符合本年度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申请条件的项目负责人,给予优先支持(单位盖章证明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注:已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含国家杰青等)或已入选国家级团队(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得作为负责人逆向申请主持同类别项目。
——有关要求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夯实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主力军地位,支持川渝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鼓励高新区注册单位申报项目。
(一)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应为注册地在四川省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具备科研开发、科技服务和决策咨询研究能力的企业及单位。
项目负责人应为牵头单位人员,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项目负责人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1. 重大项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博士学位;
(2)项目负责人须为上一年度获得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主持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人或最近一次进入两院院士第二轮增选名单的科技领军人才等。
(相关证明材料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2. 重点项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
(2)项目负责人须为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或曾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支持的负责人。
注: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不得申报。
3. 面上项目。
项目负责人须具有高级(含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4年(含)以上。
4.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具有高级(含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4年(含)以上;
(2)项目负责人男性申请当年未满35周岁(198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申请当年未满40周岁(1982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5.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具有高级(含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主持完成过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
(2)项目负责人申请当年未满40周岁(1982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6.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2)项目负责人申请当年未满45周岁(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3)申请团队成员不少于8人,且具有高级(含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成员不少于5人。
(二)限项要求。
1. 重大项目各单位申报数量不作限制。
2. 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单位申报数量要求详见《重点和面上项目申报名额表》。中央在川院所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10项/家,其余附表中未涉及单位不超过5项/家。单位超额申报不予受理。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申报的项目不受单位申报名额限制,每个实验室可额外申报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共计不超过5项,其中,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在此列。
3.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单位申报数量不作限制。
4.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单位推荐数量限制要求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名额表》,其中未涉及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3项,超额申报不予受理。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申报的项目不受单位申报名额限制,每个实验室可额外申报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中,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在此列。
5.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每个高校和院所申报不超过6项(四川大学不超过12项),每个企业申报不超过2项,超额申报不予受理。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申报的项目不受单位申报名额限制,每个实验室可额外申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其中,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在此列。
(三)注意事项。
1. 作为负责人承担过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原应用基础自由探索类面上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资助和培育、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和培育的项目,不得作为负责人再次申请主持本类别项目;
2 不支持将已获得过资助的项目重复申报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若拟申报项目为已获得资助项目的延续或进一步探索,请在项目申报书中予以说明;
3. 企业牵头申报项目的,须提供1:1以上的配套资金,并出具配套资金能力支撑材料和配套资金承诺书,同时提供自筹能力相关支撑材料(以下材料之一:企业申报时上月末企业财务报表、上月末银行对账单),财务数据涉密的单位除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中申报单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须提供不低于财政经费总额30%的配套资金,并出具配套资金承诺书;所有项目经费必须设立专账,足额到项目,专款专用;
4. 所有支撑材料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线上传;
5. 指南未提及的有关申报注意事项,按通知总体相关要求执行。
附件1-1
重点和面上项目申报名额表
单位:个
申报单位 | 总数 | 申报单位 | 总数 |
四川大学 | 270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30 |
电子科技大学 | 120 | 西华师范大学 | 30 |
西南交通大学 | 120 | 成都医学院 | 30 |
四川农业大学 | 90 | 成都大学 | 30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75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30 |
成都理工大学 | 60 | 西南民族大学 | 25 |
西南石油大学 | 60 | 西部战区总医院 | 25 |
西南医科大学 | 60 | 川北医学院 | 20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 45 | 成都工业学院 | 15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40 | 攀枝花学院 | 15 |
西南科技大学 | 40 | 绵阳师范学院 | 15 |
四川师范大学 | 30 | 内江师范学院 | 10 |
西华大学 | 30 |
注:1.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10个/家,其余未涉及单位不超过5个/家;
2.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申报的项目不受单位项目申报名额限制,每个实验室申报总数不超过5项。其中,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在此列;
3.单位超额申报将不予受理。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名额表
单位:个
申报单位 | 名额 | 申报单位 | 名额 |
四川大学 | 32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 8 |
电子科技大学 | 1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8 |
西南交通大学 | 16 | 西南医科大学 | 8 |
四川农业大学 | 12 | 四川师范大学 | 5 |
西南石油大学 | 8 | 西华师范大学 | 5 |
成都理工大学 | 8 | 川北医学院 | 5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8 | 成都医学院 | 5 |
西南科技大学 | 8 | 西南民族大学 | 5 |
西华大学 | 8 | 宜宾学院 | 5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8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5 |
注:1.未涉及的单位申报人数不超过3人;
2.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可申报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创新群体各1项,且不受单位名额限制,但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或周期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不在此列;
3.单位超额申报将不予受理。
附件1-2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陈兴武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刘 波 四川大学化学院教授
裴向军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
王 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徐兵杰 中电科三十所高级工程师
杜俊波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王长庭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夏和生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周绍兵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祝效华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丁楅森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
刘贻尧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附件2
2023年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
申报指南
一、高新技术领域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王先进 028-86730755,61999334)
——总体绩效目标
高新技术领域力争突破关键技术300项以上,带动企业投入1.2亿元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形成重点产品50项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亿元以上。
——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支持类型和经费
根据我省高新产业发展需要,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以企业牵头为主,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各市(州)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
除特别说明外,经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项目配套经费不低于1:1,具体见指南有关说明。
——实施周期
一般为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重点
根据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聚焦“十四五”和面向2035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注重关键技术突破、应用示范、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等。除特别说明外,每项项目经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具体见指南有关说明。
有关说明:电子信息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不低于1亿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研究内容:针对神经网络、并行计算等领域的巨大加速需求,开展基于电阻型存储器异质集成工艺下GPU芯片设计及关键工艺研究。研究存储器件异质集成的新工艺、新机理及存内计算技术在GPU中的实现新方法,形成单片全集成的基于电阻型存储器件的GPU芯片。研究存内计算技术在GPU中的加速方法、架构设计及算法映射,以及人工智能各类网络模型基于忆阻器和GPU的实现方法,实现对多种网络模型的加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3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一种多功能单元的集成封装技术,将多种芯片或者集成处理器、存储器、无源元器件的微模组进行一体化集成封装,解决多芯片封装散热问题,以实现小型化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发一款大功率、高效率的微波功率放大器,开展高线性度和低功耗技术研究,突破高线性度和高效率功率放大器技术,实现集成电路关键器件的国产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第三代宽禁带SiC(碳化硅)的功率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芯片技术。突破传统硅基功率芯片在功率容量上的限制,突破传统SiC MOSFET在反向恢复性能低的问题。形成高电流密度、低比导通电阻和具有自我反向恢复能力的新型SiC功率MOSFET芯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产品2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RISC-V(精简指令集计算机)高算力CPU核心,采用超低功耗工艺的智能变频控制MCU(微控制单元)芯片,突破高精度ADC(模—数转换器)集成技术、软硬件安全设计技术、算法硬件化、内置嵌入式闪存(eflash)等关键技术,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智控MCU研发与量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以上,年产芯片1000万颗,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未来通信系统超宽带、低相噪、低调谐电压、高集成度等技术要求,开展多段式超宽带压控振荡器芯片技术研究,采用创新的电感耦合技术手段,同时对压控振荡器的LC(电感电容)谐振器中的电感和电容进行调谐。提升压控振荡器工作带宽、提高相位噪声指标、降低调谐电压要求、集成可编程分频器功能,加快超宽带、高性能、高集成度的压控振荡器芯片的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1项;形成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项以上,(单芯片上倍频程为10~20GHz,输出功率>1dBm,封装尺寸4 mm × 4 mm,相位噪声<-115dBc/Hz@1MHz);形成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5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非晶硅类液晶显示屏产品刷新率偏低、超窄边框制造方面的技术瓶颈,在非晶硅类液晶显示屏刷新率提升、走线排布和栅极驱动电路空间设计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设计显示触控一体化、驱动能力强、功耗低、符合光电特性标准及可靠性标准的高刷新率超窄边框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屏并实现量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7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以上(显示屏刷新频率≥120Hz,下边框尺寸≤3.5mm,可靠性测试达到+85℃85%RH/240H和+65℃95%RH/336H标准),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亿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智能终端的中小尺寸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屏多点触控驱动控制、透明导电层电路和防漏光等优化技术,以及研磨、镀膜、COG(芯片做在玻璃面板上)、FOG(柔性电路板做在玻璃面板上)和模组总装自动化等高效制程工艺,突破高灵敏触控、高清显示驱动、贴合边沿溢胶及平整度管控、显示模组制程异常防控、Bonding(绑定)粒子爆破等关键技术,实现符合智能终端显示标准的高清晰、长寿命、高灵敏、多点触控的液晶显示模组高效制程及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不少于2个(LCD显示屏及模组制程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具备多点触控功能,单层钢化玻璃+触摸薄膜规格:57.14×96.85mm,外形公差≤ ±0.15mm,A.A区规格:51.84×86.40,支持双通道MIPI〔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通讯协议,透过率≥85%);形成产品不少于2个,建成中小尺寸LCD显示模组智能制造生产线1条;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红外夜视图像的在微型显示器上的视觉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图像处理以提升图像效果和改善微显的性能,突破夜视图像高对比度增强、夜视图像彩色增强、智能消除微型显示器残影、图像噪声消除与夜视图像细节增强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的高集成化专用红外夜视图像处理器,加快穿戴式夜视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产品1~2个(支持分辨率不低于1024×768,处理器功耗≤ 350mW,图像处理前后FPN〔固定模式噪声〕降低≥80%),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面向OLED/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产业链对精细、多层、5G微基PCB(印制电路板)多模块的集成化设计和工艺材料需求,开展高速率、高密度线路集成、大功率低能耗/无源电阻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OLED/LED新型显示多模组一体化集成的生产工艺瓶颈,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新型PCB高效精密低能耗人机交互智造生产线,形成OLED/LED新型显示产品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新产品1项以上(最小线宽/线距≤0.05/0.05mm,集成电阻误差≤ 10%,成品板厚度公差≤ ±3%,应用频率≥ 10GHz),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以上。
研究内容:开展GaN(氮化镓)毫米波功率放大器高线性度和低功耗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基于不同衬底的GaN材料应用研究,大幅提升毫米波功放的功率和效率,突破目前GaN功放低成本技术,在毫米波卫星通信、毫米波民用安防等领域开展应用,降低功耗和成本。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集成电路布图3项,形成产品2个(毫米波功放功率提升至40 dBm、效率较同类进口器件提升3~5%),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开展数据组织精细化全息感知和基于跨层的安全接入与认证技术研究,实现数据空间集成和数据精细治理;研究高精路网数据中心构建技术,突破双网多渠道调度、线上线下场景协同优化和针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孪生技术;达到城市路段在线组织诊断和自动建模优化,实现多维指数量化评价和流量调度疏解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认证成功率达98%以上,识别准确率98%以上,流量比、波动系数、不均等系数等不少于5个维度,路网高精三维表征厘米级,动态频率更新为秒级);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8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北斗信号多频接收、时频快速稳定锁定、多干扰样式自动识别和高精准时频同步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28nm北斗体制的高精准时频同步芯片研制关键技术,实现强对抗电磁环境下通信网络的时频高精准同步,干扰屏蔽能力和同步误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适应卫星特点的5G轻量化设计,以及星载大多普勒频偏、大动态时延、空域抗干扰等关键技术和算法研究。实现星上载荷的各物理信道的抗大多普勒频偏功能,实现基于星网协议的上下行通信过程的大动态时延跟踪与补偿功能,以及对大功率阻塞式干扰的有效抑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实现卫星通信场景大多普勒频偏2kHz场景下系统检测性能相对无频偏场景损失小于0.5dB;实现卫星通信场景7km/s移动速度场景的收发端大动态时延估计与跟踪;对干扰抑制达到40dB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用于低轨卫星网络的宽带接入网通信协议体制的研制,研究星地快速组网、基带信号处理、多波束相控阵等关键技术,突破高阶调制解调(16 APSK/32 APSK)下高速信号处理技术,掌握低轨通信卫星接入网全套解决方案,实现地面终端直接通过低轨卫星网络进行宽带通信,其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实现最高传输速率200 Mbps;在大频偏500 kHz、低信噪比1 dB的条件下,实现残留频偏±1 kHz以内);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VDES(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涉及的各类技术在岸基、船载、星基系统自主网链路协议标准研究,突破高性能及高可靠GMSK/π/4QPSK/16QAM及非正交频分复用调制解调等信号处理技术;开展VDES系统在军、民涉水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研究,突破VDES工程应用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实现最高灵敏度-115dBm@20PER;最高传输速率300 Kbps);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物理特征的网络设备安全接入与认证、网络异常通信模型构建及恶意行为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单设备70Gbps网络数据的全流量采集、储存与分析技术,实现1500种以上网络协议解析,网络威胁检测和数据回溯检索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发明专利;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4000万元。
研究内容:分析青少年注意能力生理数据及脑网络大数据,突破多模态生理信息融合、压缩、转换等技术,设计多维数据的青少年注意能力评估和识别模型,研究多模态生理数据融合与结构化重构方法,海量数据无损压缩、高效存储与计算及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研制基于脑机接口的注意力缺失评估与调控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5项发明专利,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多模态诊疗数据的信息提取技术,构建多模态量化重症患者精准医学指标体系及专病知识库;研究多模态医疗数据的表征学习方法;研究专家知识和多模态数据融合驱动的多层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构建重症智能临床辅助诊断与推理计算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汇集多模态标注数据1000例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地理空间要素与动态时序要素关联融合技术,构建时空一体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四维空间数据存储管理系统;研究多源异构数据统一表征与要素挖掘方法,构建专项治理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区域化动态四维空间全息数据分析与语义计算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4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构建数字化服务领域概念库、知识库、试题库、问答库,突破数字化服务领域知识获取、存储管理和动态扩展关键技术,研究多模式人机交互知识学习理论与方法及多视角用户画像智能构建方法,建立学习效果多元评价及问题矫正体系,研发人机交互式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涵盖不低于20类业务、50种岗位、100项产品、1000家服务企业的数字化服务领域知识图谱,包含概念、实体和关联不低于1000万条);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在数字化服务领域为200家企业提供服务;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开展公共资源大数据的句法分析、特征提取、策略构建、交叉验证和标志解析等技术研究,建立公共资源数据标准化体系,构建公共资源统一数据模型,研发高可泛化的领域资源数据模型,开发标准化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研究公共资源特征信息提取、增强、聚类、预测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建立公共资源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公共资源数据达到PB级;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高速铁路的车网同步高频数据采集方法,建立供电系统的多源数据融合、多特征关联、多尺度协同的智能数据挖掘与感知模型,研究高铁供电智能诊断关键技术,开发能耗分析、健康评估、故障诊断和隐患预警一体化高铁供电大数据与智能诊断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老人日常生活不同场景的行为模型、基于连续行为数据的多维度能力评估模型,制定养老智能辅具及健康监测设备数据接口规范和养老服务资源接入规范,研发养老服务资源管理和多维度能力评估系统,构建老年人全过程智能动态行为及养老服务监测大数据及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老年人多维度能力评估准确率90%以上,聚合养老服务资源20种以上;服务养老机构20家以上;监测老年人规模10万人以上),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同时由四川省民政厅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污染排口、监测机房、治理设施等监控系统与环保系统监测数据融合的全天候实时固定污染源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突破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监控设备多源异构数据对水体特征、复杂异物、入侵预警等智能监测技术;突破大区域多监测点与实时废水废气、生产用电、治污用电等数据协同的智能预警与趋势预报技术,形成全天候固定污染源智能监测与预警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开发基于支持裸金属架构、工业化Linux、Android系统等标准化和模块化智能汽车系统软件平台,突破车规级操作系统支持GPU虚拟化和SoC(片上系统)节能降耗等技术;突破Linux运行的实时性和高安全性业务技术,实现在SoC上运行Hypervisor(虚拟机监视器)、支持运行多操作系统、Android系统上支持部署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同时实现对国产芯片的适配。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适配国产芯片1款以上;通过汽车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D认证;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交通仿真系统仿真真实度差、可视化效果弱等问题,研究高精度三维地图加载、构筑物及附属设施数字化构建方法、道路交通病害识别算法等技术,突破数字孪生三维模型重建、数字孪生体构建与映射、道路交通仿真引擎、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仿真模型构建和交通实时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集数字化建模、三维重建、道路养护、交通仿真为一体的交通数字孪生仿真工具软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交通流生成模型3类以上,车辆行为模型3类以上,单机仿真车辆规模不低1000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川藏铁路开通后对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川藏交通沿线与文旅融合特征提取、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基于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地质灾害类型和预警预测、川藏沿线游客车联自动识别与请求入网、交通线路异常信息和服务场景自动汇集和溯源、个性化线路推荐等技术,突破川藏交通沿线与文旅融合模型关键技术,研制川藏新一代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推进川藏交通旅游服务和保障游客在川藏地区安全出行提供服务。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0项,制订规范与技术标准10项;形成产品1个(延迟小于5秒、并发量3000,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50厘米,交通线路混合定位精度≤ 2米,智能推荐精度85%,自然灾害预警精度60%,特征提取精度90%);开展应用示范10个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同时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并出具推荐函。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OLTP(联机事务处理)和OLAP(联机分析处理)混合负载的分布式数据库相关技术,突破支持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分区分片存储架构、大规模数据分割和动态均衡处理、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基于快照的事务分析混合处理、多副本容错和数据一致性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国产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事务与分析混合型分布式图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形成产品1个(适配4种国产芯片、3种国产操作系统;事务吞吐率不低于300万/分钟,支持64节点以上分布式部署),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运行协同业务策略、规则、流程研究,研究工作流引擎、运筹优化算法、服务容器化管理、基于API的服务编排组装等核心技术。突破航班标签智能识别、保障任务自适应分解、运行资源柔性调度等技术短板和瓶颈,基于领域驱动设计方法和微服务技术构建中台能力中心和能力聚合集群,打造可持续演进的智慧机场生态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支持保障节点数量60个以上,航班预达时刻、可变滑行时间、预计撤轮挡时间预测精度±5min以内,机位分配成功率95%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发动机故障管理实时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研究基于多源、多传感器、多维数据融合生成的发动机数字孪生建模技术,突破多量纲参数融合、复杂模型参数化、故障诊断模型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具备精准诊断与反馈功能的发动机智能故障诊断软件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实现不少于10类多量纲参数的融合,提高发动机的故诊精准性15%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控制软件面临应用环境复杂、控制对象异构多样等问题,研究设备控制的状态精准感知、故障精确预测、故障快速恢复、分析计算实时、决策快速响应、数据传输安全等技术,突破嵌入式控制软件的数字化、智能控制、远程监测、异构扩展、数据可视化等高可靠性和实时性关键技术,研发远程、并发的嵌入式控制软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数据采集误差小于0.1%,状态识别精度大于99%,决策输出速度小于1s,设备并行管理容量5台以上,单设备监测参数容量10个以上;链路故障检查时间小于5ms),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终端产业的制造执行系统集成度差、国产化程度低等问题,研究快速开发、集成、布署和管理、组件和工具集的基础软件共性技术,突破智能制造工艺设计、计划调度、原料采购、生产作业、设备管理、仓储配送、安全环保、能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国产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支撑平台、工具集、软件组件库和配置引擎,实现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复杂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过程的全景业务营运。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0项;形成产品1个(共性服务、软件工具或软件组件≥50个;端到端时延<50ms),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服务20家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以水电为核心的水—气—风—光—储等多能互补网络以及多维用能末端,利用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多能低碳最优调度与协调控制问题,提升清洁能源消纳,优化用能行为,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运行。突破大规模多能互补网络海量数据采集、提取、深度挖掘、智能分析、系统优化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的多能互补低碳运行全程智能感知云平台,实现多能低碳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智能管控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供水管网损耗降至18%以下、气管网损降至4.5%以下、电网线损降至6.5%以下);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以上;形成软件系统1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8000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装备制造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不低于1亿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制造、交通航空等领域对工业母机的重大需求,研究大型五轴加工中心高刚性整体框架支撑、刀具快速交换及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高加减速能力的大型高速五轴加工中心产品;研究高速高精度智能控制、基于机器视觉的加工状态在线监测以及基于规则推理的工艺参数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高速高精度特种加工专用机床;研究工业母机专用联轴器的精密传动设计、薄壁件加工、高精度零件加工与可靠性测试等关键技术,实现工业母机高速重载下准确定位、高加工精度和过载保护等。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大型、高速、高精度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产品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5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机器人领域状态感知、环境感知等重大需求,开展高性能机器人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低功耗条件下传感器的新机理和新结构,研究多功能传感阵列、高采样率、高空间分辨率的集成及驱动方案,形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传感器(位置、角度或压力等);研究特征识别、提取与三维精确测量关键技术,形成工业机器人通用视觉传感模块;研究MEMS(微机电系统)扭矩测量敏感结构、信号补偿放大、传感器封装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机器人专用高灵敏度微型扭矩传感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产品或样机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5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现代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无人化和少人化需求,开展智能化种养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智能农机装备的无人驾驶与避障、全地形行走以及高可靠性新能源驱动理论与技术,实现农机低能耗和高适应性、高可靠性自主作业;研究农业生产环境感知、工况监测、任务调度以及基于深度学习和云计算的远程控制技术、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集群控制技术,实现农机装备云端远程控制、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协同作业;研究养殖牲畜疫病监测技术、养殖场无人值守与远程控制技术、无死角清扫消毒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疫病早期发现与常态无人化清扫消杀。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无人驾驶、机具自适应调控、智能感知、自主作业、智能农机集群控制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形成产品或样机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5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丘陵地带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多种农产品的多样化烘干需求,开展多物料广兼容烘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研究粮食、油料、药材等多物料烘干特性和兼容烘干新方法,形成多功能、高兼容性、高烘干品质的网带烘干新模式,解决传统卡料、漏料及破损率严重问题;研究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和自适应调控算法,实现不同物料温湿度、失水率在线自动监测和自适应调整控制;研究潜热、显热高效回收的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烘干能耗和烘干噪音,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以上(兼容玉米、水稻、黄豆、中药材、蔬菜、牧草、油菜籽等的多物料烘干;粮食烘干设备破损率增加值≤0.5%;相较塔式粮食烘干机,能耗节约30%以上,噪音降低15分贝以上),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1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CBN(立方氮化硼)超硬刀片在淬硬钢等高硬度难加工材料领域的高速切削、三棱锥过定位车削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三棱锥过定位车削系统在数控车床和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应用及数据传输等技术研究,研制用于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具有三棱锥过定位车削系统及高速切削刀具,并实现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1项行业标准;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1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绿色冷链仓储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冷链物流领域绿色、节能、环保装备需求,开展绿色冷链仓储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提高环保制冷剂制冷性能的新方法、新装备,提高制冷效率降低能耗;研究基于温度精准控制的低能耗冷链仓储技术,提高温度稳定性,降低能量损耗;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冷链仓储装备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算法,实现符合冷链物流仓储特性的全流程、全周期能耗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2项(高效制冷/精准控温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装备比现有主流装备节能20%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形成产品或样机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1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高超音速飞行器发动机用轴向柱塞泵进行转速—排量双因子综合性能研究,突破航空用燃油柱塞泵高速工况下增排量设计、传动机构可靠性设计、低损耗配流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新型高速、高效、高功率密度轴向柱塞泵的研制及示范性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产品5个(初样阶段柱塞泵,转速不低于10000 r/min,排量6 mL/r),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4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线缆设计核心算法,实现产品正向设计;研究最低信号衰减常数实现方式,保证信号完整性;研究导体衰减降低工艺、结构设计工艺、绝缘介质加工工艺,以满足机载环境高可靠性、低延迟、轻量化要求;研究航空航天飞行器电缆绝缘绕包稳定加工和表面热熔封技术工艺,实现进口替代。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4个,开展应用示范4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4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激光扫描、机器视觉和模拟仿真相融合的自动化测量技术,形成集测量仿真、路径规划、多设备协同、自动化测量于一体的智慧检测单元和基于航空小品种、多批量零件的电导率、硬度自动识别、自动化上下料,异常零件识别与剔除的自动化理化检测生产线。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零部件异常检测种类不低于5种,检测精度±0.3 mm),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低空物流多类型、多主体复杂运行场景的空管服务需求,研究无人机智能飞行风险预测技术与多模式起降管理与引导技术、无人机低空通感控一体化传输技术、机载自主冲突探测与避障技术。研发无人机低空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无人机低空通感控一体化专用模组以及智能无人机平台。开展低空复杂运行模式下面向城市物流场景的智能交通服务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项,发布国家/行业标准2项,形成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研究飞行员生理/心理特性智能识别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极端恶劣天气、故障的智能识别技术、飞行员误操作时的智能决策技术、智能模型的训练技术、基于双向加密的智能辅助控制技术、国产化二维/三维监控显示技术。实现对民用飞行器故障模式/危险模式的识别和模拟、飞行的智能决策与安全性评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兼容硅铁炉前多种作业工艺的机器人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快速换装装置设计、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机器人远距离与超高温环境感知、超高温空间运动中变形检测与位姿补偿,实现机器人服务于两个以上炉眼,现场遥控及远程中控、本体控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0项以上,形成产品3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大负载自主移动机器人、车间环境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精确定位和导航技术;研究工件轮廓精确测量、辨识及机械臂自适应精确装配技术;研究“机器人—人”协作技术及配套软件,实现典型应用验证和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装备组件装配效率低、质量波动大、过程不可控等难题,研究基于模型/数据联合驱动的装配过程质量检测与精度补偿方法,研究虚实同步映射、虚拟构建及产品装配质量的泛在感知技术,研制面向装配过程的智能装配站,实现装配过程实时引导及动态补偿。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工艺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智能检测和装配站),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声、光、磁的钻柱缺陷自动化检测技术及仪器;研究基于电磁传感的钻柱井口在线检测技术与仪器;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钻柱健康状态定量化评估技术;研发基于井下极限高温(大于200℃)高压(大于150 MPa)射频芯片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钻柱智能检测、诊断、管理一体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5个(智能检测产品、定量诊断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面向电子设备智能制造服务的需求,研制软件可定义的PCBA(成品印制电路板)自主智能检测平台,重点突破受检目标自动装卸、端口动态重定义、特征智能识别和特性自动检测等系列关键技术,打通智能制造装备测试最后一公里,实现测试装备数字化、自主化与智能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产业1个(满足10种不同型号板卡下装、校准、检验工作,视觉定位精度达到0.5 mm,动态重定义端口数量不少于110个,具备4路模拟波形产生能力,分析算法不少于5种,分析特性不小于10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开展近净成形铸造钛阀件技术研究;掌握钛坯料成分均匀性控制技术,突破大尺寸钛阀模具设计、铸造缺陷控制及后处理等技术,揭示工艺对组织、性能、缺陷的影响规律。提升我国铸钛阀件制造的可控性,填补国内大尺寸铸钛阀件生产的空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铸件轮廓尺寸≥ 400 mm,壁厚公差≤ ±1 mm,坯料合金元素同锭差≤ ±0.3%,铸件Fe ≤ 0.05%,H ≤ 0.0005%),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基于高速运动的精准定位和同步控制技术,设计以高速运动机器人为载体的在线视觉检测系统;研究智能光学自动对焦场景构造技术、磁环缺陷识别技术和微小磁环自动定位抓取方法,全面解决目前基于汽车、电子行业用大量小型磁体材料的人工筛选、人工组装、人工检测的低效率、低准确率等问题。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3项(磁环主要缺陷检测率≥ 99%,一次生产周期≤ 15s),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机场非结构化环境下复杂行李自动装载技术,突破三维重建和数据共享、机械臂动态视觉伺服模型构建、末端自适应自动抓取机构、复杂行李智能拣选与码垛策略及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多系统的三维建图和数据同步共享、机械臂广域高精度的柔顺抓取及搬运控制、复杂行李高效高密码垛、自动装载系统在枢纽机场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小尺寸高基频高能陷石英换能晶片,实现高灵敏、高稳定的质量—频率换能器;研究湿敏介质及其与换能晶片的耦合换能效率增强的新机理和新方法,形成快速高灵敏、高线性的石英晶体湿度传感器;研究石英晶体湿度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实现高精度、高可靠监测应用与智能感知功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以上(灵敏度大于150Hz/%RH、频率稳定度优于±1 ppm、非线性误差<5%、动态性能<5s、功耗<200μW、器件尺寸小于5mm×5mm),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川藏铁路高原特长隧道施工方案和高原特长隧道施工面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保障的最优供氧标准,优化施工作业面供氧水平、供氧方式和设备节能参数路径,研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川藏铁路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标准化技术体系,为施工作业时间长(十年以上)、劳动强度大、劳务人员群体量多的川藏铁路工程提供职业健康的生命安全保障。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专利3个以上,发布行业标准5项以上,形成移动式节能制氧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切实保障大规模高原特长隧道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生命安全,有效提高工程施工作业能力,确保川藏铁路工程进度,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川藏铁路线路/列车故障及健康状态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川藏铁路线路/列车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模型及健康预测模型;攻克线路/列车协同安全监控技术;研发川藏铁路线路/列车协同安全监控装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川藏铁路线路/列车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模型及健康预测模型、线路/列车协同安全监控技术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近断层轨道交通桥梁系统在复杂场地的地震动特性、抗震性能快速评估与减隔震设计、减震限位装置的设计与研发、结构抗震韧性评估及震后快速修复等关键技术,实现抗震韧性能力评估与提升,以降低震后损伤,避免或控制轨道交通系统震后功能丧失,实现震后快速修复与功能恢复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5项发明专利,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以齿轮—齿轨系统为核心的动力学性能、故障机理、故障诊断、故障预测和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开发齿轨列车智能状态感知装备和运行状态评估系统产品,确保齿轨列车安全、可靠、高品质、低成本运行,并为齿轨车辆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依据与支撑。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形成产品1~2项,在齿轨列车进行装车1列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形成产业化应用,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制含中低压、控制、网络通信连接器全谱系产品开发;开展轨道交通装备连接器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典型电连接集成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周期研究及试验,建立电连接集成产品寿命周期的预测和分析方法,实现轨道交通装备既有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2个(中低压连接器和控制连接器,实现通讯、信号、网络系统专用及模块化圆形电连接器的研制及系列化);构建完整的电连接集成系统试验验证手段以及型式、例行试验能力,同时也具备车载复合工况叠加以及产品寿命、修程试验研究的能力;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换电模式的纯电动重型渣土运输车底盘与换电系统机电集成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突破车—电信息交互、整车能量管理、底盘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实现纯电动换电重型渣土运输车信息安全、电池安全及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1项;形成产品2~3个,开展应用示范5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新能源公交车在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安全运行技术,突破大数据云平台支持的新能源公交车关键零部件车—云协同智能体构建、在线健康状态模型开发、健康状态预测算法以及多传感器异构信息识别与提取等关键技术,实现大规模新能源公交车网络运行的安全保障和高效运营。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电动重卡的多档位化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包括“电机+变速器”一体化建模及结构优化、多档变速传动系统的最优档位选择、无冲击换档、电机与变速器的模式切换等档位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开展实车验证及示范实验,构建高适应性、高兼容性、能实现快速验证和迭代升级的电动重卡电驱动系统,快速响应市场多变需求。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授权1项;形成产品不少于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展应用示范5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研究少齿差内啮合齿轮副传动与锁止、一键四维的调节与位置记忆复位技术,达到方向盘调节的按钮四维方向控制,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国际首创,抢先占领国内外新能源商用汽车高端零部件市场。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氢气中微痕量杂质检测方法的溯源性问题,研制系列氢气为底气的气体标准物质。研究不锈钢表面硅烷化处理技术,实现硫化氢、氨气等活性气态组分的无损取样;研究气体标准物质在线稀释技术,解决10-9数量级痕量杂质在线检测的校准难题;开发适用于加氢站的低成本、快速和准确测量平台;研制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健全氢气中全杂质组分的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气体标准物质在线稀释方法2~3种;突破关键技术1~2项(杂质组分在线测试计量);制定国家标准/技术规范1~2项,团体标准3~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2项,研制氢气为基体的国家标准物质产品5~10项,研发高压氢气无损取样装置1~2套,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针对高原山区复杂环境对钻探装备的迫切需求,突破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参数实时高精度获取技术,研发多源实时全感知钻探智能采集设备。研究基于多源、多传感器的多维信息传输、智能识别与融合技术,研发钻孔信息随钻探测与轨迹智能控制系统。攻克复杂环境装备搬迁运移、发动机动力与智能化操作关键技术,研发便携式模块化大功率智能钻探装备。实现高原山区复杂环境智能高效钻进、钻孔信息随钻探测与岩体力学参数快速反演的目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公开发表高级别论文5篇,研发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重大创新装备与系统1台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亿元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
有关说明:先进材料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不低于1亿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研究内容:针对芯片制造及封测领域所需关键材料不足的问题,开展基础材料开发、工艺方案优化、加工精度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材料平整度、纯度、电阻率等相关参数特性,提高材料良率和生产效率,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超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3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风电叶片用巴沙木高度依赖进口问题,研究泡孔的形成、生长和固化机理,优化调控泡孔孔径、几何形态和分布,制备轻质、耐剪切、耐老化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微孔泡沫,研究工程塑料的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及调控技术;研究微孔泡沫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相互作用,用于大型风电叶片芯材,实现巴沙木材料进口替代。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工程塑料超临界微孔发泡及性能调控),申请/获得2项发明专利,形成产品1个(高抗剪切泡沫,剪切模量≥ 30 MPa,密度≤ 150 kg/m3),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大型核电用低压焊接转子锻件高度依赖进口问题,建立大型核电低压焊接转子锻件材料冶炼、锻造和热处理工艺数值模拟预测技术,突破大型核电低压焊接转子锻件低偏析纯净化钢锭冶炼技术、大型饼型锻件变形过程组织晶粒与缺陷控制技术以及高强高韧热处理技术,实现大型核电低压焊接转子锻件的国产化制造。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与燃机领域高温合金重量大、成形难的问题,发展新型轻质钛铝合金的增材制造技术,利用同步辐射光源诊断方法突破增材制造成型过程中的裂纹形成机制关键瓶颈问题,形成新型轻质钛铝合金成分设计、制粉、构件成型关键技术,开展典型构件的试制与性能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钛铝合金室温抗拉强度≥ 600 MPa,650℃疲劳强度≥ 300 MPa),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多晶硅行业用硬密封球阀涂层调控难题,研究金属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热喷涂技术、涂层组织结构控制、硅粉介质中的磨损机理及控制技术。突破金属陶瓷粉体的高熵化成分设计、粒度和球形形貌控制技术,超音速热喷涂技术,涂层球面精密研磨技术及表面微形貌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多晶硅行业硬密封球阀表面耐磨、高结合强度的涂层可控制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系列化球阀产品4种,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
研究内容:针对无线通信领域对天线小型化的技术需求,开展等磁介高性能平面六角铁氧体材料的研制和基于该类材料的小型化可调谐新型天线研究,解决天线的宽频化与小型化的矛盾问题,实现平面六角铁氧体在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天线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材料和天线领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2个(平面六角铁氧体介电常数和磁导率近似相等,且介电损耗小于0.01;天线频率连续可调,回波损耗小于-10 dBi),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磷酸铁锂功率密度和能量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需求的问题,拟利用四川丰富的磷铁锂资源,通过改进固相法工艺,调控材料形貌及电导率,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具备高倍率性能和高充放电能量效率,可适应大规模储能中大功率放电情况,并减少电网储能能量损耗。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1项(高倍率、高能量效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制),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项;形成产品1项(1 C容量>155 mAh/g,1 C循环寿命>2000圈,充放电能量效率提升2%以上,成本按现阶段原材料价格核算控制在12.9万元/吨以内),建成高倍率、高能量效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中试示范线,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品质不高等问题,开展钠离子电池高容量负极机理研究,钠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实验室制备,钠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电池验证,得到高比容量钠电池硬炭负极材料,并通过钠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中试放大及批次一致性验证,实现钠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万吨量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钠电池高容量负极材料机理研究,实验室制备,量产工艺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2个(硬炭负极材料比容量350 mAh/g,首次效率92%),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高性能微波暗室吸波材料的需求,基于新原理,新材料体系,重点开展易维护、高阻燃、轻量化、超宽带、高吸收的高性能暗室吸波材料研究,显著提升我国微波暗室建设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高性能微波暗室吸波材料的电磁吸收设计、材料体系配方及工程化制备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8项,形成产品1个(暗室吸波材料,频率300 MHz ~ 40 GHz,吸收率大于60 dB;垂直燃烧V0级别,离火自熄,氧指数大于等于25,吸水率小于8%,拉伸强度大于0.2 MPa,弯曲强度大于0.3 MPa,模量大于2 MPa,密度小于0.055 g/cm3),具备系列化产品能力,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面向绿色建筑建材等重大工程应用领域,开展玄武岩纤维表面浸润、玄武岩纤维与树脂复合、新型拉挤技术、产品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绿色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批量制备技术,开展玄武岩纤维复合基材在建筑建材等领域的工程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玄武岩复合材料主纤维向拉伸强度≥180 Mpa,次纤维向弯曲强度≥90 Mpa,主纤维向弯曲强度≥180 Mpa;巴柯尔硬度≥50;吸水率 ≤ 2.0;导热系数 ≤ 0.45 W/(m·K);在80±2℃下浸泡或紫外光辐照1000 h,板材强度降低 < 20%),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动力电池聚磷酸铵阻燃复合材料的环保性、耐迁移、高效阻燃应用需求,开展有机交联剂与无机磷化合物在相转移催化剂下合成稳定的聚磷酸铵单体技术、多层次结构碳纳米管包裹三嗪环磷酸铵盐聚合反应制备聚磷酸铵阻燃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产品规模化量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5G/6G通讯大容量高速度技术的需求,研究石英掺杂的光谱能级结构及原理,探索新型石英基复合材料光纤预制棒掺杂机理与制备工艺,研究材料的光谱吸收与发光机制,分析掺杂与结构缺陷对光纤单位长度增益放大以及带宽拓宽的影响关系,降低光纤损耗和激发态吸收,攻克超带宽大增益的光纤光棒材料的配方、结构控制、制备工艺等核心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产品1个(实现1100~1650 nm宽带荧光光谱;实现1400~1600 nm范围的信号放大,增益带大于100 nm;非饱和吸收与小信号吸收的比值达65%,荧光寿命达11 ms;满足DWDM和CWDM系统传输的要求),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合成革对耐UV(紫外线)、耐热、耐水、和抗菌等多种性能需求,建立合成革基体材料之间的相容性理论模型,预测其热力学相互作用,设计合成革基体材料化学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以实现合成革的高性能化,通过不同工艺过程设计和实施,使合成革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3项,形成新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有关说明:绿色低碳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不低于1亿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研究内容:研究水电工程全生命期资源信息数据采集和智慧管理的多源数据融合的信息化模型技术,构建水电送端特高压换流站地震易损性评估模型,建立水电送端换流站震前—震后最优恢复策略,研发具备响应监测、智能管控与快速决策的换流站抗震韧性优化系统/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水电送端特高压换流站抗震性能分析及韧性优化体系技术);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研发特高压换流站抗震韧性优化系统1套(单体设备力学仿真模型准确率>80%,选取两类设备进行验证;抗震韧性优化系统震损评估时间<1.5小时),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低风速区大兆瓦风电机组新型超高塔架支撑结构及其多维多源环境下结构动力性能分析技术,建立大兆瓦机组多灾荷载模型及叶片—塔架耦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形成抗多重灾害耦合作用的新型超高塔架设计方法,并开展应用。实现在满足风电叶片在同等条件下载荷降低的同时,保证叶片—塔架耦合体系的安全稳定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风电机组新型超高塔架设计、免维护节点与高效安装技术方案,完成1套以上样机的设计、安装及测试,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风电机组塔架高度不低于160米,适应灾害种类3种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考虑不同翅片管在中低雷诺数工况下空气侧流动/传热/振动特性、以及管内/管外流动阻力特性的非能动自然循环系统优化技术,研发特殊翅片管制造工艺、超长换热管整体弯制及严酷环境条件下风门失电开启技术,完成高参数核级空冷器设计及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完成2套以上样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展应用示范1项,实现销售收入(产值)4000万元以上(设计温度不低于250℃、设计压力不低于8MPa,额定功率不低于6MW。)。
研究内容:研发非贵金属AEM电解槽配套的低能耗/高效率的水循环系统、高安全性自动化后处理系统,及高效率/高纯度氢气纯化系统,研制模块化、堆叠式的百千瓦级非贵金属AEM电解水制氢设备,并开展系统集成。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形成覆盖催化剂、膜电极、电解槽全环节性能优化的非贵金属催化剂PEM制氢关键技术,完成2套以上样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制氢设备规模达百千瓦级,最大产氢能力可达50m3/h,,氢气纯度大于99.9%。)
研究内容:研究废弃井地热资源评价与选井选层技术,突破废弃井修井—热储改造与热能高效提取技术瓶颈,建立井下换热器设计、井间流体循环采热模式优化技术,研发井口地热发电系统集成化技术及装备,开展废弃井井口分布式地热发电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创新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实现成果转化收入3000万元。(形成60 kW中低温废弃井发电能力,口井温度100℃,流量600 m3/天。)
研究内容:开展生物燃气高效转化技术体系和生物燃气生产副产品高值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川渝地区农林废弃物低耗收集与低排储存技术,研发分钟级产气/供气速率的动态调控装备,开发适于川渝地区气候特征的生物燃气在线监测、计量与分析系统,并开展示范,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生物燃气工程按需生产技术与低碳协同供给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制定标准1项,完成2套以上样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以上。(产气/供气速率分钟级,按需生产技术覆盖独立供能实时精准生产、提纯并网冬季乡镇级保供和分布式电网50 MW以内调峰三个系统层级。)
研究内容:针对川西北特殊环境下锂回收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尾矿大量堆存等问题,研究开发1~2种耐低温锂辉石专属捕收剂;创新研发低温环境下硬岩型锂矿多组分共富集协同浮选—分离技术与装备;开展高效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尾矿高质化利用技术研发,实现矿石中锂高效绿色回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2个,装备1套,标准1项,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获得Li2O品位 ≥ 5.5%,回收率 ≥ 80%的锂精矿,Fe2O3 ≤ 1.0%;钽铌精矿品位(Ta2O5 + Nb2O5) ≥ 45%、(Ta2O5+Nb2O5)回收率 ≥ 40%;开发1~2种低温靶向锂辉石捕收剂。〕
研究内容:针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安全性差等挑战,开展高容量、高安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研究,重点突破体相原子簇晶格修饰、非晶态快离子导体包覆、氧气氛二次合成、规模化制备过程异物控制等关键技术,提升深度脱锂循环过程中材料晶格和颗粒的稳定性,并掌握合成工艺条件精准控制方法,实现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工作电压平台、粉体压实密度、全电池千周循环保持率等性能指标的突破。突破三元正极材料批量制备技术,实现万吨级大规模生产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标准1项,形成产品1个,建成万吨级产线1条,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实现首次放电克容量 ≥ 225mAh/g,工作电压平台 ≥ 3.72V vs Li+/Li,粉体压实密度 ≥ 3.6g/cm3,全电池千周循环保持率 ≥ 80%。)
研究内容:研究M10(182 mm)以上大尺寸热场结构、模拟热场和试制实验,开发可稳定控制单晶生长的拉晶工艺;研究掺杂技术、拉晶速度、埚转转速和投料重量等对硅棒电阻率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提高N型单晶径向品质的均匀性;研究原料品质、关键热场部件的灰分及杂质含量对单晶少子寿命的影响;开发拼接型热场设计以降低热场结构部件的损耗,同时研究高稳定热场纯化及涂覆技术。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8项以上,实现M10以上尺寸硅棒截面上任意点的少子寿命>1000 μs,硅棒氧含量≤12 ppma,碳含量≤1 ppma,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光伏组件的可靠性,开发低透水、高绝缘、耐紫外及湿热的光伏组件封装材料,研究电池互联、封装工艺、组件结构与组件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组件的可靠性进行全面评测,提出提高光伏组件可靠性的技术方案;优化组件应用端的串、并联电路设计方案和多通道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器独立调节的拓扑结构,形成一套科学的能源管理系统方案,同时研究光伏发电与其它能源形式的耦合技术,实现多场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组件湿热可靠性提高到现有IEC标准3倍以上,组件发电功率比常规工艺提高5%及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网存融合加速DPU(数据处理单元)芯片。突破DPU芯片的RDMA(远程直接数据存取)、可编程拥塞控制算法、VirtIO(虚拟I/O)内容设计研发,突破基于DPU芯片的异构数据中心CPU、GPU、存储分布式池化部署和异构算力高效转发技术研发,实现存储加速、网络加速、虚拟化协议栈卸载、RoCE(远程内存直接访问融合以太网)等功能,开发基于DPU芯片的网存融合加速管理平台软件。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完成基于FPGA的网存融合加速DPU芯片设计和RTL(寄存器转换级)逻辑实现,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完成5个以上数据中心应用部署),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清视频非结构化数据的访问控制与系统级加密算法,突破超高清视频基于深度学习自编码数据压缩技术和多级鉴权技术,实现核心数据的国密加密压缩存储和安全访问控制,完成压缩存储专用芯片深度学习自编码的IP核设计,实现基于国密加密的超高清视频压缩存储芯片研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实现高保真条件下数据缩减率大于50%,带宽节省率大于50%。完成专用芯片的IP核设计,完成基于国密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的超高清视频压缩存储芯片设计和流片);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核安全级存储介敏感数据保护技术,突破高可靠物理地址映射最优适配技术,研究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数据保护与融合技术,突破安全数据国密加密存储技术,满足核安全级数据保密性要求,研究双内核操作系统高可靠存储融合技术,突破实时存储与宏内核兼容技术,支持上层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等工业协议,适配国产化器件与国产化操作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满足核安全级IEC 60880标准要求,完成核安全级双内核操作系统的敏感数据保护和融合软件研发,中断调度延迟低于10μs;开展应用示范4个以上,适配2种以上国产CPU、2种以上国产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兼具磁电存储快速读写高I/O交换与蓝光存储长寿命绿色节能的分级存储系统,研究存储介质/芯片之间基于光子链路架构的大容量短距数据传输与交换方案,突破磁介质和光介质之间无缝、超高速、低能耗的存储数据调度技术;实现多数据中心之间和数据中心内部覆盖纵向和横向的全维度数据管理,实现统一架构调度下的异构集群独立扩容。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及以上,数据传输速率1 Tbit/s及以上;形成产品2个(支持POSIX、HDFS、S3、SMB、NFS等协议,实现文件、对象、大数据三种非结构化数据访问协议互通及无损共享),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面向焦化、钢铁、冶金、陶瓷、玻璃、供热锅炉等行业日益严格的烟气SO2超低排放的技术需求,研究稀土组分掺杂、催化氧化活性组分及助剂定向负载关键技术,提高烟气干法脱硫剂中稀土及氧化活性组分分散度,提高脱硫剂的硫容及脱硫效率,实现硫资源化利用,避免湿法脱硫存在的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研制形成工业烟气高效稀土脱硫剂新产品并开展工业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干法稀土脱硫剂新产品1个;形成千吨级脱硫剂产能,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以上。(工业装置入口烟气SO2 80~1000 mg/Nm3,出口烟气SO2<20mg/Nm3,脱硫剂硫容>35%。)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三聚甲醛合成的高杂质高能耗制约聚甲醛高端化的难题,开发多相催化合成三聚甲醛催化剂及工艺、催化精制和精馏耦合的三聚甲醛混合物高效分离技术、稀醛经甲缩醛制高浓度甲醛技术;建立三聚甲醛全流程“微型工厂”,获得关键参数;开展500吨/年三聚甲醛合成应用示范;开发万吨级三聚甲醛绿色合成成套技术工艺包。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形成催化剂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三聚甲醛纯度≥ 99.99%,甲缩醛氧化催化剂的甲缩醛转化率≥ 98%,甲醛选择性≥ 92%。)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铍粉生产存在粉末不规则、粒度分布不合理、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围绕开发低氧含量球形金属铍粉,开展球形铍粉制备专用装备设计研究,设计防止粉末泄漏的静密封与动密封结构;开发设计电气自控方案,实现远程操控;开展球形铍粉制备工艺研究,突破粉末粒度控制关键技术,建立球形铍粉理化性能的表征体系;开发车间排放气体颗粒物净化工艺。开展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制定企业标准2项;开发防止铍颗粒物泄漏环保装置1套;形成球形铍粉新产品2个、球形铍粉制备专用装备1套以及颗粒物净化装置1套;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球形铍粉:球形度大于90%,粒度53~150um,氧含量小于0.3%。)
研究内容: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优选耐温耐盐单体,研发高密度钻井液用环保型抗高温抗盐小分子聚合物钻井液降滤失剂产品,并应用于高密度(1.8~2.4g/cm3)钻井液中,与体系中其它处理剂配伍性良好,经220℃老化后有良好的降滤失作用及抗盐性能,在使用中无大幅度增粘、起泡等不良影响,不含重金属有害物,适用于环保型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降滤失剂产品形成规模化产能并开展工业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形成新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200万元以上。(高温高压滤失量≤25mL,盐水浆润滑剂系数降低率>50%;生物毒性EC50 >30000 mg/L;1%水溶液粘度<20mPa·s。)
研究内容: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目前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存在的能耗高、副反应多以及催化剂易积碳失活的问题,开展低温、高活性CO2-CH4耦合制合成气新型催化剂研究及放大制备;开发低温CO2-CH4耦合利用工艺、关键设备;开展系统集成及工业示范;开发万方级CO2-CH4重整装置工艺包。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3名;形成新产品2个(新型催化剂的CO2-CH4耦合转化温度≤450℃,二氧化碳和甲烷转化率≥50%,合成气(H2/CO)时空收率≥1.0 mmol/g·min);开展应用示范1个(二氧化碳处理量100标方/小时)。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针对氢氧化锂生产线上的富钾母液,研究基于碳化热析等工艺的母液除钾技术,研究最佳处理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及成本测算、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开展基于该工艺产出新产品碳酸锂的应用示范,确保产出碳酸锂达到工业级标准,并探索产出电池级碳酸锂的可行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性技术1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碳酸锂新产品1个,建成生产线1条,实现年处理母液1万吨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双碳”目标下的城市交通能源融合问题,构建电动汽车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和多维调度潜力分析体系,建立信息/价格激励引导策略下的电动汽车智能聚合响应调控技术,形成与交通能源融合下的源荷互动协调控制系统,实现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的源荷协同互动,推进交通与能源绿色低碳化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源荷多时空尺度交互及稳定机理、电动汽车多维调度潜力及聚合响应策略、源荷分层分区协同优化运行控制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开发软件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超高海拔、高寒等极端条件下的百兆瓦级光储电站联合调度技术需求,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极端条件下光储电站联合调度方法,突破光储电站容量配置关键技术,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光伏与多种储能装置多目标协调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研发适用于极端环境下的光储电站智慧调度系统与能量管理平台,并在高原极端地区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储能装置兆瓦级光储电站容量配置等);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提出兆瓦级光储电站人工智能能量管理方法2种以上,分析时间小于10秒,调度精度提高10%以上;研发数据管理与智能调度集成平台;开展应用示范1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剩余污泥微生物减量化、无害化技术,突破减低干化温度、提高能效、实现热交换技术的稳定可靠性等关键技术;提出污泥干化机内低温余热充分换热、污泥干化后含水率有效降低的系统技术方案,研发基于降低能耗的剩余污泥低温干化成套设备,开展剩余污泥生产建材、污泥水热炭化等资源化利用的产业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市政污水剩余污泥低温干化、高效热交换、微生物量化与无害化等);研发市政污水污泥干化装备1套;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形成技术标准1项;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在用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尾气中NOx(氮氧化合物)及HC(碳氢化合物)等排放超标情况,研究天然气组分在汽车内燃机中的燃烧特点,在高精度的计算和高精度的执行控制空燃比最佳值条件下,采用贵金属高分散材料技术、高储氧稀土技术等对双燃料车有害尾气HC、CO(一氧化碳)、NOx,特别是CNG燃料燃烧后的废气产物高效净化,并设置后处理装置失效报警系统,形成含空燃比智能控制、后置尾气催化净化、失效报警等适用于各类在用双燃料(汽油和天然气)车型的系列尾气减排系统装置。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项,培养20名以上天然气汽车减排专业技术人才;形成1个系列5种以上天然气汽车减排产品;开展应用示范50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碳足迹标准体系欠缺、应对碳关税方面未体现绿电低碳优势等问题,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关键技术研究,制定四川典型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规范,探索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搭建透明、可追溯的碳足迹核算在线服务平台,实现我省外贸产品碳足迹量化核算、供应链追溯、审核认证及企业全供应链碳管理,形成四川典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有效提升应对碳关税手段。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起草行业、地方或团体标准3项;形成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在线平台1个;开展应用示范3~5个;实现核算产品出口超5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有关说明:数字经济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不低于1亿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互联网多级多行业网络信任支撑平台,打造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接入管理体系,改善工业互联网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安全问题;研究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信号的自动化智能抽取模型和智能推荐模型,实现信号的自动分析监视、筛除、辅助设备故障的智能研判和后续处置;研究平台设备智能缺陷检测与分类技术,实现复杂场景下平台设备缺陷的高效检出、精准分类与智能判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5项(安全性、漏检率、准确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产品或样机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3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国产超算异构芯片的算力管理技术,实现超大规模算力资源池的优化管理;研究高精度、高效率算力调度技术,实现超算双精度算力的高效调度、实时监控和弹性扩容;采取分层隔离、组件隔离和IOP(面向接口编程)设计理念,研制灵活和柔性的先进算力平台集成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研制先进算力平台集成系统1套,实现超过100 PFlops双精度算力资源和50 PB存储管理;开展应用示范5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由企业牵头申报,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支持项目不超过1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制造资源信息多模态多时空动态感知、多阶段复杂场景混联数字孪生、多工位柔性布局资源协同配送与路径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制造过程智能协同、制造资源智能调度、工艺参数网络化决策等离散智能车间优化运行工具,形成制造资源动态集成优化运行工业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制定标准2项以上;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3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无刷直流电机FOC(磁场导向控制)矢量控制算法、数字化动力系统级联协同控制、多动力源负载均衡与能量调度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水翼船运行状态和监测目标动态捕获、数据监测与控制指令分发、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与恢复保障方法,实现船舶运行状态云端控制和监测。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数字化控制平台1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数据与行为的安全标识、多维融合态分析、多业务融合运行态物理属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智能制造领域多模态数据在业务运行安全和网络安全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异常分析的机理模型,实现物理信息融合数据在智能制造多场景、多业态、强实时强耦合下攻击隐秘性高效检测和处置。研制智能制造和智能交通多业务动态识别与评价系统和业务情景感知与动态处置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项以上,研制多业务动态识别与评价系统1套、情景感知与动态处置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园区运行态势辨识、风险预警与主动智能管控、数字孪生环境下园区模型分析、可信计算与自主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时空数据融合和智能决策分析等方法,研发具备数据资源适应性、安全性的智慧园区控制系统,构建智慧园区可信安全物联网架构,实现实时数字孪生的闭环反馈式管控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管理控制系统1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4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支持大规模容器调度引擎、分布式缓存与消息队列的高并发、高可用、支持弹性伸缩的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链上/链下智能化协同优化、区块链节点身份认证、分级访问控制等内生机制,研制融合电商物流、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数字化协同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建成数字化产融协同平台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亿元。
研究内容:开展工业互联网现场总线、5G与TSN(时间敏感网络)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系统结构与数据交换机理、多协议信息交互确定性通信、IPv6多协议互通、跨域时间同步、流量整形适配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长距离双线以太网数据线供电与基于硬件电路的多协议转换方法,保证低延时、低错误率和高确定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区块链的科技资源溯源访问、全生命周期数字指纹、确权与权益登记、区块链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异构异质数据整合及基于BaaS(区块链即服务)模式科技资源安全共享方法,实现全省科技资源“采集—加工—汇交—保存—共享—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数字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科技资源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定向由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组织申报,支持经费不超过300万元。
研究内容:开展城市规模级元宇宙数字化场景的快速构建、海量城市点云数据的自动化实例分割、空洞修补、建筑物三角网格模型的自动重建、建筑物立面纹理与材质的自动恢复、海量模型调度等关键技术研究,快速构建与物理世界平行的虚拟场景,作为元宇宙空间和内容承载。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数字化场景构建软件1套;开展应用示范3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
研究内容:针对乡村基层治理的生产、环境等资源要素监测难、数据获取难和无法精准预警等问题,研究建立用于大面积乡村影像数据的自动监测、获取、分析的识别模型与生成对抗网络等关键技术,构建数据治理、精准预警和数据交互等技术体系,实现对植被覆盖、耕地情况和水域污染等定时监测、智能分析和预警等功能,形成空天地立体化的数字乡村基层治理智能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500万元以上。(面向乡村复杂影像识别精确率达98%以上,召回率达96.5%以上,AUC不低于0.96。)
研究内容:开展空天地一体农作物智能监测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和风控系统研究,突破基于卫星遥感、气象观测、土壤检测多源异构数据的农作物分布、长势、产量、灾害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突破基于农作物智能监测的农业金融授信、保险理赔智能估值等关键技术,形成有效支撑农产品贸易供应链的农业数字化智能风控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覆盖20个以上区市县地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万户以上,支持农产品贸易2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2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研究利用深度学习检测并量化评估由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和不同设备等所获取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质量并进行智能分析与分类;构建专家判定—缺陷标绘—应用校准的质控体系;突破小样本条件下识别病例的影像质量评估技术,实现肺部CT切片图像自动识别等功能,形成多模态智能医学影像质控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10个以上。(收集诊断病例数超过2000例,图像张数超过1万张,识别准确率90%,在全省10家以上不同区域医院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针对颅内恶性肿瘤图像分析与鉴别诊断过度依赖临床经验且费时等问题,进一步满足对颅内恶性肿瘤智能化、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临床需求,研究构建颅内恶性肿瘤医学成像的病灶区自动分割、标注的深度学习网络,突破颅内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选择、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构建适用于颅内恶性肿瘤医学影像分类的深度学习体系和医学影像分类与分子病理结果融合的分子病理诊断模型,建立颅内恶性肿瘤图像与治疗方案的关系范式。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形成软件1套,开展应用示范5个。(针对颅内恶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总体准确率达到95%以上,肿瘤边界判断准确率90%以上,识别3个以上颅内恶性肿瘤关键分子指标、准确率达到95%)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影像学的女性生殖系统慢性疾病早期智能识别和分析,突破女性生殖系统慢性疾病智能诊断,多模态医学异数据结构、智能治理、元数据映射、数据对码、疾病预警模型与风险评估档案模型、结构化与标准化等关键技术。构建数据抽取、数据治理、机器深度学习的多维分析等算法模型,提供基于女性生殖系统慢性疾病早期风险智能评估与管理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1套,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收集诊断典型病案数5000例以上;实现疾病预警模型精度达到85%。)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移动+固定”大气监测体系,以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为驱动,对大气环境进行无盲点、全天候感知和推算。通过集成固定站、移动站、雷达扫描等监测手段,融合交通流量、重型车辆轨迹、智慧工地监控、企业用电等数据,形成大数据平台与“一张图”管治模式,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小尺度精准溯源、智能化调度以及精准化决策。通过对污染事件和管控措施建立全生命周期案例,实现管控决策的自主学习,阶段性提升准确性和可靠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空气质量参数实时演算准确率不低于85%,大气污染场景智能化识别准确率不低于80%。)
研究内容:针对高原缺氧、干燥影响游客睡眠,研究睡眠监测和睡眠数据分析技术,研制睡眠监测眼罩,开展地域、海拔、季节与游客的睡眠相关性研究,建立高原睡眠数据平台的搭建,实现游客手机前端和后台睡眠数据库管理。研发床旁微环境调节器,根据睡眠数据实时驱动调节氧气浓度和湿度。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2人,公开发表论文3篇,形成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实现睡眠分期算法准确度不低于85%。实现控氧精度<±3%、控湿精度误差<±5%。)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围绕多频点多制式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应急广播等内容审核、安全播出、监测监管智慧化需求,研究面向广播电视台站的播出内容智能审核监管的关键技术,突破视频内容智能分析技术、音频内容智能分析技术、音视频智能查询匹配技术,研制广播电视内容智能监测监管专用设备。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形成产品3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内容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动态新增预置内容识别时间达到5秒以内,单台设备同时支持10路以上广播电视实时节目流内容监测监管。)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研究多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侵扰下城市供电风险评估模型,智能分析突发事件特征、电网运行方式和停电区域时空分布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电网供电恢复态势动态演变下的信息发布和披露机理,建立大面积停电事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电网应急资源约束、负荷分级等形式下的大型城市电网负荷恢复优化模型与智能决策方法;研发大型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智慧应急处置辅助决策平台并进行试点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研发大型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智慧应急处置辅助决策平台1个,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医务人员和关键环境消杀的监控视频,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分析、建模及优化技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模型的监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研发基于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院感防控质控产品。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形成产品1个以上,开展应用示范2个。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建设项目投资监管、安全质量等主要问题,研究工程建设数字治理体系,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重大风险源的标准体系;研究基于工程全域数据的工程智能监管关键技术,实现对城市建设工程的动态差异化、智能化管理。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000万元。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有关说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形成一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半导体大功率器件及芯片技术研究;集成电路三维封装研究;微显示技术研究;新型穿戴式显示技术研究。
星载大功率高微放电抑制宽带非互易器件研究;量子与混沌保密通信融合应用技术研究;基于国产化技术的超高清视频融媒体平台研究。
多中心智能数据治理技术研究;海量数据的云边端协同优化技术研究;领域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工业仿真软件关键技术研究;面向特定领域的国产化BIM技术研究;国产分布式基础软件技术研究;国产基础软件适配与验证技术研究。
航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民机机载电子系统及设备开发;无人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高端装备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技术研究;智能化装配与虚拟装配技术研究;网络化协同制造技术研究。
高速轨道交通装备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地协同安全关键技术;铁路隧道工程技术研究。
面向双碳战略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设计与优化;面向减碳目标的燃料电池电极关键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技术。
先进有机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先进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风电场智慧运维技术研究;全寿命周期储能电池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低压柔性并网技术研究。
磷锂钛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新型绿色催化剂研制;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
重金属污染场地淋洗修复技术;城市水体低碳治理和运营管理技术;高效新型材料机电设备技术及装置。
听觉信息识别与理解技术;疾病智能筛查技术;工程机械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复杂忆阻神经网络系统研究;大规模对抗样本关键技术研究。
IPv6网络管理及测量关键技术;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与互联技术;边缘计算的云边端协同与视频智能处理;面向行业应用的元宇宙技术研究。
(三)协同创新项目。
有关说明:紧密围绕全省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技术、重点方向、重点领域,以科技协同创新为核心,重点支持前沿性重大应用技术方向,同时在民用领域也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项目,着力形成一批面向协同创新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企业申报的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企业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不低于1:1,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可不要求自筹经费。本批申报暂不接受涉密项目及相关涉密申报材料。
基于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研制一款Ka波段射频前端单芯片,集成毫米波信号收发及变频放大、毫米波全集成频率源、FMCW(调频连续波)三角波产生、脉冲信号产生、BPSK模式产生、中频信号滤波及放大等功能电路,满足高精度、高分辨率、低延迟的信号收发需求。
研究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验证工业软件数据流通测试自动化技术,突破EDA形式化验证方法,形成工业软件测试平台调度管理体系,实现代码分析、生成测试用例、调度用例仿真执行、生成符合国军标的文档全测试流程的自动化工业测试软件。
研究无线通信信号信CSI(道状态信息)的内在定位属性及鲁棒性,建立基于多载波CSI的定位模型、线性误差模型和非线性误差模型,实现多载波CSI中TOF(飞行时间)、幅值指纹和相位指纹等信息的提取,并结合迁移学习、非线性处理和多数据融合处理,实现高精度定位和移动目标跟踪。
构建基于国产化PowerPC芯片和FPGA芯片的多路信号采集存储平台,支持PCIE(快速外设组件互连标准)、SRIO(串行快速输入输出)、千兆网以及1553B等多类总线协议,实现对飞行器飞行状态、外部图像影像、内部音频等数据的收集存储功能,具备精确定位、排查异常能力。
针对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高可靠需求,深入研究联合编码、调制技术,构建并分析回波、近远端串扰以及码间串扰的信道模型,重点突破在强面积和功耗约束条件下低运算复杂度的混合幸存记忆单元结构设计,构建基于决策反馈技术的重定时算法,形成轻量化的IP内核,提升国产化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自主化率。
研究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地面拓展和封闭空间虚拟卫星技术,构建抗载波跟踪环路切换失锁的信号体制,攻克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在轨卫星时钟本地驯服技术并提出地面虚拟辅助卫星系统设计方案,克服传统地基伪卫星伪距过小的缺陷,实现虚拟卫星与在轨卫星信号无缝切换,支撑北斗接收机室内外无缝衔接定位。
研究视频跟踪设备的Mean Shift原型算法技术、日光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视频预处理技术,结合直方图提取和模板更新机制,在视频跟踪,出现目标变形、旋转、被遮挡物覆盖等紧急情况下,能快速锁定目标和更新模板,用于道路交通、安防监控和特殊装备制造等领域。
突破基于多源、多传感器的多维信息智能识别与融合技术,形成计算机生成图像主视景仿真显示系统和模拟仿真软件,构筑高水平三维视景技术开发高水平列车的模拟驾驶系统,达到还原现场运行环境,模拟驾驶实训的目的。
针对军地动员不协调、保障要素不全面等问题,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动员要素挖掘、海量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基于模糊数学的动员保障能力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发军地联合动员保障系统。突破大数据挖掘、动员能力评估等技术难点,实现平时动员能力评估、应急应战精准动员保障的目标。
研究复杂山区林下环境信息精准感知识别技术、林区强遮挡环境下可靠无线通信组网与传输技术、林下环境多维特征信息精准识别技术,研制适应高温、高寒、高湿环境的全天候林下环境精细探测装备,突破林区强遮挡环境下通信组网、多维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实现森林火灾精准防控目标。
研究基于大数据智能交互的藏区古建筑火灾风险泛在全息感知与融合的分布式硬件体系架构,基于云边协同的古建筑火灾风险信息应用程序/服务功能分割和剪裁方案,构建融合云边增量学习和联邦学习的火灾风险信息云端训练与边缘推理模型,实现数据驱动、宏观态势研判和微观精准定位的火灾风险治理格局。
研究无网络区域宽窄带融合信号长远距离实时传输无线专网通信,具有可靠、稳定、宽带窄带信息融合等性能及专属通信基站下的局域网异构无线通信智能网关;在信息信号上传时,实现自动选择路由、过滤重复和无价值信息功能的边缘计算功能,实现采集前端数据采集、控制、通信、边缘计算的一体化功能。
针对临床使用的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设备依赖进口及分辨率限制,研究通过双波长合束及多路分束、便携式和可穿戴柔性探头阵列、高效光偶及短时间曝光sCMOS面阵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研究基于sCMOS的fNIRS,突破厘米级限制、实现高分辦率和低成本的fNIRS、并实现进口替代目标。
面向目前智能装运行业中工作环境复杂、与其它智能系统不兼容等问题,突破实现装载车厢3D扫描算法软件开发与优化、智能装车机和ERP(企业资源管理)、MES(制造过程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系统对接平台软件开发、及智能装车机器人全系统软硬件集成运行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化装车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针对反恐、维稳等特殊需求,研制弹跳越障智能机器人,重点攻克小型化双燃料爆燃驱动机构设计、爆燃驱动机构内高精度压力传感及燃料高精度流量精确测量等关键技术,具备精确跳跃、防震、可远程实时遥控等系列功能。
为解决应急救援人员个体防护装备集成度较低、智能性较差的问题,研发具备生命体征监测和极端环境感知功能的数字化、高集成单人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效能智能评估系统,保护我省应急、消防救援等行业从业人员生命安全。
针对野外复杂环境下的物流运输、营区仓储、人员、车辆难以精细化管理的现状,研究国产电子标签群智能远距离感知、复杂环境下自组网、多协议自动适配、边缘端关键算力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感知、存储、计算、管控、预警、应急为一体的智能值守机器人。
针对辐射、密闭、剧毒等极端环境下智能制造装备空间难以精准测试的困难,研究制造装备关键运动部件的位置、姿态及其角速率和角加速率的高精度测试技术,突破面向制造装备的基于嵌入式惯性测量单元的空间位姿测试方法、无线传输、量值传递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及水平仪的综合测试系统,实现空间位姿在线测试。
研究含有残余奥氏体的贝氏体合金钢的冶炼技术、组合辙叉心轨锻造和热处理工艺技术、组合辙叉翼轨轧制及热处理工艺技术、贝氏体钢轨与普通U75V钢轨的焊接技术以及组合辙叉组装技术,开发一种主要受压部件均采用含有残余奥氏体的贝氏体特种合金钢组合辙叉,实现在地铁、提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的应用,比传统辙叉使用寿命提高1.5~2倍。
针对川藏线等野外环境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对大流量数据传输和信息实时处理的迫切需求,研究复杂地面条件下机器人多源传感检测与信息融合技术、多机器人5G互联技术、多模态通信机制与大流量数据传输技术、环境建模与机器人协同作业等关键技术,突破大流量数据传输和信息实时处理关键技术瓶颈,实现野外复杂地面环境多机器人高通量信息传输与实时协同作业目标。
围绕交通、能源和建筑等领域,聚焦远距离无源无线传感等关键技术方向,重点突破无源无线应力传感器及信息处理系统,构建故障监测和预警平台,在无源无线在线监测方面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一批技术工程化、产业化,逐步实现大型工业设备监测的无源无线化,推动相关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和涡轮等旋转机械部件网格生成需要大量干预和调整、人力和时间耗费大的问题,开展满足参数化设计要求的几何文件数据和接口规范、高精度样条曲线和放样曲面生成、适用于不同叶片类型的流道参数和网格拓扑设计和复杂模型缺陷检查与自动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国产化的CAE(计算机辅助工程)通用网格生成软件,推动设计仿真一体化能力提升。
针对现有非协作式空间感知技术感知准确度有限、存在感知盲区等问题,设计适用于太空环境的协作式目标感知系统信号体制,重点突破信息加密和波形设计、一体化询问和应答机设计等关键技术,抵抗功率压制、脉冲压制、存储转发等信号干扰能力不低于90%,研制可视化仿真软件1套和样机2台。
针对无人态势感知平台侦收的同体制信号时频域混叠、无法准确分离问题,以信号的峰度特征为依据,以BP(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类器为手段,突破基于特征矩阵联合近似对角化的信号解混技术,在混叠信号数目大于接收通道数情况下,交织信号解混成功率优于75%,并研制小型化无人态势感知样机1台。
针对SiP(系统级封装)集成微系统采用AIN(氮化铝)陶瓷/金属一体化封装工艺技术进行研究,突破多类型元器件集成、高密度布线、基于芯片窄节距凸点制备和基于裸带倒装焊接等系列关键技术,以实现器件的小型化、轻量化、高密度微组装,提升航空航天环境下器件的可靠性。
针对特种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抗干扰和对目标高效毁伤的需求,开展Ka/V频段复合探测模块设计、双频段毫米波天线设计、探测器和多风帽适配性、双频段毫米波调频收发射频组件设计、可调增益可调通带中频滤波放大组件设计等研究工作。
研究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算法、筛选算法以及点云融合算法实现点云的提取与分类、载波相位差分导航等系列关键技术,并突破基于AI算法的图像识别物体分类检测技术,从而降低在复杂地理与不利环境因素干扰,实现无人机自主导航、自主悬停、自动获取巡检数据。
研究大量低精度数据和少量高精度数据结合的方法,建立高维高信度替代模型,运用启发式多目标优化方法给出设计依据。预期构建一套集成高维替代模型、多目标优化算法和不确定性分析模块的优化设计平台,为未来航空发动机高性能燃烧室设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针对微型涡喷发动机油泵和电磁阀进口成本高,而国产配套可靠性差、寿命低、体积庞大等问题,重点开展微型涡喷发动机中的油泵、微型涡喷发动机中的主燃油电磁阀、微型涡喷发动机中的起动燃油电磁阀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适用于星地IPv6数据传输的物理层调制、链路层信道编码设计等,实现微型涡喷发动机油泵和油路电磁阀国产化、替代进口。
面向辐射防护需求,以苯基有机硅为基础树脂,研究分子结构与防护性能关联作用、纳米功能粒子的水热法合成机理、表面修饰与高填充调控机理、填料—树脂强界面作用行为和具有优异中子及γ射线共同防护性能同时兼顾适当强度与韧性的中子屏蔽辐射复合材料的成型制备工艺。
研究应用于高可靠性微电子集成电路板的热塑性聚酰亚胺胶膜及工艺制程,重点突破聚酰亚胺基化合物IPN(互穿聚合物网络)互穿网络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等工艺和精密计量涂胶装置的改造及热风半固化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微电子基础材料的核心可控。
面向敏感信息存储元件的自毁需求,研究纳米含能材料的配方调控、基于微爆材料的芯片化集成及微爆芯片的加工制造等系列关键技术;并基于该微爆芯片,研发敏感信息专用微自毁芯片,满足敏感储存信息在非授权条件下进行自毁的需求。
开展基于连续玄武岩增强热塑性复合管材及复合管道连接结构设计,研究玄武岩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玄武岩纤维浸渍工艺、玄武岩纤维缠绕工艺、管道成型加工技术,解决玄武岩纤维与内外层热塑性聚合物相容性差问题,并完成基于连续玄武岩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管材的性能评估,实现规模化应用。
开展复合导电辊结构设计,研究铜条镀银工艺,铝导电辊表面开槽及镶嵌铜齿轮盘加工技术,研发新馈电液配方和双液馈电技术,提升导电辊承载电流,有效降低馈电电压损耗,提高用电效率和车速、产量,并在生产线上应用。
设计合成出可熔融纺丝加工的有机抗菌抗病毒聚合物,以及可熔融纺丝加工且可热水溶解的热塑性树脂;将制备的聚合物切片与易水解切片(如PET﹝涤纶树脂﹞)进行复合纺丝;对得到的复合纤维进行减量处理,获得超细的抗菌聚合物纤维,并对减量工艺与减量组分的回收利用开展研究,推动其作为高端纺织品的应用。
根据热力学理论,建立合成革基体材料之间的相容性理论模型,预测其热力学相互作用;对合成革基体材料进行化学结构和聚集态结构进行设计,以实现合成革的高性能化,例如涂层与布基或纤维的高的粘合力等。同时,通过不同工艺过程设计和实施,使合成革实现耐UV(紫外线)、耐热、耐水和抗菌等多种性能。
由铜/钢复合板等制成的钛阴极辊是生箔机(生产电解铜箔的唯一设备)的核心部件,目前铜/钢复合板的需求量以每年28%速度增长,达30余多万吨。研究大规格铜/钢爆炸复合工艺技术,突破的炸药配比、端部起爆、均匀间隙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生产先进生箔机对铜/钢复合板长度、宽度、界面结合率、平整度等性能的需求,并应用于化工压力容器、热交换器、湿法冶金和兵器工业等领域。
针对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自动合成,研制自动装置实现多种医用放射性核素的分离、富集与浓缩、加热标记、SPE(固相萃取)纯化、淋洗过膜等合成工艺流程,突破合成工艺流程的可视化图形编程技术等,实现可视化编程的放射性药物自动合成装置的样机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针对钠、镅、锯、钚、钋等放射性气溶胶开展在线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突破气溶胶空气动力学分析、高分辨能谱测量、α能谱拟合与解谱、γ-γ符合能量加回测量、高精度数字稳谱等关键技术,实现对核设施气空间放射性气溶胶的高精度测量及整机装备研制,开展产业化应用。
针对高寒地区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OWL(网络本体语言)、RDF(资源描述框架)等语义网技术,构建高寒区域海量数据生态系统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实施深度推理和数据挖掘,分析高寒湿地宏观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孪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多视角、多维度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应用示范。
针对电源电路、新能源充电桩、电子设备、电度表、漏电开关等对氧化锌压敏电阻小型化、稳定性及抗高温负荷性能的要求,研究正温度系数瓷料配方,基片瓷体表面凹面技术,电极溅射技术,柔性材料包封技术,在实现氧化锌压敏电阻小型化的同时提升产品单位面积耐受浪涌电流冲击能力、浪涌电流冲击稳定性及耐受高温负荷能力。
以超结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结构为基础,研究关断开启模型,揭示开启关断机理和载流子增强的本质;根据“双载流子存储”概念,提出新型逆导超结IGBT结构,改进常规IGBT性能,得到适用SJ IGBT可量产型研究成果。
研究面向能源行业特种压缩机关键部件故障机理、故障模式及部件本体监测的新型传感与探测、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及多模态数据增量聚类融合等技术;实现压缩机关键件的状态监测、故障分析、寿命预测、智能运维等目标。
基于软硬件结合的逆向分析技术,研究服务器BMC(基板管理控制器)芯片体系结构,分析BMC固件源码中可能的逻辑脆弱性,以及可能的内存保护机制漏洞,并研究固件源码“羽量级”修改策略及检测方法、内存保护机制脆弱性及检测方法和固件加固技术及实现方法。
针对核电温排水规范化监测与预测问题,开展基于自制仪器的温排水自动监测系统研发、基于规范化进程的核电温排水“机—地”智慧监测、基于数值模拟的核电温排水预测与预警等技术研究,研发“核电站温排水监测与预测系统”,建立核电温排水无人机监测技术标准化体系,生成核电厂温排水预测与预警解决方案。
基于3.0 MV串列静电加速器和100 MeV回旋加速器质子辐照技术,重点研究质子束辐照对植物(水稻、玉米、油菜、中药等)的生物学效应,探索质子束辐照诱变特点和优势,建立质子束辐照水稻、玉米、油菜、中药等植物的诱变育种应用技术体系,并创制突变体,实现质子束辐照应用。
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可视化设备、无人机机器学习、火情态势识别算法,以及研究基于视频/图谱、卫星遥感、气象、电网终端状态数据集一体的输配电线路火险综合研判算法,构建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大幅提升防火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四种能力,不断提高防火信息化科技含量。
附件2-1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称 |
1 | 冯全源 | 西南交通大学 | 教授 |
2 | 于军胜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3 | 王正宁 | 电子科技大学 | 副教授 |
4 | 唐 聃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教授 |
5 | 杨 阳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6 | 蒋 迪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7 | 邹喜华 | 西南交通大学 | 教授 |
8 | 郭 兵 | 四川大学 | 教授 |
9 | 秦小林 | 中科院成都分院计算机研究所 | 研究员 |
10 | 周世杰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11 | 吴 锡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教授 |
12 | 刘 颖 | 四川大学 | 教授 |
13 | 彭忆强 | 西华大学 | 教授 |
14 | 李 辉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15 | 竹文坤 | 西南科技大学 | 教授 |
16 | 沈 健 | 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 | 高工 |
17 | 张真源 | 电子科技大学 | 教授 |
18 | 蔡东升 | 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员 |
19 | 廖 凯 | 西南交通大学 | 副教授 |
20 | 叶 宏 |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21 | 赖 波 | 四川大学 | 教授 |
二、农业农村领域
(该指南在线填写“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聂炜玮,联系方式:028-86711518)
——总体绩效目标
2023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分为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面上项目和育种攻关项目三类。绩效目标:突破关键共性技术30项,开发新产品30个,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获奖成果110项。
——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二)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三)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低碳农业、智慧农业、现代林(草)业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少、前瞻性技术储备不够、解决瓶颈问题的核心技术不多等问题,支持优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性成果,提升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现代农业种业。重点支持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含重要性状精准鉴定、重要遗传基因发掘与利用、优异种质资源定向改良和驯化、现代育种技术等)、良种规模化高效繁育(含全程机械化大规模制种、种苗工厂智能化繁育、畜禽水产规模化良繁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2.现代农业装备。重点支持丘陵山区智能耕播管收、精准饲喂、智慧灌溉、环境控制、精深加工等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3.现代农业冷链物流。重点支持农产品采后预冷(烘干)、贮运保鲜等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4.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含特色预制菜新品研发、功能性活性成分挖掘提取、工艺技术提质创新、健康高质产品研发)、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含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研发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5.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支持作物轻简高效种植(含复合间套作种植、“水肥药”一体化管理、智能农机具规模化作业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含流行性病虫害研究、病虫害早期监测、生物天敌防控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6.畜禽水产健康养殖。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含饲养环境控制、营养调控、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疫病防控(含病原研究与防控、病原快速检测、重大疫病疫苗研制与药物筛选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7.绿色低碳农业。重点支持农业高效用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种养循环、有害投入品减量替代(含农药、兽药、化肥、农膜等)与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含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抗旱保水材料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含农村生活污水、养殖粪污、生产废弃物等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耕地保护(含耕地质量与碳库提升、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8.智慧农业。重点支持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数字化管理、智慧牧场管理、农情监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含农药残留检测、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动化检测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9.现代林(草)业。重点支持高效复合立体种植(含耐荫抗倒品种选择、林下复合栽培模式、地力提升等)、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含有害生物监测与检测、绿色药剂研发、生物防控等)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考核指标。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1项,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获奖成果等2项(个)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或上年度备案的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并提供相应附件。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4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申报各不超过1项。
3.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牵头单位的资产负债率须低于60%,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须提供牵头申报单位2021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4.申报企业(转制院所除外)有逾期未完成验收的项目,不予支持。
——面上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二)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三)支持方向与重点。
1.特色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重点支持区域特色明显,具有重要育种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农林作物和畜禽水产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鉴定与评价、发掘与利用。
2.主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高效安全生产。
重点支持作物轻简高效种植、粮经复合模式、稻-渔共栖复合生态模式、水肥高效利用、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抗逆减灾;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与环境控制、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综合防控;林竹标准化栽培、轻简高效复合模式、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优质种苗工厂化快繁,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新设备研发与示范。
3.农产品精深加工。
重点支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优质新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农产品自动化加工设备、农产品品质在线检测、农产品保鲜贮藏与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新技术、新设备研发与示范。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农林畜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工矿弃地及灾后创面生态修复等新技术、新设备研发与示范。
5.农业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
重点支持安全高效、可降解、无残留的新型绿色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兽药、抗旱保水材料等)创制及相关新技术研发与示范。
6.现代农业装备研制。
重点支持适合四川地形地貌特点、产业特色和需求的现代农业装备的研发,突出优势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生产关键环节新装备、新机具、新设施的改进、开发和示范。
(四)考核指标。
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等1个(项),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等1项(个)。
(五)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并提供相应附件。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3项(含扩权县),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5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申报各不超过1项。适当平衡不同技术领域项目的支持。
3.项目配套资金不作要求。
——育种攻关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每个方向拟支持1项。
(二)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三)支持方向与重点。
1.肉羊育种材料创新与配套系选育。
(1)研究内容。针对南江黄羊、凉山黑绵羊优质基因资源保存和育种新材料创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现有南江黄羊品系选育的基础上,开展南江黄羊优秀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育种材料创新、配套系选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突破肉用山羊配套系选育关键技术,建设现代肉用山羊种业基地;在凉山黑绵羊本品种提纯复壮上开展遗传资源保护和育种攻关,研究优质、抗逆、抗病相关性状功能基因(或分子标记候选基因)和安全生产新技术,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和生产应用。
(2)考核指标。收集保存优秀遗传材料(DNA、精液、卵子等)1500份以上;研发高效养殖配套技术3项以上。创新育种材料2份以上,利用创新的育种材料,完成组建突出高产肉力和早期生长速度的南江黄羊新品系-配套系父系零世代繁殖群150只以上,零世代基础群的周岁体重比南江黄羊品种群提高20%以上、屠宰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获取配套系母系二世代繁殖群300只以上,经产母羊胎平产羔率达到220%以上,比南江黄羊品种群增加20个百分点。建设完善凉山黑绵羊保种选育场1个,存栏核心群种羊300只(含六个家系);完成两个世代以上的本品种选育,筛选出两种以上基因标识辅助选育新品系;凉山黑绵羊生长和繁殖性能指标提升10%以上。制订技术标准(规程)2项,申请(授权)专利3项;组建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创新联盟2个,培育肉羊种业示范企业2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育种模式。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250万元。
2.耐荫大豆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1)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耐荫大豆品种缺乏的突出问题,在前期西南区大豆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开展耐荫性评价研究;构建大豆遗传群体,挖掘耐荫高产优异基因资源,筛选有效分子标记;创制耐荫高产等优异性状大豆新材料,选育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新品种。
(2)考核指标。建立大豆耐荫株型评价指标体系1套;挖掘大豆耐荫候选功能基因4个以上;创建耐荫高产等株型和产量性状突出的大豆遗传材料5-8份;选育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新品种1-2个;建立示范基地2个,面积600亩以上,亩产130公斤以上,示范应用面积2万亩。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3.玉米抗穗腐病新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
(1)研究内容。针对四川多雨寡照生产条件下,玉米穗腐病致使玉米产生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问题,利用前期收集保存的玉米基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方式,创制一批抗穗腐玉米新材料。聚合抗穗腐、高产等优良性状基因,培育适宜四川及西南类似生态区种植的高产抗穗腐病玉米新品种,提出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
(2)考核指标。创制抗穗腐、综合性状优异新材料2份,新材料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育成抗穗腐玉米新品种1个,新品种年推广应用不低于50万亩;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个;研发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1套。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4.四川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挖掘与利用。
(1)研究内容。针对四川小麦白粉病抗性育种基因资源单一,过分依赖抗病基因Pm21,存在抗性丧失风险问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现有四川小麦品种不存在的抗白粉病新基因,建立抗病新基因的紧密连锁标记或共分离标记,利用分子及染色体育种技术体系,将新基因导入四川小麦遗传背景,选育出高抗白粉病且产量水平高于当前小麦推广品种的小麦新品种(系)。
(2)考核指标。发掘鉴定白粉病抗性突出的优异新基因1个,建立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标记3个,构建分子及染色体育种技术体系1套,选育出含目标新基因的高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系)3个,其中1个新品系在省级区域试验中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或在3个不同生态区的品种比较试验中比区域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5.桃特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
(1)研究内容。针对生产上油桃产量较低、裂果率较高、熟期集中的现状以及鲜食黄肉桃优良品种缺乏的问题,利用广泛收集的桃种质资源,开展桃特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选育适宜四川推广应用的特色桃新品种,研发新品种配套技术,在产区进行示范推广。
(2)考核指标。创制桃特异材料10个以上;选育油桃、鲜食黄肉桃新品种2-4个,集成1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桃产区推广应用5000亩。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6.饲草优异种质发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
(1)研究内容。针对我省草食畜牧业发展中饲草品种缺乏、育种效率低等问题,以披碱草、鸭茅、黑麦草等我省主栽多年生饲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与精准鉴定,发掘优异种质资源。整合多组学和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等分子育种技术,挖掘相关重要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阐明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为高产优质饲草品种选育提供支撑。
(2)考核指标。发掘创制优异饲草新材料5~8份,挖掘调控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或分子标记8个以上;选育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1-2个,新品种增产5%以上。发表相关论文3~5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7.优质猪高繁母本育种新材料创制。
(1)研究内容。针对我省地方猪种繁殖性能普遍较低的问题,利用地方猪和引进猪种为育种亲本,运用毛色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和表型智能测定技术,通过杂交制种、横交固定和严格的世代选育,创制高繁殖力的黑色母本新材料。
(2)考核指标。形成多世代选育核心群1个,被毛黑色,产仔数不低于13头,达90Kg体重日龄小于190天,瘦肉率54%以上,肌内脂肪含量大于3.5%。
(3)有关说明。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四)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并提供相应附件。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
2.项目配套资金不作要求。
三、社会发展领域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贺婧 028-86657015)
——总体绩效目标
力争突破医药健康、中医药、生态环保、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140项以上,开展科技试点示范120项以上,申请专利220项以上,获得授权25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55项以上。
——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实施周期
实施周期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药物。
1.创新药物。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围绕治疗新靶点、新型技术(如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AI技术平台等)和新型制剂,开发新型细胞治疗产品、基因治疗药物、创新型抗体药物(如双功能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重组蛋白药物、新型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及小分子创新药物、创新中药等。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不少于1个创新药物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或进入注册性临床研究,申请PCT专利不少于1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1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5—10项,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放射性原料药钪—47制备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Ca、Sc分离材料设计、制备、表征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以及46Ca靶料回收方法研究、回收工艺及装置设计;开展靶件结构设计及辐照方案优化,靶件辐照及热试验研究;开展47ScCl3样品比活度、核纯度等检测分析和制备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堆照制备47ScCl3溶液的技术,建立47ScCl3溶液制备装置1套;47Sc核纯度大于等于99.9%;47Sc收率大于等于90%;获得无载体47ScCl3溶液10mCi以上;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二)医疗器械。
1.创新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医疗健康软件、生物芯片,分析检测装备、智能诊断检验装备、智能移动医疗装备、智能保健康复装备等。重点支持便携式自动化核酸检测系统、基于新型生物材料的高灵敏度免疫检测系统、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器、新型现场快速检验检测设备、基于脑机接口的康复系统、新型组织修复生物材料及其微创介入输送器械等创新医疗仪器装备、医疗器械研发。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不少于1个产品申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5—10项,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优先支持纳入国家(省)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品种。
2.基于稳健设计关键技术在医疗健康装备领域的研究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国产医疗装备在使用场景下稳定性、耐用性等薄弱环节,开展医疗器械稳健的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识别验证影响医疗健康装备关键敏感参数,实现从稳健设计理论研究到可视化开发应用;开展稳健设计模型开发、设计转换、标准制定等应用研究,建立适合国产中高端医疗健康装备行业的稳健设计共识和路径,并将稳健设计理念在医疗器械健康装备行业推广运用。
考核指标:制定医疗器械稳健设计参考指南;孵化基于稳健设计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不少于1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1个;在医疗器械装备领域开展不少于10家企业的示范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低免疫原性动物源胶原蛋白在创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异种动物源胶原材料对超急性免疫应急的影响作用;建立低免疫原性动物源胶原蛋白生物安全性/相容性的评价体系,突破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形成系列基于低免疫原性胶原蛋白的组织医学工程产品,开展低免疫原性胶原蛋白材料在创伤修复等再生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低免疫原性胶原蛋白提取及应用关键技术2个;建立低免疫原性胶原蛋白生物安全性/相容性评价体系;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公开发表论文2篇;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4.人造仿酶材料的构建及应用于组织再生的研究。
研究内容:模拟天然抗氧化酶催化位点结构,研究人造仿酶的活性中心、分析活性金属及其配位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研究仿酶对多种活性氧的清除效率。系统研究人造仿酶材料在移植后缺氧—氧化应激损伤中的细胞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组织再生提供可靠的移植细胞保护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人造仿酶制备及在组织再生应用的关键技术2项,申请/获得不少于2项发明专利,公开发表论文6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5.胎儿心脏多模态成像心电采集设备研制及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发具有高质量图像、高诊断效能的胎儿心电捕获设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搭建胎心超声、核磁、心音知识库,研发面向胎儿心脏的心音—超声—核磁多模态辅助诊断关键技术体系;构建标准化心脏超声/MRI特征要素集和规范化术语集,实现人机协同和智能化输出;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宫内演进特征。
考核指标:研发1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胎儿心电捕获设备,开发1套面向胎儿心脏影像的大数据库系统,构建1套心脏超声/MRI诊断报告系统;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系统在不少于3家三甲医院进行临床应用验证。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6.增材制造在假肢及矫形器应用中的改善性研究及临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三维扫描、专业医学指导、增材制造的数字化假肢及接受腔适配流程与适配规范的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研发激光选区烧结和熔融沉积成型的新型专用材料;研究增材制造假肢与矫形器后处理工艺和修型工艺,开展临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新型激光选区烧结粉体材料,成型件强度≥42MPa,断裂伸长率≥15%,抗弯强度≥50MPa,熔融温度<180℃,符合EN ISO 10993—1和USP/level VI/121℃的生物相容性。开发新型熔融沉积成型材料,成型件抗拉强度≥70MPa,断裂伸长率≥5%,抗弯强度≥100MPa。制定增材制造数字化假肢及接受腔适配规范;完成≥100项数字化假肢及矫形器临床案例;公开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5项,获得产品注册证1项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7.基于视网膜疾病的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成像系统研发及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致盲性视网膜疾病发生机制、早期筛查、疾病监测等需求,研发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成像系统,开展单个视神经细胞解析研究、小动物疾病模型视网膜成像研究、血流功能性成像技术测量研究;构建基于视网膜影像学特征的疾病早期诊断模型,提供可以大规模临床使用的致盲性视网膜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工具原型机。
考核指标:研发1套OCT成像系统,突破视网膜无损超高分辨结构与功能三维成像技术,可用于小鼠视网膜三维实时成像,分辨率优于2μm,成像范围≥2x2mm,成像速度≥50kHz,支持视网膜分层厚度测量、血流或血氧测量,准确度优于90%;发现与神经性疾病相关的视网膜特征2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8.基于精准时间靶点干预的睡眠治疗仪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眼电分期结合心肺耦合算法的实时睡眠分期处理研究,揭示常见睡眠—觉醒障碍发生发展特点;研究睡眠和学习记忆相关性及脑电、影像、生化等层面的神经机制;研究闭环非药物干预技术治疗失眠和提高睡眠质量;研制便携式睡眠检测设备实现基于多参数生理采集;建立睡眠远程智能化、精准化干预治疗的研究基地和临床转化平台。
考核指标:研发基于精准时间靶点干预的物理因子睡眠治疗仪,研制结合眼电信号的心肺耦合复合算法的便携睡眠监护设备,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2—3项;建设睡眠—觉醒障碍监测数据采集平台和精准个性化睡眠治疗远程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各1个;建立应用示范点3个,覆盖区域人群500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9.多模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智能检测仪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缺乏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盆腔/肌骨系统较为全面检测与诊断专用设备的问题,采取医学+材料、医学+制造、医学+信息化的学科交叉思路,研究开发多模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智能检测仪器。研究集超声、光学和压力感知一体化多模态高精度智能化检测技术;开展盆腔脏器及周围肌骨系统结构、功能精准评估诊疗研究;研发盆腔/肌骨三维图像架构—影像辨识—肌电肌力信号多功能评估、检查一站式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突破相关器官/疾病精准数字诊疗瓶颈。
考核指标:形成产品样机1台;突破盆腔及其周围肌骨系统表面光学检测、组织超声检查、肌电感知检测等柔性微纳传感功能系统集成、光学和超声成像融合、相关系统核心算法等5项关键技术;建立300例与传统超声、肌力肌电检测、动态MRI盆底成像对照的验证队列;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3:1。
(三)人口健康。
1.健康体检大数据智能云平台构建及精准画像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大型综合医院及其紧密型医联体信息资源,建设健康管理互联网+云端多终端新型示范应用平台及智能一体化体检信息系统,深度挖掘健康大数据价值,建立主动健康应用服务区域示范;串联健康体检、电子病历、基因等多维度数据,以标准化表单提交给终端平台,通过完整健康数据链形成精准个体画像;运用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对医疗健康服务进行精准用户需求画像;构建疾病早期预测预警模型,开发风险评估系统、疾病谱动态监控系统,构建区域精准专病画像。
考核指标:构建智能化健康体检信息系统1套,实现10家以上体检医疗机构的体检数据互联互通;开发可动态适应不同设备的适配系统1套,可接入多种设备和系统产生的多维度体检数据(如影像、实验室检查、组学、物联网等);在重大慢性疾病筛查和风险预测预警系统、肿瘤与慢病遗传风险评估系统、人群疾病谱动态感知系统等开展健康体检大数据应用示范;申请专利不少于1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器官捐献生物样本库构建及规范化运行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收集和保存符合组织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分析检测要求的器官捐献全组织和体液样本;建立器官捐献者病历资料数据库、组织样本遗传资源库、数字化病理图像库和多组学分析数据库;建设在线检索和数据申请系统,实现战略资源全国范围内共享可及。
考核指标:建成器官捐献遗传资源、病理图像和生物信息数据库(不低于600人);建成人类生物资源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形成临床医学和精准医学研究在线服务和支撑平台1—2个;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申请专利1—2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川渝地区重大慢病社区智慧医疗综合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川渝地区重大慢病社区智慧医疗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精准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交叉学科研究;基于大型自然人群队列,建立数据驱动式的重大慢病社区病情监测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体系;研发评价指标智慧监测干预设备;构建集社区病情监测—风险预警—院间联动救治—社区康复为一体的社区智慧医疗综合干预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川渝地区社区重大慢病病情智能监测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突破核心算法和质控关键技术2项;研发重大慢病智慧化病情监测干预设备3套;形成重大慢病社区智慧医疗闭环干预运行平台1个;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各1项;形成重大慢病社区智慧化医疗综合管理临床共识或路径。建立川渝地区重大慢病社区智慧医疗综合干预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川渝两地单位联合申报。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策略及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降低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和死亡率的需求,建立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队列数据库;构建间质性肺疾病无创通气失败预测模型、有创通气失败预测模型;探究呼吸力学精准监测技术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形成临床共识;对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进行分子机制探索,实现对其机制的精准认识;构建可视化呼吸力学监测平台,研发人机同步性智能识别系统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量化工具。
考核指标:建立1000人以上的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队列数据库,构建间质性肺疾病无创通气失败风险预测模型、有创通气失败风险模型各1个;发掘3—5项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预警生物学指标;突破间质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呼吸力学精准监测新技术2个;开发呼吸力学可视化监测平台1个;研发人机同步性智能识别系统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量化工具;建立间质性肺疾病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微生物制剂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分子机理及临床应用标准化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肠道微生态相关微生物制剂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效果;研究微生物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对代谢网络的影响和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微生物制剂对肠道及肾脏免疫—炎症调控效应和分子机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泌尿系统疾病的微生物制剂。
考核指标:明确至少1种肠道微生态相关的微生物制剂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效果,阐明不少于1条微生物制剂防治泌尿系结石的信号通路/代谢通路;搭建泌尿系结石—肠道菌群临床—基础数据库1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母孕期子痫前期对子代罹患精神疾病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
研究内容:以子痫前期及正常妊娠产妇的未成年子代为研究对象,建立母孕期子痫前期子代队列;采集研究对象精神疾病筛查、量表评估、神经影像和神经认知等方面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找到孕期子痫前期子代精神疾病发生的临床特征,建立生物学指标(神经影像和神经认知等)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通过动物实验探索子痫前期对子代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影响,并在细胞水平、动物模型及临床受试者中进行验证(不少于3个基因),形成2—3项成果转化;建立母孕期子痫前期子代队列数据库(不少于2000组家庭);识别暴露于母孕期子痫前期子代发生精神疾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生物学指标预测模型,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7.基于循环生物标志物的淋巴瘤发病机制与分子分型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淋巴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个体化需求,探寻潜在的循环生物标志物,研究其致病机制,建立对应的淋巴瘤分子分型体系。基于临床大样本研究,采用肿瘤液体活检相关的创新技术探索在淋巴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潜力的循环生物标志物;构建功能试验的体外、体内模型进行验证,揭示与之相关的淋巴瘤发病和耐药机制;利用循环生物标志物建立基于致病机制和大数据分析的淋巴瘤分子分型体系。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建立成本可控的技术方案精准检测淋巴瘤患者循环生物标志物;开发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用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及抗癌药物筛选;构建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生物样本研究和人工智能的淋巴瘤大数据分析平台1个;建立淋巴瘤精准诊疗中心1个,支撑多学科合作、规范化全程管理及成果转化,并形成应用示范点1—2个;提出相关领域的临床共识或路径1—2套;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8.牙周组织功能性再生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细胞谱系示踪技术精准筛选牙周膜干细胞亚群,建立特异性牙周膜干细胞分化图谱;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两个维度深入探究牙周膜干细胞在牙周组织发育、改建和再生中的调控机制;研发基于小分子药物的精准控释体系并推广应用;研究相关药物对特定标记的牙周膜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为牙周病的治疗提供精准的调控靶标。
考核指标:明确牙周膜干细胞体内标志物2—3个,建立牙周膜干细胞特异性分化图谱;建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牙周药物控释体系1个,实现对牙周膜干细胞的精准调控;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脑血管并发症综合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解析原醛症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显著特征;研究原醛症心、脑、血管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探索针对原醛症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措施和综合治疗方法;研究原醛症心脑血管病变治疗和预后的疗效评估体系,优化原醛症的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发现与原醛症心脑血管并发症相关的关键激素分子及生物标志物2—3个;研发不少于3种原醛症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诊治路径;产出不少于3项原醛症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精准干预的关键技术;构建至少2套基于激素图谱、代谢组学及分子影像的原醛症治疗预后评估体系;建设不少于5个原醛症心脑血管并发症规范化综合防治应用示范基地;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0.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精准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研究“基因—环境—表型”时空互作模式及偏移特征,揭示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早期发生及诱导远期慢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生命多组学策略发掘儿童肥胖代谢紊乱的易感和驱动基因,筛选多表型的分子标志物;探索儿童肥胖精准预警与关键干预技术,研究身体活动和膳食干预对预防和改善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的群体干预效果。
考核指标:鉴定出预测儿童肥胖的分子标志物2—3个;建立针对肥胖儿童合理膳食和科学健身指导标准和示范应用服务标准1套;申请1—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1套可推广实施的儿童肥胖代谢性慢病的智慧化闭环管理体系和1—2个干预示范区。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1.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的关键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从颞下颌关节(TMJ)独特的解剖和组织学构成出发,鉴定TMJ发育、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细胞并阐明其作用模式,结合高通量技术,筛选关键调控靶点;发现适用于TMJOA治疗的天然提取物及作用机理;研究物理刺激及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软骨细胞代谢、局部神经免疫的调控机制,明确其在TMJOA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优化途径;研究数字化咬合板治疗技术,构建涵盖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药物及物理治疗的TMJOA诊疗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明确TMJOA病理进程中的关键功能细胞,并筛选有效调控靶点1—2个;研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穿戴式TMJOA治疗设备1种;建立不少于20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队列;形成针对TMJOA多学科联合治疗的系统策略;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2.基于肌质网靶点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细胞钙稳态失衡的重要机制和目前无特效防治药物的需求,研究以细胞内钙库肌质网为靶点进行干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阐明相关药物对肌质网与其它细胞器的相互作用及心肌细胞钙稳态、离子通道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挖掘肌质网作用靶点及相关药物在防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和心肺复苏等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考核指标:突破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的关键技术1—2项;确定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肌质网上的干预靶点1—2个;验证作用于肌质网发挥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1—2个;形成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的规范方案1个并开展临床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3.基于Cellcollector体内捕获技术的持久性细胞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CellCollector与荧光标签技术捕获、分选结直肠癌患者外周循环持久性细胞;利用多组学技术,筛选与鉴定外周持久性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验证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动物模型,阐明持久性细胞自噬在结直肠癌耐药、复发中的作用机制;探索持久性细胞候选标记物在结直肠癌诊疗、靶向持久性细胞自噬在逆转肿瘤耐药及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考核指标:优化Cellcollector技术在监测外周循环持久性细胞中的应用,建立临床结直肠癌耐药及复发监测新技术1—2项;筛选外周循环持久性细胞特征性标记物1—2种,为临床结直肠癌提供新的诊疗靶点;明确羟氯喹等靶向持久性细胞自噬的治疗策略在逆转肿瘤耐药、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申请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4.遗传性小儿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致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等遗传性小儿视网膜血管疾病,开展基因组学分析,寻找新的致病基因;构建基因修饰的小鼠疾病模型,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病理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遗传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异质性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依据;建立适用于小儿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考核指标:鉴定FEVR新致病基因/突变1—2个,扩大临床分子诊断突变谱数据库;建立1套针对FEVR的快速分子诊断方法和临床数据库;发现1—2个病理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建立1套针对特异性标志物的靶向治疗方法;形成小儿视网膜血管疾病诊治方案,并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5.胎盘植入疾病的识别与诊疗救治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胎盘植入疾病精准诊治技术需求,深入开展胎盘植入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医工结合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开发简单可靠的识别与评价体系。探讨疾病状态下胎盘绒毛与母体血管重建的相互作用,利用多模态影像引导技术建立胎盘植入的精准自动分割模型,通过对植入程度和范围的分级,形成早期识别、及时预警转诊、规范诊疗的全面风险管理救治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可推广的胎盘植入疾病识别及预警软件1套;建立胎盘植入疾病精准诊断技术应用示范点2—4个,至少在省内3家医院展开临床应用;申请3项、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3—5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6.基于巴豆酰化修饰预处理肺脏干细胞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巴豆酰化修饰在肺脏干细胞行为中的演变规律、特征性改变及与肺纤维化进展的相关性;阐明整体肺脏微环境对肺脏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呼吸内镜技术,开展以巴豆酰化修饰作为预处理靶点的肺脏干细胞对肺纤维化的治疗研究,比较肺脏干细胞与抗纤维化药物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建立肺脏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转化平台并形成规范化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检测肺脏干细胞在三维空间实时变化的仿生“肺间质”芯片1套,研发用于评估肺脏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巴豆酰化试剂盒1个;制订肺脏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规范化流程,形成专家共识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7.基于液体活检和物联网的移植术后个体化、智慧化分级诊疗系统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针对器官移植术后移植受者个体化、全周期、高效便捷的健康管理迫切需求,基于创新的供体源游离DNA移植液体活检技术体系以及物联网监测设备,建立以家庭、基层医院和器官移植中心的三位一体肾移植物状态液体活检动态监测和移植健康数据管理平台,为器官移植受者提供实时动态、个体化、全周期的移植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解决方案,开展技术和模式创新,并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基于供体源游离DNA的肾移植物状态液体活检和动态评估的关键技术,形成1套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技术应用标准操作规范(SOP);研发肾移植物状态动态监测系统1套,建立移植术后分级诊疗和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器官移植随诊管理专家共识;在器官移植健康管理领域开展应用示范3个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8.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治技术重大需求,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优化策略、血小板聚集功能指导精准防治技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防治的精准技术和质控技术;应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先进技术,建立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和应用示范大数据平台。形成缺血性脑卒中精准防治的临床共识和路径。建成缺血性脑卒中智能化、精准化、标准化的临床研究基地和转化应用平台。
考核指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突破心脑血管疾病精准防治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质控关键技术2项;建设脑卒中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缺血性脑卒中精准抗血小板治疗临床共识和路径1套;在心脑血管疾病重大疾病领域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精准防治,建立应用示范点8个,覆盖人群600万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9.鼻泪管支架的自由基隐身修饰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鼻泪管支架术后并发症多,疗效差的问题,研发一种自由基隐身修饰技术,操纵支架表面化学官能团的种类和比例,促使自体体液中白蛋白在支架表面选择性吸附并形成屏蔽层,从而实现隐身修饰,避免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泪道再狭窄、炎症、血栓阻塞等)。通过体外实验、动物模型植入实验,筛选最优处理工艺,并揭示隐身修饰提升鼻泪管支架植入疗效的分子机制。通过多中心临床实验,研究隐身修饰后鼻泪管支架的临床应用潜力。
考核指标:建立适用于鼻泪管支架的隐身修饰解决方案1套;形成自由基处理技术的工艺标准1套;获得系统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在省内2—3家医院开展临床前应用示范,撰写隐身修饰鼻泪管支架临床应用相关细则和注意事项。申请发明专利2—4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0.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胸部肿瘤术后患者全程管理模式构建及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针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缺少科学、高效的患者全程管理方法的技术难题,研发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技术体系,包括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的症状知识图谱,条目库、条目拆分组合应用机制、应用参数及高频多源异质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胸部肿瘤术后前瞻性患者报告结局研究队列及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症状“监测—预警—干预”全程管理模式,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院内外”全程智能化管理;建立示范中心,评价该模式在真实世界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推广该模式到其他病种和县市级医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全程管理共识和路径。
考核指标:建立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的症状条目库1套(不少于50条,每条应注明应用参数及应用场景);形成智能化患者报告结局数据平台1个,高频多源异质性数据分析标准1套;智能化PRO患者管理国家级发明专利1套;前瞻性症状研究队列症状采集节点不少于10次/例,覆盖肺癌、食管癌等患者5000人;提出基于患者报告结局全程管理的临床共识1套;建立患者报告结局全程管理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县市级医院10家以上;院内患者覆盖率90%以上,院外患者覆盖率70%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1.基于智慧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长期监测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在疾病长期管理如何提高依从性等难题,研究基于智慧医疗技术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长期监测预警、疾病管理、护理干预关键技术;研究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在长期疾病管理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干预对策;研发智能化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监测管理平台,实现患者、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中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病情监测、健康行为监测、耐药监测、健康管理于一体的连续性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疾病全过程管理。
考核指标:研发监测预警、干预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专家共识或指南1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推广医疗机构不少3家,覆盖患者不少于1000名。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2.单孔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及技术优化。
研究内容:针对极具微创和无瘤安全优势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高难度手术中的应用瓶颈,构建安全有效、可行易推广的关键技术体系;开展经自然腔道不同路径单孔手术的对比研究,完善优势适应证的个体化医疗决策;探索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单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实现单孔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快速康复及预后改善的临床意义。
考核指标:构建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关键技术1—2项;绘制单孔腹腔镜技术学习曲线,制定国家级/省级妇科领域单孔腹腔镜规范化培训制度1项并构建考核体系;量化评估不同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在妇科肿瘤单孔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开展技术培训及手术教学示范2次以上;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3.基于虚拟人群仿真结合真实世界快速验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精准用药系统构建和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通过建立包含种族基因图谱、疾病分子表型、代谢酶—转运体—靶标基因多态在内的虚拟人群,结合真实世界稀疏生物样本监测即可快速验证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生长发育—疾病进程模型,构建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精准用药系统,形成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精准用药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标准。
考核指标:突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人、孕妇、儿童人群精准用药关键技术3个;形成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人、孕妇、儿童人群药物治疗国家标准5个;牵头制定基于虚拟世界仿真和真实世界快速验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精准用药共识和路径1套;建立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老年人、孕妇、儿童人群的智慧用药示范点3个,覆盖区域人群200万以上;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4.口腔仿生湿粘附功能化材料体系及抗龋涂层的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具有湿粘附、降解性的单宁酸—丝素蛋白基复合材料;针对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炎、拔牙创伤等口腔疾病的防治需求,研发具有仿生再矿化、抗菌抗炎、止血成骨等性能的系列仿生湿粘附功能材料,通过体内外研究验证功效和生物安全性,探索其分子机制。以龋病为模型,研发仿生湿粘附再矿化涂层制剂。
考核指标:获得三种仿生湿粘附功能化材料;制备一种用于龋病防治、适合口腔湿环境应用的新型仿生湿粘附再矿化涂层,新生矿物层厚度不低于12微米,质量参数达到国际同类医用级原材料质量标准;制定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评价行业标准1个;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公开发表论文4—6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5.神经重症肠内营养精准护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精准护理的系列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系统研究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策略、多模态影像引导护理技术、质控标准和护理产品,构建基于胃肠动力学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案,建立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神经重症肠内营养临床护理指南和路径,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神经重症肠内营养影像引导的胃残留量监测和喂养不耐受护理关键技术2项;形成神经重症肠内营养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1个;制定神经重症肠内营养临床护理指南或临床路径1套;开展应用示范点1—2个;形成产品1—2个;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文章。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6.基于磁性数字微流体技术和CRISPR—Cas技术的氨基酸及tRNA调控衰老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针对秀丽线虫模型的液体长时程培养磁性数字微流体阵列芯片,突破磁性数字微流体表面能量陷阱制备的关键技术;开发基于Flip—Drop技术的快速、精准、高通量的线虫模型干预策略;研究基于数字微流体芯片和Flip—Drop技术,借助针对氨基酸—tRNA氨酰合成酶的RNAi,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探索单一成分氨基酸及tRNA对衰老的调控及机制;借助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小鼠模型,深入探索筛选出的影响衰老的关键氨基酸及相应tRNA对衰老的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突破基于不同表面制备技术以实现高效、稳定制备用于磁性数字微流体表面能量陷阱的关键技术,和数字微流体液滴培养及高通量加样2项关键技术;形成基于磁性数字微流体技术的高通量线虫衰老机制研究平台1个;申请专利1—2项;产生对衰老研究领域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资源1—2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抗衰老指导方案1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27.面上项目。
(1)关键技术研究:精准医学、干细胞与转化医学、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疾病早期发现、新型诊断、生物治疗、微创治疗、麻醉、护理等一批急需突破的先进临床诊疗关键技术。
(2)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研究:儿科重大疾病诊治及安全用药研究;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早期预警、诊疗技术、诊疗规范(模式)与评价等研究;尘肺病、化学中毒等职业病防治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养老照护、残疾人服务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开发;血液安全技术研发;运动医学关键技术研究;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等。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四)中医。
1.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医诊疗及适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医诊疗数据平台与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人口学、行为学、症状学、体征、检验检查(影像)、中医诊疗及适宜技术(含四川省非遗传统疗法)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疗效数据库。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临床队列研究与高质量临床循证研究,制定可推广应用的临床诊疗方案。
考核指标:研发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医智能诊疗平台,建成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诊断与中医诊疗及适宜技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疗效数据库,形成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临床队列研究与高质量临床循证报告,制定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脊柱退行性病变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在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示范推广,建立1—2个示范点,获得/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及专著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原发性耳鸣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方案与检测评估新技术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耳鸣个性化特定穴位针灸和主动声学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方案;应用脑电网络分析技术,定量检测耳鸣治疗前、中、后的脑状态,建立耳鸣治疗大数据库;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耳鸣多方法治疗的客观脑电指标,量化、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并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原发性耳鸣患者中西医结合个性化精准解决方案,建立针灸结合声刺激治疗的耳鸣治疗新模式。完成不少于20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并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建立耳鸣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示范基地1个,覆盖区域人群300万以上。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川蜀“衷中参西”妇科名家治疗难治性冲任瘀滞型不孕症的中医诊疗方案研究与开发应用。
研究内容:挖掘整理川蜀“衷中参西”妇科名家诊治冲任瘀滞型不孕症的临床经验,开展关键诊疗技术研究,形成诊疗方案。开发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川蜀“衷中参西”妇科名家诊疗思维推理过程展示系统,构建中医临床经验数字化传承新模式,并选择其中关键处方研发医院制剂。
考核指标:形成1套疗效确切的妇科冲任瘀滞型不孕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突破2项关键诊疗技术,初步阐明诊疗方案的科学依据。构建名家诊疗数字化系统1套。研发2种医院制剂并完成备案。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川派杜氏骨伤特色疗法与中医特色微创技术结合治疗骨伤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骨伤科疑难病、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退行性病变等,将川派杜氏骨伤特色疗法与小圆针、针刀镜、内热针等中医特色微创技术结合,开展临床研究,形成规范化临床诊疗方案,研发或改良医院制剂。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2种杜氏骨伤特色疗法与中医微创技术结合的特色诊疗方案,建立不少于1套手法的操作标准,形成1套传统功法的影像资料,研发或改良医院制剂1—2种;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消化系统中医优势病种中医智能舌诊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消化系统疾病舌象诊断需求,研究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及辅助诊断算法,开发便携式中医智能舌诊设备,建立消化道疾病的舌象疾病诊断临床大数据采集平台,构建中医消化系统疾病舌象自动分析与辅助诊断系统,并开展大样本验证评估。
考核指标:开发1个消化系统数字化舌象诊断设备;构建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核心算法2个;建成消化系统舌象消化道疾病数据平台1个;形成消化系统舌象量化分析与辅助评估系统1套。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建立消化系统疾病数字化舌象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开展中医药循证、中医优势病种、中医治未病研究等。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五)中药。
1.基于标准化中药饮片的智能化“老药工”系统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以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全面提升道地药材快速检测真伪优劣的现实需求,研究基于道地药材的物联网IoT模式多协议通信、区块链溯源追踪、人工智能模型识别算法等关键技术,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材识别数据的存储及溯源;融合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区块链数据存储及追踪、知识图谱标记及实物识别、人工智能模型识别算法训练,建设川产道地药材数据知识库平台,实现道地药材数据在线标注与样本识别,知识图谱构建与推理,研发模拟“老药工”通过形、色、气、味等技能和经验识别中药材质量等级的人工智能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多传感器设备的道地药材数据ETL平台的设计及研发;建成川产道地药材数据知识库平台;完成智能化“老药工”系统研发;在2家以上生产企业开展推广应用,并取得使用报告;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川芎、天麻、丹参等化学成分、功效作用及机理等系统研究,阐明主要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特点;采用适宜技术和方法提取有效组分或成分,开展组分及成分配伍研究,阐明配伍原理,揭示配伍规律,发现化学成分明确、剂量小、药效强、质量可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开发宜食、宜饮、宜用的大健康产品和日化产品。
考核指标:获得候选药物不少于2个,开发不少于5个大健康产品或日化产品,完成不少于3个产品备案或注册申报,至少1个产品上市销售;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面上项目。
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质量提升研究;支持开展新型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和药浴药膳产品研发;支持开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开展中药临床前研究、中药临床研究;支持开展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等。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六)资源综合利用。
1.磷资源绿色低碳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内磷资源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及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系统研究省内典型磷矿石中主要杂质元素赋存状态、载体矿物嵌布特征;研究典型磷矿关键杂质元素选择性脱除机制;研究磷尾矿及共伴生资源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符合省内磷矿资源情况的绿色低碳综合利用路径。
考核指标:突破电池级磷精矿制备、磷尾矿制备高附加值Mg(OH)2和CaCO3、磷尾矿地质聚合物制备等关键技术3项;提出四川省磷矿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磷精矿P2O5品位≥34%,MgO≤0.8%,R2O3合量≤2%,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建立磷矿资源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示范点不少于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电解铝烟气多污染物集成处理及碳资源循环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电解铝行业烟气净化和碳减排需求,系统研究电解铝行业烟气特征,研究NaHCO3自活化氧化协同脱硫脱氟的反应动力学,研发耦合氨碱工艺和冰晶石再生工艺,研究电解铝行业碳、钠、氟循环处理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NaHCO3自活化氧化脱硫脱氟的集成技术工艺1套,工艺测评达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要求;碳、钠、氟循环利用率不低于60%;SO2资源化率不低于90%;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覆盖区域人群100万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中深层地热能高效取热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制约中深层地热能绿色高效开发与利用的“取热”难题,系统研究中深层地热井传热模型、高效换热机理、热储温度场变化规律。开展取热系统换热效率与优控策略研究、关键换热及配套装备研制,建立中深层地热井高效换热测试系统。形成适合四川地热绿色高效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地热能经济、绿色、高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基地和试验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适用于中深层地热井的低成本高效“无干扰”取热技术和开发模式,突破中深层地热井高效取热及质控关键技术2个;形成中深层地热井高效取热试验系统1—2个;研制地热井高效取热装备系统2套;申请专利不少于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建立中深层地热能取热利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自供热式生活垃圾低温热解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围绕生活垃圾无害化、高值化、低能耗资源化,研发下行床热载体的无氧热解反应器,采用低温无氧氛围解耦垃圾热解;研究热解油气自供热技术,实现热解反应器低能耗自热运行;研发高效旋流分离热解残渣和热载体关键技术;研制残渣炭基高性能CO2吸附材料。
考核指标:形成50 kg/d自供热式生活垃圾低温热解资源化装备;突破生活垃圾热解油气燃烧热载体自供热技术1项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不低于80%;形成热解残渣基CO2捕集炭球产品,动态捕集量大于2 mmol/g,CO2纯度高于9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5.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战略性、紧缺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综合利用,以及废气、废水、固废和危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七)生态保护。
1.散露矿渣堆淋蚀阻控生态皮肤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选培种子抗逆性强、萌发生长快被覆植物品种,研发生态皮肤植被有效组合技术;筛选机械强度高的复合工程材料,研发具良好保水、缓释养分、防滂沱淋滤性能的植物稳定生长支撑基材,形成与被覆渣土有物质交流界面、能“呼吸”的通用生态皮肤模块化预制组件;研发生态皮肤生产工艺;研发基于生态皮肤的渣体快速生态恢复工程化关键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生态皮肤研发应用关键技术不低于5项;研发基于区域特色被覆植物的生态皮肤2—3种,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建立生态皮肤中试生产工艺及其中试生产线,年产量5000—8000平方米;申请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生态皮肤工程化应用示范点1—2个,工程被覆示范面积1000—1500平方米。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川渝黑色岩系赋存区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川渝地区黑色岩系工程扰动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川渝地区典型黑色岩系赋存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有害物的宏—微观赋存状态;揭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发生机制;建立黑色岩系风化过程全生命周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提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建立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分级防控体系。
考核指标:构建川渝地区长江流域黑色岩系空间分布数据库;构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生态风险评价体系1套;形成黑色岩系赋存区综合性生态风险评估与决策咨询报告1份;构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分级防控技术体系;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在川渝典型黑色岩系地区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应急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川渝两地单位联合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川中丘陵崩塌台地区域适度规模化整治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崩塌台地类型、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堆积物综合利用、碎片化土地适度规模化整治技术;研究区域面源污染的规律与形成机制,构建台地梯级化、网络化土壤与水体氮磷监测系统;应用化肥缓释利用、营养组分滞留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在典型小流域,建立适度规模化整治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川中丘陵崩塌台地适度规模化整治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1个;构建川中丘陵区崩塌堆积物利用技术、碎片化土地利用方法技术、面源污染在线监测等关键技术体系各1套;申请专利3—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建立川中丘陵崩塌台地区域碎片化土地适度规模化整治与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1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耕地遥感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耕地保护监管需求,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数据融合、耕地信息提取及变化监测、农作物精细分类等关键技术,建立多源遥感数据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发耕地遥感监测智能化平台并选择典型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支撑我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
考核指标:突破耕地变化检测与农作物精细分类的关键技术2项;形成耕地遥感监测智能化平台1个;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在1个以上县(市、区)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大熊猫国家公园大型工程迹地植被恢复与土壤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需求,研究大型工程迹地生境及植被退化机制、土壤重构机制与植被更新规律,阐明大型工程迹地植被恢复,群落自我更新机理,识别土壤生态修复关键障碍因子,揭示土壤生物对植被恢复的调控机制。筛选生态重建植物,开展配置技术与生态修复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监测植被及地下关键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评估修复效果,优化生态恢复技术方案并推广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大型工程迹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2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大型工程迹地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示范点1个,恢复工程迹地100亩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生态修复材料与装备研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保护研究,川渝协同开展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1.若尔盖草原河道岸线侵蚀防治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河道明流冲刷和渗流潜蚀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堤防建设需求,研究明流冲刷、渗流潜蚀与堤防和生态植被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研发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河道明流冲刷和渗流潜蚀共同作用下的生态堤防建设技术;提出若尔盖草原河道生态堤防解决方案,在典型地区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植物根系锚固生态堤防及植物根系+土工袋联合锚固生态堤防关键技术3项;申请专利不少于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形成示范堤防2个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四川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黄河流域四川段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与评价,建立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重要野生物种栖息地修复技术,对部分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开展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聚焦区域特色生物资源,开展物种保护利用研究。
考核指标:形成物种编目1部,突破濒危物种繁育关键技术2个;建成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平台1个;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黄河上游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地退化、植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恢复难度大的现状,研究沙化土壤营养基变化特征,筛选促进本地植物生长的土著益生菌种,研发适用于流域植被恢复的微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并监测其施用效益;筛选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材料,研究植被配置模式和植被恢复技术,逐步构建恢复时间短、结构稳定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修复提供成熟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突破退化高寒草地治理关键技术2项以上,研发高寒地区专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剂1种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4项,公开发表论文2—4篇;形成黄河上游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1套;应用示范面积100亩以上,土壤有机质提升30%,植被覆盖度提升25%,植物丰富度提高10%。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四川黄河上游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针对水源涵养影响因素中的水土流失现象,运用“3S”技术分析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1套;形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1套;提出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技术方案;申请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7篇;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1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长江和黄河上游碳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大需求,系统研究长江和黄河上游植被固碳潜力和优化策略,建立基于天空地多源遥感的植被碳汇估算模型,协同研究植被碳汇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研究长江和黄河上游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建立植被碳汇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形成基于天空地遥感大数据的植被碳汇监测智慧化平台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建成基于遥感大数据的植被碳汇监测研究基地和示范监测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空天地多源遥感融合、关键参量反演、植被固碳潜力估算关键技术3项;构建植被碳汇遥感监测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各1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以上;建立遥感大数据植被碳汇监测和优化技术应用示范点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九)环境治理。
1.磷化工高磷高氟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磷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磷、高氟废水问题,研究树脂定向深度吸附技术,研发水处理药剂;优化改造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降低高磷高氟废水处理成本,实现高效低成本磷氟资源回收利用,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树脂定向深度吸附磷氟废水关键技术1项;研发适用于磷化工高效处理磷氟废水的水处理剂;开发磷化工高磷高氟废水低成本产业化技术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发表论文3篇;建立应用示范工程1个。
有关说明:由达州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污染物溯源减控及生态扩容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长江上游小流域氮、磷和耗氧有机物浓度异常超标问题,研究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循环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元统计、稳定同位素示踪、运移转化模拟联合的污染物溯源技术;量化流域污染源贡献;研究污染物入河全过程减缓阻控与水生态扩容技术,构建基于“源—径—汇”的溯源技术体系和基于“污染减控与生态扩容耦合”小流域系统治理技术体系,在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开展应用示范,提出流域污染管控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策略。
考核指标:突破小流域污染溯源、面源污染减控、水生态扩容关键技术3—4项;构建长江上游典型污染小流域氮、磷和耗氧有机物定量溯源技术体系及污染减控与生态扩容耦合的治理技术体系;构建溯源模型3套,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软件作著不少于1个;开展典型地区污染减控—生态扩容应用示范点不少于1个。
有关说明:川渝两地单位联合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成德眉资PM2.5和O3(臭氧)协同防控与应用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PM2.5和O3关键前体物清单,定量解析区域—城市PM2.5和O3来源,构建PM2.5和O3耦合形成机制、前体物动态排放、污染过程精准溯源的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核心技术体系。研判不同阶段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目标,提出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路线图。构建NOx(氮氧化合物)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体系,针对建材等典型炉窑,研究NOx为主的多污染物系统控制技术;针对化工、涂装等园区集聚区,提出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技术,开展治理措施示范工程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阐明成德眉资大气PM2.5和O3协同形成机制,突破全过程VOCs减排、典型炉窑多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2项,提出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路线图;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在1个以上典型行业开展治理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废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综合处理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制药企业外排废水及畜禽养殖企业沼液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问题,系统研究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抗生素降解过程的应用。运用培养组学开展微生物科学互配研究,筛选活性微生物核心组合;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研发“抗生素—大数据—靶向降解”在线预测平台;系统挖掘抗生素生物降解基因资源,研究应用于“含抗”废水综合处理工艺。
考核指标:突破高效、精准挖掘β—内酰胺酶的关键技术1个,开发可应用于环境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去除的酶资源;构筑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降解基因分析综合服务系统(靶向降解基因大数据平台);开发“含抗”废水综合处理工艺1套;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1—2篇;开展工程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新兴污染物治理,尾矿污染治理,塑料污染治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工业农业生产节能减排、节水增效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十)绿色建筑和交通。
1.新型装配式重组竹建筑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建筑行业低碳绿色发展需求,系统开展新型装配式重组竹建筑结构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重组竹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技术瓶颈,建立慈竹基重组竹材基本力学性能指标数据库;研发装配式重组竹结构节点连接成套技术和应用于重组竹建筑结构竹材产品;提出结构抗震、绿色低碳、防火安全的设计方法、设计指标及构造。
考核指标:突破新型装配式重组竹结构节点连接、结构抗震等关键技术1—2项;研发竹材创新产品2—3项;编制行业或地方相关技术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3—4项,获得5—8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在现代竹结构领域开展应用示范5个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绿色低碳建材、低能耗绿色建筑、智慧绿色交通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十一)安全。
1.食品安全
(1)食品中多种新污染物精准检测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重点围绕食品中氯酸盐、高氯酸盐、吡咯里西啶生物碱、丙烯酰胺、壬基酚、双酚A等典型新污染物关键测试技术需求,研究食品中多种新污染物的精准检测技术;研制用于食品中新污染物检测用的关键试剂、耗材、质控样品或基质标准物质候选物,搭建食品中多种新污染物精准检测监控技术平台,开展测试技术应用服务。
考核指标:突破食品中新污染物精准检测技术方法4—5项;研制食品中新污染物检测用试剂、耗材、质控样品或标准物质候选物2—3个;制定技术标准1—2项;申请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构建食品中新污染物精准检测技术平台,服务省内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50家次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成渝地区典型食源性病原菌基因组溯源及传播风险预测预警。
研究内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食品安全保障共享体系建立的迫切需求,研究建立贯通典型动物源性食品的“动物—食品—人群”食源性病原菌持续监测和溯源的技术平台;建立成渝地区特征性食源性病原菌的菌种库及基因组或质谱数据库;构建典型食源性病原菌的多维仿真传播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成渝两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贯通成渝地区的“动物—食品—人群”食源性病原菌持续监测和溯源技术平台、全基因组或质谱数据库及预测预警模型;分离鉴定成渝地区食源性病原菌600—800株,建立成渝地区特征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菌种库和耐药数据库(包含数据大于800条);建立食源性病原菌传播风险预警预测模型2—3个;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5—6篇;建立食源性病原菌预警预测技术应用示范点3—5个。
有关说明:川渝两地单位联合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食品安全溯源、贮运、生产、检验检测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2.生产安全
(1)矿山智慧化综合监管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结合大数据、无人机、5G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矿山灾害的多模态数据融合研究,建立矿山灾害预警分析、统计分析以及态势分析数据模型,突破多源数据协同处理、矿山安全生产态势感知、灾害数据解析等技术,实现矿山综合监管功能,并在省内典型矿山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多模态数据融合、多源数据协同处理关键技术不少于4项;构建矿山智慧化综合监管平台1个;构建矿山预警研判模型1个;申请专利不少于4件,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建立矿山智慧化综合监管技术应用示范点不少于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基于三维场景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危害范围态势模拟预测及应急救援与疏散双向路径智能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常见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应急救援需求,研究基于三维场景下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危害范围和扩散态势的快速预测技术,建立化工园区应急救援与应急疏散双向路径智能规划模型,探索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扩散趋势快速预测与救援疏散路径规划。应用前端传感器快速自组网技术、5G技术,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技术,集成研发便携式危险化学品三维扩散快速预测预警装置,利用信息化平台展示双向路径,实时优化应急救援与应急疏散路径,服务于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为化工园区事故应急救援与疏散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突破前端传感器快速自组网、危险化学品泄漏监测、三维扩散趋势快速模拟预测技术1—2项;研发应急救援与疏散双向路径智能规划系统1套;研制便携式危险化学品三维扩散快速预测预警装置1套;研发危险化学品泄漏自组网监测和快速模拟预测系统1套;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便携式危险化学品三维扩散快速预测预警装置示范应用点2—3个,建立化工园区应急救援与疏散双向路径智能规划系统应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矿山、危化、建筑、道路交通、金属冶炼、水利水电、城市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预防、风险评估、应急救援、应急管理和事故模拟复原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3.公共安全
(1)基于无创测量指标的特定人员身心状况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特定人员大规模人群队列中的无创测量指标、多模态行为学数据(含:人脸表情、语音语调、姿态、睡眠)以及综合评估系统中多源数据(含:人口学、成长史、心理/人格特质、精神状况等),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特定人员暴力风险数智模型,构建暴力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开发形成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数智化特定人员身心健康动态监测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多模态数据融合关键技术2项;开发特定人员无创测量指标与暴力风险的生物学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特定人员暴力风险评估与筛查的人工智能模型库;开发特定人员心理健康智能随访系统1套。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1—2篇;建立特定人员身心健康动态监测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覆盖特定区域人群1万人以上。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司法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典型新精神活性物质代谢组学及快速检测设备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母核吲哚类、吲唑类和咔唑类为代表的12种常见合成大麻素和新列管的氟胺酮及其衍生物甲基胺酮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谢组学、成瘾机制和流行病学研究;研发上述物质缴获样本和滥用群体唾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检材的快速检测设备,包括可疑物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技术、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基于量子点荧光技术的毛发快速筛查设备等,建立快速准确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现场筛查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获得常见合成大麻素和氯(氟)胺酮类衍生物的原体和代谢物检测方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1套;提出客观准确的折算系数和实验室检测规范5个;研究制定生物检材中氟胺酮及代谢物检测行业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建立应用示范点3个。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公安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基于量子技术的政法网络传输存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政法网络数据跨域安全传输、集中安全存储的难题,研究基于量子技术的政法网络传输及存储系统。构建基于量子密钥的政法量子—经典混合架构网络,研究基于量子加密技术和跨域量子安全传输技术的政法网络数据跨域安全传输,研究可感知数据传输和存储技术,为新一代政法领域网络建设提供安全支撑和可靠性保障。
考核指标:构建政法量子网络跨域传输及存储系统1套;突破量子加密跨域传输及量子存储关键技术2个;支持不少于2个主节点下的多个分节点间的量子密钥安全分发;申请发明专利1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以上;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省委政法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政法系统跨部门的证据智能指引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政法系统跨部门办案平台,研究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智能学习各类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证明规则等,建立符合刑事法律规定的统一类案智能校验系统,自动形成刑事案件证据指引标准规则、证据智能评测,并能自主研判提出补充、完善证据的提示指引。
考核指标:构建刑事法律规定的统一类案智能校验系统;突破刑事案件证据指引标准规则及证据智能指引关键技术2个;证据指引准确度不低于90%;申请专利1项以上,在我省政法领域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省委政法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应急救援保障技术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安全保障需求,研究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应急救援保障车应用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应急救援战法和装备体系;研发适用于隧道高效高压喷雾射流灭火技术及产品、隧道场景可移动式排烟照明系统、地下空间定位通讯设备;研发适用于轨道交通(地铁)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车。
考核指标:突破轨道交通(地铁)隧道内快速灭火救援、地下空间应急通讯、受限空间高效排烟等关键技术3项;研发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应急救援保障车等重大创新产品1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4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及戒毒、应急反恐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4.防灾减灾
(1)城镇洪涝灾害全地形全水域两栖应急救援车辆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城镇洪涝灾害现场应急救援需要快速通过内陆水网地带的现实需求,研发适应陆、水工况的两栖车驱动桥总成系统,研究多相流的两栖车体线形低阻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多推进器的水域耦合推进技术,研究两栖车水域环境车身姿态调整技术,开发复杂水陆环境通过性能好、可在水中和陆地转换行驶、负载能力强、工作时间长、可拓展程度高的全地形全水域两栖应急救援车辆。
考核指标:突破两栖车多推进器水域操控、水域陆域一体化驱动、车身姿态调整关键技术3项;研制应急救援冲锋车样机1台,额定载人不少于6人;研制两栖应急救援工程车样机1台,额定载重不低于5吨,应急救援模块化装备不少于5种;满足抗风等级6级、满足行驶路况环境不少于5种;申请发明专利4—6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在消防救援队伍中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该项目由应急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归口部门推荐上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岷江中下游江河洪涝灾害智能监控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岷江流域防洪排涝管控需求,系统研究多元洪涝信息辨识与融合技术,防洪堤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方法、开发排涝设施智能调度技术,构建洪涝时空预测、预警模型,研发集智能感知、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减灾调度于一体的大型防洪排涝区智能监控平台,在岷江中下游开展防洪排涝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防洪排涝智能监控关键技术2个;建成长距离防洪堤与大范围排涝区运行安全智能监控平台1个;申请发明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在岷江中下游建立智能监控防护区超20公里,提前12小时预警。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引大济岷工程区大型跨河建筑物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引大济岷工程区域内大型跨河建筑物在高烈度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需求,开展高大渡槽、管桥等跨河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及安全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开展模型试验,利用SPH(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技术,充分挖掘TLD(调频液体阻尼器)的抗震效果,研发适合于引调水工程的桥跨结构减、隔震体系。开展高大跨河建筑物的在线智能安全风险管控方法研究,形成高烈度地震区引调水工程跨河建筑物抗震设计成套方法,为引大济岷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考核指标:突破高烈度地区大型渡槽、管桥等跨河建筑物抗震设计方法及在线智能风险管控等关键技术2项;形成跨河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5篇;在四川省引大济岷等工程中进行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4)成渝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气象灾害减灾需求,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立体感知监测网,研究成都、重庆城区强对流触发前期信号,研发强对流天气精细化估测智能算法;研究城市极端天气(突发性、灾害性强对流)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构建超大城市极端天气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考核指标:构建成都、重庆地区MCS追踪历史数据集1套,对流触发前热、动力参数集1套;提出对流性降水智能定量估测算法1套;构建时间分辨率1小时和空间分辨率1公里的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短临监测预警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在成都、重庆市5个以上行业部门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川渝两地单位联合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森林火灾火情快速识别及智能监测防控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国产高分系列卫星高光谱、多光谱、热红外、合成孔径雷达、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及低空无人机数据,研究融合多源数据信息的森林火灾火情快速识别技术;针对卫星下数据自动化处理算法瓶颈,研究图像融合及火情识别优化关键算法,运用5G通信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构建森林火灾智能监测防控平台,实现森林火灾自动化、智能化、高时间分辨率动态监测。
考核指标:研发国产卫星数据自动化处理算法、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及火情识别优化算法1套;构建森林火灾智能监测防控平台1个;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公开发表论文5篇;在重点林区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基于人工智能的震区深部精细结构特征和孕震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地震灾害减灾问题,系统开展超密集地震台阵观测(间距—3km)和三维大地电磁阵列测深及高精度重力剖面测量,实现对震区三维深部精细结构的综合探测;基于横波分裂分析地震参数分布特征,应用机器学习和精定位技术构建震区高精度地震参数数据库;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实现微小地震的自动检测与精确定位;建立中强地震震源和介质参数的预测指标;开展短期人工智能综合预测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基于交叉梯度结构耦合约束的地震和大地电磁数据三维联合反演关键技术2个;建立局部区域中强震预测指标1套;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7)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智能识别与动态风险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四川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以地质灾害体智能识别与快速预测为目标,结合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探索地震、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方法;联合“空—天—地”监测体系,推进多源监测数据协同处理技术研发,开展地质灾害前兆信息早期识别、灾后信息快速解译研究,建立地质灾害智能识别与风险预测一体化平台,实现地质灾害信息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精准预测,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智能化和精细化进程。
考核指标:突破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近实时预测与智能识别关键技术2个;研发地质灾害智能识别与风险预测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预测准确率应达到8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8)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攻关,森林草原火灾、洪涝、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十二)优质白酒。
1.川酒酿酒用原辅料安全质量监控和智能化预警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酿酒用原辅料质量安全规范化控制技术要求,系统研究酿酒用原辅料安全基础状况、与酒体安全关联的关键指标、原料储存预处理的影响等,形成酿酒用原辅料安全质量监控评价规范,分析影响酒体品质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快速监测和快速检测方法体系,研发全链条原辅料安全大数据的采集和智能化预警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酿酒用原料、辅料安全监测及质控关键技术2个;形成原辅料控制标准和预警平台;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建立原辅料安全质量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覆盖中小微企业100个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白酒主产区生态环境、酿酒专用粮新品种选育及种植、微生物和白酒生产机理、自动化、智能化酿酒装备研发应用、信息化应用、绿色生态制造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十三)文化旅游和体育。
1.备战十五届全运会四川省重点运动项目科技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研究内容:围绕备战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建立四川竞技体育科技保障体系,打造高水平科学化复合型训练和服务保障团队,引进、消化、吸收竞技体育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训练负荷监控、运动心理训练、技战术分析、伤病康复等领域的新技术,在四川省重点运动项目中推广应用,形成适合我省运动队特点的科技助力保障体系。研究建立数字化体能测试、评估、训练平台。
考核指标:开发重点运动项目体能评估、运动康复关键技术和标准不少于2种;形成复合型科技保障团队不少于3个;引进不少于3项新技术,并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2.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精准、高效、系统性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技术需求,突破基于用户行为、网络舆情、敏感信息等跨平台异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突破面向冷启动的时序行为特征精准推送技术,实现基于用户身份和画像的精准内容推送、长效学习监督、自动考试管理等;突破少样本廉洁风险预测和预警模型,实现高校廉洁指数的多维建模和预警评估;研发覆盖党员干部、教师员工、学生学员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中隐私保护、精准推送、少样本预测等关键技术3项;研发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1个;申请发明专利3项,公开发表论文3篇;在10个以上高等院校开展应用示范,覆盖20万以上应用人群。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装备研究。支持红色文化、巴蜀文化、非遗文化等数字化研究与应用。开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等公共智慧服务平台技术研究,支持VR/AR/MR/XR等虚拟沉浸式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研究。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开发特色文旅产品。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十四)市(州)和高新区项目。
1.支持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专题。
研究内容:支持优势医疗机构开展针对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儿童、老年、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疾病研究,口腔医学、职业病等临床医学研究;开展精准医学、核医学、智慧医疗等前沿医学研究;开发创新药物和医工结合研发医疗器械等。整合优势临床医学资源,带动周边和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综合创新实力,支撑创新成果辐射川北、川南、川东北等地区,推动区域医疗技术高水平协同发展。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研发不少于1项关键技术,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专利不少于1项,并在本区域不少于5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5个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限相关市(州)医疗机构牵头申报。并由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达州市、南充市科技部门分别推荐1项。
2.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土壤重金属修复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废弃物堆积的双重农业环境问题,研发基于新型生物质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针对重金属轻度污染土壤,研究新型安全利用技术;针对中—重度污染土壤,研究“生物质材料淋洗去除+土壤质量调控”的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在成都平原和四川省典型丘陵区域开展“废物利用、土壤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及技术推广。
考核指标:筛选基于农业废弃物发酵的高效产酸菌株2—3个,开发发酵工艺2个;研究土壤重金属绿色高效修复技术不少于2个,重金属去除率不低于40%;化肥投入减少10%;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应用示范点不少于2个。
有关说明:由成都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3.酱香大曲生产过程中物质和风味演变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四川酱香型大曲生产受环境影响大,影响因子多的特点,筛选酱香型大曲高安全性核心菌株,结合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围绕主要微生物菌剂、风味物质演变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并完成小试、中试验证及大生产应用,集成创新关键技术体系,实现四川酱香大曲定向培养和绿色清洁化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形成产品4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公开发表4篇论文;建立应用示范点2个以上。
有关说明:由自贡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4.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创制生态农业高值产品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揭示土壤调理剂和增效剂等产品改良土壤、促进作物抗病抗重茬的作用机制,明确土壤中重金属钝化机制;研究有机质高效转化微生物菌剂、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土壤重金属钝化、作物病害及重茬危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发多功能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绿色肥料增效剂、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等高值化产品;开展产品中试规模生产及其工艺研究,在粮油作物农田和经济作物果园开展产品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壤改良及修复等关键技术2—3项;研制土壤调理、肥料增效剂、重金属钝化等产品2—3种,建立产品中试线;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1—3篇;提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及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在粮油作物农田和经济作物果园建立产品应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由攀枝花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5.新型加油站油气回收处理排放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加油加气站油气VOCs污染问题,选择不同油气回收工艺的集成耦合,以达到技术最先进、经济最优化,研发一种新型加油站油气回收处理排放装置,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全面辅助油库VOCSs治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在线检测、满负荷油气回收、智能化检测油气回收状态、远程智能化作业操作、设施设备故障提前预警、决策与布局有力支撑等功能,建设加油站VOCs精细化管理体系1套。
考核指标:新型油气回收装置及控制系统各1套,研发新型高效油气吸附模组1个,突破增压多级冷凝关键技术1项,研发油气回收处理新工艺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油气回收在线监测平台应用示范点1个。
有关说明:由德阳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6.动物药乌梢蛇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川产乌梢蛇的生理学、摄食行为学、生殖生物学,优化人工饲养、人工饲料技术,建立适用于大规模人工养殖的规范化流程、质控技术和标准,实现产品深加工。建立川产乌梢蛇种源繁育、养殖技术开发和产品深加工技术平台。建成动物药材大规模智能化、精准化养殖和开发的研究基地和产业转化平台。
考核指标:突破乌梢蛇人工饲料、优良品系人工培育及智能化饲养设备关键技术不少于2项;建成川产乌梢蛇种源基地,建立养殖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形成川产乌梢蛇规模化智能化养殖技术规范1套。建立川产乌梢蛇养殖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培育优良商品药用蛇品系1个,形成川产乌梢蛇深加工产品1个。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
有关说明:由广元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7.食管癌精准治疗体系建立与临床推广。
研究内容:围绕提高食管癌早诊早治和降低食管癌病死率的需要,建立食管癌患者队列数据库;构建食管癌早诊失败预测模型、根治性治疗后复发转移预测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深入挖掘本区域食管癌高发的发病机制,分子学特征,制定防治策略,形成临床共识;并通过建立区域大数据分析平台研究预测食管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建立多层次食管癌诊疗一体化模型,形成本区域的食管癌精准治疗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1000人以上食管癌患者队列数据库,构建食管癌早诊失败预测模型、根治性治疗后复发转移预测模型各1个;发掘3—5项食管癌早期诊断、治疗及临床预后相关的预警生物学指标;突破食管癌精准早诊监测新技术1—2个;建立基于先进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食管癌全程管理信息化平台1个,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级医疗机构推广,覆盖人群300万人以上。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5篇论文以上。
有关说明:由遂宁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8.川南肝癌防治体系建设及治疗技术的系统集成。
研究内容:围绕原发性肝癌全程管理,研究开展适宜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诊疗技术,支撑构建一、二级预防体系;基于多肽组学及影像组学研究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指标体系;研究肿瘤干细胞调控因子及信号通路,制定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干预策略;提出针对中晚期肝癌研究介入、化疗放疗、免疫及靶向等治疗组合的优化策略;探索建立中晚期肝癌精准化治疗规范和技术转化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肝癌患者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1个;研发至少2项中晚期肝癌治疗关键技术,形成质控体系1个;形成中晚期肝癌优化治疗策略及区域性临床共识和路径1套;筛选肝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指标体系1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建立肝癌治疗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覆盖区域人群300万以上;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1个,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有关说明:由内江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9.基于电磁波热致声的口腔颌面部影像检测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可以针对口腔颌面部疾病开展临床前实验研究的医疗装备,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高端、非浸入式口腔颌面部影像检测研究平台,包括电磁波发射机、高灵敏度声信号探测和图像成像,基于CUDA和GPU加速的图像实时处理技术,装备性能指标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考核指标:突破高效电磁波发射和高灵敏度超声波信号检测关键技术2个,形成可开展口腔颌面部疾病检测和影像数据分析平台1个,样机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取得合格第三方检测报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建立基于电磁波热致声的口腔颌面部影像检测装备技术应用示范点1—2个。
有关说明:由资阳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0.油污泥干渣制备陶粒压裂支撑剂的技术工艺与装备集成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油污泥处置后干渣制备陶粒压裂支撑剂的技术和工艺。研究低品位硫酸钡提取、微粒控制成型、陶粒回转窑煅烧等关键技术;研发油污泥干渣资源综合利用全流程的工艺和装备。构建油污泥干渣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实现干渣固废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考核指标:突破油污泥干渣制备陶粒压裂支撑剂的关键技术1项,研发满足行业标准的陶粒压裂支撑剂和高品位硫酸钡2种产品、集成装备1套;获得发明专利3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建立应用示范点1个以上。
有关说明:由乐山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1.废酸液高值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电子元件生产企业酸洗磷化、表面阳极化处理工序产生的磷酸废液,以及不锈钢、钢帘线、镀锌等钢铁工业中酸洗液有硫酸、盐酸及硝酸—氢氟酸洗液等废酸为研究对象,应用磷酸废液净化脱杂技术,研究生产磷资源产品及其他高附加值副产品。应用微滤、纳滤以及扩散渗析—电渗析等组合工艺,开展硫酸、氢氟酸、盐酸、硝酸等其他废酸高值资源化利用研究,实现酸洗液中的废酸和铁盐等产品回收利用。
考核指标:研发磷资源产品及其他高附加值副产品2—3个;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公开发表2篇论文。
有关说明:由眉山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2.基于真实世界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循证评价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循证研究,开展分子生物、蛋白芯片、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评价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提供益气化瘀解毒法逆转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循证证据;阐释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形成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新方案。
考核指标:形成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循证医学与临床方案各1个;在三级甲等中医院建立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技术应用示范点1个;申请1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发表论文2—3篇。
有关说明:由广安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3.优质酿造高粱标准化种植及醇和型白酒提质增效新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川东北特有的优质酿造高粱秦巴6号,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解析秦巴6号组成成分,阐明酿造性能(酒体醇和度、绵甜度、香气强度、风味物质种类与含量等),研究秦巴6号酿酒品质和风味形成机理,研发基于秦巴6号的醇和型白酒酿造关键技术,实现优质白酒提质增效。
考核指标:突破秦巴6号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1项、优质白酒提质增效关键技术1项;申请专利1项;形成企业技术标准1项;建立优质高粱种植示范基地1个,覆盖区域人群100万以上。
有关说明:由巴中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4.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等急危重症治疗的临床转化与产品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中医药在脓毒症或其他急危重症治疗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在动物模型上明确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在循证医学体系下评估疗效,阐明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在循症的基础上对治疗脓毒症等急危重症中药临床经验方或经典方进行转化。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等急危重症的循症医学研究,并形成临床诊疗规范或临床指南;完成1—2个治疗脓毒症类急危重症治疗上市品种新适应症或医院制剂的开发与转化;申请发明专利1—2项。
有关说明:由雅安市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5.石渠县黄河流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甘孜州石渠县黄河流域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关键技术需求,研究不同退化草地类型及其地力变化特征,研发适用于高寒退化草地地力恢复的技术模式;筛选、驯化和改良现有牧草品种,构建适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退化草地恢复配置模式;建立生态修复评估模型,评估和预判大环境下草场演替趋势变化,提出应对建议方案,为黄河上游高寒草地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筛选出黄河流域高海拔地段适宜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的草种1—2种;突破退化草地治理关键技术2项;在石渠县建立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应用基地500亩;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2篇以上。
有关说明:由甘孜州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6.若尔盖草原鼠害生态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若尔盖草原鼠害生态防控技术需求,应用5G和区块链技术建立草原鼠类种群密度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监控种群变化。基于高吸水竹纤维饵料专利,分析竹纤维饵料降解过程及其对草原土壤沙化改良作用。系统深入研究草原主要鼠类消化系统作用机理,优化高吸水竹纤维饵料配方工艺,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综合研究若尔盖草原主要鼠类种群密度调控方案、竹纤维零残留解决方案。在鼠害严重地区建立竹纤维治鼠研究基地并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草原鼠类种群密度大数据分析平台1个;研发治鼠害专用饵料1种以上,突破高吸水竹纤维控鼠饵料制备关键工艺2项;提出施用饵料防控种群方案、饵料零残留恢复植被解决方案各1套;申请发明不少于2项、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3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建立竹纤维控鼠治沙技术示范基地1个,成果应用示范面积400亩以上。
有关说明:由阿坝州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7.新型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及标准化生产。
研究内容:开展新型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对降低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控制技术、精准使用炮制辅料、中药饮片包装材料(容器)选择和中药饮片贮藏条件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减少原材料损耗,新建3条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线,实现标准化生产。
考核指标:建成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线(包括直服中药饮片和毒性饮片)3条;实现多品规中药饮片生产,生产有核心竞争力新型中药饮片产品5个以上;申请专利4—5项。
有关说明:由凉山州科技部门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18.家用智能无线膀胱扫描仪的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在家庭护理中间歇性导尿患者需准确掌握导尿时机的需求,突破三维阵列探头扫描技术、波束合成技术、变迹发射和变迹接收技术、数字图像识别技术、膀胱三维重建技术,结合人因工程学,针对患者生理活动特征进行用户设计,提升扫描速度、扫描精度,解决导尿时机不易掌控的问题,研发适合患者操作的家用智能无线膀胱扫描仪。
考核指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开发1个原型产品型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
有关说明:由绵阳高新区推荐申报。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有关要求:
1.项目须整体申报,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研究涉及人体研究需按照规定通过伦理审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项目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4.项目研究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附件2-3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姓名 | 职务 |
杨 莉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免疫基因治疗研究室主任 |
官 辉 | 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有源器械检验所所长 |
胡雪丰 | 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牟雁东 |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
林 玲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研部部长 |
王 峥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部部长 |
蒋 琰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科研部部长 |
万绍平 | 四川省肿瘤医院科研部部长 |
易进海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
国锦琳 | 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 |
江 霞 | 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
张俊辉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 |
罗 勇 |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陈 槐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
江腊海 |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罗 彬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 |
郭万佳 |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
傅 斌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
殷 晋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 |
陈晓艳 | 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于 忠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节能研究所所长 |
万渝平 | 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院长 |
刘 念 |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
查建平 |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
孙君志 | 成都体育学院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 |
四、区域创新合作
(该指南在线填报“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何修邦 028-86730010)
——总体绩效目标
通过一批区域合作项目的实施,推动成渝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对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科技援助,深化与相关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60万元。
——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
重点聚焦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成渝两地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现代农业、生态环保、航空发动机和网络安全六个领域,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在川渝两地转化和产业化,在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项目。
(二)对口科技援助项目。
重点支持围绕科技援藏、科技援疆、科技援青等科技援助任务,聚焦电子信息、大健康、能源化工、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突出解决我省或对口支援省(区)关键技术需要或社会民生问题,具有较强示范推广作用,能产生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口援助项目。
(三)跨区域创新合作项目。
重点支持能较好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推动我省与相关省(区)签署的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协议落实落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大健康、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领域,深化川桂、川滇、川粤、川吉、川琼、川浙等省(区)间科技创新合作,具有较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区域创新合作项目。
——有关要求
1. 不接受单一机构单独申报,必须联合1家及以上省外机构作为合作单位共同申报。联合申报时所列合作单位均须提供与申报内容相符的合作协议,并在申报书中加盖公章。
2. 牵头申报单位为企业的,企业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良好的资金筹措能力,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上年度销售收入应达到800万元以上,并出具资金配套承诺书和自筹能力相关材料;牵头申报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筹经费不作要求。
3. 申报项目要围绕我省与合作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两地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产生较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申报单位需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有稳定的研发投入。牵头单位为企业的,需提供2021年度审计报告或财务报表,并对所提供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负责。同一企业只能申报一项区域创新合作项目。
五、国际科技创新/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
(该指南在线填写“2022年度国际科技创新/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王蔡君 028-86613642)
——总体绩效目标
面向全球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国际间科技资源流动与共享,引进(输出)关键技术40项,引进/培养高级职称、博士后、博士等专业技术人员100人,申请专利100个,发表论文150篇,与国(境)外科研人员交流互访300人次。
——资金支持方式
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按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和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中的重点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80万元,面上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领域
本年度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重点支持以下领域:
(一)“5+1”现代产业体系领域。
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
(二)“4+6”现代服务业体系领域。
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领域。
(三)“10+3”农业产业体系领域。
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椒)、川酒、川竹、川果(桑)、川药、川牛羊(饲草畜禽)、川鱼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领域。
——支持方向
(一)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1.重点项目。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重庆产学研机构,与国外产学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创新合作。
(2)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与国外产学研机构,围绕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创新合作。
(3)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与国外产学研机构,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科学问题开展联合研究。
(4)中国(四川)—以色列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与以色列产学研机构,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能源节约、智能社区、环境和资源保护、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通讯、生物技术、水处理、材料与纳米技术、医疗器械、农业机械、食品饮料、数字经济、新冠肺炎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5)高新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高新区内的企业及科研机构与国外产学研机构,围绕我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和应用示范。
2.面上项目。
(1)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见“中国一带一路网” https://www.yidaiyilu.gov.cn的“项目”——“资料服务”——“同 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国家一览”)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和海外应用示范,推进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2)面向其他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面向美国、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士、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围绕我省产业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
(二)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结合我省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
——考核指标
1.形成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或新机制等成果。
2.与合作外方联合发表代表性论文,论文须反映合作各方在项目研究中的贡献。
3.完成技术“引进来”或“走出去”的转移转化成果数量。
4.培养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
5.合作期间,项目各方交流互访次数和召开全体团队人员参加的项目工作会议次数(形式不限)。
6.合作期间,主要合作各方联合举办项目相关领域的技术交流活动情况(形式、规模、举办地不限,但须有项目单位外的本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参加)。
7.解决我省公共技术或社会民生问题,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或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在合作国家或地区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经济或社会效益。
——项目申报条件及有关说明
1.项目合作的意义重要、理由充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创新性强,合作方案合理可行,指标可考核。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解决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问题;能与产业和应用需求紧密结合,能形成知识产权或相关技术标准,推广相关技术成果。
2.申报项目必须联合至少1家国(境)外参与单位,国(境)外合作双方不能有从属关系。牵头单位必须与合作单位就合作项目主要内容签署合作文件(合作协议或意向书)。项目执行期须在协议有效期以内。
3.合作文件应规范严谨并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预期目标、职责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且符合我国及合作机构所在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和科研伦理相关规定。合作文件由合作双方负责人签名,中方单位须加盖公章,同时明确签字人员姓名、单位、部门、职务等信息(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或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不能作为外方合作者),合作文件非中文的需提供中文翻译件并需中方单位盖章(双方电子邮件及书信不能作为正式合同或协议),相关协议均需要上传至网上申报系统。
4.申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项目的单位应在该领域拥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人才、科学家和专家队伍,牵头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参与单位来源于至少三个国家。
5.申报高新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单位必须提供其属于国省高新区内注册企业或登记机构的有效书面证明材料。
6.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申请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并需提供自筹能力相关支撑材料(以下材料之一:企业申报时上月末企业财务报表、上月末银行对账单),财务数据涉密的单位除外。
7.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合作外方为与四川省签署了省级及以上合作协议的申请项目,同时统筹考虑不同依托单位类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平衡。
六、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省院省校科技合作)”。指南咨询:刘雪娟 028-86717593)
——总体绩效目标:通过合作研发,支持40个以上院校地合作项目,突破一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或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申请专利15项以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0个以上。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一)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按照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进行分类支持。
重点项目主要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依托省院省校优势科技资源,为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问题而开展的研究。面上项目主要是指依托省院省校科技资源,围绕我省产业发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续发展领域,为解决产业和学科普遍存在的基础性、共性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重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个,支持总数不超过15个;面上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个,支持总数不超过50个。按照项目申报类型,各类别之间不混合、不交叉支持,即申报的重点项目不调整至面上项目支持。
——实施周期:重点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面上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起始时间为2023年1月。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支持方向。
围绕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布局,务实推进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重点支持省政府与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议定事项和科技厅与院、校签署年度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议定事项。
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支持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已备案),尤其是考核评估优秀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固定研发人员和40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及在川国家和省级高新区注册单位申报的项目。
按照区域协同、兼顾平衡的原则,视情对民族地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等申报的项目倾斜支持。
(二)支持重点。
1.先进材料和装备制造。
等离子体物理学或原子核物理学(140.5510);镀膜设备与工艺(109.0703);光学薄膜热噪声控制技术(410.7040);激光增材修复(430.1030);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开发与利用(430.4550);有色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430.4020);复合材料开发(430.55);连续光学变焦显微镜(460.4035);高性能材料表面涂层制备或改性技术(430.15);热端部件模拟服役环境表征(430.25);智能搬运或包装技术(410.70);高分子吸附材料及塑料升级回收(430.5030);机械制造工艺及自动化(460.25)。
2.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系统及可靠性工程(590.6510);铁路通信信号及机车车辆工程(580.3020);航空器制造工艺(590.4510);航空运输管理(580.6020);无人机控制与导航技术(590.35);交通运输系统工程(580.70);燃气涡轮电机高效推进系统(470.3040);航空器结构与设计(590.15);硬岩智能掘进技术(580.1030);飞行员疲劳状态监测与风险预测(590.5510);天然气微泄漏遥感识别关键技术(420.2040);深部裂隙围岩爆破基础理论及技术(410.7050);人机环系统工程及示范应用(590.6510)。
3.电子信息和计算机软件。
光学半导体器件与技术(510.3030);太赫兹通信与传感器件技术(510.1020);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控制技术(510.8050);高带宽通信传输技术(510.5010);信号检测与数据、图像处理(510.40);空间目标姿态估计(510.70);智能诊疗技术及智慧管理(520.2060);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智能监控与分析(520.6080);嵌入式软件低代码开发技术(520.4060);数字资产管理与威胁预警(520.1060);自主化跨平台控制器软件(520.4020);航空火灾探测与应急救援系统(620.2010)。
4.能源化工和生态环境。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480.50);储能系统开发(480.40);电力系统及能源互联网安全(470.4054);一次能源开发与利用(480.60);油气田井开发工程(440.50);催化技术在能源化工中的应用(150.3035);大气和水污染控制与评价(610.30);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技术(610.10)。
5.现代医药。
实验动物模型创制(310.51);纳米药物输送的生物力学调控(310.6120);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研发(310.6130);尘肺病的致病机制(330.34);重大疾病治疗性药物研发(350.10);肿瘤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研发(320.6720);口腔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剂和缓控释类药剂研发(320.44);退行性疾病病因及风险预测(330.21);中医药治疗及方剂(360.10);特殊环境航空运行主动健康(320.1420)。
6.现代农业。
农产品副产物创制(180.7150);作物种质资源(210.3050);食品加工与酿造(550.2050);粮油作物抗倒机制及调控(210.2060);作物、食品微生物研究(550.2020);蔬菜生产模式与技术(210.4030);特色水果精深加工(550.2035);中药材组分化精深加工(210.40);家畜的智慧养殖与育种(230.2030)。
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须是在四川省境内注册或位于四川省境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且必须和与省政府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省内外高校、院所联合申报。
(二)申报重点项目须是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与科技厅签署年度合作计划且在有效期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且须与在川国家、省级高新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
(三)申报单位如为与省政府签约的省外院校在川注册设立的二级机构(在川二级机构下设机构不属于申报单位范围),合作单位必须为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
(四)申报单位须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运行管理规范,拥有完成研发项目所需的设施、设备条件和资金,无重大事故和不良记录。根据申报项目实施目标任务,保证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按一定比例(不少于30%)划拨到联合申报单位。
(五)申报单位为企业牵头的,须提供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并出具配套资金能力支撑材料和配套资金承诺书。所有经费必须设立专账,足额到项目,专款专用。
(六)合作双方各须确定1名项目负责人,且均应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从事相关研究工作2年以上。重点项目合作双方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高级(包括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获得博士学位;面上项目合作双方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高级(包括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获得博士学位,或者获得硕士学位4年(含)以上。
(七)科技合作协议书或项目技术合同、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身份证、职称证、博士学位证及其他支撑材料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传。
(八)与省政府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院所:省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省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九)与科技厅已签署年度合作计划的高校、院所:省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省外(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附件3
2023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计划申报指南
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张文028-86717490,李雨静028-86723913)
——绩效目标
通过本项目实施,支持不少于100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企业加大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电子信息。
1.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通信与射频芯片、存储芯片、物联网芯片、功率芯片、封装测试、化合物半导体、超高清显示、柔性显示、激光显示、微显示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2.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重点支持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语言处理系统等基础软件,以及研发设计类和生产控制类的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3.人工智能。重点支持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智能、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自动推理的核心技术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4.信息安全。重点支持通信保密、同态加密、分布式一致性、去中心化网络、大规模数据容错、敏感数据检测、多方安全计算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5.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制造、金融、政务、公共安全、旅游、教育、传媒、文创、环保、交通、医疗康养、物流领域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二)装备制造。
1.智能装备。重点支持高端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智能机器人及其关键部件、增材制造装备及其应用系统、高性能智能柔性加工装备、智能成套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装配/检测智能化成套装备、先进电力装备与核电装备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2.轨道交通。重点支持新型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及关键装备、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装备、轨道交通关键施工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运输防疫系统及应用、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3.航空与燃机。重点支持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整机及关键部件、民航大部件及航空航天关键复杂结构件、机载和航电设备系统、无人机整机及应用服务、航空维修及再制造、机场地面设备和空管设备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4.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重点支持新能源先进整车、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电机、电控、动力电池、充电桩等关键部件设计与制造、智能驾驶智能网联及车身轻量化技术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三)绿色低碳。
1.先进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碳纤维、功能性特种纤维、石墨烯、新型二维材料、钒钛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智能与自修复材料、循环回收高分子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发泡型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光学薄膜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新型节能环保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2.生态环保。重点支持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技术及装备、森林草原防火技术及装备、工业气体净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废水超低排放与深度处理回收技术及装备、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生物环保治理技术及装备、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装备、低品位余热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3.清洁能源。重点支持高效风力发电关键装备及风电智能集成化控制系统、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发电技术与装备、制氢与储氢技术与装备、高效动力电池材料与器件、战略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深层固液相钾锂资源高分辨识别及梯级利用技术、低成本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与器件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4.绿色化工。重点支持新型高效催化剂、绿色化工新工艺、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全元素利用、工业固废/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先进智能化工控制技术及系统、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四)医药健康。
1.生物药物。重点支持抗击和防范新冠肺炎药物、抗体偶联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重要生物威胁病原体疫苗、多联多价基因工程等新型疫苗、蛋白质和多肽药物、血液制品的示范应用或产业化。
2.化学药物。重点支持抗肿瘤药物、抗炎抗病毒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的示范应用或产业化。
3.现代中医药。重点支持中医防疫、大健康产品、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综合开发,中药新药与中医医院制剂的示范应用或产业化。
4.医药装备。重点支持创新型医学设备、医疗器械、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药物制造装备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五)现代农业。
1.重点支持地方特色粮油、果蔬、林竹、畜禽、水产、家蚕方面新品种、新技术、智能农机新装备、设施农业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2.重点支持地方特色粮油、茶叶、果蔬、林草、畜禽、中药材、水产、家蚕方面绿色储运保鲜、烘干冷链物流、提质增效加工关键技术及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3.重点支持川酒、川菜、优势特色酿造发酵调味品食品、糖果糕点、食品饮料方面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及及产业化。
——有关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是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重点支持高新区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具有独立法人的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依托的合作单位参与项目实施,须签订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且知识产权归属清晰,权利义务明确。
(二)申报企业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良好的资金筹措能力。申报企业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上年度销售收入应达到8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期预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
(三)申报企业需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
(四)转化成果必须是2018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发明专利(含国际PCT专利、植物品种权,生物医药成果可放宽至2015年1月1日以后)、或实用新型专利、或获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或承担市级及以上科技研发计划验收通过后的项目成果、或取得特殊行业准入证书。
(五)转化成果应已完成研发且进入中试或熟化阶段,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六)申报企业须提供2021年度审计报告或财务报表(申报单位对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负责)。
二、科技金融融资成本补助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项目申报书”或“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申报书”或“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王定川028-86669180)
——总体绩效目标
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支持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和信用获得“天府科创贷”融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贷款、担保、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得债权融资;引导创投机构投资我省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获得创投机构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一)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
1.支持对象。获得“天府科创贷”融资支持并结清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2.支持方式。采取后补助的方式予以补助。对获得“天府科创贷”融资支持产生的贷款利息、担保费、保险费、信用评级费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费予以补助。
3.支持经费。
(1)贷款利息补助:对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按贷款协议签订时1年期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实际发生的利息额的最高50%比例、每户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00万元给予补助。
(2)担保费补助:对通过担保方式获得贷款的企业,按每笔贷款实际发生担保费用的50%、每户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20万元给予补助。
(3)保险费补助:对通过保险方式获得贷款的企业,按每笔贷款实际发生保险费用的50%、每户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20万元给予补助。
(4)信用评级费补助:对获得信用贷款而进行的信用评级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每户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5万元给予补助。
(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费补助:对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而进行的评估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单笔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每户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给予补助。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
1.支持对象。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债权融资服务,且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系统上注册,并获得2021年或2022年有效评价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支持方式。采取后补助方式,并根据资金预算择优支持。
3.支持经费。
(1)对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其实际发生利息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对以通过担保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不超过其实际担保费支出的50%,最高不超过50万元给予补助。
(3)对以债权融资租赁方式获得研发、设计、检测等设备、器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不超过其实际年租赁费的10%,最高不超过50万元给予补助。
(4)申报单位申请银行贷款补助方式的,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实际发生利息不得低于20万元;申请融资担保补助方式的,担保费用不得低于10万元;申请融资租赁补助项目方式的,年租赁费用不得低于50万元;申请科技小贷补助方式的,贷款金额不受限制,但企业所获贷款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须为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批复试点的7家,包括:成都高新锦泓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成都高新高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成都温江兴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成都青羊正知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成都崇州合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绵阳游仙国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坤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三)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
1. 风险补助。
(1)支持对象。投资四川境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在川创业投资机构,包括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等。
①创业投资企业。指具有投融资功能,主要从事创业投资活动,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a.在四川省境内经工商注册登记。
b.2021年12月31日(含)前注册成立。
c.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出资人首期出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有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
d.所投企业为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系统上注册,获得2021年或2022年有效评价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②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机构)。指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的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a.在四川省境内经工商注册登记。
b.2021年12月31日(含)前注册成立。
c.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d.管理的创业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e.所投企业为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系统上注册,获得2021年或2022年有效评价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支持方式。采取后补助方式,并根据资金预算择优支持。
(3)支持经费。
①创业投资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投资额5%给予后补助,单个创业投资企业不超过300万元。
②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机构)。按照不超过实际投资额2%给予奖励,单个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机构)不超过100万元。
2.投资保障。
(1)支持对象。在四川省境内经工商注册登记,获得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系统上注册,获得2021年或2022年有效评价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支持方式。采取后补助方式,并根据资金预算择优支持。
(3)支持经费。按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投资额的最高5%比例,不超过200万元进行补助。
——实施周期
(一)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
申报单位获得“天府科创贷”融资支持并在2022年6月1日前结清贷款。已获得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的贷款不再补助。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
申报单位于近两年(2020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期间)获得债权融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实际到账时间为准),对其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担保费、融资租赁费进行补助。已获得2022年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的单位不再补助。
(三)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
创业投资机构直接投资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投资时间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的投资资金到账时间为准)。
——支持方向和重点(含考核指标)
重点支持一批获得“天府科创贷”融资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银行、科技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债权融资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落户四川、开展投资活动的创投机构和获得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有关要求
(一)申报材料。
1.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项目。
(1)《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项目申报书》。
(2)有银行签章的借款合同、银行实际放款凭证、付息凭证、贷款结清凭证;委托担保合同、保费发票;保险合同、保费发票;信用评级合同、评级费发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合同、评估费发票等原件。
(3)“天府科创贷”备案函。
2.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
(1)《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申报书》。
(2)有银行签章的借款合同、银行实际放款凭证、对应的付息凭证;委托担保合同、保费发票;融资租赁合同、有银行签章的租金付款凭证等原件。
(3)2021年企业财务年报(电子税务局下载),2022年1-7月企业财务季报(电子税务局下载)、月报。
(4)有效期内与主要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知识产权支撑材料。
(5)申报书填报内容相关支撑材料。
3.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
(1)风险补助。
①《2023年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补助申报书》。
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证明。
③2021年企业财务年报(电子税务局下载)。
④投资协议、被投企业银行进账单、被投企业准予变更登记(备案)通知书(包括:工商变更登记核准通知书,注册资金变更,章程修正案变更,股权变更等)。
(2)投资保障。
①《2023年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投资保障申报书》。
②2021年企业财务年报(电子税务局下载)。
③投资协议、企业银行进账单、记账凭证、准予变更登记(备案)通知书(包括:注册资金变更,章程修正案变更,股权变更等)。
④与主要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知识产权支撑材料。
⑤企业用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支出相关支撑材料。
(二)其他要求。
1.申报单位只能选择“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项目”“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中的一类进行申报,不得同时申报。其中,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只能选择以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债权融资服务的其中一种支持方式进行申报。
2.申报单位用单位账号登陆,在线填写申报书(所有盖章部分及附件材料扫描后在线上传)。申报四川省“天府科创贷”融资成本补助在“天府科创贷”管理服务平台(http://loan.istisc.cn)在线填写申报书。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融资补助项目和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202.61.89.120/)在线填写申报书。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指南咨询:蔡文开028-86783713)
——总体绩效目标
2023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绩效目标:示范推广新品种20个,转化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25项(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个,培育示范企业20家。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按照重点、一般项目分类支持。重点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一般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重点项目支持示范转化覆盖面较广、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一般项目支持有一定的示范转化覆盖面和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
——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与重点:
(一)农畜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殖新技术转化。围绕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支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生态高效种养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
1.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新品种:粮油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经济作物突破性新品种、林竹突破性新品种、畜禽水产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育种关键共性技术等。
2.规模化良种生产与繁殖新技术:良种快繁技术、新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化高效生产与测试技术、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等。
3.种养殖新技术:作物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土壤地力培肥技术、农业减污降碳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
(二)农机装备及设施成果转化。围绕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支持农机新装备、农业新设施等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
1.粮油作物生产机械:粮油作物生产各环节新设备、新设施,农业废弃物利用新设备、新设施等。
2.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经济作物生产各环节新设备、新设施,经济作物园区智能管控新设备、经济作物绿色储藏与烘干新设备、设施农业新装备等。
3.畜禽水产设施设备:畜禽水产养殖各环节新设备、新设施,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环境管控新设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设备、饲料(草料)生产加工新设备等。
——考核指标
(一)农畜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殖新技术转化。
重点项目:示范新品种1-2个,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1-2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主要粮油作物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个,培育示范企业1家/个,辐射带动6000亩,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个,培育示范企业1家/个,辐射带动4000亩,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畜禽水产示范基地:猪年出栏4000头以上/个、羊年出栏2000只以上/个,牛年出栏200头以上/个,家禽、兔年存(出)栏2万只以上/个,特色水产等养殖核心区示范水面100亩以上/个,培育示范企业1家/个,辐射带动:猪年出栏20000头以上、羊年出栏10000只以上,牛年出栏1000头以上,家禽、兔年存(出)栏10万只以上,特色水产水面500亩以上,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示范基地核心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
一般项目:示范新品种1个,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1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个。主要粮油作物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150亩以上,培育示范企业1家,辐射带动3000亩,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100亩以上,培育示范企业1家,辐射带动2000亩,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畜禽水产示范基地: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羊年出栏1000只以上,牛年出栏100头以上,家禽、兔年存(出)栏1万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核心区示范水面50亩以上/个,培育示范企业1家,辐射带动:猪年出栏10000头以上、羊年出栏5000只以上,牛年出栏500头以上,家禽、兔年存(出)栏5万只以上,特色水产水面250亩以上,促进核心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示范基地核心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
(二)农机装备及设施成果转化。
重点项目:示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1—2项(个),建立中试基地1-2个、示范生产线1条以上,培育示范企业1家,推广大型农机20台(套)或中型农机50台(套)或小型农机200台(套),设施农业核心区示范面积200亩以上。
一般项目:示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1项(个),建立中试基地1个、示范生产线1条,培育示范企业1家,推广大型农机10台(套)或中型农机30台(套)或小型农机100台(套),设施农业核心区示范面积100亩以上。
——有关要求
(一)项目实行限额申报。成都市不超过3项,其他市(州)(含扩权县)不超过2项/市(州),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其中:扩权县至少1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各不超过4项,其他中央在川、省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各不超过2项;市(州)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各不超过1项。
(二)在评分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支持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时,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实施转化的项目。
(三)项目拟转化的科技成果原则上是近5年(2018年以来)形成的成果,技术水平达国内先进及以上。涉及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省以上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及科技成果评价。
(四)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业绩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独立法人单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所列合作单位均需在申报书相应位置加盖公章。
(五)申报单位拟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应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出具自筹配套资金承诺书。项目申报企业2021年度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申报企业(转制院所除外)有逾期未完成验收的项目,不予支持。
(六)项目申报材料包括《四川省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四川省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申报材料要求一式两份(上报材料不退还,请申报人和申报单位自行留档)。申报材料附件主要包括:
1.成果证明(下列主要成果类型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新品种:审定(认定、登记)证书,或同等效力的证明(转基因品种需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及品种审定证书);
——新兽药:安全性评价与药效试验报告;
——疫苗:临床试验批件;
——新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登记证书及田间试验报告、安全性评价报告;
——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报告;
——新肥料:肥料登记证书及田间试验报告、肥料检测报告;
——机械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仪器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其他能证明成果情况的材料:认定证明、专利证书、品种权证书、版权证明、科技成果评价证明。
2.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证明相关文件(如:专利证书、品种权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转让合同或协议等)。
3.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企业牵头申报的,需提供2021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含附注)及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牵头申报的,需提供2021年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财务审计报告各页均需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会计报表各页均需加盖申报单位财务专用章。
附件4
2023年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计划
申报指南
一、软科学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卢忠伟 028-86668420)
——总体绩效目标
形成科技报告300篇以上,形成研究报告300篇以上,形成政策建议300条以上。
——资金支持方式
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支持类型和经费
按照决策支撑类项目、决策参考类项目等2种类型进行管理。决策支撑类项目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具体以指南条目要求为准。决策参考类项目申报经费不超过5万元。
——实施周期
原则上为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2023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项目研究,2024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验收。
决策支撑类项目立项后半年内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决策参考类项目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提交研究报告。
——支持重点
(一)决策支撑类项目。
有关说明:每个课题拟支持1个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方式组织申报,由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州)科技局负责组织。项目在以下拟定的课题中进行申报,严格按照课题名称进行申报。
1.1双城经济圈战略研究课题。
(1)成渝双城经济圈法治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法治问题调研、重大法治难题解决、重大法治实践创新探索等研究,形成推动成渝法治联动的协作机制、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平安成渝、法治成渝建设提出决策咨询、法治建言、法律服务。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政法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研究。
研究内容:客观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研究构建双城经济圈协同高质量发展量化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双城经济圈协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建议,为评价评估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调发展程度提供参考借鉴。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7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从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到全国交通极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国交通第四极,分析研究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到交通极的内涵演变、基础和短板,提出四川建设全国交通极的关键路径、重点任务和政策体系,为四川参与建设全国交通极提供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交通运输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4)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同筑、环境共治、风险联防、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合作,系统分析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作用发挥及政策支撑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成渝地区人才队伍作用发挥不足、政策设计不适应双城协同发展等问题,梳理川渝两地人才作用、政策不适应现状,提出成渝地区人才政策优化思路和路径,形成有关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社科院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6)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域财税一体化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改革中出现的跨省域财税差异和财税共享问题,以广安市为样本,研究川渝毗邻地区探索跨省域财税一体化创新经验、难点痛点,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提供财税方面的探索实践和案例,提出合作模式、体制改革和政策执行等方面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广安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
(7)四川省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分析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成功案例调研分析,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模式和案例,剖析存在问题,形成四川省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分析报告和案例汇编,提出四川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乡村振兴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绵阳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红色文化和传承红军精神,以绵阳市为样本,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研究革命老区脱贫模式、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红军精神激励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对策,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专著1部,其他2项(制作图册1部,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绵阳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科技助力旺苍县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旺苍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旺苍县乡村振兴现状与问题,研究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协同创新理论,探索科技助力旺苍县乡村振兴的运行模式,形成科技助力盆周山区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3 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研究课题。
(10)科技创新驱动四川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科技创新驱动四川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脉络与特征、时代内涵和地位、现存瓶颈及问题,梳理科技创新驱动四川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为四川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四川实际的共同富裕新路子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11)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形势,开展重点领域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基地和平台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等方面研究,形成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 篇,其他1项(形成《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文本)。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4 数字经济发展研究课题。
(12)数字经济赋能川西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以甘孜州为样板,分析川西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现状及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赋能川西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形成相关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川西北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3)数字技术赋能川东北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以南充市为样本,分析川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策建议,为四川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南充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5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课题。
(14)中小散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中小散户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监测中小散户养殖产排污参数,研究中小散户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形成中小散户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及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农业农村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5)面向粮食源头污染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及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部分地区粮食源头污染的现实问题,重点开展以用途为导向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和配套制度研究,形成适合四川粮食产业经济健康、循环发展的粮食污染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科学模式建议方案,并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粮食和储备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6)山区农业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以雅安市为样本,开展山区农业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模式、政策制度等研究,分析山区农业县现代农业发展现实困境,提出山区农业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力重点和模式创新路径。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雅安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7)四川秦巴山区粮食稳产增产及饲料粮安全保障研究。
研究内容:以广元市为样本,围绕秦巴山区粮食种植面积缩小、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饲草与粮食争地等现实问题,重点开展政策制度、产业调查、栽培模式等研究,形成推动四川省秦巴山区粮食稳产增产及饲料粮安全保障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广元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6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课题。
(18)四川省药用动物规范化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药用动物开展资源调查、规范化生产、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寻找防御应对机制与措施,探索动物药可持续利用的分类管理体系,形成药用动物规范化生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药用动物驯化养殖规范化、规模化提供发展路径。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药监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9)科技支撑四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法和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分析四川省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优势及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科学需求调研,形成科技支撑四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落实四川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任务提供支撑和决策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7 区域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课题。
(20)片区乡村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借鉴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进案例和做法,研究以片区乡村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方法,形成四川省以片区乡村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供方法路径。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自然资源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1)四川推动共同富裕统计监测研究。
研究内容: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研究确定四川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探索构建共同富裕监测体系,根据统计监测评价结果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统计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内容:围绕双城经济圈“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以绵阳市三区三县一市为样本,以低碳技术应用为切入点,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形成绵阳市低碳技术应用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碳排放效率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开展创新型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绵阳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3)县域经济特色高质量发展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以达州市为样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模式,研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形成推动县域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四川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平台、探寻县域经济特色模式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达州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8 产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
(24)四川涉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涉台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分析涉台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问题,研究涉台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路径和举措,探索提升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提出涉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台办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5)产业园区双碳目标建设策略及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促进省内产业园区双碳目标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和生态运行,研究有效可行的产业园区碳达峰和零碳预测模型,探索碳排放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及园区零碳建设的技术路径,为园区双碳目标建设提供支撑和路线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6)攀西钒钛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进步指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提升攀西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开展综合利用水平进步指数研究,确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步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形成推动钒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攀枝花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7)关于持续推进自贡高新区建设科创园融入西部科学城相关问题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省和自贡市高新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自贡高新区科创园创新主体建设方向,形成推进自贡高新区建设科创园融入西部科学城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自贡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28)新形势下四川省高新区双提双升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省高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索四川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推动国家和升级高新区双提双升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把四川省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决策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9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课题。
(29)四川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研究。
研究内容:紧扣四川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战略定位,对标CPTPP、RCE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上海等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经验,重点研究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形成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商务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0)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现状与问题,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平台功能与区域开放创新互动的理论机制、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形成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1)在RCEP框架下四川与东盟科技创新合作拓展的机遇与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RCEP正式签署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四川省与东盟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与机会,探索提出四川省与东盟在新时期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政策制度建议,提出在RCEP框架下四川省与东盟成员国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政策制度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1.10 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研究。
(32)四川省科技计划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无行业指标指引、绩效导向效果不佳等问题,研究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现状,分类构建四川省科技计划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形成行业指标指引和规范说明,为科研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科技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进行绩效监督和评价管理提供工作支撑。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3)关于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提高实施绩效研究。
研究内容:总结四川省在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及推进、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建立重大科技专项绩效评价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形成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提高实施绩效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四川路径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4)关于深化四川省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国内外先进地区在自然基金、项目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剖析全省现行基础研究运营、管理、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全省基础研究能力的创新思路和对策建议,形成四川省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35)四川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服务模式及政策引导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审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梳理新形势下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服务的建设模式,从制度建设角度提出省级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服务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11 科技创新政策与高校院所改革研究课题。
(36)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改革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设背景,分析现有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模式的改革策略,形成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激励相容与制度设计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教育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7)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数据的科技创新指标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科技企业在区域、数量、注册资本、人员规模、开业状况等的分布变化特征,形成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数据的可供周期性监测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利用市场主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8)适应新科技革命趋势和规律的科技创新政策与四川科技创新治理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科技革命对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新挑战和新需求,研究科学范式变革与科研组织模式、新型创新主体发展与治理、新型资助模式、关键核心技术政策等科技政策变革发展问题,提出与科技革命新趋势和新规律相适应的、促进四川科技发展的关键治理工具与制度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2篇,论文4篇,专著1部,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中科院成都分院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39)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市(州)、省直有关部门、高校、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开展调查,掌握各类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5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4项(形成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总报告和市(州)、部门、高校院所和企业3个分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40)四川省科研机构组织管理服务地方立法调研。
研究内容:针对科研机构治理困境和立法经验开展调研,梳理四川省科研机构现状、成效和经验,研究形成四川省科研机构立法的框架内容,推动科研机构定位使命、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方面形成刚性制度,为科研机构组织管理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41)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省大型国企创新能力不足、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的现实问题,以省内大型国企为例,研究提出新时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激励的优化思路与重点举措,形成激发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42)转制科研院所整合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集团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转制科研院所发展现状与问题,借鉴各省市科研院所深化改革路径,探索科研院所整合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集团模式,研究科研院所集团化整合发展扶持政策,形成推动四川科研院所整合重组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43)“两稳一保”形势下双创带动就业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两稳一保”形势下四川省双创带动就业现状与问题,探索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模式,提出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44)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实问题,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情况调查研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四川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及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3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1.12 科技监督评价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45)合作治理视角下构建科研诚信治理体系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以泸州市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科研不诚信原因及科研不诚信治理展开实证研究,分析科研诚信问题治理的影响因素,提出科研诚信问题的合作治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泸州市科技和人才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46)四川省新形势下加强科研伦理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四川省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引发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伦理相关问题,深度研究科技伦理主体责任体系、科技伦理培训及教育、科技伦理诚信、科技伦理失信惩处等问题,提出构建科技伦理制度、教育、诚信体系框架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47)四川省新形势下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规划的制定,开展科研诚信现状访谈调研,提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路径,形成推动四川省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13 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研究课题。
(48)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政策与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省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适合四川省产业现状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模式,形成四川省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建立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模型。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知识产权中心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49)关于深化和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与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不高、缺乏科技转化平台、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以宜宾市为例,重点研究制度性解决方案,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方案。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宜宾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50)地市级公立医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及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破解现有体制机制问题,以德阳市为例,开展公立医院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路径研究,形成推动地市级公立医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与转化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探索地市级公立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应用模式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德阳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51)建立中试熟化基地助推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资阳市为例。
研究内容:总结先进地区中试熟化基地建设的建设模式、体制机制和成功经验,研究适宜资阳市的中试熟化建设方案和政策制度,形成资阳市建设成渝地区中试熟化基地的研究报告,提出体制机制、建设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资阳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52)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及构建“好品种”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要求,围绕探索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四川模式”,研究形成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并提出以“主体参与、价值量化、评用结合”为重点的“好品种”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5条,研究报告2篇,其他3项(《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综合改革总体方案》1份,农业“好品种”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1套,“好品种”经济价值评估标准1套)。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53)科技成果评价破“四唯”和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纠正科技成果评价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研究确定科学评价标准,为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供政策建议;探索研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适用不同创新层次、区别于军用技术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2篇,其他4项(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1套,军转民科技成果标准、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工作流程1套)。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54)探索建立规范化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和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形成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提出构建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政策建议;围绕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机制、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2篇,其他4项(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份,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1份,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相关管理办法1个)。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55)重大新药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及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推进四川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开展符合新药成果转化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交易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评价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示范带动服务体系等创新研究,形成推动四川省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14 科技金融政策研究课题。
(56)建立四川科技金融集团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省缺乏科技金融平台的现实问题,研究国内外科技金融平台发展经验,分析四川建立科技金融集团的基础及现实需求,提出四川建立科技金融集团的实施路径,形成探索建立四川科技金融集团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政府研究室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57)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四川省科技企业融资现状调研及分析,研究通过金融科技技术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方式,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探索适宜四川省实际情况的“科技企业融资四川模式”,形成相关政策建议及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58)成渝双城经济圈下科技金融服务效能提升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改善成渝两地科技金融服务效能较低、创新动能不足的现状,研究以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政策服务效能模式,形成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驱动科技型企业发展效能提升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完善成渝两地科技金融政策框架和提供治理体系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成都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59)四川省科技金融创新基地和创新人才服务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基地建设、资源聚集、政策保障研究和科技金融人才培育、精准服务、激励机制等研究,形成科技金融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提出科技金融创新基地服务模式和人才服务创新机制的有效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60)四川省科技金融评价指数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四川省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金融基础、潜力、环境、特色等方面丰富指标体系,构建科技金融评价指数,对四川省各区域和相关省市做出对比评价,提出四川省科技金融的未来发展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1.15 人才队伍和引才引智政策研究课题。
(61)新形势下四川省引才引智政策改革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引才引智工作面临新问题,对四川省引才引智政策实施效果做出精准评价,发现影响政策实施的因素,从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需求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为政策改革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62)新形势下引才引智工作应对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对四川引进国(境)外人才和智力成果带来的影响,开展管理服务体系、主体培育、引进形式、政策制度等策略研究,形成推动四川引才引智服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专著1部,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63)在川工作外国人才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四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国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外籍人才出入境审批、在川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分析,找出影响外籍人才安全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提出四川构建外籍人才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完成在川工作外国人才发展白皮书起草工作。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3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64)四川省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研究四川省急需相关领域对战略人才实际需求和培养使用现状,找出四川省战略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的问题和瓶颈,形成四川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2篇,论文1 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65)发挥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集聚科技人才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省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在科技人才集聚中作用发挥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新形势下通过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集聚科技人才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形成推动我省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促进科技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 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66)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参与科技决策咨询的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更好发挥四川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在科技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开展国内外实践经验、四川省现状分析,形成促进四川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在科技决策咨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67)新形势下四川省转制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省转制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转制院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人才流失、引进乏力、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人才规划、选人用人机制、绩效考核、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4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68)新时代医疗机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探索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医疗机构人员成分复杂、岗位差异、人档分离、管用脱节等问题,开展医生、护士、技师、药师、行政管理及长聘临聘、引进人才等不同类型人员的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形成医疗机构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69)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以内江市等为样本,分析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开展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路径、运行机制等研究,形成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的政策建议,为乡村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专著1部,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内江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16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研究课题。
(70)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区域或机构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中实施情况掌握和成效评价的需求,研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过程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监督体系构建和运行模式,提出方法模型和工作体系架构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军民融合办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71)军事科技在人防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四川省人防技术和人防设备落后的现实问题,在军事科学院已研究且解密的范围内,选择1至2个可以在人防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成果,进行军转民应用性实践研究,开展四川省人防领域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试点,为四川省人防主管部门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人防办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17 创新平台建设研究课题。
(72)四川省纵深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四川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信息不畅、机制不顺、资金不到位、中试平台缺乏等现实问题,研究国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进经验及启示、国家及兄弟省份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相关政策、四川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优势和现状,提出四川深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5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政府研究室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73)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清单和科技成果库综合平台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模式研究,完善科技成果信息采集与服务规范,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74)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运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调研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提出新时期实验室市场化运行机制、灵活化用人机制、颠覆性项目管理等体制机制的对策,支撑服务在川国家实验室(基地)、天府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75)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培育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通过对野外站建设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调查,客观分析四川省野外站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索空间合理、定位明确、相互协作的野外站发展路径,提出完善四川省野外站建设培育机制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18 区域协同创新与科学普及研究课题。
(76)四川区域创新发展指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维度,以成都为极核,构建测度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客观反映四川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进程和结构化特征,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路径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成都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77)四川省县域创新指数构建与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按照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种分类,开展县域创新指数构建与县(市、区)创新能力评价,科学测算四川各县(市、区)创新指数,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梯次推进县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78)四川科普发展情况研究。
研究内容:回顾总结四川省科普工作中整体发展情况,分析四川科普人员、场地、经费、活动等方面发展状况,从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普人才培育、科普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政策建议,为修订《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19 国土空间保护和生态文明体制研究课题。
(79)四川省水土保持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省水土保持监管在权责分配、市场化程度、基层技术能力、执法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省级水土保持监管长效机制研究,形成针对全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水利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一体化研究。
研究内容:综合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特点以及环境立法状况、执法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两地裁量标准在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在合理差异的基础上探索行政执法裁量基准的协同,提出推动裁量标准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生态环境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1)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政策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探索建立川西北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以阿坝州为样本,开展川西北生态补偿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资金补偿机制和方法,形成推动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阿坝州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2)四川林草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及政策制度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我省林草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及政策制度研究不足的现实问题,研究林草碳汇发展现状及相关经验做法和发展实践,形成实现四川林草碳汇价值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 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林草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3)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位,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保护成效,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20 民生保障制度研究课题。
(84)全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剖析比较四川省与国内外0至3岁婴幼儿照护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调查婴幼儿照护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以及照护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多维度婴幼儿照护体系的构建模式和实施路径。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30万元。
(85)四川省稳定和扩大就业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疫情多点频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人口状况、区域差异等客观因素,研究提出全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拓就业、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精准服务促就业等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6条,研究报告2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6)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和养老保险的现实问题,研究企业军转干部政策制定方向和改进措施,形成改进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7)新形势下四川竞技体育全面实施“金牌战略”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四川省竞技体育从总分战略向金牌战略转型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现实问题,聚焦实施金牌战略所需政策保障、备战体系建设等,重点开展理论体系、主体地位、建设模式、政策制度研究,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效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体育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88)文旅融合创新模式下的文化旅游数据标准(字典)编目规则、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以文旅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对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文旅数据分类编目方法、文旅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应用模式等研究,形成数据融合共享创新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四川深入开展文化旅游数据共享创新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应用标准1项,其他2项(形成文旅数据字典编目规范1份,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文化旅游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1 重大疾病防治理论研究课题。
(89)后疫情时代下肿瘤防治服务能力提升的新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后疫情时代下四川肿瘤患者就医难、肿瘤专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采用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文献等方法构建后疫情时代肿瘤防治服务能力提升新理论,形成后疫情时代下肿瘤防治服务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推动四川建立肿瘤防治服务体系和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现状及防治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内容:对遂宁市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信息、管理情况、生产生活环境情况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管理的综合研究报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遂宁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1)新型微创手术量化体系下基层外科医生培养及评估模式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基层优质卫生资源稀缺、医保资金浪费、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以乐山市为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临床,研究以患者获益为导向、可量化的微创手术评估体系,探索并完善该类人才培养及评估模式,形成有关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4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乐山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2 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课题。
(92)四川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我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开展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物资供应保障、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现状和短板梳理当前我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工作体系,形成推动我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办公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93)四川省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建设及综合风险评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支撑不足的现实问题,基于孕灾环境稳定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减灾能力等方面,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模型基础理论及底层数据,形成推动四川加强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研究支撑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应急管理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4)丘陵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以巴中市为例。
研究内容:围绕分析影响丘陵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以巴中市为样本,深入剖析丘陵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找出当前气象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丘陵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5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巴中市科技局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3 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课题。
(95)社会柔性治理体系研究——以司法行政为视角。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目前社会治理中过多依赖刚性管控的问题,重点开展柔性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研究,分解司法行政职能的柔性属性,提出柔性治理体系架构,研究柔性治理体系的拓展应用,形成探索社会柔性治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司法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6)全省警犬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调查及防治措施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四川警犬疾病预防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对全省登记在册的警犬开展血清抗体检测,掌握主要病毒性疾病在全省警犬中的分布和概率,提出全省警犬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规范全省警犬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制度。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公安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7)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综合监管体制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省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现状,探究四川省非营利组织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非营利综合监管模式,形成四川省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综合监管的实现路径、政策制度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3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民政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98)社交网络中信息流行病预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流行病的防治方法,第一时间发现其苗头并进行持续跟踪,在传播初期进行分析和预判,为有关部门进行舆论监测与引导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4 法治政府建设与“放管服”改革研究课题。
(99)四川省工程审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制度及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现状与问题,研究推进工程审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制度,形成支撑“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工程审批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2篇,论文2篇,专利1项,技术标准1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大数据中心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00)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构建公共资源交易新型IT架构模式、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产业创新数字化、 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全景可视化、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行业体系生态化、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安全与防护等进行研究,提出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从职能管理到平台赋能、从被动监管报送到主动监督赋能等方面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5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技术标准2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01)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文献分析法、精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式,从政务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效果等方面,分析四川政务公开现状,提出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政府信息公开办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102)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预警指标与规则研究。
研究内容:从地方人大预算支出政策、支出总量、支出结构、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部门预算、转移支付、政府债务、预算收入、财政预算管理、数据报送及问题整改等方面,研究预警指标体系及预警规则,形成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预警指标与规则,为提升四川省级和各市县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效果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25 党内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课题。
(103)面向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数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我省高等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现状,构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完成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评价指数的体系建设与计算建模,基于全省10个以上高等院校进行评价指数应用和评估。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3篇,专利1项,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纪委监委办公厅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20万元。
(104)四川省构建理论普及工作体系机制创新和实践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四川省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开展机制创新、宣讲方式、院地合作、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等方面研究,形成推动四川省构建理论普及工作体系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05)新时代四川省直机关党的建设制度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梳理省直机关党建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省直机关党建制度的问题不足,研究完善省直机关党建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的举措,形成构建科学规范、符合实际、务实管用、比较完善的机关党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省直机关工委组织并出具推荐函,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0万元。
(106)四川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践探索与完善路径。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我省机关党建责任制落实存在的不足,研究我省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现状与问题;研究四川机关党建“三级五岗”责任清单;研究四川机关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实践路径;研究四川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107)科技创新领域两新组织党建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科技创新领域两新组织行业党建特点规律、运行模式、品牌塑造等研究,形成四川省科技创新领域两新组织构建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科创特点的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为推动形成科技领域大党建工作格局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研究报告1篇,论文1篇,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说明:该课题由科技厅组织,商相关归口单位推荐上报,限推荐1项,申报经费不超过15万元。
(二)决策参考类项目。
有关说明:项目在以下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中自由命题申报,拟定的项目名称应与申报研究方向相吻合,项目名称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采取竞争立项方式组织申报,每个项目申报经费不超过5万元。省直有关部门或市(州)政府出具重点工作推荐函的项目可优先支持。
2.1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成德眉资同城化、一轴两翼协同联动、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打造高水平“天府粮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3 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实施路径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4 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5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科技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服务、西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文化旅游新地标打造、重点文旅品牌和文旅走廊建设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6 数字经济与新经济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构筑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在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人工智能应用于新药研发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7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8 科技体制改革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中试熟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9 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扩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培育、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0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强化天府新区策源功能、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支持绵阳科技城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构建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发展长江上游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带、构建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1 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在支持高新区扩权赋能、建强高新区创新服务公共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高新区物理承载空间、提升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高新区开放合作能级、开展农业科技园区优化整合、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2 创新型城市(县)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发挥地方主导区域创新作用,在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发展创新型城市和城市群、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市县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支持市县创新发展政策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在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化校院地(企)合作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4 科研诚信建设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三线”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普及、培育创新创造文化、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5 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在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战略科科学家、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做好外专引智工作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6 创业就业政策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在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培育高素质劳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7 开放合作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西部路海新通道建设、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点国别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8 教育体制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19 公共卫生健康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在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抓好中医药传承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0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房住不炒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1 生态文明体制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川西北生态价值转化风险评价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2 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在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强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3 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全面推进法治四川建设,在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科技依法行政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4 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深入推进平安四川建设,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城乡基层治理、科技支撑安全生产、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2条以上(含,向县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5 党的理论和党内制度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2.26 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在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提升基层监督质效、激励保护干部担当作为等方面选题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政策建议1条以上(含,向市级及以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研究报告1篇以上(含),其他1项(向科技厅报送1篇调研报告)。
——有关要求
(一)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是在川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并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科研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2.项目申请人应熟悉省情,具有与申请项目相应的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实践经验,具备较高研究水平与组织协调能力。申请人应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含)以上学历。
3.受聘于四川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的境外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负责人。
4.联合申报项目需签定项目合作协议,企业单独或牵头申报项目可不用匹配自筹资金。
(二)限额申报。
各申报单位按限额申报数进行申报,限额与各承担单位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综合情况挂钩。申报数不超过申报单位上年度立项数的2倍;上年度立项数少于3项的单位,申报数不超过5项。
(三)审核原则。
1.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实践性。申请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立足四川省情,技术路线可行,注重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提出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2.优先支持优秀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优先支持深入一线实地调研、数据确凿、研究方法科学、分析全面深刻、操作性强且有明确成果应用部门的调研类、实证研究类项目。
3.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题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表上详细说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
二、科研院所改革发展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申报书”“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申报书”“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罗实军,028-86719619)
——总体绩效目标
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改善科研建设条件,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一)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科研院所改革发展项目包括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和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院所改革发展项目支持范围见附件。
1. 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
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由申报单位据实申报,根据轻重缓急按需支持。
2.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根据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数和1978年1月1日后出生的科研人员数、项目管理绩效、科研投入等情况,结合年度专项资金总额,采用因素法确定资金分配方案。首先提取10%左右的金额,用于奖补科研投入,再根据申报单位科技人员数、45岁及以下科技人员数分别按35%和55%进行分配,每个单位最低支持5万元(不足5万元,按5万元进行支持),最高支持150万元。由院所自主确定项目并进行全流程管理。
3.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按照重点、面上项目进行分类支持,分别支持经费100万元、50万元。
(三)本专项对申报单位匹配自筹资金无强制要求。
——实施周期
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实施周期1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
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实施周期由承担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周期1—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
1.连续使用15年以上、且已不能适应科研工作需要的科研用房及科研辅助设施的维修改造。高湿、高寒、高海拔等特殊条件下的科研用房及科研辅助设施,可适当放宽使用年限。
2.水、暖、电、气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
3.直接为科学研究工作服务的科学仪器设备、文献资料(含电子图书等)购置。
4.利用成熟技术,自主研制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或对尚有较好利用价值、直接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功能扩展、技术升级等。
5.信息网络建设、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等其他工作。
(二)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由科研院所自主选题开展的科研工作;
2.所属行业基础性、支撑性、应急性科研工作;
3.团队建设及年轻人才培养;
4.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5.科技基础性工作等其他工作。
(三)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民生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择优支持技术水平先进、投资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及社会效益较好、成熟度较高的技术成果实施转化。
——有关要求
科研院所改革发展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的绩效目标应当明确,包括但不限于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问题,获得(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培养、引进人才和团队,项目产品实现销售收入,乡村振兴目标及其他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等。
(一)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
1.申报单位用单位账号登陆,在线填写《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申报书》。
2.申报单位提前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必要的勘察、设计、论证、询价等前期工作。申报50万元(含)以上维修改造、信息网络建设、单台(套)价格50万元(含)以上仪器设备购置等项目需报送可行性论证报告。
3.每个单位限报2项。
4.申报单位要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使用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作用,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1.申报单位用单位账号登陆,在线填写《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申报书》。
2.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负责人应为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3.本年度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应在2023年3月底之前完成立项安排。
4.申报单位要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资金使用对本单位或本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5.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采用因素分配法分配。
(三)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申报人在线填写《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书》。
2.每个单位申报项目不超过2项。
3.申报单位要提出明确的绩效目标,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件:4-2-1.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申报单位名单
4-2-2.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申报单位名单
4-2-3.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单位名单
附件4-2-1
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资金和项目
申报单位名单
序号 | 单位名称 |
1 |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
2 |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3 |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4 |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
5 |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 |
6 |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
7 |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
8 |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9 |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
10 | 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
11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12 |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 |
13 | 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 |
14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15 |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16 | 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17 |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18 | 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19 |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 |
20 | 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
21 | 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22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23 | 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
24 | 四川省酒类科研所 |
25 | 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
附件4-2-2
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申报单位名单
序号 | 单位名称 | 序号 | 单位名称 |
1 |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 24 | 四川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
2 |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25 |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
3 |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26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4 |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 27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
5 |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 | 28 | 四川省卫生计生政策和医学情报研究所 |
6 |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 29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7 |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 30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
8 |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31 | 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 |
9 |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 32 |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
10 | 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 33 |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养麝研究所) |
11 |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 | 34 | 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
12 | 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 | 35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13 | 四川省粮油科研所 | 36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14 |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 | 37 | 四川省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
15 | 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 38 | 四川省广播电视科研所 |
16 | 四川省成本物价研究所 | 39 | 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17 |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 40 | 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 |
18 | 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 41 |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
19 |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 42 |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
20 |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43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 |
21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 44 | 四川省人工晶体研究所 |
22 |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45 | 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 |
23 |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 46 | 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
附件4-2-3
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申报单位名单
序号 | 单位名称 | 序号 | 单位名称 |
1 |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 29 |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
2 |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30 | 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 |
3 |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31 |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 |
4 |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 32 |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5 | 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 | 33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
6 |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 34 |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7 |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 35 |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
8 |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36 |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
9 |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 37 | 四川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
10 | 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 38 |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
11 | 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 | 39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12 | 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 | 40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
13 |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41 | 四川省卫生计生政策和医学情报研究所 |
14 |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42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15 | 四川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43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
16 |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44 | 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 |
17 | 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45 |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养麝研究所) |
18 | 四川省皮革研究所 | 46 | 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
19 | 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 47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20 | 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48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21 |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49 | 四川省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
22 | 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 50 | 四川省广播电视科研所 |
23 | 四川省酒类科研所 | 51 | 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24 | 四川省粮油科研所 | 52 | 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 |
25 |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 | 53 | 四川省审计科学研究所 |
26 | 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 54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
27 | 四川省成本物价研究所 | 55 | 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
28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56 | 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
三、四川高端引智计划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书”“四川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李庆洪 028-86720583)
——总体绩效目标
柔性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金融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外智助力。示范推广一批引智成果,扩大引才引智受益面,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外智成果支持。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四川高端引智计划分为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和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两类,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国(境)外高端人才项目常规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高层次创新团队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80万元。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实施周期
国(境)外高端人才项目执行期1年,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执行期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
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工业“5+1”,重点支持大数据、智能装备、轨道交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碳中和技术)、绿色化工、清洁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网络技术、医药健康、航空与燃机等领域,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专家和创新团队,以及具有跨国经营、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国(境)外企业家和战略规划人才。
2.现代农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农业“10+3”,重点支持川猪、川竹、川牛羊(饲草畜禽)、川菜(椒)、川茶、川果(桑)、川酒(烟)、川粮油、川药、川鱼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等产业领域,引进国(境)外农业技术专家和创新团队,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3.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服务业“4+6”,重点支持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文体旅游、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家庭社区服务、医疗康养服务等领域,引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实践经验丰富的国(境)外专家和创新团队。
(二)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支持我省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示范推广通过自身开展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而形成的具有推广价值、应用价值的成果,或采用“二次引进”的方式,引进和推广适宜在我省应用推广的引智成果。重点支持以下领域:
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工业“5+1”,重点支持智能装备、大数据、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农产品精深加工、节能环保(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碳中和技术)、绿色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网络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及产业化。
2.现代农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农业“10+3”,重点支持川菜(椒)、川粮油、川鱼、川猪、川牛羊(饲草畜禽)和现代农业种业等领域的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及产业化。
3.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领域。围绕现代服务业“4+6”,重点支持科技信息服务、医疗康养服务等领域的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及产业化。
——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项目负责人要求。
项目负责人应符合“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条件要求”。其中,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不受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复申报限制,项目负责人在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可承担省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
(二)申报单位要求。
牵头申报单位须是依法在四川境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并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三)项目申报要求。
1.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申报要求。
(1)应以工作内容(研究方向或技术目标)为基础申报项目,围绕同一工作内容聘请多位外国专家的,应按照一个项目申报。原则上同一独立法人单位申报不超过2项(高等院校、中央驻川科研单位除外),目前承担有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且尚未完成执行评价工作还在限制申报期内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2)申请专家工薪的,应提供专家与单位签署的工薪合同、协议或其他相关文件扫描件,并将原件留存备查,申请工薪无比例限制。未建立劳动关系,申请专家咨询费(讲课费)的,申请上限标准为每人每次3000元;申请专家补贴的,申请上限标准为每人每天1000元。每位专家的工薪、专家咨询费(讲课费)、专家补贴只能选择一种方式申请。
(3)申请人才引进服务费的,需提供项目申报前一年内(以项目申报截止日期计算)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功引进国(境)外专家(来川工作前全职工作单位为国(境)外单位,与项目依托单位已签约,全职工作年限不少于三年且按时到岗履职依法纳税)的相关到岗证明材料,以及项目单位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的人才推荐服务合同、项目单位与人才签订的劳动合同、专家纳税证明。申请额度不超过服务费的50%,申请上限30万元。
(4)应依法依规开展外国专家引进工作,严格遵守在知识产权、同业禁止、聘用及薪酬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按照国际惯例与通行做法,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5)鼓励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科研院所申报项目。对此类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6)鼓励申报单位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依托实施科技计划,全职引进国(境)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对此类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7)鼓励申报单位全职引进国(境)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此类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8)鼓励申报单位联合重庆相关单位申报项目,推动与重庆实现国(境)外人才智力共引共用。对此类联合申报项目,将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9)企业牵头申报的,可根据项目执行实际需要配置自筹资金。
2.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申报要求。
(1)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项目自筹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项目,需与企业联合申报。
(2)鼓励位于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项目。对此类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3)鼓励申报单位联合重庆相关单位申报项目,推动与重庆实现引智成果资源共享。对此类联合申报的项目,将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4)需提供引智成果来源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申报单位近年来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外专引智项目、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清单,近年来聘请国(境)外高端专家的工作照片、工作合同和咨询协议等。
(四)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聘请专家要求。
1.引进的专家须为外籍和港、澳、台人才,原则上年龄不超过70周岁,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领军型人才;
(2)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科学家,或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研究的科学家;
(3)在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副教授及以上职务,且具有引进领域世界先进水平成果的专家学者;
(4)具有国(境)外同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或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具备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
(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
(6)其他急需紧缺的高端国(境)外专家或高技能人才。
2.引进人才符合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中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五)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对引智成果要求。
引智成果是指通过开展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该成果须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具有推广价值,对周边地区或相关领域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够明显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且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
(六)注意事项。
1.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
(1)该项目经费需严格按照《四川高端引智经费管理办法》〔2021〕55号)申请并使用。
(2)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外国专家因客观因素、不可抗力等无法入境的,鼓励通过远程视频、线上办公或在国(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使用当地高层次人才等多种合作方式开展引进国(境)外人才智力工作。
(3)该项目获批立项后无需签订任务合同书,以申报书中绩效指标作为考核指标,项目执行完毕后于2023年12月31日前按照《四川省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执行总结暨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川科专〔2021〕2号)有关规定,提交项目执行总结暨绩效评价材料。
2.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1)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牵头申报并承担再研发任务的项目可按有关规定预算间接费用,技术指标及其水平提高程度将作为此项目验收时的重要考核指标;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只能预算直接费用。
(2)项目负责人多年积累和原始创新,未开展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形成的成果不属于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支持范畴。负责人为外籍人员或港、澳、台人员的不受此限制。
所有支撑材料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线上传。
四、科学技术普及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科技培训项目申报书”“四川省科普作品创作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黄文超 028-86718520)
——总体绩效目标
开展培训180场以上、培训4.5万人次以上;制作科普图书和科普视频40件以上。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
科普项目分为科普培训项目和科普作品创作项目两类,均采取前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
科普培训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项。
科普作品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项,其中:科普图书创作、翻译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项,科普短视频创作、翻译支持经费不超过10万元/项。
——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自2023年1月1日起。
——支持方向和重点(含考核指标)
(一)科普培训。
重点支持国、省级高新区内相关机构开展科普培训项目。
重点支持省内相关机构和单位,围绕三州地区(阿坝、甘孜、凉山),开展科普知识培训活动。
相关要求:
(1)聚焦国、省级高新区科普工作实际需求,重点依托区域内相关机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培训活动。
(2)聚焦省内三州地区科普工作实际需求,依托省、市(州)、县(区)相关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协会等,鼓励采用汉藏双语的培训教材,围绕科普人才培养、生态环保、致富技能、防灾减灾、生活常识等,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培训活动。
(3)须具备完整的项目计划书和实施方案(包含培训教材、相应的科普资料、具体实施计划等),举办培训活动不少于4次,鼓励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培训,培训人数累计不低于1000人次。
(4)鼓励录制培训视频,并通过官方网站、官方APP等网络进行共享。
(二)科普作品。
重点支持围绕国、省级高新区科技创新知识科普化,创作、翻译科普图书、短视频。
重点支持围绕三州地区民族特色,创作、翻译汉藏双语的科普图书、短视频。
1.科普图书创作、翻译。
相关要求:
(1)重点支持汉藏双语的科普作品创作、以及国内外优秀科普作品的藏语化翻译。
(2)作品应具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内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3)作者应承诺作品的原创性,保证拥有作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4)应提供作品的内容介绍(不少于800字)及能反映作品内容特色的部分样章。
(5)作品应计划于2024年底前由国家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有正规出版合同。
2. 科普短视频创作、翻译。
科普短视频可包括纪录短片、微动画、微动漫、微电影等形式。
相关要求:
(1)重点支持汉藏双语的科普视频创作、以及国内外优秀科普视频的藏语化翻译。
(2)作品内容须围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相关知识点需具备可信任科学来源;
(3)作品应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制作精良的艺术表现形式,具备完整艺术构思并完成脚本和试制样片,叙事逻辑清晰,有助于启发和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便于公众理解、接受科学知识;
(4)科普微电影等单体视频类作品,须至少达到高清制作标准,一般单个电影时长5-15分钟;
(5)系列短视频类作品,一般每集时长2-5分钟,不少于5集;
(6)申报作品必须原创,应提供原始拍摄素材、矢量图、三维建模文件、时间线工程文件等原始证明材料,引用内容无版权风险;
(7)申报作品完成后应通过国内权威媒体、科研院所、学校、相关专业企事业机构的官方网站、官方APP、头条号、百家号、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等认证帐号发布,并最终实现单体视频类作品累积播放量不低于5万次,系列短视频类作品累积播放量不低于20万次。
(8)鼓励发挥三州地区网络代表人士的作用,积极参与科普视频制作和翻译。
——有关要求
(一)申报的项目应符合本指南所明确的支持方向,并在四川省内实施。项目申报单位应是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应场地设施和人才队伍等的能力和条件。
(二)申报科普项目对自筹资金与申请经费的比例不做要求。
(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时,须在申报材料中明确各参与单位承担的工作和职责。
(四)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科技专业水平和科普工作经验,并具备完成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五)项目承担单位须承诺将由财政资金支持取得的科普作品项目成果在全省范围内举行的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送科技下乡、涉藏地区科普赋能行动等国家和省级重大群众性科普活动中推广应用。
(六)项目申报单位应分别填写《四川省科技培训项目申报书》《四川省科普作品创作项目申报书》,承诺内容详实,数据准确。
五、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苗子工程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申报书”“四川省科技创业人才项目申报书”“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项目申报书”。指南咨询:叶千 028-86728520)
——总体绩效目标
支持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苗子,示范带动各地、各相关单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
——支持类型和经费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入选人才取得的补助须专款专用。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苗子工程项目分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三个项目,由人才所在单位或依托单位推荐申报。
(一)科技创新人才项目。
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确立的重点方向取得较高水平创新性成果或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并符合下列条件:
1.坚持科学精神,爱国爱民,守法诚信,品行端正,学风正派。
2.与在川单位签订聘用合同3年以上并在获得支持后至少在川单位工作2年,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科技人才申报年龄可放宽2岁),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以上”包含本数,下同);企业科技人才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
3.主持承担过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在所在行业或领域创新意识强,业绩突出,研究领域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4.对重点前沿领域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急需紧缺人才,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科技创新人才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二)科技创业人才项目。
科技创业人才是运用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创业项目应符合本指南支持方向和重点,并符合下列条件:
1.坚守企业家精神,爱国爱民,守法诚信,品行端正,作风正派,依法经营。
2.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或实际控制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定代表人,以工商部门备案的企业章程为准),197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科技人才申报年龄可放宽2岁),创办的企业在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在四川省内办理工商注册,拥有核心技术或合法知识产权。创办5年以上(2016年12月31日及以前注册)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400万元。
3.企业具有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开发的产品技术先进或服务模式创新,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竞争力。
4.创办领办企业从事“卡脖子”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高精尖缺”类替代进口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人才,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科技创业人才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三)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项目。
采取“孵化基地+项目”的形式,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苗子。其中,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重点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0万元,培育项目通过基地支持经费每项不超过5万元。
1.重点项目。
重点支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具备创新思维的科技人才,或研究成果具有技术先进性、可望进入市场转化或具有一定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好以及产品已进入实际应用或产业化的科技人才,并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人年龄在198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科技人才申报年龄可放宽2岁)。
(2)申报人主要包括在川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读全日制研究生(需在附件中上传学院开具的在读证明),或全日制高校毕业5年以内(2017年5月31日及以后毕业)的在川工作科技人员〔需在附件中上传学历(学位)证〕。
2.培育项目。
重点支持处于萌芽期、与经济及产业发展结合紧密、有一定发展前景的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培育项目,并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人年龄在199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科技人才申报年龄可放宽2岁)。
(2)申报人主要包括在川高校在读大学生和在川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需在附件中上传学院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毕业4年以内(2018年5月31日及以后毕业)在川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需在附件中上传学历(学位)证〕。
——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周期为1—3年,项目执行期从2023年1月起算。
——支持方向和重点(含考核指标)
(一)重点方向和领域
1.“5+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领域。
开展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项目。
2.“4+6”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领域。
开展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川派餐饮服务的研究项目。
3.“10+3”农业产业体系重点领域。
开展围绕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椒)、川酒、川竹、川果(桑)、川药、川牛羊(饲草畜禽)、川鱼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的研究项目。
(二)考核指标
单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项目须完成以下基本绩效目标,且申报人在项目执行期内须每年全职在川工作6个月以上。
1.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研发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1项(或申请1项发明专利、或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或制定1项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技术标准);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领域、行业高水平论文1篇。
2.科技创业人才项目。开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创办5年以内(2017年1月1日及以后注册)的企业项目执行期内实现营业收入达3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利润达30万人民币以上,创办5年以上(2016年12月31日及以前注册)的企业项目执行期内实现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利润达300万人民币以上;研发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1项(或申请1项发明专利、或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或制定1项省级以上技术标准)。
3.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项目。完成技术方案(或产品、工艺技术设计)高质量研究报告1份,或撰写技术、工艺原理高水平论文1篇。
项目负责人如在项目执行期内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或获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前3)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绩效考核为优秀,不受上述目标绩效条件限制。
——支持原则
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开展项目遴选。
1.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省级高新区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2.对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已出管理期的人才,或获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或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前3)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的给予优先支持。
3.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对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的人才,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支持。
4.按照区域协调、兼顾平衡、开放发展的原则,优先支持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基层一线申报对象,优先支持在科技部等部委举办各类赛事中的获奖者,优先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机构申报对象。
——有关要求
(一)同类项目不能重复申报。
曾获得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资助的不能再次申报苗子工程项目;曾获得科技创新人才项目资助的不能再次申报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可以申报科技创业人才项目;曾获得科技创业人才项目资助的不能再次申报科技创业人才项目,可以申报科技创新人才项目。
(二)限项要求。
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原则上“双一流”高校限报5个/家,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限报2个/家;科技创业人才项目企业限报1个/家;苗子工程重点项目原则上“双一流”高校限报7个/家,中央在川单位、省属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限报4个/家,其他科研院所和企业限报2个/家。
(三)申报方式。
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科技创业人才项目、苗子工程重点项目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202.61.89.120/)按流程申报,不需要报送纸质申报材料;苗子工程培育项目在四川科技创新苗子工程服务平台(http://mzgc.tccxfw.com/)按流程申报,不需要报送纸质申报材料。
(四)申报书填写注意事项。
1.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项目,要求企业有1:1以上的配套资金投入。在申报书中需提供自筹资金证明。
2.合作申报的单位须在网上申报系统上传合作协议,合作双方不能有从属关系。
3.所有支撑材料原件扫描后作为附件在四川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线上传。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苗子工程重点项目联系人:叶千,028—86728520;孙开艳,028—86668540;王建红,028—86725579。
苗子工程培育项目联系人:肖钦引,028—85242143。
苗子工程培育项目技术支持:张雨,028—85249950。
服务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商标注册、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贯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小巨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科技中小企业认定、创新中小企业认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业项目申报,发改项目申报,农业项目申报、资本验证、报表审计、项目验收审计、项目申报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审计、清算审计、所得税汇算鉴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鉴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鉴证、绩效评价、上市辅导、IPO财务核算和合规问题诊断、IPO业财一体化规范、新三板年报、创业板年报、IPO年报、融资贷款、融资平台评级、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
欢迎咨询,平台咨询热线:183-5170-5453,邮箱:121456540@qq.com。
平台咨询热线:183-5170-5453
邮 箱:121456540@qq.com
打
开
小
程
序
关
注
公
众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