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平台!  ——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
会员=优享
当前位置:

关于征求《攀枝花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政策来源: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机构:攀枝花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时间:2022-03-10 | 11860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为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加快构建“一城一市一区”城市发展格局,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国、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规划部署及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草拟了《攀枝花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公布如下,请您于2022年4月7日前提出意见建议,并反馈至邮箱:pzhsfgwczk@163.com,联系人:陈鹏宇,联系电话:3359674。

特此公告。

附件:攀枝花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3月8日


 

 

攀枝花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要求

第一节 城镇发展基础

一、城镇功能定位清晰见效

二、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进程

五、人居环境持续不断优化

第二节 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二、主要挑战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二章 重点规划任务

第一节 优化城镇人口

一、提高城镇人口增量

二、优化城镇人口质量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一、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布局

二、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三、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全面推进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二、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三、加快县城城镇化进程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四节 科学规划城镇产业

一、 聚力“1+3+3”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二、构建现代农业“7+3”产业发展格局

三、培植发展“4+5”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第五节 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一、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第六节 创新城镇治理模式

一、优化城市空间治理

二、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五、不断强化城镇安全保障

第三章 规划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规划支撑体系

一、明确组织领导体系

二、强化规划引领体系

三、提升城镇创新体系

四、强化宣传推广体系

第二节 完善城镇要素保障措施

一、提升供水安全保障

二、增强城镇能源保障

三、强化土地保障

四、完善资金保障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规划。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已有长足提升,从东南沿海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和整体体系不断完善。展望十四五,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重大战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承载诸多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态。在十四五期间,伴随着更多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落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获得更多动能。结合党中央和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任务要求,立足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谱写新时代攀枝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以中心城市、县域城镇、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为骨架的城乡一体化新体系。规划明确攀枝花市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阶段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和重大行动。规划集中体现市委、市政府贯彻执行中央、四川省委十四五规划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和意图,确保攀枝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入全面实施,扎实有序推进。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要求

第一节 城镇发展基础

攀枝花市城镇化起点较高,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已达到45%十三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57%,分别高于全国(63.89%)、全省(56.73%5.68个、12.84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累计实现就业人数达92901人。以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宜居乡村为切入点,统筹协同推进城乡建设,突出抓好城市道路、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园林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入选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总体来看,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发展,我市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城为骨架、中心镇为支撑,一般小城镇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格局。

一、城镇功能定位清晰见效

    攀枝花中心城区定位为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米易县城市副中心,以城镇康养、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盐边县城县域中心,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的综合服务型城镇;渔门镇县域副中心,辐射市域西北部的综合型小城镇;大田镇辐射市域南部的小城镇;丙谷镇全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工农结合的综合型小城镇;红格镇以温泉疗养、运动休闲为特色的康养型小城镇;新山乡以休闲旅游、康养度假为特色的康养型小城镇;撒莲镇以农业观光、旅居康养为特色的康养型小城镇;格萨拉乡作为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节点,以生态游、文化观光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普威镇以乡村旅游、文化观光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新九镇以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为主的工矿型小城镇;白马镇湾丘乡以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为主的工矿型小城镇。结合城镇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力,依据各城镇的职能分别定位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镇、综合型城镇、旅游商贸型城镇以及工业型城镇、工矿型城镇等类型。2020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40.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90亿元,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6%,拉动经济增长0.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58.39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8%,拉动经济增长2.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85.53亿元,增长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6%,拉动经济增长0.64个百分点。

二、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提速

攀枝花市三次产业结构从9.2:54.9:35.9调整为9.3:53.6:37.1。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钒钛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5.3%提高到16.2%,钒、钛利用率分别由十二五时期的37%20%提高到2019年的44%29%,钒钛、钢铁产业链加快向中后端延伸,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截至2019年末累计下降33.6%39.3%。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了以钒钛钢铁、机械制造、矿业、能源化工等为主的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国内最大钒钛低微合金钢生产基地和重轨出口基地,世界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农业形成以冬春蔬菜、特色水果等为主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阳光康养等生产性服务业,被列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医养融合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是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地区,成为四川省健康旅游试点城市,跻身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十强、中国避暑名城榜,城市魅力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专项资金项目35个、资金合计14.34亿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34个、资金14.25亿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1个、资金0.09亿元。加快推进了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米攀段进程,202019日,攀枝花南站至昆明建成通车。5月,攀枝花南站至米易东站建成通车,截至20209月底,米攀段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9.12亿元。宜宾西昌攀枝花高速铁路项目预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攀枝花丽江大理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具备审查条件;昭通攀枝花铁路已完成规划研究审查工作,达到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

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进程

从全市乡镇中优选出14个规模大、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镇作为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进行重点培育,14个镇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共计10.77亿元,获得省级专项资金1.59亿元,用于试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工程项目建设。小城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2.19%,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5.41个百分点。

五、人居环境持续不断优化

一是污水处理能力快速提升。实施攀枝花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项目,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已投入约21.29亿元,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站)19座,扩能改造1座,提标改造3座,新、改、扩建污水管网552.871公里,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11个。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尾水指标明显改善,极大提升了全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二是厕所革命工作推进有力。2019-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改造农村户厕31094户,切实改善了人居卫生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三是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成效显著。建立巡查监管督办机制,不断压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全市建筑施工场地扬尘长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保治理成效。

第二节 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新型城镇化发展

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205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城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16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2020年,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等会议多次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攀枝花市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攀枝花的钢铁、钒钛等工业产品以及芒果、蔬菜等农产品市场都面向该区域,可以实施有效对接。

(四)地方党政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型城镇化要求,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构建新型城镇圈;提出了建强攀枝花市域内圈、协同金沙江区域中圈、融入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的构想,为攀枝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搭建了新平台。

(五)居民追求幸福生活愿望强烈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攀枝花市居民期盼走上平坦路、增加收入、改变生存环境,过上富裕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宣传,全市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非常高,都表示愿意为项目建设出资出力,期盼得到大力扶持,自主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开拓美好发展前景。居民迫切的发展愿望和行动,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主要挑战

(一)本地户籍人口数量波动下行

受大城市人口虹吸效益及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全市户籍总人口由110.66万人缩减至108.3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由123.25万人缩减至12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由51.76万人增长至51.81万人,非农业人口由58.9万人缩减至56.56万人,农业人口增加0.05万人,非农业人口减少2.34万人。

(二)农村人口落户城市意愿不强

农村人口对落户城市主要存在两个顾虑:一是顾虑农村既有权益受损。由于农村户籍直接绑定了农村土地三权(即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和住房、宅基地等权益,加之农村户籍管理实行严进宽出,农户担心户口从农村迁出后将丧失相关权益。二是顾虑进城工作生活不顺。大部分农村人口由于学历低、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后大多只能在餐饮、建筑等行业就业,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加之近些年国家加大对三农领域持续投入,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早春蔬菜、芒果、枇杷等一批优质特色果蔬产业蓬勃发展,务农收入显著增加,农村人口对落户城市的意愿进一步下降。

(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我市基础设施薄弱,在城镇道路、公园绿地、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不足。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的快速发展,供给能力不足,建设水平较低。旧城区承载能力已至极限,而新区只见雏形,城市功能完善尚待时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及竞争实力。

(四)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支撑力不足

我市产业较为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不大,工业结构不优,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导致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化发展后劲不足。

(五)现行政策制度研究滞后

对人口变化态势的分析和政策的研究略显不够,在编制人口工作长远规划和制定就业、医疗、教育等相关政策上,缺乏具有改革创新举措的配套落户优惠政策和措施,无法体现我市独有特点,在吸引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等方面效果不明显。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攀枝花战略定位和部署,紧紧围绕攀枝花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委十一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综合战略基础,突出现代公园城市建设路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加快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推进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和迁徙,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坚持产业驱动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生态,推进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园区生产生活活力,实现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三)坚持绿色发展

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和布局,强化资源集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四)坚持稳妥有序

尊重城镇化客观规律,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地方财政实力相匹配的城镇发展模式。

三、主要目标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40元,森林覆盖率62.3%。为此户籍制度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断增强城镇人口经济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升产业支撑水平,加快构建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建设以中心城市、县域城镇、特色集镇、新型农村社区为骨架的城乡一体化新体系,为推进三个圈层战略实施,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打造山水宜居公园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 人口聚集效应显著提升

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增强,城镇就业生活人数明显回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重要指标稳步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进一步落实。

(二) 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城市、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规模质量、创新能力、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市域交通更为便捷通畅,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反应能力和应急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 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

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匹配,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精细。

(四) 产城融合发展更加充分

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个圈层战略引领下的区域联动发展步伐加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取得突破。

(五) 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县城发展条件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乡镇功能持续完善,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培育特色小镇、中心镇和县域副中心城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二章 重点规划任务

第一节 优化城镇人口

一、提高城镇人口增量

全面落实城镇落户零门槛,强化落户政策宣传,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推广微户政平台,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对市外户口迁入推行容缺办理模式。对于引进人才落户的,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优先办理、上门服务、即到即办。十四五期间,全面实现户籍迁移窗口办理只跑一次,网上迁移一趟不跑

(一)促进农业转移城镇人口增量

1.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夯实人口转移基础。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在2022年底完成各项任务。多种形式盘活闲置住宅,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村银合作村组自营项目开发等盘活利用模式,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模式和成功经验,探索一套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参照成都农交所德阳分所模式,加强与成都农交所对接协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到2023年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扶持15个以上的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和经营方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提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在我市城区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城镇居民户口。一是取消对申请人合法稳定职业和年龄男不超过55周岁,女不超过50周岁的限制;对东区、西区、仁和区申请人在迁入地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限制。二是租赁房入户的,凭租赁房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证明及居住地社区(村组)提供的实际居住一年以上的证明,在房屋租赁地申请登记城镇居民户口。三是我市的农村人口,凡自愿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在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前提下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四是因征地拆迁的我市失地农民,应该在安置地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对于以前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未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应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五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以及我市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六是农村居民被录取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的,须在工作地或居住地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二)促进城镇人口存量自身增长

1.遏制城镇人口存量负增长。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迁出人口有5万多人,为应对这种局面,市里出台《促进人力资源聚集十六条》。主要涉及聚集高层次人才来攀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在攀发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围绕鼓励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攀工作,攀枝花市主要针对人才个人来攀工作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人才来攀工作分别提出了激励措施。对来攀工作、创业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提供就业补贴、创业场地支持、创业经营补贴等扶持;对为在攀企业成功引进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或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相应标准的一次性奖补。围绕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机制,攀枝花从零门槛落户、生育扶持、就学保障、住房保障、交通服务等五个方面对应安排了5条保障性措施。

2.力保城镇人口自有增量。攀枝花市2020年出生人口为8556人,自2017年以来呈逐年减少的势头。另外,从整体上来看,我市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60岁以上人口继续提高,一老一小的问题和挑战还是很严峻的。市委市政府为遏制这种趋势,公布全国首个对二、三孩发放生育补贴政策。根据攀枝花市的生育补贴发放细则,领取育儿补贴金的基本要求是夫妻双方户籍和社保在攀枝花,二、三孩的户籍也需在攀枝花。满足这一系列的条件之后,相关家庭在2021612日及以后生育的即可领取补贴金,标准是每孩每月500元,直到孩子3周岁,以此促进生育愿望、提高城镇出生人口增量。

二、化城镇人口质量

(一)提升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尤其是新增农转城镇人口,面向农民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群体免费开展以就业创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转移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类就业群体累计培训50000人次以上。

(二)完善转移人口城镇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强化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专栏1:实施新增城镇居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项目

01 就业技能培训

对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依托技工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加大政府投入,开展政府补贴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从业现象。

02 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培训。鼓励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技能需求,开展农民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

03 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培训

对符合条件的具备中高级技能的农民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完善补贴政策。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开展提升创业能力培训。

04 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

05 社区公益性培训

组织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技工院校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教育培训,与街道、社区合作,举办灵活多样的社区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06 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提升改造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支持一批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一、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布局

按照国家国土空间总体布局要求,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确定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分区,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推进东区、西区、仁和中部、盐边南部和钒钛高新区发展,打造高端要素聚集的山水相融都市区,筑强区域发展极核。强化盐边北部、仁和北部和米易西部生态保护功能,保育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市域自然生态经济区。依托安宁河流域生态廊道,支持米易县城建设城市副中心。

二、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学设置生线生态线保障线,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国土空间保护、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筹做好计划管理、用地预审、征地农转用审批和规划许可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从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构建良性互动开发格局。有效发挥土地利用计划对土地资源利用总量、方向、结构、效益等调控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用地审批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提升国土空间多目标协同治理能力,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转变国土空间开发方式,以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护航高质量跨越发展。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集聚资源要素,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三区两县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加强面向薄弱地区、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能力建设。拓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引入市场化竞争,丰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域城乡布局见图1

(一) 开展城乡融合

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率先突破,落实实施方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5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城乡生活污水综合整治等十大基础工程,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推动30个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加快探索城乡融合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路径。

(二) 深化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出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指导意见。推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率先健全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新一轮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本。

(三)推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

一是将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工程,扎实抓好园区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优强企业,盘活用好闲置厂房,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壮大。二是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必要的廉租房、公租房,配套建设服务区,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三是做好亩均论英雄改革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

开展工商资本入乡发展试点。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积极推行政银担合作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充分发挥商会引领带动作用,选择一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重点培育,开展百家商会帮扶千家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动,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助力乡村振兴。

(五)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统筹规划水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加快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推进公路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建设上,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实施县级城乡共同配送物流体系建设试点。实施医师区域注册,推进医师多机构执业,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快县域医共体。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开展城市医联体和3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

 

1 全域城乡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全面推进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编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区位布局见图3),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钒钛科技中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金江综合物流组团等项目建设。抓好车管所、鱼塘新村和园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程和攀钢低成本高端钛及钛合金、高纯钛和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等产业项目实施,补齐做强钒钛产业链。加快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积极推进钒钛高新区建设。

围绕建设成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的定位,加快推进钒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金江镇服务园区、物流通达和生活配套能力水平,打造成为钒钛高新区的主体,推动仁和迤资园区、盐边安宁园区与钒钛高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服务业要素集聚和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综合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都市农业,构建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功能城市型经济产业生态圈。合理配套商务办公、中央厨房、展览交流、教育培训、卫生健康、公共交通、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现代城市功能完善等基础设施,织密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生态绿网。到2025年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钒钛高新区)基本建成,规模以上钒钛类及相关企业达到7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 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专栏2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重大项目

项目

0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续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工程、建设三线大道连接高速攀枝花南出口、火车南站那总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好主通道,打通内循环,让新城区和老城区紧密相连;加快推进城市规划馆、攀枝花三线文化广场项目(三线建设纪念碑),加快推进党校及三线建设干部学院、大剧院、医院、学校等项目。

02 基础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钒钛云智慧配套服务产业园、攀西钒钛科技产业园。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钒钛科技中心建设。

03 产业化建设项目

推进攀钢钛化工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开沃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加快建设攀钢5000吨高端钛及钛合金生产线;加快实施攀钢氯化法钛白、钛海科技等技改项目;加快推进航友钛材建设。

04 现代服务业及民生事业项目

加快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建设;建设马店河现代智慧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环天星湖区域市民服务中心、城市生活美学中心、花城里、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

05 规划馆、市民休闲广场(三线文化广场)、攀枝花市新政务服务中心项目

加快推进钒钛城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天星中小学、市民健康体育公园等便民利民惠民工程。

(一) 构建一体两翼发展空间

对标省级要求,积极争创省级发展区创建工作。优化省级发展区空间布局,构建一体两翼发展空间。一体即以钒钛高新区为主体。两翼即北翼围绕攀枝花机场形成环形组团状结构,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构筑区域新产业高地;大田镇区与平地镇区周边依托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优势,点状发展康养及文旅特色产业。加快成立争创省级发展区工作领导机构,努力把省级发展区建设成为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二) 加强与中圈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围绕建好攀枝花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发展战略,重点深耕中圈,突出中圈城市区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集聚效应。通过与中圈城市区域交通路网、产业经贸、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发展共荣。充分发挥攀枝花处于川西南、滇西北毗邻市(州)区域中心优势,加快中圈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与周边市(州)县六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畅通枢纽通道,全力吸引中圈城市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攀枝花集聚,为攀枝花稳人增人、促进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充分发挥攀枝花在钒钛产业、康养旅游业、现代特色农业等领域的区域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把产业链做长做足,把价值链做高做优,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带动就业的人口虹吸效应;推动中圈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加快区域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变;充分利用中圈各区域的资源要素优势,实现优良要素互补互用互利;统筹中圈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创新人力资源聚集的体制机制。十四五期间,努力构建中圈城市区域一体化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二、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一)改善城镇公用设施

加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实施攀枝花市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1—2023年)项目,全面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短板。完善消防站、停车场、供气、供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行动。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公共服务区域建设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

(二)改善城镇交通工程

1.实施市域交通畅通工程。优化城市交通服务体系,深入建设公交都市,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完善定制公交、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健全住宅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开展创新筹资方式支持停车场建设试点。一是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力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宜西攀高铁、攀宜高速公路、机场迁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保安营机场时刻和线路安排,争取开通成都至攀枝花的直达动车。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主干路,加强复线、快速联系通道建设,为组团间长距离机动交通提供便捷;强化干线道路之间沟通,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城市道路网络可靠性,形成功能合理、快慢有度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实施老城区道路建设和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逐步实现小街区、窄路幅、密路网。三是加强城市停车管理和扩大停车场建设,综合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进一步优化公共停车资源配置,开发完善攀枝花城市智慧交通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城市停车资源在线调度,推广停车智能化缴费。四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由四层次构成的,面向不同出行需求的,分别以快速度、高可靠、广覆盖、特色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公交线网,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五是积极推动构建连续、畅通、安全、舒适的城市慢行网络,强化城市慢行体系规划管理,合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开展自行车专用道试点建设,保障城市居民步行和骑行基本路权。六是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全市具备建设条件的高速服务区和加油站充电设施全覆盖。

2.构建五纵五横交通主骨架。完善市内交通网络,构建五纵五横交通主骨架,推动中心城区至米易、盐边的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中坝普达灰老沟快速通道、渡仁西线复线(普达至灰老沟段)、白坡乡至坊田大桥快速通道、湾丘-德昌茨达二级公路、瓜子坪大桥及连接线工程、攀枝花市金沙江银江大桥等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研究,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打造县城至中心城区一小时经济圈、重要乡镇至中心城区两小时经济圈。

(三)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推动与周边邻近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建立严格检疫、定点屠宰、冷鲜上市的畜禽产品供应体系,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完善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提升疾控能力建设,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疫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保障机制。

(四)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实施城市建成区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推动建成区清洁能源改造。切实抓好建筑工程扬尘管控,规范城市道路养护,强化道路扬尘治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柴油货车排放污染管控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加强餐饮油烟防治,督促餐饮服务行业经营者采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达标排放。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全省保持前列。

(五)强化水污染防治

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的排查整治,形成定期巡查模式,加快对污水管网渗漏点的封堵、对损坏失效的雨污分流闸阀进行更换和维护。所有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六)严格管控土壤与固废风险

加快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理设施和设备,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和指导工作,全面提升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大力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积极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统筹实施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严防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发生。持续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矿山矿企和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治。

(七)实施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

实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一是持续开展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加快城市和中心镇旧城区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序实施缆线管廊(管沟)建设,大力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二是统筹推进人民防空建设,组织实施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体系建设,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把人防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统筹规划,抓好人员掩蔽、医疗 救护、防空专业队和物资储备、疏散干道等人防工程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提升战时防空、平时服务能力;主动服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服务城市通达能力,服务城市停车需要,服务城市业态布局,加快推进城市中心区、人员密集区、商业繁华区和重要目标毗连区的人防工程连片成网。

三、加快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以建设公园城市为主攻方向,突出公园城市、城市公园交融的发展特点,从城市绿化美化入手,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优美环境打造。一是继续依托生态功能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家重点国土绿化项目等,持续高标准开展主要建成城区周边山体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持续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双百工程。综合运用林业措施和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营造独具特色景观林6000亩。二是以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建设为抓手,以彰显城市特色为宗旨,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增绿。三是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推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结合攀西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从气候分区、节能保温体系、民用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等方面突破,科学编制《四川省攀西地区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标准》。四是依托登山步道建设基础,率先推进东区环山绿道、金沙江城市滨水休闲线、大河滨河休闲等项目建设。

(一) 打造山水宜居公园城市

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建设,围绕两江六湖打造金沙若水山水画廊。加强城市视野区山体保护利用和城区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打造保安营城市绿心和外围生态绿环,建设郊野山地公园、森林公园、矿山公园和生态林带,完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和登山健身步道,雕琢城市微景观,构建两江观景、两河亲水、六湖连珠、青山绕城、花开满城的攀枝花城市特色和风格。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三线文化、移民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元素,加强城市设计管理,创造宜人空间尺度,优化建筑风貌色彩,塑造特色人文环境。到2025年,公园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二)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

持续推进城市双修,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与内涵。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开展棚改腾空区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开展问题水域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城镇雨污水和环卫设施建设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构建生态安全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强旧城改造规划引导,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安置,优化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畅通城市循环,完善道路网络,治理断头路,加密支路网,加强片区联系通道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增加公共停车设施,探索构建大运量快速干线+末端普通公交覆盖、快普结合的新型公交体系。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及应用体系建设,运用智慧中台+管理创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 推动碳中和城市建设

建设低碳绿色城市。严格加强建设工业废气净化处理设施,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完善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提升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三、加快县城城镇化进程

(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统筹财政资金、专项债券和信贷资金,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4大领域的建设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加快培育县域经济强县强区强镇。继续推进仁和区、盐边县及米易县旅游名村建设。

(二)构建县(区)域经济新格局

围绕筑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底部支撑的发展要求,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支持各县(区)创建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强化中心镇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竞相发展、五指成拳的县域经济板块。

专栏3三区两县经济新格局

项目

01东区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比较优势,强化钒钛新材料研发功能,拓展延伸钒钛产业链条,推动江北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主战场和江南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核心区两翼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攀钢钒钛产业生态圈(攀钢航母舰队)、高质量现代农业样板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山水宜居生态区、时尚消费核心区、市域社会治理先行区,建成综合实力强、生态环境优、生活质量高,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美丽时尚幸福现代化城区

02 西区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钒钛材料精深加工,加快煤及煤化工产业升级,做强冶金辅料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聚力打造攀西地区引领性的现代物流基地,建好格里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以大水井片区为代表的城市有机更新,做好山水相融的文章,努力建设成为环境宜人、亲水宜居、治理高效的山水相融现代时尚宜居区。

03 仁和区

打造全市南向通道枢纽,大力发展石墨碳基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乡村旅游业,集聚新兴产业,建好城市南大门,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方向,加快构建宜居生态新仁和。

04米易县

大力发展矿业和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全力抓好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开发米易县南部片区,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把米易县建设成为攀枝花城市副中心、三区联动的桥头堡、山水宜居公园城市的先行区,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坚持对标5A级景区标准推动米易县县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彰显现代化公园城市品质。围绕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钒钛、阳光康养、特色农业等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和天府旅游名县两块金字招牌,不断提升米易县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康养旅游业朝高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05盐边县

利用好扩权强县的各项政策措施,科学开发钒钛矿产资源,积极发展阳光生态经济,加快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盐边。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力争2025年前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第一,构建现代农业一品牌两中心积极争取将金沙江、安宁河一江一河流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国家、省上规划,打造川西南滇西北的品牌中心和农产品深加工中心、生产物流中心,集聚带动中圈农产品资源价值提升,把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二提升乡村规划水平。要尊重乡村演变规律,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对全市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优化配置县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第三,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包括米易新山村等。第四,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5年,所有行政村建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农村卫生厕所、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治理体系,农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第五,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专栏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

项目

01农村卫生厕所提升工程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造提升全市农村厕所质量。河谷地区重点建设具有三格化粪池或沼气化粪池的水冲式卫生厕所,中高山地区重点建设卫生旱厕,城镇周边地区重点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

0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

以乡(镇)、农村居民聚居区为重点,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具备截污输送条件的村庄,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截污管网建设,接入临近城镇污水处理厂。不具备条件的村庄和分散居民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树立污水处理典型示范,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到2025年,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的村占比达到85%以上。

第四节 科学规划城镇产业

围绕构建工业“1+3+3”、服务业“4+5”、农业“7+3”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为世界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 聚力“1+3+3”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重点发展以钒钛磁铁矿采选冶产业为基础,钢铁材料、钒钛材料、石墨材料3大先进材料产业为主导,机械制造、新能源、绿色化工及建材3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3+3”现代工业体系。

(一)巩固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按照集约集聚发展原则,以钒钛磁铁矿资源的高效分离提取和高水平回收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采矿、选矿、冶炼三个关键环节的回采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挥资源价值,为先进材料及制造加工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1.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科学合理设置矿权,加速钒钛磁 铁矿采选行业整合,集中集聚布局发展,提高采选行业产能利用率。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加快钒钛磁铁矿采选企业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加大钒、钛、钴、镍、钪、镓等伴生矿低成本、绿色高效分离提纯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形成一矿开采、 多矿利用的资源效益最大化发展格局。抢抓国家提升铁矿石资源自给能力机遇,提高钒钛磁铁矿的勘探、开发、利用水平,科学推进红格南矿区开发,合理扩大矿采选产业规模,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把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采选业打造成技术领先、生态良好、开发规模与深加工产业相匹配的基础优势产业,夯实工业发展底盘。强化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合理布局白云岩、石灰石、橄榄岩等非金属矿产业,增强对冶炼行业的配套保障能力。到2025年,力争矿采选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专栏5:钒钛磁铁矿采选业细分领域重点

项目

01钒钛磁铁矿采矿业

加强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研究开发新的接续矿山,积极推动红格南矿区开发,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优化矿权设置,促进采矿企业加大矿山工艺设备和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原矿开采企业采用露天开采+ 深部洞采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开采,加大低品位矿和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提高采矿回采率;推进尾矿库科学布局和安全管理。力争到2025年,钒钛磁铁矿原矿生产规模合理增进至1亿吨左右。

02钒钛磁铁矿洗选业

加大小、散、乱、污洗选企业清理整治和淘汰,支持 采矿企业与选矿企业协作,推进现有约4000万吨/年铁精矿、660万吨/年钛精矿洗选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升级,组建大型选矿企业;加大资源提取技术攻关,提升资源回收率;优化洗选产业布局,在朱家包包、新九、白马等靠近矿山的地区规划建设洗选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管道、皮带运输系统,减轻矿产品公路运输压力,减少运输沿途扬尘污染。力争到2025年,铁精矿、钛精矿、硫钴精矿生产规模合理增进至 3000万吨、600万吨、7万吨。

03稀散元素回收利用产业

强化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利用,重点开展高炉瓦斯泥提锌、硫钴精矿提钴、钛白废酸及氯化烟尘提钪、提钒尾渣提镓等系列工程技术,不断提升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价值。力争十四五期间,稀散元素产业化回收利用取得新突破。

2.钒钛磁铁矿冶炼产业。加大冶炼行业技改升级和装备更新,支持现有钢铁和钛渣冶炼企业推进工艺装备技术先进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钢铁、钛渣冶炼产能利用率和产品质量,提高钒钛磁铁矿入炉配比。大力发展氯化钛渣、短流程炼钢等冶炼技术,探索发展非高炉冶炼新工艺新流程,增强对铁精矿、钛精矿等原料产品的深加工消纳能力,增强钒钛产业发展的原料保障能力,推进钢铁、钒钛协同发展。到2025年,力争非高炉冶炼工艺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冶炼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专栏6:钒钛磁铁矿冶炼行业细分领域重点

项目

01 钢铁冶炼产业

创新探索非高炉冶炼、氢冶金等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发展短流程炼钢;全力支持攀钢进行挖潜技术改造,支持钢城集团加快实施电弧炉技改、精密钢薄板冷轧等工艺设备更新,提高现有钢铁产能利用率;实施钢铁原料升级行动,推进由卖铁精矿升级为销售球团矿,将球团产量由800万吨提高至1100万吨。力争到2025年,现有高炉生铁产量稳定在640万吨左右,新增非高炉冶炼或短流程炼钢产能200万吨,钢铁冶炼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30亿元。

02 钛渣冶炼产业

实施钛原料升级行动,将钛精矿原料升级为附加值更高、杂质更低的钛渣,重点发展74%钛渣、90%氯化钛渣等富钛料,提升现有钛渣产能利用率。力争到2025年,将钛渣产量由38万吨提高至100万吨,钛渣冶炼产业实现产值约70亿元。

(二)大力发展先进材料产业

围绕提升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开发能力,以打造攀钢钒钛产业生态圈(攀钢航母舰队)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级钒钛基地,稳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巩固经济平稳增长的产业基础,(钒钛产业布局见图2)。加快构建以钒钛磁铁矿采选冶产业为基础,钢铁材料、钒钛材料、石墨材料3大先进材料产业。

 

2 钒钛产业集聚发展区示意图

(三)加快发展三大优势产业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重点发展钒钛磁铁矿采选冶产业为基础,钢铁材料、钒钛材料、石墨材料3大先进材料产业为主导,机械制造、新能源、绿色化工及建材3大优势产业,形成集聚程度高、竞争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鲜明的新兴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大数据等新兴增量产业。

专栏7:三大优势产业发展项目

项目

01装备制造产业

充分发挥攀枝花原料和区域市场优势,补齐热处理、电镀等工艺短板,大力发展冶金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康复器具、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中低端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升级。到2025年,基本建成攀西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创新基地和服务基地,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02能源化工产业

积极发展水电、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氢能源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氢源基地和氢能基础设施、设备及应用示范基地,发展锂电池、钒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材料,提升煤及煤焦化、硫酸、氯碱等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效益。到2025年,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

03绿色化工及建材产业

围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以工业固废资源生产新型建材为重点、装配式建筑用材为核心的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一批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装备自动化、产品先进化的龙头建材企业,创建省级绿色建材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利用工业固废发展绿色建材研发中心。加大自保温墙体材料的研发力度,引导新型墙体材料向标准化、轻质化、高强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强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含钒建筑用钢。到十四五期末,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60%,新建绿色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80%,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90%

(四)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能级

按照提升三区联动能级的发展要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质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理顺园区发展机制,完善管委会+公司开发模式,以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米易白马工业园区、盐边钒钛产业开发区等六大园区为核心载体,着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分工合理、产业技术先进、产业质量优良的现代新型工业,培育千亿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园区发展能级提升,竞争优势提高,整体实力提振(园区布局见图3)。到2025年,全市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明显,建成区面积超过100 平方公里,建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的产业园区4个、超100 亿元的产业园区2个,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2200亿元。

 

3 攀枝花市工业开发区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图

(五)发展高质量企业集群

围绕培育壮大攀钢钒钛产业生态圈(攀钢航母舰队),着力发展多集群企业生态和产业生态。重点支持攀钢持续壮大钒钛钢铁产业基础,抢占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先进金属材料企业。支持攀钢与产业链紧密关联企业、国有平台等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地方重点企业积极参与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优势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多个企业集群竞相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现有企业的优化整合,壮大中小企业集群。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企业3 家、50亿元以上企业5家。

二、构建现代农业“7+3”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园区农业、科技农业,推动粮、果、菜、畜、桑、烟、花7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培育形成现代农业“7+3”特色产业体系,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农业空间发展格局见图4)。

(一) 稳定发展传统优质粮油产业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推进米易、盐边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严格落实省、市、县级地方粮油储备政策,健全完善粮食调控体系、应急保供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粮食市场预警监测和监督检查,保障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到2025年,建设高产稳产粮油产业基地3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

(二)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包括林果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桑蚕产业、烟草产业和花卉产业。

1.林果产业。在河谷地区,适度扩大芒果种植规模,促进芒果连片成带,小规模发展牛油果、菠萝、火龙果等南亚热带特色精品水果;在中山地区,适度扩大米易县安宁河流域、盐边县北部枇杷种植面积;在中高山地区,适度发展樱桃、杨梅、石榴、葡萄、中药材等亚热带、温带水果和林下生物,稳定核桃种植面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花椒产业规模,在中高山区适度发展以青花椒为主的优质品种。

2.蔬菜产业。重点发展米易县安宁河流域、盐边县三源河流域冬春设施蔬菜基地,在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等中高山区,因地制宜建设秋菜基地。

3.畜牧产业。推动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全放牧模式向半放牧半舍饲模式转变,在中高山区推进牛羊等草食牲畜养殖基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广种草养畜、种养循环、标准化圈舍养殖等生态、循环养殖方式;着力转变生猪养殖方式,结合果蔬等种植基地,发展生猪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场),稳定生猪生产,提高猪肉自给率。

4.桑蚕产业。以盐边北部地区为重点,优化桑蚕品种结构和种养结构,发展果桑或果叶兼用品种,延伸桑果、桑叶、蚕茧、蚕沙等产品的加工产业链。

5.烟叶产业。在中高山区,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优化烟农组织、优化技术集成,完善基本烟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6.花卉产业。重点推进米易攀西国际兰花谷、盐边红格镇、西区庄上金家村等花卉基地建设,各县(区)建成 1 个以上花卉产业基地(园区),培育年产值超千万的企业 2 家。

(三)积极发展先导性支撑产业

积极发展先导性支撑产业主要包括两方面,夯实现代农业种业和突出农业装备支撑作用。

1.夯实现代农业种业。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本地种质资源调查,加强芒果、枇杷、蔬菜、蚕桑、花卉、畜牧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储备,建设一批蔬菜工厂化育苗、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水果良种种苗繁育中心,加快适宜种子(苗)试种推广。

2.突出农业装备支撑作用。引进推广适宜山地农业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动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促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适应,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和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大力推进农业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建设新型烘干冷链基础设施,争取在各主要产区建成1个以上集农产品烘干冷藏、流通加工、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

3.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攀枝花区域公共品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利用,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已纳入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的攀枝花芒果、枇杷等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蔬菜、水果、生猪、牛羊等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的开发,促进会展农业与旅游服务文化节庆活动的互动融合。到2025年,力争建成3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体验观光农业示范点8个,每个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农业+”新业态1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0个。

 

4 市域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图

专栏8: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项目

01 特色种植

启动南亚热带植物园光伏农业大棚项目、滴翠牛油果种植基地项目、红心火龙果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铁皮石斛花卉种植项目、中草药种植培育及科普基地项目、盐边县魔芋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米易县草场(枇杷)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恒业黑鸡枞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米易盛达松茸基地项目、金家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西区苏铁山药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02特色养殖

加快盐边县特色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创建项目、河道流水生态鱼养殖、繁育项目、米易县畜牧业发展项目、巨星农牧有限公司白马镇百万养殖项目;启动格里坪噹噹鸡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生猪现代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模块化陆基生态水产养殖基地、西区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攀枝花市仁和国家级200 万头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仁和名优商品鱼健康养殖项目。

03农产品深加工

加快东区中药材深加工基地、盐边县特色农产品及块菌预冷和初加工基地项目建设;启动仁和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及休闲食品加工区、米易小核农产品深加工项目、50 吨天然烟碱与5 万吨有机生物复合肥项目、万民公司生猪产业化肉食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米易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项目、1万吨每年热带水果深加工及观光体验馆项目、盐边县蚕茧加工及销售项目建设。

04 农业基础设施

启动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东区农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东区提灌站及节水灌溉建设项目、格里坪农业用水工程建设项目、西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仁和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及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米易县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基地项目;加快仁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米易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米易老街子水库、盐边县17 个水库清淤扩容项目建设。

05农产品物流产业项目

仁和金沙江智慧物流园项目顺利开工,仁和区、盐边县国家、省级产地冷链保鲜试点项目工程进度超过80%2021年,盐边县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仁和区成功申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新建冷链物流设施59座,新增库容量16267吨。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总静态库容量达到50218吨,县域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物流体系得到极大完善。

三、培植发展“4+5”现代服务业体系

按照《加快构建“4+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服务业重点品牌,招引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大力发展高端教育、人力资源、金融中介、咨询服务、医疗美容等高附加值、具有较强就业带动能力的新兴产业,用以填补我市行业空白,提高就业人群收入,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消费。大力推动康养产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信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服务、商务会展五大新兴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引导商场最大限度利用品牌货和线下店两大资源,开拓线下打烊、线上开播新运营模式。

(一) 推动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发展

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推动康养产业、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为重点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

1.康养产业。按照一核一带三谷康养产业布局,着力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实施“5115”工程,加快建设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安宁河流域综合开发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实做细康养产业体系,推动康养与旅游、度假、运动、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阳光康养产业集群,建设优势突出、独具特色的康养胜地,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康养新格局。在康养医疗方面,推进跨省医疗联网工作,实现医保跨省报销。

2.商业贸易。实施创新转型发展工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钛融易”“爱城市等本地平台为基础,大力整合电商平台,积极引入积微物联等功能性平台,支持攀枝花钒钛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实施商业便民化工程,积极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改造完善一批小区微型农超,提升消费便利性。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加快推动一批夜市开街。实施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支持钒钛高新区打造商业步行街。积极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组织举办芒果直播节、特色美食节、迎春购物月等节庆促销活动,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培育发展呼叫服务、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等新业态,以及直播电商、康体医美、电子竞技等备受喜爱和参与度高的新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攀就业生活。

3.“一枢纽一基地二组团六中心物流设施布局。依托攀枝花市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进全市物流设施集约化建设、网络化布局、一体化发展,重点建设以一个高质量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一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统领,两个功能较完善、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物流组团为骨干,六个专业化水平较高、服务产业能力较强的物流中心为支点,辐射带动全市末端物流站点,布局形成一枢纽一基地二组团六中心物流设施体系,支撑攀枝花市现代产业发展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物流节点布局见图5

(1)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运营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充分发挥统领带动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节点作用。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包括马店河和格里坪两个枢纽片区。

(2)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高质量建设运营冷链物流基地,未来谋划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攀枝花冷链物流基地包括总发冷链物流基地和瓜子坪冷链物流基地两个片区。

(3)区域物流组区:一是密地物流组团。二是金江物流组团。重点整合资源,完善设施,联动建设,集成功能,发挥区域综合物流组团对全市物流业发展骨干节点、关键支撑作用。

(4)物流中心: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川滇快递物流中心、南山物流中心、白马物流中心、盐边农产品物流中心、航空物流中心,创新先进运营模式,强化有效对接综合物流组团、高效服务末端物流网点配送功能。

 

5 攀枝花市物流节点布局示意图

4.现代金融。积极对接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形成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功能支撑和业态配套。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为全市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攀枝花企业在各类资本市场融资。探索开展康养+保险钒钛+保险农业+保险等特色业务。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水平,鼓励保险资金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中长期直接融资。

(二)推动五大新型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

适应消费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推动科技信息、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商务会展新兴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科技信息。加大钒钛科研力度,引进钒钛科研院所,支持将四川省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钒钛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钒钛标准化国际化机制建设,引领钒钛行业基础创新和标准制定。加快攀西数字经济港建设,加强与浪潮集团等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农业、物流、康养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

2.人力资源。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工程。推动攀枝花市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落户职业教育园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导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落户,培育打造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人力资源市场规范有序。

3.医疗卫生。高水平建设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培育智慧医疗新业态,着力推进50个医养结合点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健全完善医疗服务协同机制,深入推进区域“6+3”医疗卫生中心提档升级,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进一步提升全市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4.社区服务。以互联网+社区模式,在钒钛高新区试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体,统筹社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家政、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改造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社会福利院(老人公寓)、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院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铺设社区商业网点,促进便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供给。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进程,设立社区自提点(柜),推广网络购物送餐进社区,建设无接触式配送社区。

5.商务会展。提升商务服务能力,培育壮大会计审计、安全环保、法律服务、广告策划等商务服务业,创新安全生产服务,建设攀西安全产业园。加快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钒钛高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红格温泉会议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攀枝花会展品牌,围绕钒钛、阳光两大优势资源,在做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钒钛博览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开办智能制造、医疗美容、治未病等特色商务会展。培育会展企业,引进国内外著名会展企业设立会展机构,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

(三)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特色餐饮、电子商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1.特色餐饮。鼓励攀枝花传统特色餐饮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着力挖掘、保护、传承攀枝花区域传统美食文化,大力推广以盐边羊肉米线、米易铜火锅、撒莲凉粉等为代表的地方名小吃,促进特色商品连锁化。支持本地仁和、盐边、米易菜系特色餐饮企业开发特色鲜明的菜品,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餐饮企业集团。建立健全餐饮服务业标准体系和安全生产体系,规划建设集旅游、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消费综合体和美食园,积极培育美食街(城),形成美食产业集聚区。注入国际现代时尚大众元素,有序发展国际美食、国内知名菜系、攀西传统美食,打造餐饮休闲节庆消费品牌,建设辐射区域的美食中心。

2.电子商务。打造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钒钛等优势矿产资源为支撑的电子商务聚集区,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大力扶持小微电商发展壮大,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支持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电子商务认证、支付、物流、信用等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网络零售业。加快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实现电商物流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到2025 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0亿元。

3.健康养生。统筹优化区域各类养生资源,推进多种需求的康养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大中小规模配套、高中低档次齐全的康养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拓展养老服务内容,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4.家政服务。适应现代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拓展家政服务项目,积极引导家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家政服务品牌企业。规范家政服务市场,强化家政服务行为监督,切实维护家政服务行业链中从业人员的正当权利。加强家政服务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以提升家政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七大工程,实现服务业大市服务业强市跨越。继续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要素投入,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用好用活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服务企业提档升级。支持大型服务企业牵头组建行业联盟,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业领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加强服务质量问题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健全服务企业信用记录,加快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加强服务领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消费投诉公示工作,破除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明规则、潜规则,营造安全放心的服务消费环境。

四、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服务等先进环保产业,开展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国试点工作,推动第三方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促进绿色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低碳减排绿色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大力推进先进环保技术,鼓励发展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钒钛磁铁矿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和成套设备、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装备、低温余热余压发电装备、节能电力装备等。

第五节 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一、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一)推进区域优质教育中心建设

一是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加大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有效开展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在人口流入较多城镇加快建设布局幼儿园。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地就近免试入学。实行以居住证和住房产权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高品质学校创建。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积极开展引领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创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6%。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课证融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职业教育集团(职教联盟)效用,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共育优质技能人才。五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技能型教师队伍。七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 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深入实施群众体育全域化国家战略,加大健身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五个一工程、体育小镇、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面提升群众体质。不断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城市发展活力。三是积极申办“‘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等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推动赛会经济繁荣发展。

(三) 推进健康攀枝花建设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医疗卫生资源向人口集聚城镇配置力度,增强医疗承载力和辐射力。巩固提升县域就诊率。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布局,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工作,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

(四) 提升养老和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攀枝花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构建分类分层、城乡统筹、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推动基本生活救助政策适度扩面,向低保边缘家庭延伸,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三是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接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补贴标准,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四是健全儿童服务体系,打造一站一家一点工作阵地,实施儿童关爱服务项目。

(五)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动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的功能布局和软件配置;加快推动三线文化广场和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建设。推进建成西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和西区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二是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继续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和延时错时开放工作;加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三是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立足攀枝花优势文化资源,加大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化金沙放歌”“百姓大舞台”“社区艺术节”“知时节读书会等一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六) 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工程

一是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在安全使用、居住功能、外部环境、市政配套、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个类型,聚焦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内外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解决养老、托幼、无障碍设施、雨污分流、小区照明和停车难等民生难题,实施老旧小区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提升、建筑物主体、公共服务设施等改造内容,促进人民由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二是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租赁补贴范围,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500户。

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围绕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打响阳光之旅、健康之城、幸福乡村、自驾营地四张特色牌。加快康养人才培养、产业孵化、标准建设等配套,推动康养与旅游、度假、运动、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支柱产业强劲、配套产业完善的康养产业生态圈。加快三线文化等重点文旅资源开发,打造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沿岸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川滇自驾旅居集散中心和体育竞训基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 培育壮大康养产业集群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聚焦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推动康养与旅游、度假、运动、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三谷。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基地、以盐边为支撑的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带、以西区为重点的康养苏铁谷、以仁和为重点的康养仁和谷和以米易为重点的康养迷昜谷 加快金杯半山·太阳谷康养度假区、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和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建设。扩大阳光生态经济区域合作,联合成都、昆明、西昌、大理、丽江等城市,共同宣传推广大香格里拉环线旅居康养产业。支持成渝地区企业参与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加快建立攀枝花康养投资集团,有效推进康养项目投融资、康养模式探索运营等,持续办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

(二) 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文旅交通设施网络,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支持喜来登、希尔顿、洲际、香格里拉、皇冠假日等国际知名品牌度假酒店入驻,增强文旅融合接待能力。支持米易、仁和、盐边等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各县(区)和钒钛高新区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重点建设三线文化和苴却砚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示范效应显著的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发展文旅特色小镇,重点以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独特的康养气候资源为依托,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推动苴却砚雕刻技艺油底肉制作技艺国胜茶制作技艺傈僳族刺绣技艺周府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与市场接轨,促进迤沙拉谈经古乐、笮山锅庄、傈僳族约德节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 打造文旅康养升级版

整合花舞人间、普达阳光、红格温泉、颛顼龙洞、新山梯田、河门口公园等景区资源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大田会议纪念馆等展馆资源,打造三线文化游、阳光康养游、山水田园游、特色文化游和大香格里拉游等5条精品文旅线路产品。高水准推出三线文化周文旅活动,做精做热清凉夏季星空露营节,持续举办攀枝花欢乐阳光节,带动开展蓝花楹节、凤凰花节、索玛花节、苴却砚文化艺术节、姊妹节、约德节等文旅节庆活动,融合体育、农村农事举办自行车、徒步、皮划艇等运动赛事活动和芒果采摘节、石榴节、桑葚节等活动,形成一批品牌响亮、口碑叫座的节庆活动。依托市内外有实力的旅行商和协会,整合包装特色文旅产品,设计面向国际性的夏季清凉、四季康养、三线文化文旅产品,积极培育港澳台和境外客源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专栏9:现代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项目

01 综合开发类

启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渡口记忆三线文化精品示范线等项目,规划打造金沙江市区段水景观文旅融合发展带,加快推进大黑山发射台改造升级。开发利用渡口吊桥、503 地下战备电厂等遗迹。

02 酒店住宿类

推进四川铁投皇冠假日酒店、南亚热带植物园花果园国际度假酒店、米易高端酒店、亿恒温泉主题酒店等项目。

03 特色小镇类

仁和苴却砚特色小镇、西区格里坪康复辅具特色小镇。

04 文旅旅游产业类

整合花舞人间、普达阳光、红格温泉、颛顼龙洞、新山梯田、河门口公园等景区资源和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大田会议纪念馆等展馆资源,打造三线文化游、阳光康养游、山水田园游、特色文化游和大香格里拉游等5条精品文旅线路产品。高水准推出三线文化周文旅活动,做精做热清凉夏季星空露营节,持续举办攀枝花欢乐阳光节,带动开展蓝花楹节、凤凰花节、索玛花节、苴却砚文化艺术节、姊妹节、约德节等文旅节庆活动,融合体育、农村农事举办自行车、徒步、皮划艇等运动赛事活动和芒果采摘节、石榴节、桑葚节等活动,形成一批品牌响亮、口碑叫座的节庆活动。依托市内外有实力的旅行商和协会,整合包装特色文旅产品,设计面向国际性的夏季清凉、四季康养、三线文化文旅产品,积极培育港澳台和境外客源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宜居、创新、绿色、人文、韧性的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一)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深加厚5G精品网络,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物联网,推进老旧小区通信网络光纤化改造,试点建设标准智慧厂房。开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试点。推动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任务,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探索攀枝花智慧治理模式,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数字治理,探索边远地区、特色领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开展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评选,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

(二) 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

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三) 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一是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水平,加深加厚5G网络,建成5G基站2.29万个左右,实现市、县核心城区连续覆盖。扩容优化城市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力。推动IPV6在千兆场景下的广泛使用,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物联网。二是持续推进智慧城市项目,加快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放创新平台,发展钒钛、康养、农业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为钒钛、康养、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三是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各县(区)政府所在地完成平台接入,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100%,让群众办事尽量不跑,最多跑一次。四是将城市生命线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生命线是指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水、电、气、热、交通等方面,对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智慧城市生命线建设可通过科技、技术实力、更新等手段完善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感知、预警等能力。

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一)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应急管理产业。加快数据资源开放,激发社会增值利用,推进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整合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双创中心及企业大数据优势资源,以攀钢集团、攀枝花学院、安宁铁钛和川能智网等为基础,争创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省级工程实验室。以攀西数字经济港、攀枝花市大数据中心、仁和海控湾电子信息产业园、睿恩光电等项目支撑,着力培育一批大数据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钒钛、康养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核心产业链。

(二)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钒钛钢铁等制造行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支持发展网络化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远程运维等新模式。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传统行业提质赋能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深入推进企业上云工作,推动中小企业逐步上云,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构建区域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

(三) 提高社会数字化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全社会数字应用广度,重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程度,提高各级政府部门服务效率。依托攀枝花大数据中心,建立政务云平台,加快推进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和接入,实现全市政务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发展,促进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辅助科学决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依法推进数字化改革,强化数字化治理推进过程中的法治意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新发展,用大数据为社会提供精准优质服务。大力支持康养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租赁、广告创意、二手交易等行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发展多形式、多业态的分享经济。完善大数据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维护个人数据隐私和重要数据资源安全。

专栏10:现代信息产业建设重点项目

项目

01 大数据平台

启动攀枝花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实战应用体系、钒钛大数据中心、康养大数据中心、仁和区云计算数据中心、城域数据网及5G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科技园建设。

02 互联网平台

加快智慧米易项目建设;启动钒钛高新区智慧城、钒钛高新区物联网体系建设、格里坪智慧乡村建设项目、金沙湖国际康养旅游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互联网+智能家居、互联网+智慧民生、互联网+智慧物流、攀枝花市西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城市数字化改造项目、格里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公安视觉计算分中心、智慧刑侦平台、智慧情指实战平台、网络斗争能力建设、阿里巴巴风洞系统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纵深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大数据智能运维体系建设。

03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四川美亚迪光电科技产业园项目、仁和区云计算数据中心、仁和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海控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

第六节 创新城镇治理模式

一、优化城市空间治理

(一)改进城市治理方式

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提高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三)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围绕重点新区、重大产业、重大决策部署,提供精准高效用地保障。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存量。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对亩均效益指标的综合评价,探索开展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加强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促进新改扩建建筑与城市整体风貌相融合。适当扩大住宅用地供应比例,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序增加蓝绿生态空间。探索推行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稳慎把握省会城市管辖范围和市辖区规模调整。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严禁建设丑陋建筑。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四)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根据常住人口规模优化街道社区设置和管辖范围。建设现代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对接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二、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形成攀枝花版枫桥经验。在市域统筹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县(区)实施,建立起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幅提升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效率。十四五期间,全市实现年度化解率不低于97%的目标,努力将各类重大矛盾风险防范解决在司法诉讼之前,解决在市域范围。全面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信访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升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社会治理功能,历史遗留问题存量减少80%以上。持续推进平安攀枝花建设,完成全市20个平安智慧小区建设,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达96%以上。完成全市农村2万户慧眼工程建设。雪亮工程村覆盖率达到100%,十万人命案发案率低于0.6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达到96%以上。

三、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综合治理工作体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空间网格化、执法规范化等三化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日常巡查机制,落实问题处置网格管理机制,推动城管规范执法机制,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投诉、举报、受理、处理机制等四个机制。建立重大复杂案件会审、城管处罚案件查办协作等两个制度。持续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善提升城管行政执法设备,强化城管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实现执法人员100%培训率。

四、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创新

科学编制《攀枝花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以每百户居民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施社区办公用房、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双四百工程,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和强服务提升,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推进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建成一批智慧科技型社区。加强居民小区治理,培育发展社区经济,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营造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氛围。

五、不断强化城镇安全保障

一是建立城市暴雨内涝预警系统和防治抢险应急预案,健全城市洪涝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工程,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积极申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十四五期间,新增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二是深入实施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重点地段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健全消防云平台管理系统。三是加快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盐边县北部、南部,仁和区共3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疫情防控医用物资及时足量供给,重要生活物资储备充足。四是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实施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合理配置市、县(区)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装备,强化疾控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提高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效能。五是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全程溯源管理制度,实现对生产经营者、产品品种、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全覆盖。

专栏11实施新增城镇治理计划

项目

01“雪亮工程

 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02 慧眼工程

在灵活整合天网、雪亮工程、社会监控三大视频源基础上,搭载应急管理广播系统和平安联防系统构建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系统。可看可听可讲是它的三大特色功能。


第三章 规划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立足政府职能的高效治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统筹推进规划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抓好行政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环境。

第一节 规划支撑体系

一、明确组织领导体系

各县(区)、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纵向沟通,积极争取省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横向协调,确保形成强大合力。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总责,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推进和进展情况调度。各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细化落实方案,精准推进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规划引领体系

一是编制实施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多规合一二是加快推进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水利、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和实施监督。

三、提升城镇创新体系

一是布局重大科技、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二是持续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钒钛、石墨材料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加强阳光康养基础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康养,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品质康养的能力。三是持续推进攀枝花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四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提升发展质量。

四、强化宣传推广体系

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工作,及时跟进报导各项工作进展,总结推广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树立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完善城镇要素保障措施

一、提升供水安全保障

一是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及配套水网建设,加快推进老街子水库、沙坝水库、彪水岩水库建设,加快建设大中小型水库输配水网,新增和改善乡村供水水源现状。二是加快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厂、管网改造力度,强化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水厂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确保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综合用水量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二、增强城镇能源保障

一是优化燃气供应结构,实施城区天然气置换煤气工作,加快建设接收站、生产储存类和应急调峰储备站等基础设施,实现县级城区全部具备天然气管道接气条件,到2023年底,市辖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二是提高电网运营能力,加快沙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动新区配电网网架优化提升;推动城市中心区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淘汰老旧电力设施;实施施家坪母线改造工程,消除电网五级以上安全隐患,加快建设区域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三、强化土地保障

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格局,保障钒钛高新区建设一枢纽五高地康养5115”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二是根据各县区项目区位、项目定位、项目建设内容的差异,对新建项目中除住宅、商业等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拍挂公开出让以外,配套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用地符合划拨条件的,可采用划拨和招拍挂相结合的方式供地。三是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按照摸清底数、全面清理、系统梳理、分类处理的原则,逐宗清查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位置、面积、原因等,分类推进处置工作,提升我市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四、完善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投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