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供热式生活垃圾低温热解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围绕生活垃圾无害化、高值化、低能耗资源化,研发下行床热载体的无氧热解反应器,采用低温无氧氛围解耦垃圾热解;研究热解油气自供热技术,实现热解反应器低能耗自热运行;研发高效旋流分离热解残渣和热载体关键技术;研制残渣炭基高性能CO2吸附材料。
考核指标:形成50 kg/d自供热式生活垃圾低温热解资源化装备;突破生活垃圾热解油气燃烧热载体自供热技术1项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不低于80%;形成热解残渣基CO2捕集炭球产品,动态捕集量大于2 mmol/g,CO2纯度高于90%;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5.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战略性、紧缺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综合利用,以及废气、废水、固废和危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七)生态保护。
1.散露矿渣堆淋蚀阻控生态皮肤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选培种子抗逆性强、萌发生长快被覆植物品种,研发生态皮肤植被有效组合技术;筛选机械强度高的复合工程材料,研发具良好保水、缓释养分、防滂沱淋滤性能的植物稳定生长支撑基材,形成与被覆渣土有物质交流界面、能“呼吸”的通用生态皮肤模块化预制组件;研发生态皮肤生产工艺;研发基于生态皮肤的渣体快速生态恢复工程化关键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生态皮肤研发应用关键技术不低于5项;研发基于区域特色被覆植物的生态皮肤2—3种,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建立生态皮肤中试生产工艺及其中试生产线,年产量5000—8000平方米;申请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建立生态皮肤工程化应用示范点1—2个,工程被覆示范面积1000—1500平方米。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
2.川渝黑色岩系赋存区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评价与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川渝地区黑色岩系工程扰动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川渝地区典型黑色岩系赋存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有害物的宏—微观赋存状态;揭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发生机制;建立黑色岩系风化过程全生命周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提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建立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分级防控体系。
考核指标:构建川渝地区长江流域黑色岩系空间分布数据库;构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生态风险评价体系1套;形成黑色岩系赋存区综合性生态风险评估与决策咨询报告1份;构建黑色岩系风化过程次生生态风险分级防控技术体系;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在川渝典型黑色岩系地区开展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