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武侯区在高标准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区和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核心城区建设的第一个五 年。立足新阶段,为抢占都市工业产业链前端,创造都市工业发展新引擎, 提升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好服务全区发展大局,根据《成都市武
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武侯区深入落实市委“优二强三”和“中优”发展方针,围绕“两区三基地”建设,疏解一般制造业,强化重点企业服务, 努力确保工业经济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2020 年,54 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35.1 亿元,营业收入 142.7 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保持五城区第一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位居五城区第二位。
持续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推进关闭拆迁、业态转变,累计1698 户“散乱污”工业企业退出市级监管,助力全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引入京东、运盛医疗等总部项目,彩虹电器、环能科技、中密控股等工业企业入选成都市总部企业。持续拓展都市工业发展空间,推进“中国女鞋之都—安岳制鞋基地”“三台县梓州织造产业园”等飞地园区建设,联合德阳健康城共建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2020 年,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67.9 亿元,占服务业比重 44.6%、占 GDP 比重为 38%。电子商务集聚效应凸显,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集聚各类电商、网上企业 8 万余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3000 亿元,“她妆电商直播产业园”开园。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 启动设立川大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基金,成立全市首支科技成果转化 “经纪人服务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大,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市第二,集聚川大智能、佳发安泰、神州数码等知名企业,积极创建成都市软件名城示范区。
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深化校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建设“环川大知识城”,引进“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搭建“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落户张兴栋、王琪、李建树等院士专家团队,成功创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20 年实现 127 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 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00余个;打造“四川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 65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480 家。4.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存量提质增效。2020 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平均利税 4481.5 万元,较 2015 年提升 3 倍。专精特新发展趋势明显,瞄准工业“四基”、制造强国战略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推动中蓝晨光、成都能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 4 家、40 家。四川日机密封压缩机干气密封、高端机械密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合信药业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小分子创新药为国内首仿;华日通讯无线电频谱管理、无人机侦测管制等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无线电频谱管理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之首。
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源点,持续增强细分领域影响力,培育都市工业竞争新优势。围绕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转型发展,建设悦湖高端新材料转化基地等产业社区,引进四川大学材料科学转化基地、成都浩煊新材料研发中心、四川安信睿超高功率 CPPL 项目等成果转化、研发生产项目,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依托华西医美健康城区,建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西部前沿医疗转化应用项 目,高精医美、医疗大数据等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全区“健康+”“时尚+” 等都市工业融合业态加速涌现。
重点打造人民南路、红牌楼和武侯新城三大楼宇集聚区,建成各类楼宇 145 栋、总建筑面积 986 万平方米,获评“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
武侯电商功能区建成工业总部楼宇 43 个、入驻企业达 2000 家,培育生物医药、微波器件、高端芯片等特色楼宇集群,华日微波通讯、康特高端芯片、锦江电子 3 个专业楼宇入选成都市都市工业示范点位。推动楼宇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西部智谷、大合仓等 12 栋楼宇申报获评成都市专业(特色)楼宇,建成创客坊、武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
表 1 我区入选成都市 20 个都市工业示范点位的楼宇基本情况
都市工业楼宇名称 | 楼宇基本情况 |
华日微波通讯产业楼 | 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领先的无线电频谱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无线电频谱管理行业领军企业。公司现有发明专利 25 项,实用新型 36 项,外观设计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32 项。曾获国家火炬计划 4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 3 项,4 次获得了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4 项产品获四川省经信厅“国内首台套/首版次” 认定,17 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历年来是武侯区重点优势企业、武侯区纳税大户。曾获得“四川省民营工业企业综合实力 200 强”、 “成都市软件企业 50 强”、“成都市改革开放 30 年突出贡献企业”、 “武侯区工业企业纳税 10 强”等荣誉称号。 |
康特高端芯片产业楼 | 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广播电视设备 (含 CATV 及宽带网络设备)、XPON 网络设备、声频设备、无线发射及传输设备、广电网络测试仪器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设计、安装及服务的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其研发、生产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 50 多项专利(其中实用新型专利 40 多项), 14 项软件著作权、13 项软件产品登记,同时申请发明专利 13 项。 |
锦江电子产业楼 | 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电生理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多道生理记录仪、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心脏射频消融仪、冷盐水灌注泵、心脏电生理标测导管、心脏射频消融导管、神经射频治疗仪。锦江电子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个省份,累计用户数已突破 1 千家。锦江电子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23%,取得授权专利 71 项,申请中发明专利 73 项。作为中国电生理领域的先行者,致力于为提供快速心律失常的整体解决方案而努力。 |
(二)存在问题
由于非核心功能疏解、产业资源导入不足,工业经济支撑能力削弱, 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2020 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6.3%,影响全区经济稳定发展。生产性工业项目引入力度不够,重大产业化项目缺失,工业稳增长后劲不足。
空间资源紧缺与闲置低效利用问题并存。区内未供工业用地仅 5 宗、占地面积 104 亩。已供工业用地利用质效有待提升,闲置低效用地达 61 宗,占地面积占工业用地总面积近一半。缺乏适宜工业上楼发展的专业楼宇,改造和新建工作有待加快。
传统产业占比大,成都燃气、彩虹集团、中密控股、合信药业、电建透平 5 家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区 60%,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较大。都市工业转型步伐亟待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育不充分,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被赋予建设“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要求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有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一干多支”、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培育发展现代化的成都都市圈,推动生产力一体化布局、公共资源共享等协同发展。国家、省战略深入实施,推动中心城区战略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集聚资源要素,构建产业链协作、创新链协同的区域协同格局。
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中优”战略,有效提升了区域内城市功能、产业层次和城市品质。为加快推动“中优”区域形成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市始终保持中优战略定力,紧紧围绕城市核心功能建设,积极创新城市建设和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持续推进场景营造和产业更新,将为中心城区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机会。武侯区应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动重点片区空间载体释放,探索发展都市工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城市位势能级。
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都市工业业态加速演进,北京、上海等先行地区都市工业经历“加工型”、“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到“跨界融合”的演进历程。随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 等集群突破、融合创新,数据、算力、算法、平台、场景等新生产要素成为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产业发展逻辑逐渐由模糊的、不具体的行业领域向精细化、专业化的细分领域演变,加速构建产业新赛道体系成为抢占未来科技前沿、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武侯创新资源丰富, 材料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科技创新实力国内领先,新赛道基础条件较好, 有望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新赛道体系。
(二)面临挑战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鼓励制造业回归本土;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区域经贸协定纷纷出台,北美、欧洲等“区域内”的循环不断增强;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交织共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多种因素叠加,将加速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布局,推动重要原材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本地化生产,加快计算机和电子行业等产业链长、复杂度高的商品生产价值链向临近区域集中,为国内发展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大量资本开始“脱实入虚”,追求在虚拟经济中的自我循环,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超速扩张、实体经济加速萎缩和衰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趋势愈发明显。化解虚实结构失衡,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武侯区面临经济增长态势减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要素集聚能力下降等问题,维持制造业占比稳定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国家层面的要素成本优势已明显减弱,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凸显,对我国产生竞争压力。国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从成本竞争优势向创新和效率优势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随着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从紧,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未来城市土地增量发展已无可能。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加速减弱, 能源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传统扩张式发展道路越走越窄,要求武侯区工业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转变低成本要素依赖,走绿色集约高效发展的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双碳”目标、能耗“双控”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武侯区“一四三二”发展思路, 以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端新材料、电子信息、“健康+”产业、“时尚+”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融合聚变为动力,以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加快构建结构升级、布局优化、动能强劲、绿色转型的都市工业体系,努力将都市工业培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武侯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城区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依托既有创新资源,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深化校院地企协同创新,加快布局创新型功能平台,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持续增长动力源。
——坚持融合发展。发挥中心城区特有要素资源比较优势,以构建都市工业生态为引领,推动工业与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协同、融合、裂变,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精准配置和高效增值。
——坚持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持续深化区域产业协同协作发展模式,合作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谋求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企业、功能区、行业间链接共生、资源共享,提高全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战略定位
聚焦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顶端,精准定位产业功能区发展方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一批高品质科创空间,做精做优一批都市工业楼宇,构建完善都市工业生态圈,建成国内领先的都市工业示范区。
瞄准成渝地区产业配套需求,充分发挥武侯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牵引,推动与区域产业高效联动,建立以产业链合作为导向产业生态圈,共同建设一批飞地园区,力争在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和产业协同协作方面形成示范。
3.打造成都市高质量融合发展标杆
深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构建资源配置高效、功能辐射带动强劲的融合型经济形态,重构制造业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创新融合,大力培育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总包服务等服务型制造,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经济“立体增长”。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 2025 年,都市工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引领态势更加凸显,一批高成长科创型企业、高功能科创平台、高质量产业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加速汇聚,都市工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规模总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规模发展壮大,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180 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 21%,工业占 GDP 比重提升至10%,累计工业投资达 200 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精医美、创意设计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 50 个以上,其中力争引进 30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3 个,10-30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5 个。
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全面深化,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100 家。
产业空间加速拓展。城市更新工作取得突破,产业空间形态持续优化,累计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 500 亩以上,新增或改造都市工业专业楼宇 5 栋。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表 2 “十四五”武侯区都市工业发展目标体系
类别 | 指标 | 2020 | 2025 | 属性 |
规模体量 |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亿元) | 70.7 | 180 | 预期性 |
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7 | 21 | 预期性 | |
累计完成工业投资(亿元) | —— | 200 | 预期性 | |
产业发展 | 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个) | —— | 50 | 预期性 |
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 | 38 | 40 | 预期性 | |
创新能力 | 工业企业累计实现 R&D 投入(亿元) | 21 | 80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653 | 1100 | 预期性 | |
空间拓展 | 新增或改造工业楼宇(栋) | —— | 5 | 预期性 |
累计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亩) | —— | 500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完成任务目标 | 完成任务目标 | 约束性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完成任务目标 | 完成任务目标 | 约束性 |
四、发展重点
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变革趋势,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聚焦技术型、民生型都市工业,突出发展高端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技术优势赛道,错位布局“健康+”“时尚+”两大融合创新赛道,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都市工业体系。
(一)突出发展“2”大技术优势赛道
(1) 发展思路
抢抓国家加快培育以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新支柱机遇,以高端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构建以电子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为核心的高端新材料产业体系,延伸发展高性能多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等领域,培育武侯区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增长极,助力成渝地区建成先进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5 年高端新材料营业收入达 150 亿元。
(2) 主攻方向
电子陶瓷材料。瞄准高品质氧化物陶瓷粉体、成型、烧结、精加工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重点发展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高纯氮化硅粉体及透明陶瓷、新型无铅压电陶瓷、LTCC 材料等功能型陶瓷材料,积极布局无铅压电陶瓷、大功率长寿命压电陶瓷、高能量密度和片式化 ZnO 压敏陶瓷, 基于 MEMS 技术的电声器件、热释电线列和焦平面阵列器件等材料和器件研发。
生物医用材料。聚焦高端功能性植/介入医用材料、医用功能外用材料和药物递送材料,重点发展组织再生修复材料、人工种植牙、血管支架、医用耗材、医用透析膜、透皮微针、载药微球等领域,开发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诱导人工骨、人工髋关节、牙种植体、介入心脏瓣膜、神经导管等高性能产品,延伸发展生物传感器、生物及细胞/类器官芯片以及分 子影像剂等临床诊断材料。
前沿新材料。瞄准石墨烯材料、3D 打印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推进石墨烯应用,积极发展医用 3D 打印技术、材料及产品,以及纳米金属材料研发等领域。
(3) 发展路径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对接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科大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推动生物活性磷酸钙陶瓷、人工牙种植体、等离子体喷涂、骨诱导人工骨、软组织修复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医美材料、药物递送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磁导率磁性基板、半导体陶瓷电容器、功率铁氧体及宽频双性复合材料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科技成果在区内小试、中试生产。
②攻克电子陶瓷材料关键技术。抢抓天府实验室建设机遇,支持川大、电子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浩煊等科研院企,联合打造高端新材料实验室,攻克氧化铝和氮化铝陶瓷粉体、陶瓷基板关键共性技术,推动高温压电陶瓷及传感器、高储能密度反铁电多层陶瓷电容器、微波介质陶瓷等军用电子陶瓷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
③引进新材料顶尖科研资源。依托成都浩煊光电新材料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积极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科院福建物资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柔性传感与超高功率 CPPL 特种照明、超高导热AlN 陶瓷基板封装等研发总部项目,积极推动安炬石的石墨烯研制及电池材料、铂力特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解决方案、振烨国际金属材料新铜基西南总部、合弘绿色高端新材料总部基地等项目落地。
④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打造新材料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规划建设科技城会客厅、科技成果展示中心、会议中心、路演中心等功能配套空间,促进新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新材料国际交流中心,定期举办成渝地区前沿科技成果应用产品展示交流会,面向新材料国际科学技术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方向,支持四川大学联合 Nature 等国际顶尖杂志举办国际高端新材料论坛,邀请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交流,增强武侯新材料的行业影响力。
(1) 发展思路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需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以基础硬件和软件协同突破为导向,重点发展无线通信元器件、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两大重点领域,带动形成“技术+产品+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力争到 2025 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 200 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专精
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 5 家。
(2) 主攻方向
——无线通信元器件。面向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与救援、卫星导航、军工雷达、电子对抗、网络通信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军用微波射频器件及组件、雷达模拟器、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高性能频率合成器、滤波器及组件、宽带载波器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开发无线电监测侧向系统及设备、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频谱资源管理系统、高速数字采样与处理板卡、特种电源、数字化信道接收器等无线电监测设备。布局发展高速高精度光探测器件、高功率激光器、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光通信器件。
——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瞄准航空航天、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安防、地理空间信息等领域,重点突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分布式控制、米级精准定位、远距离诊断、人脸识别、裸眼 3D 等关键核心技术, 大力发展基于GPS 和北斗导航系统、全数字遥感测量系统、机载激光雷达摄影系统、Smart Earth 遥感像素工厂系统等嵌入式软件系统,积极培育面向在线教育、监考系统、车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云大物移智”集成应用服务。
(3) 发展路径
提升元器件研发水平。鼓励唐源电气、华日通信、天创微波、铁路通信、四川网达、成都菲斯洛克等企业联合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院所,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无线电监测系统、光通信器件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
②壮大系统集成服务。编制面向成渝地区的《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机会清单》,支持空间信息公司、川大智胜、佳发安泰等企业进入国家关键软件自主创新工程,开发地理信息大数据采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首版次”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建设面向应急、农业、教育、安防等民生领域的数字中心、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集成应用。
③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天府新区成都超算生态圈等软件产业核心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合作,加快融入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华为系列创新中心、信通院车联网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重大装备工业软件、力学仿真软件、研发设计制造等关键软件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和创新平台。支持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一批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一流学科专业,打造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二)错位布局“2”大融合创新赛道
(1) 发展思路
把握医疗大健康产业需求持续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投入加大等趋势,坚持错位协同发展,挖掘自身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精医美、数字医疗及健康服务等领域,布局口腔颌面、皮肤抗衰优势赛道,积极抢占植发固发、胶原蛋白新材料等未来细分赛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医疗创新产业集聚区。力争到 2025 年,“健康+”
产业增加值超过 19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值超过 100 亿元。
(2) 主攻方向
——生物医药。聚焦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发展癌症、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单抗生物药,以及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小分子创新药,推动基因和蛋白质测序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开发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地红霉素肠溶胶囊、复方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产品,支持重磅药物、急需稀缺品种研制和高质量仿制。
——高精医美。聚焦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复杂病、罕见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类等专科,重点发展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精准医疗领域,大力发展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医疗,重点建设一批互联网医院,积极培育头面部、躯干、口腔美容整形等高端手术类医疗美容服务和射频、激光照射等高端非手术类医疗美容。
——数字医疗及健康服务。围绕数字医疗国际创新中心、四川省基层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展医疗健康数据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服务,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化,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链。推动大数据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开展医用机器人、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新业态。
(3) 发展路径
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与转化。依托环华西“一校四院”顶尖创新资源和科研人才,建设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构建完善产业创新链服务链。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疗机构等加强联动协作,开展基因细胞、创新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诊断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医药研究水平和技术产业化能力。积极推动创新药物、改良型新药、首仿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疫苗、生物类似药在武侯注册批件并投资生产。对接企业需求与各类临床资源,支持企业加强靶向治疗药、长效缓释药、特色创新中药等研发成果转化。积极向上争取资源,支持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创新成果在区内落地转化。
②加快建设华西医美健康城。围绕医美科技成果转化和医美产品研发制造、高精医美服务、“医美+新经济”等三大细分领域,打造成都“医美之都”的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治疗技术与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高精医美领域,深化与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国际医学城合作,共建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③建设医疗健康产业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头部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环华西健康产业一体化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长效发布机制,提供健康研发创新服务、健康转化孵化服务、健康创新拓展服务以及医疗应用服务。围绕财富国际大健康专业楼宇, 打造健康城市服务创新中心。
④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化发展。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构建医药健康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企业设备联网上云、数据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模式。加大对医药健康产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推广应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
(1) 发展思路
充分挖掘武侯产业本底、文化特色、时尚流行趋势和市场消费需求,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制作、产业互联网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时尚产业迭代更新,打造面向国际的时尚消费品牌聚集地。力争到 2025 年,“时尚+”产业营业收入超过 50 亿元。
——创意设计。瞄准家纺、服装、家居、女鞋、文化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包装与模型、家电轻工产品、家纺服装、高端女鞋、运动器械等工业设计服务,推动设计向制造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等领域延伸。顺应时尚潮流多元化需求,瞄准服装、珠宝首饰、护肤品及彩妆、手工艺品等个性化、定制化时尚消费品,大力发展时尚服装、高端皮肤学级护肤品及彩妆设计,以黄金、宝石、钻石、铂金等产品研发设计。围绕提升城市设计竞争力,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视觉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居家生活设计。
——数字内容制作。瞄准数字娱乐、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等领域,重点发展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漫画)、数字音乐、数字影视、游戏直播、电子竞技等新型制造,延伸拓展VR/AR 技术在直播、在线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重点发展以三国创意、时尚元素为特色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视听艺术和文化交流等文艺演出业。
——产业互联网。重点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垂直电商等消费品
行业电商平台,引进培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5G+电商”“5G+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应用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打通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鼓励丽维家等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生产订单引流、制造能力共享。
(2) 发展路径
打造时尚消费集聚区。围绕女鞋、服装、时尚饰品等重点领域,支持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采购专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服务,加强时尚设计、流行预测、商品策划。充分融入本土文化和蜀锦蜀绣元素,强化新技术、新款式、高端面辅料的技术突破,加快抢占高端定制美装行业制高点。加大新型材料及高科技在时尚饰品领域的应用,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开发轻奢珠宝、服装配饰、智能穿戴等产品,打造中国时尚饰品之都。
②打造数字内容消费集聚区。推动“学区+社区+园区”三
区融合,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促进知识和人才外溢,衍生产业集群化的多元音乐文化共享空间,加快植入音乐集市、潮音梦工厂、潮音多功能剧场、星梦STAGE 等生活消费场景。深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探索“数字内容+”新兴领域,做大做强数字音乐、演艺制作、原创音乐孵化、版权交易等引领性产业。创新数字内容消费模式,坚持“一馆一特色”的原则,采取“展陈推广+互动体验”的模式,对十二乐微博物馆等进行微改造,定期开展市民音乐课堂、互动会、艺术节、器乐文化周系列活动,打通数字内容与城市居民互通桥梁。
③打造文化创意设计集聚区。打造“国际范、文创韵、顶流设计”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加速推动中日城市设计产业中心起步区、318 户外用品国际消费城、罗浮文化广场和富临锦外科创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时尚潮流文化,推动电竞及相关产业与创意体验、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增强文化消费体验功能,探索创意消费、休闲娱乐和沉浸式体验等高端商业业态,融入 5G 元素打造 TOD“文创+”消费体验区,升级改造晋阳、双楠、太平园等老旧片区。
④发展文创智造新模式。加快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制造型企业、第三方平台提升供应链数字化能力。引导制造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应用网红柔性生产、高级私人定制等生产模式,开展电子商务、O2O 等多元化的时尚销售和贸易服务,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变革。
五、空间布局
坚持产业集群成链、存量更新成片、功能复合成体,构建“两核心、三支撑、多点突破”都市工业空间结构。
两核心。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依托四川大学新材料和生物医学科研优势,打造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都市工业集群。她妆美谷,大力发展以女鞋、女装、化妆品为核心的时尚产业,重点发展面向轻工及消费品行业的创意设计、高端定制等服务,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三支撑。指华西医美健康城、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音乐坊产业功能区。华西医美健康城,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高精医美、数字医疗及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健康+”产业。音乐坊,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制作等领域。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发展城市文化视觉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居家生活设计。
多点突破。指机投、工业园、白佛、悦湖等有机更新单元,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产业社区为突破点,推动西部电商云谷等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 推进智谷电商服务产业社区、高端新材料科技城产业社区、都市楼宇谷产业社区等建设,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取得突破。
六、重点任务
(一)坚持引育并举,提升发展新能级
充分挖掘工业存量潜力,培育一批品牌带动力强、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企业。强化规上工业企业服务,组织企业服务专班,支持企业从产业链协作、企业平台赋能、投融资服务、物流平台共享等多维度整合资源, 进一步做强做大。建立规下工业企业培育库,加强对攀蓉矿业总部项目、超高功率 CPPL 特种照明项目等拟入库项目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督促企业尽快上规入库。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开展“液改气”试点,搭建市内医疗机构对接平台,协助成都燃气、合信药业等提高本地市场份额。打造“武侯造”品牌,推动电建透平、唐源电气和网达科技等企业申报城市机会清单和“成都造”清单,加速新产品应用推广。支持华日通讯等企业高端切入 5G 中高频器件、汽车雷达等领域。
2.实施建“圈”强“链”行动
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发展,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做优产业链条,塑造竞争新优势。建立链长工作机制,按照“一位区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产业链图谱,一套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五个 1”工作模式, 由区领导担任主导产业“链长”,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瞄准“六类 500 强”企业、上市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等,编制高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链图谱,研究制定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精准制定专业化政策。推进产业链“高精尖”“薄弱缺”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锦江电子高值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项目、电商文化产业园、曹永革光电新材料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王琪院士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成投产,精细策划包装都市楼宇工业谷项目,大力引进区域总部、机构总部、研发总部等高级功能性机构和一批重大牵引性项目。
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发展动能。支持“专精特新” 企业与头部企业配套合作,围绕核心产品研发生产,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按照龙头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标准组织生产,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补齐龙头企业短板,持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共享,推动保险公司开发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担保保险险种,积极为企业融资赋能;规划建设科技城会客厅、产业成果展示中心、会议中心、路演中心等功能配套空间,吸引国际国内顶尖投资机构集聚,不定期举办路演融资沙龙等投融资活动。推进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
(二)坚持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
围绕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研发服务需求,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加快推进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应用数学中心、成都前沿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建设面向市场的电子陶瓷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创新中心、关键技术测试验证中心, 培育面向未来、共建共享的重大科技预研和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基础材料联合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前沿创新。实施一流的原创技术攻坚,鼓励企业与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所主动对接,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机制,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加快落地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
2.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高水平建设环川大知识城,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推进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提升四川大学·武侯区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等载体运营管理能力,围绕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门区域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点。强化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提升,推动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部前沿医疗转化应用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生物治疗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等前沿医学先进技术在区内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打造四川大学“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承接区”“西部前沿医疗转化应用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西南物理研究所兵工新技术科技创新中心、西南民族大学i 创空间,探索资金设备共投、研发平台共建、创新成果共享。
积极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头部企业,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支持新产品和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鼓励引导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研制,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市场化应用。建立创新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年度研发投入有增长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制度,支持川大智胜、唐源电气、锦江电子、博高信息等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石墨烯、电子陶瓷、基因诊断等细分赛道,加快部署一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
(三)坚持城市更新,释放发展新空间
高水平建设都市工业产业社区。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核心, 推进智谷电商服务产业社区、高端新材料科技城产业社区、都市楼宇工业谷产业社区等建设,大力推进西部电商云谷、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中日城市设计产业园三大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打造高智高密高能的空间地标。高品质建设都市工业特色街巷。推动西部智谷、大合仓等特色街巷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吸引行业头部企业和关联企业聚集,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都市工业特色街巷。高标准建设都市工业楼宇。制定都市工业特色楼宇认定标准,动态认定一批都市工业特色楼宇,聚焦软件产品研发、微波通讯、芯片研发设计等细分领域,引导相关企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与中科半导体、虹华科技、中科曙光等企业合作,培育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楼宇。持续推动华日微波通讯产业楼、康特高端芯片产业楼等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都市工业楼宇。
专栏 1 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 | |
名称 | 建设内容 |
西部电商云谷 | 重点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垂直电商等电商产业,建设京东西南总部、清华启迪大健康电商等重大项目,强化总部平台招引、内容制作IP孵化及运营和直播人才培养,打造国际电商新总部基地。 |
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 | 重点发展精准医学、再生医学、智慧健康医疗和高端医美等医疗健康产业,建设成都前沿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集医疗技术创新、医学成果转化、健康医疗服务供给为一体的世界级医疗创新转化极核。 |
中日城市设计产业园 | 聚焦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创意设计产业领域,引进四川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设计分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城市创意设计特色园区。 |
京东西南总部 | 总建筑面积 25.5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 20 亿元,重点发展智慧零售、智慧物流和数字科技,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构建立足成都、辐射全国的“京东生态圈”。 |
清华启迪大健康电商项目 | 总建筑面积 14400 平方米,总投资规模约 5 亿元,重点建设西部健康大数据基础平台、西部健康互联网服务平台和健康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打造西部大健康数字高地。 |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亩均产出、建筑密度为重点,建立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机制,创新路径、分类施策,推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强化行政措施运用。针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闲置工业用地, 无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针对闲置土地一年以上不满两年的,依法依规征收土地闲置费,拒不缴纳的,依法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支持府天新材料、合信药业等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多层厂房和工业楼宇,对新增建筑面积给予奖励。探索多元化盘活路径,针对低效工业用地形成原因,综合利用增资扩能、兼并重组、协议置换、协商回收、返租改造等手段,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专栏 2 武侯区低效闲置用地盘活路径 | |
类别 | 盘活路径 |
因企业自身原因无法按原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的工业用地,严格按照 | |
闲置用地处置 |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依法处置。针对未动工开发满 2 年的闲置工业用地,无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针对闲置土地一年以上 不满两年的,依法依规征收土地闲置费,拒不缴纳的,依法启动强制执 |
行程序。 | |
增资扩能。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企业通 | |
过增加投资,新建、改建、扩建多层厂房和工业楼宇,提高载体的使用 | |
效率。 | |
兼并重组。对有合作开发意愿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与区属国有平台公 | |
司,通过合作联营、折资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非关联并购重组开展合作, | |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 |
协议置换。对因区域规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整和环保要求等原因导致不 | |
低效工业用地处置 | 宜在原址上继续从事生产经营,需要异地搬迁且具有良好产业发展潜力的项目,经区政府批准收回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异地置换等价值土地给 原土地使用权人,促进企业发展。具体由管委会负责实施。 |
协商收回(即政府收储)。对企业因项目、资金、预期效益等原因,无 | |
法按原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的工业用地,可采取协商方式,按原用途 | |
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收回后,依法重新组织土地使用权出让。 | |
协议收回(即股权收购)。对已关停或企业无意愿进行再开发、整合重 | |
组的低效工业用地,由区属平台公司实施股权收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
返租改造。对将已建成项目全部用于租售的低效工业用地企业,可鼓励、 | |
引导区属平台公司或专业化楼宇运营企业与业主协商整体返租项目,实 | |
施改造升级,打造高品质工业载体,通过载体招商实现提质增效。 |
(四)深化区域合作,形成发展新协同
依托中日(成都)城市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RCEP协议签署等重大机遇,持续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完善国际化的投资促进网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宽海外对接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或分支机构,吸纳利用当地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鼓励企业并购海外研发机构及拥有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的优质企业。提升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加快建设中日城市设计产业中心、中日韩三国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合作示范项目, 鼓励日韩企业将功能型总部、创新中心布局武侯,共同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深化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企业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平台,研发转化一批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成果。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成德眉资同城化等战略机遇,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模式,构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总部+基地”“研发+ 生产”等合作发展模式,加强与成都东部新区、简阳、邛崃、三台、眉山、内江等地市产业协作。规划建设一批飞地园区,探索跨市州财税、指标分成机制,构建“总部研发在武侯,成果转化在市州”的特色发展模式。
坚持错位协同、融合共生、开放共享理念,主动融入全市产业生态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新材料等产业生态圈。建立产业协作机制, 与西部科学城等“一核四区”产业功能区合作,构建产业配套链,支持华日通讯、合信药业等头部企业在市域内,建立跨产业功能区的配套企业信息库。构建要素供应链,探索产业功能区间一体化要素共享机制,推进功能区之间产业人口双向流动、产业资本相互渗透、企业供需高效对接、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技术创新链,支持中蓝晨光等企业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联合关联的科创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共用一批实验场景、应用场景、孵化育成平台、检测认证服务平台。
(五)注重生态培育,打造发展新环境
抢抓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和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 新发展试验区契机,培育都市工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都市工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无人技术等新兴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渗透、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慧金融、无人经济等新赛道,形成平台型、融合型、共享型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数字技术与燃气供应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广专业外包服务、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城市更新单元为重点,充分植入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项目和创新场景,培育各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重塑创新空间版图。推动科技创新特色单元更新,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坝、悦湖、她妆等特色单元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面向未来、数字孪生、融合创新的智慧城区新地标。推动闲置资源更新为创新载体,统筹推进低效用地整理、老旧载体整治和社区微更新,支持四川大学等高校周边闲置楼宇资源改建为专业孵化器、科技楼宇等创新载体。推动新型智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场景、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统筹布局锦里 5G 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景区、西部智谷 5G 智慧园区等重点项目,构建链接全区关键创新节点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底层操作引擎。
医保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项目 | 项目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武侯区医保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建设为抓手,搭建基于实时监控的医保智慧监管应用场景、“两试点一示范”基金监管方式创新应用场景、掌上惠民服务应用场景、疫情防控预警应用场景、赋能企业发展应用场景 5 大应用场景。 |
她妆电商直播应用场景项目 | 项目围绕电商直播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吸引、培养、扶持、孵化出一批专业的MCN 机构、网红品牌、带货达人、视频产业链专业人才、配套服务企业等,构建 5G视频&直播电商产业生态园,形成“区域网红经济产业生态圈”。 |
基层政府智慧治理应用场景项目 | 项目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层政府提供一套数据采集方便、协同高效、数据全面的“智慧城市小脑”,从而为智慧城市中脑和智慧城市大脑提供最基础的大数据支撑,实现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综合治理等数据及职能的有机融合。 |
创新绿色化生产方式,支持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建设,研发共性、关键工艺技术,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能治污、循环利用等清洁化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升工业能效水平,鼓励产业功能区加快实施多能互补、清洁能源替代、综合能源服务等,不断提高能源效率;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垃圾和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实现近零排放; 推动产业功能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示范项目。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环卫、渣土和混凝土车领域, 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域的推广应用。
强化需求侧政策创新,围绕都市工业发展需求,研究构建以促进都市工业发展为主导、重点领域突破创新为支撑“1+N”都市工业政策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头部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定制化专项政策,在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工业招商、工业楼宇打造、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形成助力都市工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围绕城市有机更新和片区综合开发,构建“功能区管委会+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管理体系,管委会加强功能区主导产业定位、产业政策匹配、产业社区建设,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片区开发、生态建设、资本运作、运营能力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武侯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作用,成立武侯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工作专班,建立“专班抓总、局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抓好规划的组织落实,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工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配套政策; 结合成都市产业政策和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都市产业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重大项目方面形成合力,并主动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对接,争取相关改革试点和重大都市工业改造提升项目落地。
(二)强化要素支撑
完善人才保障,落实“诸葛”人才系列政策,积极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围绕高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制定或完善分类配套政策。深化企业服务,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企业服务机制和分层分级的协调解决机制,快速响应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三)强化统计考核
围绕都市工业发展目标,优化统计方式方法,科学设计都市工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都市工业运行监测机制,加强全区都市工业调度。探索建立以产出强度、税收强度、产值综合能耗、建筑指标等为核心指标的都市工业考核体系,分解落实都市工业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施月度排序、季度公布、年度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评,推动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下载:武侯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咨询热线:138-8052-2077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至周日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