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智链—成为科技企业与政策红利之间的超级链接者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致远智链
ZHI YUAN ZHI LIAN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关于公开征求《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指引》和《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禁限控”目录》意见的公告
来源: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 作者: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 发布时间: 2022-06-06 | 2103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推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高质量发展,全面优化功能区产业布局,加强功能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提升行业整体安全环保水平,结合功能区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园区编制了《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指引》、《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禁限控”目录》,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征求意见期限2022年6月6日至7月6日。

特此公告。

 

附件:1.《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2.《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3.《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禁限控”目录》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

                                             2022年6月6日

   (联系人:阳卓君,联系电话:13980826823,邮箱:280574674@qq.com)


附件1: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附件2: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附件3: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禁限控”目录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

产业发展规划

 

 


 


 

20225


主要编制人员名单

 

工艺:

 


高级工程师

总图运输:

李少雄


高级工程师

外管:

陈宏清


高级工程师

给排水:

陈小玲


高级工程师

电气: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热工:

刘世平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环保:

 


高级工程师

安全卫生消防:


高级工程师

市场:

何友宝


高级工程师

技术经济:

陈书健


高级工程师

估算:

郭晓彤


高级工程师

 

项目经理:

 

唐卫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管副总经理:

 

 

 



总经理:

甘克俭



 



1  规划背景

1.2 规划背景和意义

1.3  规划范围及时限

1.4  编制依据

2  外部环境分析

2.1国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2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3  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  内部条件分析

3.1  地理位置

3.2  交通运输条件

3.3  自然条件

3.4  基础设施建设

3.5  重大平台建设

3.6  相关政策

4  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1  优势分析(S

4.2  劣势分析(W

4.3  机遇分析(O

4.4  挑战分析(T

4.5  发展战略选择

5   总体要求

5.1  指导思想

5.2  规划原则

5.3  发展目标

6  规划方案

6.1  产业发展定位

6.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3  产业规划方案

7  产业布局及实施路径

8 规划项目统计及效益分析

8.1 招商项目准入要求和甄别重点

8.2 项目统计

8.2  投资及效益分析

9  保障措施

 

 



1  规划背景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及业主名称

项目名称: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隆丰街道

业主单位: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

1.1.2 业主概况和功能区基本情况

1)业主概况

为支持西部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05 年和 2008 年核准批复同意实施 80 万吨/年乙烯和1000 万吨/年炼油项目届时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石化)正式注册成立。以四川石化项目为依托在彭州市西北侧规划建设四川石化基地2006 四川省发改委批复同意《 四川石化基地总体规划》同年7为加强石化基地建设, 成都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成都石化基地管委会,为成都市正局级派出机构。按照《四川省石化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四川石化基地是四川省政府确定的三大石化基地之一。

为推进四川省、成都市石油化学产业快速发展,经成都市委市政府同意201312成都石化基地管委会更名为成都油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四川石化基地变更为成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石化园区”)2017 年, 成都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以产业功能区为引领,推进园区建设, 为进一步支撑和服务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石化园区 2020 119日,经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布局正式设立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同年3经成都市委同意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与成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202112月,经四川省委编委同意,设立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规格为副厅级。


2)功能区基本情况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位于成都市彭州市西北部,包括建成的石化园区和正在规划建设的绿色低碳产业园(以下简称“低碳产业园”)。功能区是四川省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先后获批首批“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中国化工园区潜力10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1.1.3产业规划编制说明

1)功能区石化园区已于2012年编制形成《四川石化基地产业规划(修订版)》,并于20121211日获得成都市发改委批复。成都市发改委明确批复是“按照《四川省石化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川办发〔201215号)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布局等安排,组织审查批复”的,而《四川省石化及下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川办发〔201215号)已于2020年到期。

2)《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省市颁布的相关文件、上位规划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基于产业的优化提升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四川石化自2014年投产以来,原有产品种类和产能持续变化,需要根据现行状态、市场环境对四川石化下游产品进一步精深利用。同时,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按照科技自主的发展目标,对进口替代和“卡脖子”类产业项目进行规划布局。

本规划正是基于以上情况进行编制的。

 

1.2 规划背景和意义

1.2.1  规划背景

从国际看,发展趋势凸显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贸易规则等重组步伐加快、调整力度加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传统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中美之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深刻变革,加快国际产业分工版图重塑。这些变化既增加了风险挑战,也为我国主动优化产业链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巨大空间。

从国内看,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大国消费的韧性、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及数字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等优势,将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从四川省看,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迎来多重战略机遇。提升战略位势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有利于四川巩固制造大省地位,加快向制造强省跨越。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进一步巩固战略大后方,有利于四川发挥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战略资源富集的优势,有效发挥国防工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服务国家安全发展。

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培育壮大成遂南达经济带,推动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等产业转型发展;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要促进大宗化工原料向精细化工转型,加快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集群。实施开发区“提扩培引”工程,重点支持千亿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在《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钒钛钢铁、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有色金属、先进电子材料等材料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巨大且前期基础较好的关键材料,打造钒钛、锂钾、晶硅、稀土、铝基、石墨、玄武岩纤维、硬质合金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投入,着力解决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和产品同质化等共性问题,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优化“一心四极两区两带”布局,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到 2025 年,先进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1 万亿元。其中“一体”就是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等,重点建设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眉山高新区、绵阳经开区、大英经开区等。

成都市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聚焦增强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技术链掌控力和产业链拓展能力,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加快技术突破、业态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实施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行动:以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成都新材料、青白江先进材料等产业功能区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4大特色材料+4大优势材料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绿色、智慧、循环的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随着石化园区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14年建成投产,西南地区供应了占比45%的高品质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为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集群提供了占比35%的化工原料供应,四川和西南地区乙烯和炼油工业空白得以填补,使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特别是化工、轻工、纺织、建筑、电子、信息等行业得以推动和升级;基础石油化工产品种类得到极大丰富,为石化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进一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基础,有力保障了西南地区的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安全。但四川石化的现有产品结构仍然单一,石化资源精加工利用程度偏低。

为了进一步提升石化原料产业效率和优化石化工业结构,利用四川石化的区位优势、公用工程优势和原料优势,积极打造符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化工园区,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好,工艺技术领先,三废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和新能源材料,为四川省和成都市的能源化工和新型材料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  规划意义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国迈向碳达峰的关键五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时启动成都石油化学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编,有助于石化园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1)推动产业结构更优化

随着四川石化基地的建成投产,四川和西南地区乙烯和炼油工业空白得以填补,我国石油化工总体布局得以改善,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特别是化工、轻工、纺织、建筑、电子、信息等行业得以推动和升级,工业结构趋于合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高分子新材料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原有的产品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因此进行石化产品的结构升级,对四川省建设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一心四极两区两带”布局,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成都市新型材料产业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2500亿元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产业发展做精深

成都市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以上当前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光伏、氢能、锂电池、绿色低碳服务等四大领域不断蓄力。其中,氢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全国第四;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通威太阳能总投资200亿元的金堂基地一期已建成投产;东方氢能产业园、中航锂电5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成都已获批工信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等称誉。目前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正在申报省级化工园区,待化工园区认定成功后,将是成都市唯一的化工园区,优化调整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助力成都市构建“上游锂电材料-中游锂电池封装测试-下游终端应用-锂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集聚区、四川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绿氢之都”“成渝氢走廊”,构建上下游、左右岸全产业链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3推动创新发展更强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世界新能源技术、节能减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石化园区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项目布局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构建科技自主自强的产业格局;同时持续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技术领先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链,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动成都市低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3  规划范围及时限

1.3.1  规划时限

按照统一规划、链条部署、产业协同、灵活调整的原则,规划时限确定为2022~2030,近期规划为2022~2025年,远期规划为2025~2030本发展规划文本内容主要为近期规划。待国家十五五规划出台后,将另行调整园区发展规划。

 

1.3.2  规划范围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规划范围为7.6km2,东至隆丰街道双河村、岚锦村梅子泉,西至丹景山镇杉柏村前方院,南至隆丰街道九龙村、集贤村纬四路,北至丹景山镇杉柏村、隆丰街道双河村兰家埝。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复的规划环评范围6.4km2(其中乙烯、炼油项目用地4km2,配套的公用和辅助设施和预留用地共2.4km2),二是为实现循环经济原则,减碳降耗,减少三废排放,并有效防范危化品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化工园区整体安全环境风险可控,避免出现因化工园区配套功能设施不齐全而被认定为“存在较高风险园区”的情况,将北侧火炬区(包含在炼化项目优化环评中,项目环评批文:环办函〔20131073号)、东南角污水处理厂(项目环评批文:环办函〔20131073号)、西北角原油储备库(项目环评批文:川环建函〔20081086号)、西北角原油末站(项目环评批文:环审〔2010109号)、东南角公用调节池(项目环评批文:彭环审〔20149号)、园区配套公用工程110千伏变电站、循环经济用地、西侧危化品专用停车场、西侧石化装卸站(项目环评批文:彭环审〔201938号)共计约1.2平方公里纳入产业发展规划范围。

 

1-1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范围图

 

1.4  编制依据

本报告编制过程遵循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文件、产业政策、标准规范、上位规划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

1)全国性法律法规及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0年修订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征求意见稿)》(2021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中国制造 2025》(2015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1年)、《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

《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修正)、《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2021年)等。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等。

2)地方性文件

《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02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2021年)、《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2019年)、《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等。

3)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4)国家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要求等。


2  外部环境分析

20209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此我国拉开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帷幕,在未来30~50年里,双碳目标将对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为代表的化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在双碳经济中尤为重要。

2.1国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1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新材料是决定一国高端制造及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在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多数高端新材料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其中美国在新材料全领域位于前列,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韩国在显示材料、存储材料,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广阔的下游应用市场催生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链环节涉及领域广,下游应用涉及能源、电子、交通、装备、建筑等各行各业,不同行业对于新材料均有较高市场需求。基于产品需求角度,目前下游需求最旺盛、发展空间最大的新材料领域为5G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面板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新材料和其他前沿新材料。随着下游应用领域需求逐步爆发,部分新材料产业领域有机会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发展。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财政部以及各级政府均出台大量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例如高端稀土功能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支持发展聚砜、聚苯砜、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等高性能工程塑料。

2.1.2绿色低碳产业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分析,随着世界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并严重依赖煤炭为增长提供动力,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CO)排放量在2021年上升了6%,至363亿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316亿吨,从1990年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基于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强调:当前迫切需要采取严厉措施,防止全球变暖超过1.5,要实现这一目标,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须比2010年减少约45%,到2050年应实现碳中和。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例如,美国2007年实现碳达峰;欧盟2006年实现碳达峰等,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实现碳达峰国家的数量分别为18315054个。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使得全球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分别占比43%26%17%,三领域合计占全球碳排放量的86%

在绿色低碳产业中,新能源汽车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了动力电池、储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最近3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迅猛。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70万辆,同比大幅度增长102.4%,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到354.8万辆,同比增长160.1%。据EVTank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80万辆,占当年新车销量的比例将接近50%

在新能源汽车的拉动下动力锂电池快速发展,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562.4GWh,同比大幅增长91.0%。从结构看,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371.0GWh,同比增长134.7%;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66.3GWh,同比增长132.6%;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25.1GWh,同比增长16.1%。根据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推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00GWh;到2030年将达到3000GWh

在储能领域,据EVTank统计,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66.3GWh,其中以锂电池为主。展望未来,EVTank认为到2030年之前,其他电池体系仍难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锂离子电池仍将是主流技术路线,届时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000GWh

在氢能领域,目前全球氢能仍然处于产业化的前期阶段。我国以及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制定支持氢能投资政策。截至目前,占世界GDP 70%18个国家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全球直接支持氢能源部署的政策总计约50项。例如美国自2010年以来,每年对氢能和燃料电池的资助达1亿~2.8亿美元。欧洲燃料电池和氢能联合组织于20192月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提出了欧盟面向2030年、2050年的氢能发展路线图。我国也将氢能产业纳入国家战略。《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氢能与燃料电池作为战略重点。

2.2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2.1新材料产业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产业高端要素持续向这些区域聚集。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最为明显,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从重点省(市)产业布局看,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2020年,福建、安徽、湖北新材料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上海市新材料产值规模达到2600亿元,重庆新材料产值规模达到900亿元。

 中国各省(区、市)新材料产业布局

2.2.2绿色低碳产业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五以来,工业领域以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20 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7.5 万亿元。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550 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71%。绿色制造体系基本构建,研究制定了468 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建设了2121 家绿色工厂、171 家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了近2 万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2021123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布局,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发展氢能、光伏、多元储能等替代能源。

 

2.2.2.1  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

2021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千米,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550万辆,占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比2021年增长57%。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尤其是动力锂电池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65GWh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达到219.7GWh,同比增长238%2018年到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45GWh,到2030年出货量将达到1500GWh

在储能领域,截至到2020年底,我国储能市场装机规模36.04GW,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抽水蓄能装机32.31GW,占比89.6%;电化学储能装机3272.5MW,占比9.1%。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超过4.0GW。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1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主要指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据此测算,未来4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以年均65%左右的增速增长。

另外,随着3C产品对锂电池需求量的稳定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15GWh2021~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快速增长的锂电池产业推动了锂电池关键材料的供销两旺。锂电池五大主要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和软包装材料。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成本占据40%;负极材料占10%2021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约111万吨,同比增长100%;负极材料出货量82万吨,同比增长76%;电解液出货量49.8万吨,同比增长98.1%;隔膜产量约69.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0.2%

2021年头部企业公布锂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近百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900亿元,其中电池和四大材料投资额分别超过3100亿元、1800亿元。20余家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申请上市,融资总规模近240亿元。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储能产品、3C产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锂电池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直接带动对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产品需求的增加。同时,锂电池生产厂家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对锂电池正负极等材料也将不断进行技术突破,使用功能性更强、污染更小的材料。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一些新型电池也逐渐走出实验室,尝试商业化应用,如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钠电池、镁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必将带来新材料的应用。

 

2.2.2.2  氢能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氢作为能源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特别是氢燃料电池作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技术路径,已明确为全球能源和交通领域发力的重要支撑,可广泛用于汽车、飞机、列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及固定电站等方面。

在制氢方面,我国利用化石燃料制备灰氢仍然是氢气生产的主流,其主要应用在炼化一体化加氢工艺、合成氨、盐酸、半导体、浮法玻璃以及氢能等领域,年产量约2500万吨左右。

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氢能应用开始崭露头角,近年来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热度越来越高。2021年全球范围内电解水制氢项目达50GW。我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包括: 2014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开展了风能直接制氢技术的研究,并利用氢燃料电池将氢能与风能耦合并网发电,其制氢功率为100 kW2015 年,河北建投公司投资建设了功率为10 MW的风电制氢示范项目。2020年,宝丰能源投资14亿元用于开展光伏制氢储能项目,涉及电解水制氢、储运、加氢站以及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2020年京能电力在内蒙古投资230亿元用于建设容量为5GW的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其规划电解水制氢规模为20000 m3/h2020年以来,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京能电力等诸多企业总计规划开展了9个氢能产业项目,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在加氢站方面,最近5年来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北、西南、东北7个氢能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1年,全国已建在建加氢站数量已经达到150座,约占全球加氢站总量的26%,比2020年初增加了70余座。相关的产业配套和商业化应用体系也在逐渐探索和完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销和商业示范应用的规模位居国际前列。

在氢燃料电池的研究方面,当前我国已实现石墨双极板自主化生产、金属双极板小规模生产,部分公司已将燃料电池功率密度提升到2 kW/L以上。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的制作工艺及新型材料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已初步具备了质子交换膜研发和生产能力。

在氢能汽车方面,我国已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36 个城市开展氢能汽车示范运行,研发了近百款新型氢能汽车,上汽、一汽、东风 汽车、吉利汽车、金龙客车、宇通客车等公司已具备了开发氢能客车的能力和条件。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已累计推广氢能汽车7342 辆,成为氢能汽车运营最多的国家。

2022年北京冬奥会示范运营1000余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我国氢能产业是一次积极的促进。氢能的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氢方面,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制氢产业,但是需要在纯化方面更进一步;在氢气的储运方面,我国70MPa 型储氢瓶技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燃料电池方面,亿华通、上海重塑、弗尔赛、国鸿氢能、武汉雄韬、新源动力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电池寿命和功率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催化剂和氢气循环泵等还需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在加氢站方面,也需要更加灵活的商务模式以推动加氢服务体系的建设。氢能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商业化条件,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西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3.1  新材料产业

1)四川省及成都市

四川省新材料产业以钒钛新材料、硅锂新材料、化学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新材料、生物医学新材料六大领域为发展重点。成都市重点发展橡胶化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宜宾市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端特种金属材料等。广元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电解铝及精深加工、新型建材。南充市重点发展有机硅油、有机氟硅橡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功能复合材料等。雅安市重点发展合金、建材、单晶硅等新材料。绵阳市、德阳市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泸州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等。眉山市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细化工材料。乐山市重点发展陶瓷新材料。凉山彝族自治州重点发展钒钛、钢铁、稀土等新材料。攀枝花市重点发展钒钛、钢铁、稀土等新材料。

按照《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正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着力发挥战略资源优势,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实施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先行行动,建设全国能源化工产业循环利用基地。重点推进水、风、光清洁能源一体化建设,炼化下游延链强链,精细化学品和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化、碳基和树脂基等复合材料高性能化、二氧化碳综合利用、节能装备高效循环化。创新突破氢燃料电池膜电极高转化和低成本,复合材料数字化制造和大尺寸制件成型,高能束流微细特种加工,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转化率高、选择广和寿命长催化剂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优化“一体两翼三基地”布局,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025 年,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 万亿元。

一体:即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等。重点建设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眉山高新区、绵阳经开区、大英经开区等。

两翼:以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为两翼,发挥川南老工业基地在盐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页岩气)化工的基础优势,依托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硫磺、石墨、杂卤石钾盐等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氯碱化工、天然气精深加工、氟硅及聚碳酸酯(PC)等化工新材料、杂卤石钾盐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建设乐山盐磷化工产业园区、南充化学工业园、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州能源化工产业园区、巴中石墨产业聚集区、江安县工业园区、自贡沿滩省级高新区和富顺晨光经开区等。

三基地:依托成都、自贡、泸州、遂宁、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眉山、雅安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基地;依托自贡、广元、遂宁、资阳、内江、宜宾、广安、达州、雅安、攀枝花、阿坝、甘孜、凉山打造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基地;依托成都、自贡、德阳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

2)重庆市

一是全力打造聚氨酯、聚酰胺、聚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端聚烯烃产业链,培育聚碳酸酯、乙丙橡胶、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等合成材料优势产业链条。以己二酸、MDI为核心,依托甲醇资源,规划建设MTO项目,发展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PU产品,拓展聚氨酯产品品种,做强聚氨酯产业链。加快30万吨/年己二胺、30万吨/年尼龙-66项目建设;发展己内酰胺、尼龙-6等产品,做大聚酰胺产业链。推动乙醇酸、BDO、乙二醇、丁二醇、PTTPBT项目落地,扩大PET产能,推动PBAT/PBS/PGA项目建设,发展可降解聚酯产品,进一步完善聚酯产业链。结合规划建设的MTO项目,发展醋酸乙烯-乙烯共聚(VAE)乳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EVA)树脂、T-PVA(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树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CPE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产品,引育乙丙橡胶、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等合成材料产业链。依托MMA,完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以碳酸二甲酯为基础,培育聚碳酸酯产业链。扩大聚甲醛、PPS规模。

二是加快壮大高端化学品、精细化工产品、氟化工产品三类专用化学品规模。分利用现有化工产品丰富、功能因子多的特点发展功能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剂、氢氰酸衍生物、肼类衍生物、光气衍生物及含氮、磷、硫、硅、氯、氟等杂元素的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高固体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新型涂料产品。逐步做优做强氟硅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氟碳涂料、全氟聚醚(表面活性剂)、二氟二酸乙酯、四氟丙醇(清洗剂)、硅酸酯等产品和氟碳树脂、聚全氟乙丙烯等含氟树脂及含氟橡胶。

三是着力提升甲醇、合成氨、肥料、农药等基础化学品发展质效。鼓励企业延伸基础产品产业链,努力实现甲醇、氨、氯碱、电石等危险化学品的本地消纳,减少运输风险。支持企业延长天然气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发展VAE等下游产品。鼓励企业延伸纯碱、锶盐等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支持甲醇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烯烃、乙醇、BDO、醋酸等本地需求量大的产品。支持液氨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工业用途,减少农用肥料生产;鼓励建设车用尿素供应网络和销售体系,开拓尿素下游产品,逐步开发脲醛树脂、氨基树脂、发泡剂、阻燃涂料等新型材料;扩大合成氨、尿素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覆盖面。鼓励化肥企业开发专用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化肥产品和阻燃剂等新产品。鼓励氯碱生产企业开发消耗氯气的新产品,延伸氯气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电石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BDO、可降解塑料等环保产品。鼓励农药企业开发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逐步淘汰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现有农药产品的技术升级迭代。

四是探索原料替代,培育发展生物化工产品。以生物基材为原料,重点发展戊二胺、丁二酸、乳酸、1,3-丙二醇等生物基产品,延伸发展PBS、聚乳酸、PTT等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尼龙56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产品。培育生物农药产品,推动新型绿色农药产业发展。

2.3.2 绿色低碳产业

2.3.2.1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

1)四川省及成都市

高速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为四川省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动力电池及储能方面,四川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善的锂材料产业链为基础,引进了宁德时代、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聚创新能源、时代吉利等头部动力锂电池公司,以锂电产业头部公司为先导,加速推进锂电池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四川已经初步构筑了锂矿资源-核心关键材料-相关设备-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整车的动力锂电池产业集群。截止到2020年底,四川省锂电产能已经达到300GWh

在锂矿及锂盐领域,四川锂资源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52%,天齐锂业、天宜锂业、致远锂业、盛新锂能、兴晟锂业、有色新材料、荣锂科技、广兴锂电等锂盐生产商等企业纷至沓来,四川省锂材料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环节,四川已经拥有巴莫科技、宜宾锂宝、宜宾光原、四川裕能、新锂想、众合新能源、浩普瑞新能源、晶元新材料、科能锂电、朗晟新能源、龙蟠科技等公司。四川的锂矿及完善的材料供应链具备了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所需的资源优势。

在负极材料及其他锂电材料方面,璞泰来通过旗下四川3个子公司规划总投资140.8亿元,用于负极材料、隔膜及涂覆材料项目建设。其中,四川紫宸投资80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和石墨化一体化项目;四川卓勤投资60亿元建设年产20亿m2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四川极盾投资0.8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陶瓷粉体项目。

天赐材料拟在四川彭山设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投建年产30万吨电解液和10万吨铁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项目总投资15.33亿元。杉杉股份旗下上海杉杉拟投资约80亿元建设四川眉山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两期产量各为10万吨,建设周期各为16个月。

在电池方面,自2019年以来,宁德时代与宜宾市陆续签订了四川时代动力锂电池1~6期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20211230,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将在原1~6期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能布局,建设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7~10期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3200亩,总投资不超过240亿人民币。随着7~10期项目的开建,宁德时代宜宾基地的总投资将达到540亿元。

20205月,中航锂电年产50GWh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电池项目签约落户成都,项目总投资280亿元。项目将建设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中心和生产、销售基地,设立华西总部、电池工程和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中航锂电华西产业集群。蜂巢能源、亿纬锂能、聚创新能源目前在四川都公布了投资计划,其中蜂巢能源将投资220亿元在成都建设年产量约60GWh的动力锂电池制造基地及西南研发基地,一期项目已开工。

在整车方面,2016年吉利集团三大新能源项目落地成都,预计年产量60万辆,而旗下商用车、乘用车及沃尔沃均在成都有相对应基地,四川已经成为其新能源战略目标的重要生产基地。2017年四月,奇瑞汽车公司、QUANTUM2007LLC(以色列量子公司)、观致汽车公司与宜宾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宜宾市建立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协议约定在宜宾投资55亿元,规划建设年产50万辆汽车项目,其中包括20万辆新能源汽车。

锂矿资源的先天禀赋、龙头企业的全面布局以及量产规模的飞速跃升,在双碳目标的背景支持下,快速发展的锂电产业将为四川省赋于新的发展动能。

2)重庆

重庆市拥有全国最多的汽车厂商,包括长安、长安福特、重庆小康等20余家整车生产公司,总产量超过400万辆。在汽车电动化的趋势日趋明朗的今天,重庆市具备了先天优势。

在动力电池及储能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即在重庆璧山区的弗迪电池厂生产。刀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比传统电池提升50%。同时,刀片电池通过了针刺测试,安全性得到验证,是动力锂电池市场上的明星产品。20218月,荣盛盟固利与渝北区签约,将在重庆落户荣盛盟固利动力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基地,规划用地750亩,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量不低于10GWh20219月,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与两江新区正式签约,前期将投资54亿元,在重庆建设赣锋新型电池科技产业园及先进电池研究院,建设规模为年产10GWh,并为固态电池的技术更新、产品迭代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目前的产业基础,重庆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3年,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锂电池公司5家,电机公司5家,电控公司5家。动力锂电池年产量达80GWh,电机、电控年产量达100万套,三电系统本地化配套率超过50%

重庆的整车、电机、电控等优势产业与四川的电池与电池上游原材料的全产业链相结合,必将为川渝经济协同发展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3.2.2 氢能产业

1)四川省及成都市

四川氢能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已有从事氢能产业的企业及科研院所100多家,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全产业链。在氢气制备领域,四川省拥有天一科技、亚联高科、蜀泰化工等企业。在氢气储运领域,东方锅炉、中材科技、四川能投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氢气加注领域,具有四川金星、华气厚普等设备制造企业和四川能投、亿华通等加氢站建设运营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东方电气的燃料电池电堆具备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的水平。在整车制造领域,聚集了成都客车、南充吉利、中植一客、现代商用车等企业,具备燃料电池客车、货车和专用车设计开发及产业化能力。

在示范项目方面,20182月在成都市开通运营了西部首条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并配套建设西部地区首座加氢站。截至20208月,已累计投入220辆燃料电池汽车,配套建设了5座加氢站,加氢总量超15万千克,示范规模西部第一。

20209月,四川省发布的《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四川氢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核心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同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氢能核心产品。氢能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燃料电池汽车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绿氢输出基地。

在技术开发方面,到2025年,四川省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氢气制储运加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车载电堆寿命、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系统经济性、低温启动等燃料电堆各项指标显著提升。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多个核心环节实现自主突破。

在扩大示范效应方面,到2025年,四川省燃料电池汽车(含重卡、中轻型物流、客车)应用规模达6000辆,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氢能示范领域进一步拓展,实现热电联供(含氢能发电和分布式能源)、轨道交通、无人机等领域示范应用,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5座,氢储能电站2座。

在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方面,到2025年,逐渐健全强化氢能产业链,培育国内领先企业25家,覆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利用等领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业2家,制氢企业7家,储运和加氢企业6家,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企业10家。

在空间布局方面,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形成一轴、一港、一区、三路“1113”发展格局。其中, 一轴为成都-内江-重庆发展轴。充分发挥成都氢能产业发展核心作用,利用好成都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创新中心、检测中心、应用中心优势,带动内江、资阳、自贡、乐山等沿线城市氢能应用、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配件、氢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同时,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与重庆深化互补合作,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

最后,依托四川富余水电资源开展电解水制氢,打造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乐山-眉山-成都、阿坝-绵阳-德阳-成都三条绿色氢路,并沿线布局氢能基础设施和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制造,带动全省水电消纳,提供绿色经济氢源,谱写四川省氢能产业新篇章。

2)重庆市

目前重庆的氢能产业和氢能应用主要集中在两江新区和九龙坡区。其中,两江新区初步构建了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燃料电池等氢能设备及产品研发、检测服务的氢能产业链条,目前正在打造成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氢燃料电池系统与核心部件生产基地、明天氢能氢燃料电池项目、海德利森、江苏清能氢能等氢能头部企业已经落户两江新区。

重庆九龙坡区则大力打造西部氢谷,总规划面积约3平方千米千米,总投资超过200亿元,配套建设氢能科技孵化园”“氢能智造产业园”“氢能科学会馆氢能智慧社区等。当前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等6家氢燃料电池企业与九龙坡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预计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设氢燃料电池核心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氢能科技产业园,项目达产后产值预计在200亿元/年以上,全力打造中国西部(重庆)氢谷

产业基础方面,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氢气资源,长寿、涪陵、潼南等地化工企业(卡贝乐、扬子乙酰、映天辉)有非常丰富的副产氢且成本较低。目前,年产量超过10万吨。长寿区金宏气体、潼南区万利来等企业已建成副产氢提纯装置,并实现车用氢气销售,现有年产能合计7100吨,可供约2400辆商用车使用。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庆市计划到2022年建成20座加氢站,推出1000辆氢能源车。目前,重庆首批3座加氢站集中开工建设,分别是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两江新区双溪综合能源站、鱼嘴综合能源站和中国石化重庆石油分公司九龙坡区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其中,双溪站、鱼嘴站均为油氢合建站,半山环道站则是气氢合建站,3座加氢站的加氢设计能力均为1000千克/天。这批加氢站建成投运后,每天可满足约300辆氢能源公交车或480辆氢能源市政物流车的加氢需求。

在检验检测方面,中国汽研有两个氢能国检中心,一个位于重庆,一个位于襄樊。氢能国检中心能提供燃料电池整车、燃料电池单体、模块与系统、空压机构和氢循环泵等关键零部件,氢气品质,电机电池等产品的检测能力,检测范围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在政策层面,重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提出到2022年,重庆市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国家级质量检测机构1个,引进和培育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核心零部件企业6家,整车量产车型超过5个。在示范推广层面,探索推进公交车、物流车、港区集卡车等示范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到2025年,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超过80家,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整车企业2家、动力系统企业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10家。

伴随着成渝经济圈的崛起,成渝双城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必将对成渝氢走廊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我国西南地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内部条件分析

3.1  地理位置

彭州是成都市属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与广汉、什邡、新都、郫都、都江堰、汶川、茂县等 7 区(市县)为邻。地跨东径 103°40′~105°l0′、北纬 30°54′~31°26′区域,全市幅员面积1421平方千米,辖13个镇(街道),总人口近81万人。

彭州市境域轮廓从北向南呈斜长形,北部往西偏较窄,南部往东斜较宽。境域东至点是阳街道与广汉市南兴镇交界处的麻石桥,西至点是龙门山镇与都江堰市虹口乡毗连的黄青杠梁子,南至点是致和街道百祥村清白江河道中心线,北至点是太子城峰。南北两至点长约60千米;东西宽度,在北部通过海汇桥线约20千米,通过白水河场线约23千米,在南部通过天彭街道线约36千米。

彭州市境域北部龙门山脉为天然屏障,南部接成都平原。北以太子城,光光山为分水岭界接茂县和汶川县,东北和东南与什邡、广汉市接壤,南以蒲阳河-清白江与郫都区、新都区隔河相望,西连都江堰市。

 

3.2  交通运输条件

彭州向东融入成渝城市群国家战略;向南融入蓉欧+”战略;向西共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向北打造成都北部门户。规划建设五高、六快、七轨的区位交通体系,30分钟抵达成都市区,40分钟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小时抵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2小时抵达货运港口。

以产业园为核心,对外衔接高速、铁路,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1)对外高速

园区周围有成万高速公路、成阿高速公路(已规划)、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通过高速可直达成都各区县以及绵阳、阿坝等省内各市州,衔接西南高速网。

2)对外快速通道

向南以石化大道、牡丹大道、彭州市三环路、成彭快速(即将开工)连接成都市,向北以川西环线和彭什快速通道连接绵阳、阿坝等区域,衔接川内主要快速干道。

3)对外铁路

通过成彭快铁、成汶铁路衔接西南铁路网,以石化基地货运专线接兰渝铁路、青白江铁路港、成都、宝鸡等西南主要城市,对接西南货运铁路网。

4)对外水路

可通过乐山港、泸州港、重庆港出川,交通便捷。

 

3.3  自然条件

3.3.1  地区概述

功能区位于彭州市北部,地处隆丰街道。距彭州市区10千米、成都市区40千米、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5千米。拥有五高、六快、七轨的区位交通体系;水路可通成都港、泸州港、重庆港出川。

彭州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资源富集,交通便利,是四川省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成都市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居重要的位置。来自西北的输油干线在彭州境内设置了分输站,使该地区增加了重要的能源优势。

功能区所在区域主要系河滩地及低产地,地貌属湔江冲洪积扇,以西北山脚关口为中心,丹景山镇为扇顶,向东、东南、南三个方位幅射成扇状地带,至人民干渠为扇底,地势西高东低,自然坡降在7.4‰~9.0‰

3.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彭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跨东部四川中台拗西部龙门山褶断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在漫长的地质时代,经历长期、复杂、多阶段的发育过程。从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大多有出露,且有岩浆岩分布,形成龙门山一带的彭灌杂岩和罕见的巨型灰岩冰川漂砾地质奇观。

境内地貌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含台地)和平坝三大类型,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坝。市境以北属龙门山地区,以南属成都平原,平坝和山地、前山区和后山区的地貌景观迥然不同。市境区域南北长,东西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下降,海拔最高处——太子城主峰达4812米,最低处仅489米。

功能区位于川西平原西部边缘,彭州市西北侧,西高东低,自然坡降为7.4‰~9.0‰;地貌上属湔江冲洪积扇。

2)区域地质构造

功能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距龙门山隆起褶皱带 25~30千米。

3)地层

根据物探和钻探证实,功能区内为第四系地层,自上而下是:全新统冲洪积层,为含砂卵石层,系近代河流堆积,厚度12~20米;上更新统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厚度40米左右;下中更新统强风化含砂泥砾石层,厚度大于100米。

4)稳定条件分析

功能区位于成都凹陷带第四系沉降中心,覆盖厚度大于300米,距龙门山构造带 25~30千米,在整个川西龙门山构造控制下,处于地震强度和频率都较低的位置上;根据厂区地质及地层情况分析,地基土为中硬土,类建筑场地。由此可见,选址区为工程稳定区。

5)水文地质

彭州市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关口以上河源区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地层以元古界黄水河群和震旦系为主,并大面积出露晋宁至漱江期的基性至酸性侵入岩与火山岩,或称作彭灌杂岩。关口以下湔江冲洪积扇处于成都凹陷西缘,山缘山麓及山前冲洪积扇为第四季沉积覆盖。山麓残存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松散沉积,冲洪积扇为全新世松散沉积构成。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及基岩裂隙水。北部中山地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中低山区则以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为主,关口以下冲洪积扇平原地区主要是松散岩类孔隙水。

 

3.3.3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的划定,彭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率值为0.15克,功能区防震按抗震烈度为度设防。

 

3.3.4  气象条件

彭州市地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北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偏少,高温期与多雨期同季。四季分明,夏、冬季较长,春、秋季较短。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干旱、暴雨、高温、秋绵雨、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受纬度和地形地势影响,彭州市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日照逐渐递减,无霜期逐渐缩短,降水量逐渐增多,平坝、丘陵、低山区、高山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7,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为5.3,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为25.1。年平均降水量为867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九月份,夏季降雨强度大,秋季绵雨多,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81小时。

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见表3-1

 

3-1  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单位:%

年度

成都市排名

优良天数

优良率

主要污染物

评价指数

2013

8

325

89.0

PM10

API

2014

7

248

67.9

PM2.5PM10

AQI

2015

6

211

57.8

PM2.5PM10、臭氧

AQI

2016

8

193

52.7

PM2.5PM10、臭氧

AQI

2017

9

219

60.0

PM2.5PM10、臭氧

AQI

2018

9

230

63.0

PM2.5PM10、臭氧

AQI

2019

9

286

78.36

PM2.5PM10、臭氧

AQI

2020

9

303

82.79

PM2.5PM10、臭氧

AQI

2021

9

300

82.19

PM2.5PM10、臭氧

AQI

 

3.3.5  环境承载力

近年来彭州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空气质量历史性突破。2020年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03天),2021年优良天再次达到300天,各项污染物指标浓度全面降低,历史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成都市第7个进入达标区域的县(市)。二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首次实现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2021年三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到Ⅱ类水质,水质综合指数位居成都市第一位。三是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大力推进重金属减排,2020年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基准年削减11.4%;全市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9.86%。四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减少。2021年第二轮央督接到群众信访投诉70件,投诉量较第一轮央督(98件)减少28.6%,涉四川石化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83.3%。第二轮省督、央督典型案例及反馈意见和2021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均未出现彭州问题。根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022年版)》,彭州市环境状况有能力支撑石化园区产业发展。

3.4  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石化园区7.6平方千米范围内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建成。基地内干道路、给水、雨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消防站、工业气体、供电、电讯、铁路专用线、公用管廊、石化生活配套小区、东湖花园等基础设施均已完成并投用;生产污水排放主管道已建成,蒸汽已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中国华能,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1)供水

1)水资源量

当地水资源量:彭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60亿立方米。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升的浅层淡水)储存量约为9.2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26亿立方米。彭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3.47亿立方米。

过境水资源量:彭州市境内过境河渠主要有蒲阳河-清白江人民渠。根据统计资料,人民渠多年平均引水总量约14.83 亿立方米;清白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16.78 亿立方米。

水资源可利用量:彭州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94亿立方米,采用开采模数法计算的地下水可利用量2.7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重复计算量约为2.06亿立方米/年,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约为5.59亿立方米/年,当地水资源可利用率41.5%。若计入过境水可利用量2.6亿立方米/年,则彭州市水资源可利用量8.19亿立方米/年。

2)水厂现状

彭州市人民渠以北现有龙门山镇水厂、小鱼洞镇水厂、通济镇水厂、磁峰镇水厂、白鹿镇水厂、新兴镇水厂、葛仙山镇水厂、隆丰镇水厂、三沟村水厂和湔江水业公司水厂等10个镇村自来水厂(站),供水规模2万吨/日,实际供水人口6.57万人;人民渠以南10镇、中心城区以及人民渠以北部分区域,由北控彭州自来水厂供水,供水规模18万吨/日,最大供水规模可达30万吨/日。

3)生活用水

功能区生活用水由北控彭州自来水厂供水。

4)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可由石化园区水厂提供,该水厂水源取自牌坊沟、人民渠,年申请使用量7650万立方米,目前使用量1400万立方米。

2)污水处理

功能区现有污水处理厂1个,设计处理能力6万吨/日。污水处理装置采用隔油+混凝涡凹气浮(炼油区)+混凝絮凝气浮+A/O+高密度沉淀的处理流程,技术成熟可靠,运行稳定,可确保出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污水深度处理装置的设计处理能力为1700 立方米/小时,可满足生化处理后污水的深度处理需求。处理流程采用混凝+过滤+臭氧接触氧化+生物滤池氧化+超滤+反渗透的双膜工艺技术。

3)供气

功能区范围内有中石油彭州末站配气站一座,设计输气能力980万立方米/天;同时入驻有两家燃气公司分别为四川川港燃气有限公司及彭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目前日供气能力90万方,今后两家公司将视功能区低碳产业园规划建设情况,启动管线投资建设工作。

中国石化川西气田项目,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000亿4000亿立方米,彭州区域占总储量的80%,规划勘探开发平台6座,平台配套脱硫站6座、天然气集输站1座,配套天然气集输管道33千米、外输管道58千米。投产后将年产净化天然气不少于30亿立方米,而且每年将留存不少于10亿立方米天然气支持功能区产业发展。

根据功能区工业用气及周边城区用气需求,保障用气稳定,拟建LNG调峰站一座。

4)供热

拟建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建设39F等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配置2260/小时辅助锅炉及配套管网,以天然气作为生产原料,二期29H等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可为园区企业提供1500/小时蒸汽,同时建设供热管网约4000米。

5)工业气体

功能区现成两家工业气体企业,即成都艾尔普气体有限公司和空气化工产品(彭州)有限公司,主要提供工业用氢气、氮气、氧气、液氧、液氮、液氩、合成气等。年提供工业氢气10万吨,高纯氢气200吨。同时在建四川华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年提供高纯氢气1800吨。

6)通信

目前彭州市交换机总容量为13万门,无线市话已覆盖全市各乡镇及主要道路交通干线,全市已全面开通ADSLFTTX+LAN宽带业务DDN和分组交换等业务。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图象在内的综合业务。

7)仓储物流

功能区西侧规划有仓储物流用地,主要包含园区铁路装卸站、危化品专用停车场、危化品专用仓库等。

目前铁路装卸站已竣工。该铁路线直通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并入西南铁路网线,全年铁路运量80万吨。

危化品停车场正在进行开工前审批工作,配套建设危化品车车位200个、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撬装站、休息区、餐厅、汽车维修及检测中心、污水处理等设施。

    危化品仓储正在进行开工前审批工作。规划建设甲类、乙类和丙类化工仓库、液体化工储罐、桶装灌装车间、分装车间等综合仓储服务,配备保温等功能设施,打造集化学品灌装分装、储存等一站式服务基地。

3.5  重大平台建设

功能区所在区域拥有四川大学等高校53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拥有高分子材料、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45个,科技资源全国排名第六位,科研资源丰富。

目前,功能区与中科院有机所、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其中,大连理工成都研究院总投资3.1亿元,主要建设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以及产业化基地,已建成投用。

另外,目前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共有1个就业训练中心,1所市教育局下属中职院校(彭州市石化工业学校),8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个成都市级高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成都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成都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每年培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500名。

 

3.6  相关政策

为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彭州市积极响应国家、省、成都市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相继出台了多项惠企政策。近年来,围绕提升市域经济实力,出台了《彭州市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市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综合性经济政策;围绕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彭州市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专项政策》及实施细则、《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专项产业政策;围绕促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出台了《彭州市招商引资中介奖励办法》《彭州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彭州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租售管理办法》等支撑政策。各项惠企政策,共同组成了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插上了发展的翅膀

同时,在政务服务方面也积极高效,彭州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政务服务实现一窗式、一站式、一号式办理,85%审批事项仅跑一次9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限由200天压缩至90天。推行招商引资项目管家式”“保姆式全链条服务,全程代办报规报建环节,落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全面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打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


4  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1  优势分析(S

1)政府重视,大力支持

石化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2021年,彭州市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名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培育工作方案》,建立工作专班专项指导支持彭州市建设。成都市围绕国家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的使命任务,承接与重庆市构建成渝氢走廊,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材料产业基地的战略要求,大力支持彭州市发展新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因此在石化园区发展过程中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智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及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有关领导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产业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成都是内陆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天然交汇点,全球产业大背景下发展潜力巨大。彭州向东融入成渝城市群国家战略;向南融入蓉欧+”战略;向西共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向北打造成都北部门户。已构建五高、六快、七轨的区位交通体系,30分钟抵达成都市区,40分钟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小时抵达货运港口。

石化园区周围有成万高速公路、成阿高速公路(已纳入规划)、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彭快速路(即将开工)、彭州市三环路、天桂路等公路,成彭快铁、成汶铁路等铁路。水路可通成都港、泸州港、重庆港出川,交通便捷。

3)资源丰富,原料充足

从资源禀赋来看,四川省地热资源丰富,清洁能源优势突出,高端能源装备研制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大的水电装机规模、天然气(页岩气)开采规模,正加快打造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已构建起较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有较好基础和条件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制造大省。同时四川具备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条件。

以四川石化为核心的功能区具有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乙烯、油浆、氢气等原料资源,可用于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下游产业,生产锂电池电解液、锂电池隔膜、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包装材料、氢能等,实现石化园区的全产业链建设。

四川省水电资源位于全国前列,成都市周边河流众多,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就位于低碳产业园的上游,其灌溉渠之一——人民渠从低碳产业园的东侧边缘经过,相距约3千米,加上即将建设的关口水库的库容量高达2.38亿立方米,周围丰富的水资源将有力的支撑低碳产业园发展。同时彭州市是甘孜、阿坝绿电外输成都平原的第一站,电网绿电占比高,电力、蒸汽基础设施完善。

四川省境内天然气资源丰富,彭州川西气田是省内在建最大海相天然气田,彭州每年可留存10亿立方米用于产业发展,拥有西南最大的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四川石化,充足的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供给将为石化园区双碳指标提供有利保障。

4)高校林立,科研发达

成都市拥有四川大学等高校53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科技资源全国排名第六位,科研资源丰富。功能区与中科院有机所、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其中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动力电池,尤其是锂电池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例如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文博副教授团队在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结构优化设计与性能提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入驻的李灿院士用于工业化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发、梁长海教授低能耗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以及隆武强教授关于氢能应用相关技术的研发项目已开展中试。

另外,目前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共有1个就业训练中心,1所市教育局下属中职院校(彭州市石化工业学校),8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个成都市级高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成都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成都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每年培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500名。

石化园区将坚持依托高校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平台,促进高新科研成果落地,提高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还将完善金融等支撑平台。依托产业发展等专项基金,支持科技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组建产业发展投资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实现科研技术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5)天府盛景,人才集聚

成都市是我国新一线城市,2021年全市GDP已经接近2万亿元,位列全国第7位。同时,成都市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其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入驻成都。

石化园区所在的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人在此生息繁衍,立业兴国,素有蜀中膏臾之地,英灵秀出之乡的美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培育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当代彭州,走出了李吉均、曹文宣、朱清时三位中科院院士,同时也吸引入驻蹇锡高、李灿、彭孝军、刘大响、卢秉恒、王华明、向巧院士等带领的10个院士(专家)团队,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7名入驻彭州。

 

4.2  劣势分析(W

1)制造业规模能级不高

成都市制造业发展规模能级偏小,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制造业占GDP比重的23.8%,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GDP比重的15%,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力不强,同时高能级项目集聚度不够,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存在隐忧。成都市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正是彭州市发展需要即刻解决的问题。

2)产业空间承载不足

功能区石化园区原有7.6平方千米内可招商用地不足500亩,难以支撑目前彭州重点在谈项目落地。目前锂电市场供需仍难以平衡,龙头企业纷纷抓紧布局,抢占西南市场,部分高能级项目已与眉山、重庆等地区进行洽谈,功能区产业承载空间严重不足,亟需拓展新的承载空间。

3)原料供给不足

石化园区以四川石化为龙头提供新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新材料产业链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功能区仍然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短、产品单一等缺点,要建设现代化绿色化工园区,还需要补齐短板,完善产业链,拓展产品线,提升竞争力。特别是以四川石化为龙头的原材料供应企业需要解放思想,加速推进技术改造与产品创新,为成都市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做出更大的贡献。

 

4.3  机遇分析(O

1)战略机遇引领发展

国家部署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畅通产业循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开放战略推动成都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稳步迈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将引领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有利于作为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承载地的彭州市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生产力布局和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链接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双碳助力产业转型

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进发展方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系统性变革。彭州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发展与降碳关系,科学谋划减污降碳路径,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实现发展目标和降碳目标。同时,主动把握双碳目标带来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线,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水平,构建产业绿色竞争力,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3)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仍将保持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时间表已经确定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将得以重塑。从海外研究看,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企业的运营成本会产生四方面的影响,包括电力成本上升、新增碳交易成本、原材料涨价导致产成品成本增加、环保改造及节能降耗设施投入推高产品价格等。双碳目标将最大程度地利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以及拥有全产业链,可以获得产品高附加值的企业。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另外,成渝城市群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也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前沿,往南可深化与滇中区域合作,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最终抵达孟加拉湾,直达印度洋,打造出海国际新通道,参与泛珠区域合作,推进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合作;通过推进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合作,依托渝新欧等中欧班列,增强与中亚、欧洲等地经济联系。

4)市场需求持续向好

无论是政策背景还是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都已经走过了市场导入阶段,正在向市场成长阶段迈进。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4.8万辆,同比增长160.1%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80万辆,占当年新车销量的比例将接近50%。前景广阔的市场为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的经济科技中心2021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新增超10万辆,已经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并列的六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发展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绿色低碳产业是成都市产业发展向制造业高端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机遇。

 

4.4  挑战分析(T

1)周边园区带来竞争压力

虽然成都市具备西南地区最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功能区也是成都市具备发展石油化工和绿色低碳产业承载地优势的产业园区,但是仍然面临着周边其他园区的竞争压力,例如眉山高新化工园区、彭山成眉化工园区、重庆两江新区和九龙坡区等产业园区,或具备成本优势,或具有产业基础,各个产业园区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招商工作,优秀企业以及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招商难度更大。

2)环境容量带来成本挑战

功能区位于成都市绿色屏障门户城市彭州市,成都市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功能区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质量和能耗指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企业在环保方面需求投入更大的成本。在节能降碳方面,能耗指标要求更高,企业也需要不断的改善生产工艺以满足日益严格的能耗强度指标要求,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4.5  发展战略选择

SWOT的战略选择有:1)扩大现有优势、充分利用机会的SO战略;2)利用现有优势、减弱或避开威胁的ST战略;3)改进内部劣势、变弱势为机会的WO战略;4)克服内部劣势、避开威胁、以弱胜强的WT战略。

按照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决策部署,四川省正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绿氢之都,明确提出做强基础锂盐和正负极材料、补齐隔膜和电解液等薄弱环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强二优三,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立、提、破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其中就是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本次规划建设的石化园区与四川省、成都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关联非常紧密。

通过上述分析,石化园区明显具备了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的特点,在资源禀赋、原料供给、科研资源、终端应用产业带动等优势明显,因此,宜采用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聚焦差异化发展方向,积极协调产业承载资源,将低碳产业园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5   总体要求

5.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要求,从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出发和西南市场所需出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石化园区,理顺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氢能产业等四大产业方向,打造“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

 

5.2  规划原则

1)政策符合性原则

本规划以《四川省支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年)《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021年)、《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等文件为参考依据,实施规划方案,完成规划目标。

2)创新发展原则

坚持面向未来,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际技术和产业创新前沿,找准资源发展、绿色发展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契合点,推进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形成转换顺畅、接续迭代的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市场导向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前提,项目设计从当地的市场条件实际情况出发,确保规划项目实施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规划以成都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新型材料产业和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以及其他新能源产业。

4)集群发展原则

产业集群既是产业主体的一种结网互动,又是市场化行为催生的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链条长、交易成本低、人才集中、科技领先、公共服务便利等优势,因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本规划充分发挥成都市资源禀赋优势、原料供给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空间优势,打造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链,顺应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深度城镇化发展趋势,强化极核带动、干支联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分布的产业分工体系。打造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5)绿色发展原则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平衡,依照环境承载能力,选择物耗低、污染低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和生产技术,推进过程中资源、能源的梯级、重复、循环利用,降低消耗;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减少废弃物总量,实施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生产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培育绿色化新型材料产业场景和绿色低碳产业,率先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材料产业竞争力。

6)动态优化原则

本规划是在深入调研和严谨论证基础上,根据目前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以及功能区现有产业现状制订的。由于产业园招商和区内企业生产运营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规划也应随之不断调整完善。未来,随着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及质量不断提升,其产业结构也应与经济社会相适应而滚动发展,产业发展方向及具体项目的甄选也应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更新调整,补充完善。

5.3  发展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石化园区的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全方位跨越,在成都构建千亿级新型材料产业,建设绿氢之都”“成渝氢走廊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发展战略中贡献力量。聚力打造成都市新型材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

1)产业规模再上台阶

“十四五”期末,石化园区产值将突破8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规模比重稳步上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 

2链主集聚效应明显

打造石油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集群和涵盖“锂电材料-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集群,基本建成绿氢“研-制---”全产业链引领“火车头”,在助力成都链主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打响绿色低碳产业“成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构建起高水平创新网络体系,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集聚转化,推进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积极引进各“领军”人才,研制孵化能力显著增强,“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材料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力争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同类园区前列。

4)产业结构深度优化

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显著,形成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支撑产业格局。依托石化园区产业细分领域,着眼“补前端、强中端、延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推动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碳中和技术创新在产业体系中得到普遍应用,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等主导产业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以绿色氢能、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建成“绿色园区”,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成成都“双碳”经济新高地。

 

6  规划方案

6.1  产业发展定位

以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当前国内外石油化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结合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彭州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深入结合功能区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及招商项目情况,按照绿色园区、智慧园区的整体发展思路,以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备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型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产业质量、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园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石化园区的产业定位是以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和园区原材料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产业,优先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为西南地区汽车与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四大产业集群提供材料解决方案。预计到2025年,石化产业园可实现产值800亿元,基本建成“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涉化部分)”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涉化部分)”。

6.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石化园区是四川省三大石化基地之一,是四川省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是成都市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是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园区四川石化丰富的化工原料资源为依托,以服务西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同时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引进华能、佳化化学、广东宏川、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等高能级项目32个,建成培育奥克化学、三菱化学、空气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在建、拟建项目24个,其中包括华能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蹇锡高院士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项目,以及多个在谈优质项目。2021年,实现规上产值510.3亿元,税收100.3亿元,亩均产值798万元,亩均税收156.8万元。

园区现有链主企业为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石化),四川石化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西南地区第一家特大型石化企业,其炼化一体化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为炼油100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是国家实施能源战略布局和支持西部发展以点带面的特重大项目。可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丁醇、辛醇、顺丁橡胶、汽油、柴油、苯、对二甲苯等十个系列产品,主要服务西南地区,辐射国内外市场。2014年至2021年,累计加工原油6107万吨,生产成品油2604万吨、化工产品2220万吨,实现产值3311.9亿元、税收687亿元,航煤产品覆盖四川省13个机场,为川渝地区供应了占比近60%的高品质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94.5%的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原材料,为四川及西南地区电子信息、汽车与航空、能源化工等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与原材料保障。表6-1是四川石化可供园区发展的原料情况(含2021年产能)

6-1  四川石化产品结构

单位:万吨/

序号

产品

设计产能

2021年产能

是否有改变产品

结构的计划

1

聚丙烯

45

42.22

部分产品转向车用料

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0

32.9

目前主要7042

3

高密度聚乙烯

30

31

开发水管料

4

EO/EG

36/5

22.65

增产EG供应奥克

5

丁醇/异丁醇/辛醇

21/3/8

19/3.1/8.4


6

对二甲苯/邻二甲苯

75/5

65.15/6.4

有扩充至100的计划

7

37

37.2

改造后可达46

8

顺丁橡胶

15

10.6


9

硫磺

10

5.5


10

油浆

16.25

16


11

裂解碳五

8.8



12

裂解碳九

7.2



13

汽油

200

201.8


14

柴油

360

146


15

航煤

50

122.1


 

6.3  产业规划方案

按照战略有支撑、项目有前景、市场有保障、生态可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园区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一是根据当前全球石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延伸和完善现有产业链;二是主动服务国家、省市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产业;三是对接区域市场,积极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与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市场提供材料解决方案高端精细化学品解决方案。

综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与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含锂电关键材料的涉化部分)、氢能产业(涉化部分)。

6.3.1 完善现有产业链

根据目前园区能够提供的原料,通过完善产业链,可以实现产业园产业链价值增值。同时,通过新产品、新技术及新企业的引入,特别是一些著名化工公司和高新产品的入驻能够提升产业园品牌价值及品牌号召力,有利于园区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以商招商。

1环氧乙烷产业链

四川石化现有环氧乙烷产能20万吨/年,在完成技改后产能将增加至30万吨/均可在石化园区进行下游产业的延伸发展,因此,在升级现有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产品的同时,可增加部分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

石化园区优先发展聚醚单体、减水剂等方向,满足西南地区建材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精细化学品方向,为西南地区锂电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积极发展乙醇胺、乙二醇1,3-丙二醇等产品,为化妆品、制药化纤等产业提供原材料环氧乙烷氢酯基化合成。

6-2环氧乙烷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2  石化园区环氧乙烷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2碳四产业链

四川石化的碳四资源主要是裂解碳四。根据原料供应量、国内市场需求情况,石化园区重点发展丁二烯丁烯-1异丁烯下游产品,生产技术含量高对外依存度高的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烯等产品。图6-3石化园区碳四综合利用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3  石化园区碳四综合利用规划示意图

3碳五产业链

四川石化的碳资源主要是裂解碳五,产能约10万吨/年,可提供10万吨/年的裂解碳五商品量,产业通过延长碳五产业链实现裂解碳五的价值增值。石化园区重点发展间戊二烯、双环戊二烯、异戊二烯下游产品,生产间戊二烯石油树脂、UPR不饱和聚酯树脂、SIS、胶粘剂、改性橡胶等产品。图6-4石化园区碳五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4  石化园区碳五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4碳八产业链

四川石化的碳资源主要来自裂解汽油。其碳资源成分包含苯乙烯和C8抽余油石化园区重点发展苯乙烯下游产品,生产PSEPSABSSBRUPR等高端树脂和橡胶,图6-5石化园区综合利用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5  石化园区综合利用规划示意图

5碳九产业链

四川石化的碳资源主要来自裂解碳九和重整碳九。根据原料供应量、国内市场需求情况,石化园区碳九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偏三甲苯、均三甲苯、联三甲苯,生产高芳溶剂、增塑剂、抗氧剂等产品。同时鼓励企业利用好难得的均四甲苯原料,向下游发展价值含量高的聚酰亚胺树脂。图6-6石化园区九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6  石化园区九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6)丁辛醇副产物产业链

四川石化拥有一定量的丁辛醇副产物,其组分主要包括异丁醛丁醇、辛醇等。石化园区优先发展异丁醛下游产业,通过生产新戊二醇发展下游的聚酯树脂粉末涂料方向;积极发展丁醇、辛醇下游产品,生产增塑剂、分散剂等精细化学品。图6-7石化园区丁辛醇副产物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7  石化园区丁辛醇副产物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7)催化油浆产业链

四川石化拥有一定量的催化油浆等资源。在生产现有的沥青、汽柴油、石脑油和富芳烃的基础上,延伸催化油浆产业链。石化园区优先利用价值较高的富芳烃,生产负极前驱体材料;同时鼓励企业发展沥青下游产品,生产防水材料等建筑材料。图6-8石化园区催化油浆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8  石化园区催化油浆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8)乙烯焦油产业链

四川石化拥有一定量的乙烯焦油资源。其组分主要包括工业萘、甲基萘、中间相沥青等,石化园区优先利用中间相沥青生产负极前驱体材料和负极材料;积极利用工业萘、甲基萘生产增塑剂、表面活性剂、溶剂等精细化工产品6-9石化园区乙烯焦油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9  石化园区乙烯焦油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6.3.2 绿色低碳产业链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2221号)《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成委发〔20222号)、《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委发〔202223号)《成都市氢能产业规划(2019-2023)》精神,园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化工园区特殊优势,规划发展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产业,特别是在锂电材料研发生产、氢源制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四川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和成都市建设“绿氢之都”“成渝氢走廊”发展战略中贡献力量。

1)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

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是动力电池产业和储能电池产业的缩写。从主流技术和市场应用前景看,电池行业主要关注点是化学电池中的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也就是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以锂电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二次电池,10年内以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将是对锂电池的一种有效补充;另一条是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以氢燃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根据消费领域不同,锂电池可分为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和消费锂电池三大类。其中,动力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电力系统;消费电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为手机、除尘器等消费电子。锂电池全产业链如图6-10所示。

四川省有占全国50%以上的锂矿资源,具备了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所需的资源优势。同时,四川省已经形成了以锂电新能源汽车业务为核心,带动锂电池及正极、负极等配套材料企业快速发展的锂电产业集群。未来,随着吉利、北汽、奇瑞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在四川的整车制造项目布局实施,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配套产业链将更加完善。

建议充分发挥四川省及成都市优良的锂矿资源禀赋及功能区原材料资源优势,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打造从上游锂电材料-中游锂电池封装测试-下游终端应用-锂电池回收利用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集群。

 

 6-10  锂电池全产业链图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石化园区重点利用乙烯焦油、催化油浆、环氧乙烷、碳四、丙烯、天然气等原料,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导电浆料、隔膜原料等关键材料。6-11石化园区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注:蓝色背景为现有产品,黄色背景为规划产品

6-11  石化园区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链规划示意图

2)氢能产业

《成都市氢能产业规划(2019-2023)》提出依托彭州市(石化基地)建设氢源产业园,重点发展热化学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水电解制氢。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乃至川渝地区氢能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天然气页岩气制氢等多种途径获取氢气,且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页岩气资源排名国内前列,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石化园区和低碳产业园氢能产业的互补与延伸发展,可在功能区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氢源-储氢-氢能利“天然气-乙炔-加氢制烯烃-烯烃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图6-12为氢能全产业链示意图。

 

6-12  氢能全产业链示意图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石化园区重点发展氢源制备,建设高纯氢项目,同时向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产业领域探索和拓展。6-2石化园区氢气产业链规划发展方向

在氢源制备方面,优先发展水电解制氢,辅助发展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尾气制氢+CCUS,积极探索发展光生物化学制氢、太阳能直接制氢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制氢,配套发展制氢所需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制氢关键材料。

在氢气储运方面,可重点发展涉化的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AC)、石墨纳米纤维(GNF)碳纳米管(CNT)等产品。

在氢燃料电池方面,可重点发展质子交换膜(PEM)、催化剂、气体扩散层(GDL)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6-2 石化园区氢气产业链规划发展方向

类别

主要方向

氢气制备

优先发展水电解制氢,辅助发展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尾气制氢+CCUS,积极探索发展光生物化学制氢、太阳能直接制氢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制氢,配套发展制氢所需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制氢关键材料。

氢气储运

重点发展涉化的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AC)、石墨纳米纤维(GNF)碳纳米管(CNT)等产品。

氢燃料电池

重点发展质子交换膜(PEM)、催化剂、气体扩散层(GDL)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6.3.3 对接重点区域市场

完善石化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低碳产业的同时,依托大连理工成都研究院和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两大创新平台,石化园区还应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新材料产业,为川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与航空航天产业等两大万亿级产业材料需求提供有力支撑,逐步提升两大产业链的本地配套率,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1)高性能工程塑料

按性能及用途不同,塑料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工程塑料三大类。常见塑料的分类及性价比如图6-18所示。

 

 

 

6-13 常见塑料的分类及性价比

 

与通用塑料相比,工程塑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优良的耐磨性和低摩擦系数、高耐热性、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可自由着色、易改性、加工性好等明显优势,主要用来制作工程结构件,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通讯、交通、航天航空、机械等领域。工程塑料行业下游应用情况见表6-3

 

6-3  工程塑料行业下游应用情况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

汽车工业

主要用作保险杠、燃油箱、仪表板、车身板、车门、车灯罩、燃油管、散热器以及发动机相关零部件等

机械制造

可用于轴承、齿轮、丝杠螺母、密封件等机械零件和壳体、盖板、手轮、手柄、紧固件及管接头等机械结构件上

电子电器制造

可用于电线电缆包覆、印刷线路板、绝缘薄膜等绝缘材料和电器设备结构件上

家用电器制造

可用于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电风扇、吸尘器、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收音机、组合音响设备与照明器具上

化工行业

可用于热交换器、化工设备衬里等化工设备上和管材及管配件、阀门、泵等化工管路中

  

高性能工程塑料,又称耐热工程塑料或特种工程塑料,是耐热等级和机械强度优异的合成树脂(塑料),通常需要通过改性提高其成型性。与通用塑料相比,具有更优的耐热性、耐久性、耐腐蚀性。与金属材料相比,具有重量轻、更易加工以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电绝缘性和耐磨性等优点。

高性能工程塑料主要包括聚苯硫醚(PPS)、聚砜(PSU/PSF)、聚酰亚胺(PI)、聚芳酯(PAR)、液晶聚合物(LCP)、聚醚醚酮(PEEK)、含氟聚合物(PTFEPVDFPCTFEPFA)等。主要用于制备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和结构件、航空航天结构件和部件等。

根据原料供给及市场需求,石化园区重点发展:ABS材料、PC/ABS材料、PP材料、PA材料、PC材料、PI材料、PEEK材料、PPES(杂萘联苯共聚醚砜)、PPEK(杂萘联苯共聚醚酮)、PPESK(杂萘联苯共聚醚砜酮)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作为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产业,提供高端汽车零部件以及高性能锂电池辅料。

2)高端精细化学品

高端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和应用都涉及到很多行业。世界各国对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的定义和分类略有差别,但基本一致,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应用功能,技术密集,商品性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高端精细化学品可以是单一化学品也可是配方,用于改善客户产品的性能和加工过程。多年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及著名跨国化工公司,都十分重视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将其作为调整石油化工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最近几年,我国高端精细化学品产量不断增长,精细化率不断提升,已形成了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些行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根据原料供给及市场需求,石化园区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胶黏剂、定制化学品、电池用精细化学品等。表6-4石化园区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细分领域及应用

 

6-4 石化园区重点发展的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细分领域及应用

类别

主要产品

应用领域

电子化学品

湿电子化学品

电子信息

胶黏剂

耐高温、超低温、医用、导电、导热、导磁等胶黏剂

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装备、车辆轮船、石油化工、医学等

定制化学品

部分原料药及中间体、油气田开发助剂、润滑油

医药、石油工程、机械装备、车辆轮船、轨道交通

电池用精细化学品

电解液溶剂、导电浆料等

动力电池及储能、新能源汽车

6.3.4  研发、中试基地和检验检测

为深入实施成都市委“校院地企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彭州市、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和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创建了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主要建设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以及产业化基地。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产出并转化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以“卡脖子”材料为重点的进口替代、产业链中关键技术和材料、新能源等三类产业,实现石油天然气化工、绿色低碳、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材料工程等领域创新型项目产业化,具备落地条件的项目优先在当地转化。

同时园区重点招引:具备国家级氢能技术测试评价与研发能力的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开放的测试平台,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氢能产业集群服务,成立氢能检测领域公正性、权威性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促进和实现氢能和交通运输用燃料电池产业向绿色低碳见表方向发展。

7  产业布局及实施路径

产业园的项目严格按照项目可持续、上游有原料、下游有市场、企业有需求、安环有保证的原则进行甄选规划产品以系列化、集群化形式形成有机衔接,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料和最优配置资源,实现循环经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在产业发展顺序及项目间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分时序、有重点地进行规划建设。

当前应加快启动下游市场有需求的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产业。目前电子信息、汽车与航空、新能源是成都的优势产业,其配套的材料项目已具备政策和市场条件,应抓紧落实以免错过窗口期。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需要尽快落实实施,如碳五、碳九的综合利用等项目,循环经济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应贯穿整个园区的发展周期。

同步推动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中的新能源材料及氢能产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技术及品牌含量。项目招商、跟进、评价等工作应同时展开。

7.1  项目实施

规划期内石化产业园一体化发展规划项目见表7-1

 

7-1 石化园区一体化发展规划项目

单位:亩

序号

招引项目

占地

定员

1

裂解汽油制苯乙烯、C9综合利用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170

300

2

碳五石油树脂深加工项目

145

280

3

20万吨/年乙烯焦油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105

160

4

10万吨/年碳九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65

260

5

15万吨/年烷氧基化物项目

65

180

6

重芳烃深加工项目

60

130

7

碳纳米管制造项目

150

100

8

NMP制造项目

100

200

9

无碱速凝剂及轨道交通专用高性能减水剂西南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45

150

10

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生产基地项目

50

160

11

聚酯树脂新材料项目

55

90

12

高端特碳材料研发制造项目

135

130

13

10万吨/年导电浆料项目

150

220

14

多晶硅切割液项目

100

120

15

聚酰亚胺制造项目

100

200

16

页岩油气开采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40

250

17

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

110

90

18

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30

240

19

10万吨/年电池新材料联产4万吨/年乙二醇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

100

150

20

智慧仓储物流项目

260

100

21

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及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100

500

招引具备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氢能产业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攻关优势类平台

22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检测中心及西南地区检验检测平台

招引国家级氢能技术检验检测平台


合计

2135

4010

 

7.2  产业布局

本规划遵循有利于原料就近供应有利于产业聚集有利于项目梯次开发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与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含锂电关键材料的涉化部分)、氢能产业(涉化部分)。建议:

1与产业园内原料紧密相关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及专用化学品项目,应安排在四川石化附近。

2与产业园内原料关联度不大、主要供应区域市场的项目应按产品用途进行集群分布。

7-1石化产业园一体化发展规划项目布局情况。

 

 

 

7-1  石化产业园一体化发展规划项目布局图

8 规划项目统计及效益分析

8.1 招商项目准入要求和甄别重点

1)准入要求

招商过程中,产业园招商部门应仔细甄别的内容包括:项目投资方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及技术来源,项目投资强度与产出强度,项目是否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及允许类项目。另外,入园企业应提供由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编写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及能源评价报告等书面材料。

1)投资强度和税收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大于350万元/亩,产值大于500万元/亩,税收大于35万元/亩。

2)项目评价

要求入园项目必须具备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产品市场前景、经济性、技术先进性进行分析,入园项目必须具备市场前景和技术先进性。

3)安全、环保与节能要求

在安全、环保与节能方面,要求对入园项目必须具备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同时必须保证入园项目在环保、安全、节能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定位,并保证在项目总投资中环保、安全与节能投资占据一定的比例。

8.2 项目统计

8.2.1 重点招引项目及招商对象推荐

8-1为本次规划的部分重点招引项目及招商对象推荐。表8-1所列的企业多为该类产品重点生产企业,但是在实际招商过程中也应不排除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介入该类项目。

8-1  部分重点招引项目及招商对象推荐

序号

项目名称

招商对象

1

裂解汽油制苯乙烯、C9综合利用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扬子石化、湛江石化、茂名石化、广州新华粤、成都晟源石化、鲁华鸿锦等。

2

碳五石油树脂深加工项目

湛江石化、茂名石化、广东新华粤、成都朗盈、鲁华鸿锦、金海晨光等。

3

乙烯焦油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北京特米纳特、济宁科能、辽宁诺科、常州黑玛、成都昱泰等。

4

10万吨/年碳九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扬子石化、湛江石化、茂名石化、广州新华粤、成都宏鼎、鲁华鸿锦等。

5

15万吨/年烷氧基化物项目

陶氏、巴斯夫、宝洁、斯泰潘、佳化化学、西陇化学、浙江皇马、三江化工等

6

重芳烃深加工项目

上海金帝、广东新华粤、浙江能源、新天化工、珠海铭心、深圳前海顺海等

7

碳纳米管制造项目

天奈科技、德方纳米、卡博特、青岛昊鑫等。

8

NMP制造项目

天奈科技、安徽晟捷、山东长信、迈奇化学、重庆中润、滨州裕能、中能实业等。

9

无碱速凝剂及轨道交通专用高性能减水剂西南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江苏奥莱特、苏博特、山西佳维、科之杰等。

10

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生产基地项目

江苏奥莱特、苏博特、山西佳维、科之杰等。

11

聚酯树脂新材料项目

神剑股份、阿科力、永悦科技、化昌化工、黄山正杰等。

12

高端特碳材料研发制造项目

山东益大、山东京阳、山东联化、锦州石化、三菱化学等

13

10万吨/年导电浆料项目

天奈科技、德方纳米、卡博特、青岛昊鑫等。

14

多晶硅切割液项目

奥克股份、键凯科技等

15

聚酰亚胺制造项目

正丹科技、前海顺海、江苏华伦、河南濮阳等

16

页岩油气开采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沈阳化工、中联煤气、中原石油、安东油气、劳恩普斯等。

17

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

项目

九江天赐、贵州宜化、天顺保利等。

18

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中国华能、东方电气、宝丰能源等

19

10万吨/年电池新材料联产4万吨/年乙二醇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

奥克化学、路安化工、华阳新材料、久泰新材料、上海华谊等。

20

智慧仓储物流项目

广东宏川、江苏飞力达、畅联股份、中百集团、厦门象屿等

8.2.2 公用工程及三废统计

依据表8-1所列重点招引项目的公用工程及三废排放情况进行估算,若石化园区规划范围内全部完成项目布局,则石化园区公用工程及三废排放情况统计见表8-2

 

8-2  石化产业园部分规划项目公用工程及三废统计

项目

单位

数量

新鲜水

/

400

kWh/

228000

废气

-

-

废水

/

120

固废

/

10

从表8-2中可以看出,石化园区规划项目年需用水量约400万吨,电23.7亿千瓦时,废水排放量约120万吨,固废排放量约10万吨,推荐项目较好地控制了三废产生的问题。

8.2  投资及效益分析

8.2.1  投资分析

根据对部分重点招引项目的投资进行测算,石化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全部完成项目布局,则石化园区规划部分项目投资约143亿元,投资强度约670万元/亩,具体见表8-3

 

8-3  石油化学工业园部分规划项目投资与产值统计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投资

产值

1

裂解汽油制苯乙烯、C9综合利用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60000

120000

10000

2

碳五石油树脂深加工项目

65000

100000

8500

3

乙烯焦油及丁辛醇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62900

160000

12000

4

10万吨/年碳九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

30000

50000

5000

5

15万吨/年烷氧基化物项目

50000

90000

7000

6

重芳烃深加工项目

30000

80000

8000

7

碳纳米管制造项目

120000

150000

11000

8

NMP制造项目

60000

120000

8000

9

无碱速凝剂及轨道交通专用高性能减水剂西南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53000

100000

8400

10

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生产基地项目

30000

50000

4000

11

聚酯树脂新材料项目

52000

80000

5600

12

高端特碳材料研发制造项目

118000

160000

12000

13

10万吨/年导电浆料项目

80000

150000

11000

14

多晶硅切割液项目

60000

60000

5000

15

聚酰亚胺制造项目

120000

160000

12000

16

页岩油气开采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60000

80000

5600

17

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

103700

120000

8400

18

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15000

10000

1000

19

10万吨/年电池新材料联产4万吨/年乙二醇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

105000

150000

11000

20

智慧仓储物流项目

160000

250000

20000


合计

1434600

2240000

173500

8.2.2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对石化园区部分重点招引项目的投资与效益测算(具体见表8-3),规划项目达产后产值约220亿元,税收约17亿元。加上已建成投产项目,石化园区规划范围内所有项目达产后产值800亿元,税收120亿元。

9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对上争取、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招引、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推动省级化工园区认定进程及四川石化“减油增化”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推进并行,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切实推进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2)完善要素配套

探索研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健全支持新型材料、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低碳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统筹各类资金安排支持绿色低碳重大项目建设。高效开展园区各项规划的编制及报审工作,同步做好本规划与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切实保障产业承载空间。

3)坚持创新提能

加快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堵点”“痛点,突出解决产业和科技两张皮问题,加速创新成果本地转化。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平台优势,推进关键领域技术攻关,集聚创新资源主动参与国家卡脖子和彭州市产业链卡脖子攻坚,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贡献力量。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工程化与中试、产业化推广等研究,形成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支撑。

4)聚焦开放合作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机遇,建设高效分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局面,构建面向国际的开放型制造业体系。围绕国家赋予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的使命任务,实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行动,主动担当,推进成渝两地规划衔接,在建成成渝氢走廊中贡献力量。

5)高效精准招商

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借助产业链指挥效应,科学编制产业链图谱、精准招商。借势展会活动磁场效应,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借助资金中介雷达效应,积极引进第三方资本,同步参与项目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尽职调查,实现基金招引和股权投资。创新服务招商,不断优化低碳产业园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以专业服务、最低成本吸附企业。

6)强化人才支撑

优化人才环境,建立相应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改善人才环境,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和能力的发挥,维持园区持久发展活力。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

产业发展指引报告

 

  

 

 

 

 

 

 

 

 

    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20225


编制单位: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指导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编制:

  

王俊环

王海霞


仲伟科

杨瑞影

魏志华


  

  

吴为国





审核:

程丽鸿

徐京生






审定:

  





  

一、编制说明

二、编制依据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原则

四、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区概况

(二)产业发展定位

五、项目准入条件

(一)项目安全准入条件

(二)项目审批条件

(三)生产能力要求

(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要求

(五)自动化水平

(六)人才配备

(七)投资额度

六、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一)石油化工

(二)化工新材料

(三)精细及专用化学品

(四)氢能

七、保障措施

(一)开展高效精准招商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三)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六)强化环境保护监管

(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一、编制说明

为推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园区名称为: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石化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成都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以“布局合理化、资源节约化、安全规范化、生产清洁化为指导,全面优化功能区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提升行业整体安全环保水平,因此结合功能区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制定本产业发展指引报告。

 

二、编制依据

《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务院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1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

《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GB/T 39218-202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GB/T 36762-2018),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GB/T 39217-202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第1部分:总纲》(T/CPCIF 0054.1-202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四川省委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2021年),四川省委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2021年),成都市委

《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2019年),成都市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2021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2022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成都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202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彭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修订版)》(2022年),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要求,从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出发和西南市场所需出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石化园区,理顺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产业等四大产业方向,打造“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

(二)发展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石化园区的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全方位跨越,在成都构建千亿级新型材料产业,建设“绿氢之都”“成渝氢走廊”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发展战略中贡献力量。聚力打造成都市新型材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

1)产业规模再上台阶

“十四五”期末,石化园区产值将突破8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规模比重稳步上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 

2链主集聚效应明显

打造石油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集群和涵盖“锂电材料-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集群,基本建成绿氢“研-制---”全产业链引领“火车头”,在助力成都链主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打响绿色低碳产业“成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构建起高水平创新网络体系,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集聚转化,推进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积极引进各“领军”人才,研制孵化能力显著增强,“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材料自主设计研发能力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力争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同类园区前列。

4)产业结构深度优化

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显著,形成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支撑产业格局。依托石化园区产业细分领域,着眼“补前端、强中端、延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推动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碳中和技术创新在产业体系中得到普遍应用,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氢能等主导产业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以绿色氢能、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建成“绿色园区”,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成成都“双碳”经济新高地。

 

(三)发展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

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强化环境法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强化监管原则

严格项目准入,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监管,对存在安全隐患、超标排放和违规排放的企业坚决进行整改甚至停产,建立安全、环保风险防控体系。

 

3.清洁生产原则

鼓励企业采用能耗低、综合利用好、转换率高、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满足清洁生产的需要。

4.资源节约原则

通过采用先进工艺、优化项目流程、选用节能环保装置,降低矿产、水、一次能源的消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综合利用原则

施行产业链招商,推进企业和项目的耦合发展,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推动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废气、废水、废渣的回用,实现能源、原料、产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互利共享,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区概况

石化园区是四川省三大石化基地之一,是四川省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是成都市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是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园区四川石化丰富的化工原料资源为依托,以服务西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同时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引进华能、佳化化学、广东宏川、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等高能级项目32个,建成培育奥克化学、三菱化学、空气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在建、拟建项目24个,其中包括华能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蹇锡高院士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项目,以及多个在谈优质项目。2021年,实现规上产值510.3亿元,税收100.3亿元,亩均产值798万元,亩均税收156.8万元。

 

(二)产业发展定位

以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当前国内外石油化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结合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彭州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深入结合功能区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及招商项目情况,按照绿色园区、智慧园区的整体发展思路,以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备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型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产业质量、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园不断向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功能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氢能产业,优先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定位以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和园区原材料资源为依托为西南地区汽车与航空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四大产业集群提供材料解决方案。预计到2025年,石化园区可实现产800亿元,基本建成“中国有机新材高地”“成都氢谷”和“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材料基地”。

五、项目准入条件

(一)项目安全准入条件

参考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禁限控目录,不得新增未经安全准入条件审批的项目,禁止入园的项目如下:

1)严禁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无关的化工项目;

2)严禁新建、扩建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淘汰类、限制类的化工项目;

3)严禁新建、扩建涉及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有关工艺技术或设备的化工项目;

4)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填补国内空白、采用高新技术、作为自身配套原料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除外);

5)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评估,社会风险值在不可接受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

6)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禁止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

 

(二)项目审批条件

不得新增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发布,第79号修正)进行安全审查未通过的建设项目。

(三)生产能力要求

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的淘汰类生产规模,均作为禁止入园或强制淘汰生产能力。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的限制类生产规模,均作为限制入园类项目的生产能力。

(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要求

1)不得使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同时应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方面强制性标准。

2)不得使用《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的工艺。

3)禁止只引进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包,未配套引进与其相关的安全控制技术;禁止使用拼凑式设置安全设施以及生产工艺安全防控系统。

4)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内转让技术,应进行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比选,说明技术来源、技术先进性和差距、技术转让、以往的安全业绩等情况,选择安全、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禁止选用本质安全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装备落后的工艺技术。

5)用水指标严格执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用水定额》的通知》(川府函〔20218号)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单吨产品消耗新鲜水用量大于行业用水定额的项目进入,用水定额如表1所示。

 

1 用水定额表

行业代码

行业名称

定额代码

名称

定额单位

通用值

先进值

备注

C251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C2511

原(料)油

m3/t

0.56

0.41


C261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C2614

对二甲苯

m3/t

3.3

1.7


精对苯二甲酸

m3/t

9.8

6.8

非海水冷却

C2619

乙炔(气)

m3/t

120

100


乙烯

m3/t

15

12


C265

合成材料制造

C2651

工程塑料

m3/t

50



聚氯乙烯

m3/t

12

6

电石法

m3/t

9.5

8.6

乙烯氧氯化法

醋酸乙烯

m3/t

14

11


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先进值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节水评价;通用值用于现有企业的日常用水管理和节水考核。

 

6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对于拟建、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如表2所示。


2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序号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

重点领域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指标水平

基准水平

参考标准

大类

中类

小类

1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5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251

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2511

炼油

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油/·能量因数

7.5

8.5

GB 30251

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有机化学原料制造(2614

乙烯

石脑烃类

单位产品能耗

千克标准油/

590

640

GB 30250

对二甲苯

单位产品能耗

千克标准油/

380

550

GB 31534

注:1.各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主要参考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和准入值、限定值,根据行业实际、发展预期、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等确定。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等参考相应标准。

2.表中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范围和标杆水平、基准水平,视行业发展和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动态调整。


7)技改项目中采用的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并符合国家、省市及地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消防卫生等有关要求。

 

(五)自动化水平

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应满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规范关于自动化水平建设的要求,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

优先选用自动化水平高的化工工艺技术。新建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精细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经评估工艺条件满足微反应、管式、环流等连续化技术要求的,优先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涉及硝化、氯化、氮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场所人数。

(六)人才配备

不得新增主要负责人和主管生产、设备、技术、安全的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化学、化工、安全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化工类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两重点一重大”项目。不得新增操作人员不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或化工类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水平的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不得新增操作人员不具备化工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涉及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

 

(七)投资额度

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关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征求意见稿,2021年),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等3项规范性指标按国家自然资源部确定控制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税收等3项为推荐性指标,需符合《成都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应采用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缩短工艺流程,鼓励建设多层工业厂房,鼓励企业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六、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一)石油化工

推动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达产满产,支持四川石化“减油增化”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完善环氧乙烷、碳四、碳五、碳八、碳九、丁辛醇副产物、乙烯焦油、催化油浆等产业链。

(二)化工新材料

根据当前全球石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延伸和完善功能区现有产业链,优先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根据原料供给及市场需求,石化园区重点发展:ABS材料、PC/ABS材料、PP材料、PA材料、PC材料、PI材料、PEEK材料、PPES(杂萘联苯共聚醚砜)、PPEK(杂萘联苯共聚醚酮)、PPESK(杂萘联苯共聚醚砜酮)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以及动力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三元正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硅碳负极材料。作为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产业,提供高端汽车零部件以及高性能锂电池辅料,同时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产出并转化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以“卡脖子”材料为重点的进口替代、产业链中关键技术和材料、新能源等三类产业,实现石油天然气化工、绿色低碳、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材料工程等领域创新型项目产业化,具备落地条件的项目优先在当地转化。

(三)精细及专用化学品

根据功能区现有原料供应量、国内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发展精细及专用化学品,包括耐高温、超低温、医用、导电、导热、导磁等胶粘剂、湿电子化学品、部分原料药及中间体、油气田开发助剂、润滑油、减水剂、速凝剂、高端表面活性剂、化学试剂、医药溶剂、功能性涂料、高芳溶剂、增塑剂、抗氧剂、粉末涂料、导电剂、分散剂(溶剂)、粘结剂(PVDF等)、补锂剂、分散剂等。

(四)氢能

功能区乃至川渝地区氢能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石化园区重点发展氢源制备,建设高纯氢项目,同时向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产业领域探索和拓展。在氢源制备方面,优先发展水电解制氢,辅助发展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尾气制氢+CCUS,积极探索发展光生物化学制氢、太阳能直接制氢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制氢,配套发展制氢所需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制氢关键材料。在氢气储运方面,可重点发展涉化的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AC)、石墨纳米纤维(GNF)碳纳米管(CNT)等产品。

在氢燃料电池方面,可重点发展质子交换膜(PEM)、催化剂、气体扩散层(GDL)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七、保障措施

(一)开展高效精准招商

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借助产业链“指挥效应”,科学编制产业链图谱、精准招商。借势展会活动“磁场效应”,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借助资金中介“雷达效应”,积极引进第三方资本,同步参与项目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尽职调查,实现基金招引和股权投资。创新“服务招商”,不断优化低碳产业园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以专业服务、最低成本吸附企业。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堵点”“痛点”,突出解决产业和科技“两张皮”问题,加速创新成果本地转化。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平台优势,推进关键领域技术攻关,集聚创新资源主动参与国家“卡脖子”和彭州市产业链“卡脖子”攻坚,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贡献力量。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工程化与中试、产业化推广等研究,形成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支撑。

 

(三)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严格危险化学品项目安全准入门槛,严把高风险项目审核关。利用行政审批手段,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建设,相关行政许可证照新领、换发、延期、注销和企业化工装置拆除等关键环节,依法从紧从严实施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审批。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实施发改、经信、行政审批、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卫健、属地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制度。

 

(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1)积极推进安全管理、危险源监控、人流物流管控、应急救援和社会化服务管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建立功能区安全监控中心,实现危险化学品企业线上监控预警和线下执法检查的高效联动。

2)完善功能区水、电、汽、污水处理、公用管廊、应急救援设施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公用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的专业化共建共享。

3)危险化学品企业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应根据风险分析结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具备温度、压力、液位等自动调节、报警、超限联锁紧急切断、紧急停车功能。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要在保护层分析(LOPA)的基础上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

4)功能区内企业要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对标贯标活动,建设智能工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过程动态优化,全面提升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1.加强功能区整体安全防控

定期进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对功能区内危险物质实行总量控制,降低功能区的总体风险。实施电子封闭化管理,避免无关人流车流进入功能区,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后果。

 

2.严格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履行作业审批手续,加强对特殊作业的全过程安全管控。严格承包商资格审查,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估,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实行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特殊作业和承包商作业推行第三方服务机构把关的专业化服务。

 

3.标准化管理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严格标准化考评,提升标准化考评质量,强化标准化“回头看”,建立标准化达标企业摘牌淘汰机制,加强监管、执法、许可联动,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六)强化环境保护监管

1.坚持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为核心,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完善环境保护设施,系统管控污染源头,防范环境风险,推进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副产、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率及环境安全性。

 

2.强化“三废”处理处置与排放监管

严格废水处理与排放,推进化工企业生产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化废气排放控制,对废气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工艺等治理档案和排放清单。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危险废物按其性质和特点分类收集、包装、贮存、转移、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功能区消防废水应急收集、处置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公用工程应当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鼓励企业自建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厂内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的转移和处置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超期贮存严重且无安全处置途径的企业,实施限产、停产、关停。

 

3.强化排污实时监控

企业应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安装或使用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和技术规范,保障数据合法有效,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妥善保存原始记录,建立准确完整的环境管理台账,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应与环境保护部门联网。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生态功能区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原则,通过有效的集成手段,将功能区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进行合理匹配,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各企业应当将厂区内涉及的化学品品种、特性、分布和应急处置方法等基础信息向所在地公安消防、安监、环保等部门备案。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要按规定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装备设施,鼓励和推动各企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应当建立企业专职消防队(站)的企业,要按规定建设队(站)、配备相应救援人员和装备设施。优化、整合功能区内各企业专业人才、救援装备、灭火制剂等资源配置,建立消防安全区域联防联勤组织,定期开展安全互查、互宣、互援活动。

3.完善事故应急响应系统

编制功能区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及专项预案,并与成都市应急救援预案相协调。保障公共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功能区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守。建成功能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功能区及区内企业应急疏散引导标识设置,确保疏散人员在事故状态下能尽快通过疏散通道到达疏散场地。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

“禁限控”目录

 

 

 

 

 

 

 

 

 

 

 

 

    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20225


编制单位: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

指导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编制:

  

王俊环

王海霞


仲伟科

杨瑞影

魏志华


  

  

吴为国





审核:

程丽鸿

徐京生






审定:

  




目录

一、编制说明

二、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

(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生态环境部等

(三)标准规范

(四)四川省及成都市

三、总则

(一)责任体系

(二)主体责任

(三)规划要求

(四)本质安全

(五)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六)应急管理

(七)环境保护

(八)能耗控制

(九)使用环节

(十)运输环节

(十一)定置管理

(十二)责任保险

四、总体要求

(一)区域情况

(二)产业类别

(三)产业目录

(四)生产能力要求

(五)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要求

(六)自动化水平

(七)人才配备

(八)投资额度

五、产业发展禁限控要求

(一)禁止发展的产业

(二)限制发展的产业

六、危险化学品禁限控要求

(一)禁止类

(二)限制和控制类

七、工艺及设备(装置)禁止要求

(一)禁止的工艺

(二)禁止的设备(装置)

八、附则

附件1 禁止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附件2 限制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附件3 控制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一、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规范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园区名称为: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石化园区”)发展,加强功能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功能区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功能区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制定《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禁限控”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二、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

《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2016年)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18年修订)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2019年)

《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

《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年)

 

(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生态环境部等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09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二批,2012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三批,201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第一批)》(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第一批,2015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5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四批,2016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第二批,2017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7年),国家生态环境部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年版),国家公安部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2019年)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2019年),国家应急管理部

《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一批,2020年),国家应急管理部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分类整治目录》(2020年),国家应急管理部

《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2020年),国家生态环境部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修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

《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部

《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一批,202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2022年),应急管理部

(三)标准规范

化工园区事故应急设施(池)建设标准》(T/CPCIF 0049-202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标准》(T/CPCIF 0050-202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绿色化工园区评价通则》(T/CPCIF 0051-2020),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HG/T 5906-2021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第一批)》(2021年),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四川省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项目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202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工作方案》(2022年),四川省安全生产委员会

《成都市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都市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2021版)》,成都市应急管理局

《成都市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项目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2021年),成都市政府安办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修订版)》(2022年)

《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绿色低碳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

 

三、总则

(一)责任体系

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形成全力。

 

(二)主体责任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完善设备设施与作业安全管理,履行应急救援和事故报告义务,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三)规划要求

新建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使用量达到规定的数量标准)项目的布局应当符合园区规划。严格执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要求,新建危险化学品企业用地范围内严禁建设职工宿舍。

 

(四)本质安全

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单位应当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应根据其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加速推进现有企业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未经正规设计的在役化工装置必须经安全设计诊断改造。减少高风险岗位和区域的操作人员数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鼓励危险化学品单位使用无毒或者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或者高毒的危险化学品。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研发推广使用无危险性、低危险性的原材料,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配套危险化学品仓储设施,做到作业场所台账、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应急预案等精准、有效。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科学分析、评估、管控安全风险,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并持续改进,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五)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危险化学品单位要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和首次工业化设计的建设项目,应在基础设计阶段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工作。已投产危险化学品单位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运用HAZOP方法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每3年开展一次。

 

(六)应急管理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和落实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或者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并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按照规定报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环境保护

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全环节环境管控工作。新入园项目必须符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满足四川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差异性、落地性要求,坚守自然生态安全底线。禁止新建、扩建无可靠有效污染控制措施、对功能区内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产生明显不良环境和生态影响的项目。不得引进有过重大环保和安全问题的投资主体的相关项目。优先引进三废零排放或者三废治理技术先进的投资项目。

 

(八)能耗控制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能耗管控,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智慧园区建设,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做好入园项目能耗双控,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两高项目入园监管。

(九)使用环节

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文、〔20133号文)的化工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化学品,其使用和储存方式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十)运输环节

运输易燃、易爆以及剧毒危险化学品车辆,应当按照公安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进入功能区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纳入动态监控系统,不得在功能区道路停留,不得进入禁止通行区域。

 

(十一)定置管理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在本单位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在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分别标明本企业、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设置明显标志,标明风险内容、危险程度、安全距离、防控办法、应急措施等内容,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在有重大事故隐患和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标志,标明治理责任、期限及应急措施。

 

(十二)责任保险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积极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保险机构应当对投保单位风险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积累真实有效风控大数据;对投保单位进行风险评级,促使投保单位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及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评审、应急演练策划和实施等指导性服务。

 

四、总体要求

(一)区域情况

石化园区是四川省三大石化基地之一,是四川省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是成都市新型材料和绿色低碳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是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园区四川石化丰富的化工原料资源为依托,以服务西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同时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签约引进华能、佳化化学、广东宏川、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等高能级项目32个,建成培育奥克化学、三菱化学、空气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在建、拟建项目24个,其中包括华能水电解制氢科技创新示范项目、蹇锡高院士年产2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产业化项目,以及多个在谈优质项目。2021年,实现规上产值510.3亿元,税收100.3亿元,亩均产值798万元,亩均税收156.8万元。

(二)产业类别

功能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产业,优先发展以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与精细及专用化学品产业(含锂电关键材料的涉化部分)、氢能产业(涉化部分)。

(三)产业目录

1.石油化工

推动四川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达产满产,支持四川石化“减油增化”技改项目顺利实施。完善环氧乙烷、碳四、碳五、碳八、碳九、丁辛醇副产物、乙烯焦油、催化油浆等产业链。

2.化工新材料

根据当前全球石化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延伸和完善功能区现有产业链,优先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根据原料供给及市场需求,石化园区重点发展:ABS材料、PC/ABS材料、PP材料、PA材料、PC材料、PI材料、PEEK材料、PPES(杂萘联苯共聚醚砜)、PPEK(杂萘联苯共聚醚酮)、PPESK(杂萘联苯共聚醚砜酮)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以及动力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三元正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硅碳负极材料。作为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配套产业,提供高端汽车零部件以及高性能锂电池辅料,同时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产出并转化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以“卡脖子”材料为重点的进口替代、产业链中关键技术和材料、新能源等三类产业,实现石油天然气化工、绿色低碳、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及材料工程等领域创新型项目产业化,具备落地条件的项目优先在当地转化。

3.精细及专用化学品

根据功能区现有原料供应量、国内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发展精细及专用化学品,包括耐高温、超低温、医用、导电、导热、导磁等胶粘剂、湿电子化学品、部分原料药及中间体、油气田开发助剂、润滑油、减水剂、速凝剂、高端表面活性剂、化学试剂、医药溶剂、功能性涂料、高芳溶剂、增塑剂、抗氧剂、粉末涂料、导电剂、分散剂(溶剂)、粘结剂(PVDF等)、补锂剂、分散剂等。

4.氢能

功能区乃至川渝地区氢能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石化园区重点发展氢源制备,建设高纯氢项目,同时向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产业领域探索和拓展。在氢源制备方面,优先发展水电解制氢,辅助发展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尾气制氢+CCUS,积极探索发展光生物化学制氢、太阳能直接制氢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制氢,配套发展制氢所需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制氢关键材料。在氢气储运方面,可重点发展涉化的碳质储氢材料,主要包括活性炭AC)、石墨纳米纤维(GNF)碳纳米管(CNT)等产品。

在氢燃料电池方面,可重点发展质子交换膜(PEM)、催化剂、气体扩散层(GDL)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四)生产能力要求

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的淘汰类生产规模,均作为禁止入园或强制淘汰生产能力。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的限制类生产规模,均作为限制入园类项目的生产能力。

(五)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要求

1.不得使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同时应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方面强制性标准。

2.不得使用《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的工艺。

3.禁止只引进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包,未配套引进与其相关的安全控制技术;禁止使用拼凑式设置安全设施以及生产工艺安全防控系统。

4.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内转让技术,应进行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比选,说明技术来源、技术先进性和差距、技术转让、以往的安全业绩等情况,选择安全、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禁止选用本质安全水平低、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装备落后的工艺技术。

5.用水指标严格执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用水定额》的通知》(川府函〔20218号)文件要求,严格控制企业单吨产品消耗新鲜水用量大于行业用水定额的项目进入,用水定额如表1所示。

 

1 用水定额表

行业代码

行业名称

定额代码

名称

定额单位

通用值

先进值

备注

C251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C2511

原(料)油

m3/t

0.56

0.41


C261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C2614

对二甲苯

m3/t

3.3

1.7


精对苯二甲酸

m3/t

9.8

6.8

非海水冷却

C2619

乙炔(气)

m3/t

120

100


乙烯

m3/t

15

12


C265

合成材料制造

C2651

工程塑料

m3/t

50



聚氯乙烯

m3/t

12

6

电石法

m3/t

9.5

8.6

乙烯氧氯化法

醋酸乙烯

m3/t

14

11


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先进值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节水评价;通用值用于现有企业的日常用水管理和节水考核。

 

6.根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对于拟建、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如表2所示。


2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序号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代码

重点领域

指标名称

指标单位

指标水平

基准水平

参考标准

大类

中类

小类

1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5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251

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2511

炼油

单位能量因数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油/·能量因数

7.5

8.5

GB 30251

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

有机化学原料制造(2614

乙烯

石脑烃类

单位产品能耗

千克标准油/

590

640

GB 30250

对二甲苯

单位产品能耗

千克标准油/

380

550

GB 31534

注:1.各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主要参考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先进值和准入值、限定值,根据行业实际、发展预期、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等确定。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等参考相应标准。

2.表中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范围和标杆水平、基准水平,视行业发展和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动态调整。


7.技改项目中采用的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并符合国家、省市及地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消防卫生等有关要求。

 

(六)自动化水平

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应满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规范关于自动化水平建设的要求,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

优先选用自动化水平高的化工工艺技术。新建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精细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经评估工艺条件满足微反应、管式、环流等连续化技术要求的,优先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涉及硝化、氯化、氮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场所人数。

 

(七)人才配备

不得新增主要负责人和主管生产、设备、技术、安全的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化学、化工、安全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化工类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两重点一重大”项目。不得新增操作人员不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或化工类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水平的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不得新增操作人员不具备化工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涉及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

 

(八)投资额度

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关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征求意见稿,2021年),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等3项规范性指标按国家自然资源部确定控制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税收等3项为推荐性指标,需符合《成都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应采用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缩短工艺流程,鼓励建设多层工业厂房,鼓励企业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五、产业发展禁限控要求

(一)禁止发展的产业

1.严禁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无关的化工项目;

2.严禁新建、扩建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淘汰类的化工项目;

3.严禁新建、扩建涉及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有关工艺技术或设备的化工项目;

4.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填补国内空白、采用高新技术、作为自身配套原料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除外);

5.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评估,社会风险值在不可接受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

6.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禁止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

7.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负面清单禁止的项目。

 

(二)限制发展的产业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21年修改)中限制类项目;

2.严格控制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和硝酸铵、硝酸胍、氯酸铵等爆炸性化学品建设项目;

3.新建煤制烯烃、新建煤制对二甲苯(PX)项目,由省级政府按照国家批准的相关规划核准。新建年产超过100万吨的煤制甲醇项目,由省级政府核准。其余项目禁止建设。

 

六、危险化学品禁限控要求

对项目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根据其敏感性(恶臭)、毒性、危险性等特点分为禁止类和限制、控制类: 

(一)禁止类

涉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物质及极为恶臭、剧毒、高风险物质列入禁止类目录,禁止入园。列入《目录》禁止部分的危险化学品,物质固有危险性大,目前企业发展中不涉及和极少涉及,禁止在功能区内生产、储存(含带储存设施经营)、使用和运输。危险化学品试剂不受《目录》禁止,企业可根据需要储存、使用和运输,但其使用、储存、运输条件应当符合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规定。

确需使用《目录》禁止部分危险化学品的,应向主管部门或属地乡镇(街道)进行信息报送,并符合下列条件:项目属于国家、省、市规定的鼓励类产业,或项目涉及国计民生;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条件评估,并委托具备资质条件的机构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安全评价,明确项目安全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二)限制和控制类

涉及毒性较大、恶臭、安全隐患较大,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影响明显的物质列入限制和控制类目录,限制入园。

除功能区内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以及不提高限制类危险化学品既有产能、储量的隐患治理项目外,限制审批以生产限制类危险化学品为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危险化学品新、改、扩建项目。

生产限制类危险化学品的新建项目应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发布,第79号修正)实施。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严格做到“四区分离”,根据其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须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通信、报警装置。鼓励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结合实际,设置合规的配套危险化学品仓储设施。规模较大、危险性较高的易燃易爆物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单位鼓励成立应急处置技术组,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

使用限制类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若构成重大危险源或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应满足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有关要求,其设计单位原则上应当具备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或相应化工石化医药专业甲级资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有关部门如实填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名称、数量等信息,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储存方式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各单位应当依法对所属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不得进入禁止通行区域,进入功能区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纳入动态监控系统。运输易燃、易爆以及剧毒危险化学品,应当按照公安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

废弃危险化学品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处置等活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七、工艺及设备(装置)禁止要求

(一)禁止的工艺

1.采用氨冷冻盐水的氯气液化工艺;

2.用火直接加热的涂料用树脂生产工艺;

3.常压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

4.常压中和法硝酸铵生产工艺;

5.合成氨半水煤气氨水液相脱硫工艺;

6.合成氨固定层间歇式煤氧化装置;

7.焦油加工工艺中的硫酸分解工艺;

8.合成氨一氧化碳常压变换及全中温变换(高温变换)工艺;

9.硫酸间接法生产仲丁醇;

10.液氯釜式汽化工艺;

11.液氯压料包装工艺;

12.釜式夹套加热液氯气化工艺;

13.国家明令淘汰的其他工艺。

 

(二)禁止的设备(装置)

1.敞开式离心机;

2.多节钟罩的氯乙烯气柜;

3.煤制甲醇装置气体净化工序三元换热器;

4.未设置密闭及自动吸收系统的液氯储存仓库;

5.采用明火高温加热方式生产石油制品的釜式蒸馏装置;

6.开放式(又称敞开式)、内燃式(又称半密闭式或半开放式)电石炉;

7.无火焰监测和熄火保护系统的燃气加热炉、导热油炉;

8.液化烃、液氯、液氨管道使用软管;

9.苯胺铁粉还原工艺设备;

10.液氯钢瓶手动充装设备;

11.三足式离心机;

12.国家明令淘汰的其他设备(装置)。

 

八、附则

(一)《目录》所列危险化学品来源于《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如有修订,《目录》作相应调整。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国家、省、市政策和文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三)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从事实验、检验检测工作应使用国家标准试剂包装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国家标准试剂包装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不在禁止使用范围内。《目录》所称国家标准试剂包装单位应符合《化学试剂包装及标志》(GB 15346-2012)的要求:包装单位根据产品的性质和使用要求,按表3选择适当的包装单位。

 

3 国家标准试剂包装单位要求

类别

液体产品包装单位/mL

固体产品包装单位/g

1

0.10.250.51

0.51

2

51025

5102025

3

50100

50100

4

250500

250500

5

10002500500025000

100025003000500025000

 

(四)《目录》不适用于国防科研工业。


附件1 禁止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序号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序号

品名

别名

CAS

1

40

八氟异丁烯

全氟异丁烯;1,1,3,3,3-五氟-2-(三氟甲基)-1-丙烯

382-21-8

2

43

1,2,4,5,6,7,8,8-八氯-2,3,3a,4,7,7a-六氢-4,7-亚甲基茚

氯丹

57-74-9

3

44

八氯莰烯

毒杀芬

8001-35-2

4

45

八溴联苯


27858-07-7

5

72

苯基氢氧化汞

氢氧化苯汞

100-57-2

6

88

苯胂化二氯

二氯化苯胂;二氯苯胂

696-28-6

7

116

丙二酸铊

丙二酸亚铊

2757-18-8

8

120

丙基胂酸

丙胂酸

107-34-6

9

155

丙烯亚胺

2-甲基氮丙啶;2-甲基乙撑亚胺;丙撑亚胺

75-55-8

10

162

次氯酸钡[含有效氯>22%]


13477-10-6

11

190

碘化亚汞

一碘化汞

15385-57-6

12

191

碘化亚铊

一碘化铊

7790-30-9

13

216

叠氮化钡

叠氮钡

18810-58-7

14

218

叠氮化铅[含水或水加乙醇≥20%]


13424-46-9

15

294

(三氯甲基)碳酸酯

三光气

32315-10-9

16

253

短链氯化石蜡(C10-13

C10-13 氯代烃

85535-84-8

17

258

1-(对氯苯基)-2,8,9-三氧-5--1-硅双环(3,3,3)十二烷

毒鼠硅;氯硅宁;硅灭鼠

29025-67-0

18

272

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

PCDDs


19

273

多氯二苯并呋喃

PCDFs


20

274

多氯联苯

PCBs


21

275

多氯三联苯


61788-33-8

22

276

多溴二苯醚混合物



23

278

蒽醌-1-胂酸

蒽醌-α-胂酸


24

313

二苯基胺氯胂

吩吡嗪化氯;亚当氏气

578-94-9

25

316

二苯基汞

二苯汞

587-85-9

26

339

1,3-二氟丙-2-(Ⅰ)1--3-氟丙-2-(Ⅱ)的混合物

鼠甘伏;甘氟

8065-71-2

27

340

二氟化氧

一氧化二氟

7783-41-7

28

386

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

百草枯

4685-14-7

29

391

O,O-二甲基-O-(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

甲基对硫磷

298-00-0

30

394

O,O-二甲基-O-[1-甲基-2-(甲基氨基甲酰)乙烯基]磷酸酯[含量>0.5%]

久效磷

6923-22-4

31

395

O,O-二甲基-O-[1-甲基-2-2-(二乙基氨基甲酰)乙烯基]磷酸酯

2--3-(二乙氨基)-1-甲基-3-氧代-1-丙烯二甲基磷酸酯;磷胺

13171-21-6

32

528

二氯二氟甲烷

R12

75-71-8

33

529

二氯二氟甲烷和二氟乙烷的共沸物[含二氯二氟甲烷约74%]

R500


34

545

二氯四氟乙烷

R114

76-14-2

35

572

2,6-二噻-1,3,5,7-四氮三环-[3,3,1,1,3,7]癸烷-2,2,6,6-四氧化物

毒鼠强

80-12-6

36

584

4,6-二硝基-2-氨基苯酚锆

苦氨酸锆

63868-82-6

37

606

二硝基甘脲


55510-04-8

38

621

二硝基重氮苯酚[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40%]

重氮二硝基苯酚

1016170

39

630

1,2-二溴乙烷

乙撑二溴;二溴化乙烯

106-93-4

40

633

二亚硝基苯


25550-55-4

41

648

S-[2-(二乙氨基)乙基]-O,O-二乙基硫赶磷酸酯

胺吸磷

78-53-5

42

651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含不挥发、不溶于水的减敏剂≥25%]

二甘醇二硝酸酯

693-21-0

43

659

O,O-二乙基-O-(3--4-甲基香豆素-7-)硫代磷酸酯

蝇毒磷

56-72-4

44

660

O,O-二乙基-O-(4-甲基香豆素基-7)硫代磷酸酯

扑杀磷

299-45-6

45

662

O,O-二乙基-O-(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含量>4%]

对硫磷

56-38-2

46

680

O,O-二乙基-S-叔丁基硫甲基二硫代磷酸酯

特丁硫磷

13071-79-9

47

692

二乙基汞

二乙汞

627-44-1

48

784

氟乙酸钠

氟醋酸钠

62-74-8

49

788

氟乙酰胺


640-19-7

50

792

甘露糖醇六硝酸酯[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40]

六硝基甘露醇

15825-70-4

51

931

核酸汞


12002-19-6

52

986

磺胺苯汞

磺胺汞


53

1079

O-甲基-S-甲基-硫代磷酰胺

甲胺磷

10265-92-6

54

1097

(S)-3-(1-甲基吡咯烷-2-)吡啶

烟碱;尼古丁;1-甲基-2-(3-吡啶基)吡咯烷

54-11-5

55

1106

甲基丙烯酸三硝基乙酯



56

1142

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


31506-32-8

57

1202

甲藻毒素(二盐酸盐)

石房蛤毒素(盐酸盐)

35523-89-8

58

1212

焦硫酸汞


1537199-53-3

59

1213

焦砷酸


13453-15-1

60

1239

雷汞[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20]

二雷酸汞;雷酸汞

628-86-4

61

1248

镰刀菌酮X


23255-69-8

62

1260

磷化钙

二磷化三钙

1305-99-3

63

1264

磷化镁

二磷化三镁

12057-74-8

64

1269

磷化锌


1314-84-7

65

1270

磷酸二乙基汞

谷乐生;谷仁乐生;乌斯普龙汞制剂

2235-25-8

66

1332

六氟-2,3-二氯-2-丁烯

2,3-二氯六氟-2-丁烯

303-04-8

67

1351

(1R,4S,4aS,5R,6R,7S,8S,8aR)-1,2,3,4,10,10-六氯-1,4,4a,5,6,7,8,8a-八氢-6,7-环氧-1,4,5,8-二亚甲基萘[含量2%90%]

狄氏剂

60-57-1

68

1352

(1R,4S,5R,8S)-1,2,3,4,10,10-六氯-1,4,4a,5,6,7,8,8a-八氢-6,7-环氧-1,4,5,8-二亚甲基萘[含量>5%]

异狄氏剂

72-20-8

69

1353

1,2,3,4,10,10-六氯-1,4,4a,5,8,8a-六氢-1,4--5,8-挂二亚甲基萘[含量>10%]

异艾氏剂

465-73-6

70

1354

1,2,3,4,10,10-六氯-1,4,4a,5,8,8a-六氢-1,45,8-,-二甲撑萘[含量>75%]

六氯-六氢-二甲撑萘;艾氏剂

309-00-2

71

1355

(1,4,5,6,7,7-六氯-8,9,10-三降冰片-5--2,3-亚基双亚甲基)亚硫酸酯

1,2,3,4,7,7-六氯双环[2,2,1]庚烯-(2)-双羟甲基-5,6-亚硫酸酯;硫丹

115-29-7

72

1356

六氯苯

六氯代苯;过氯苯;全氯代苯

118-74-1

73

1359

α-六氯环己烷


319-84-6

74

1360

β-六氯环己烷


319-85-7

75

1361

γ-(1,2,4,5/3,6)-六氯环己烷

林丹

58-89-9

76

1362

1,2,3,4,5,6-六氯环己烷

六氯化苯;六六六

608-73-1

77

1364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六硝基芪

20062-22-0

78

1365

六硝基二苯胺

六硝炸药;二苦基胺

131-73-7

79

1366

六硝基二苯胺铵盐

曙黄

2844-92-0

80

1367

六硝基二苯硫

二苦基硫

28930-30-5

81

1368

六溴二苯醚


36483-60-0

82

1369

2,2’,4,4’,5,5’-六溴二苯醚


68631-49-2

83

1370

2,2’,4,4’,5,6’-六溴二苯醚


207122-15-4

84

1371

六溴环十二烷



85

1372

六溴联苯


36355-01-8

86

1397

N-(4--2-甲基苯基)-N´,N´-二甲基甲脒

杀虫脒

6164-98-3

87

1405

1--2-溴丙烷

2--1-氯丙烷

3017-95-6

88

1454

2-氯汞苯酚


1990-3-9

89

1455

4-氯汞苯甲酸

对氯化汞苯甲酸

59-85-8

90

1456

氯化铵汞

白降汞,氯化汞铵

10124-48-8

91

1458

氯化苯汞


100-56-1

92

1468

氯化甲基汞


115-09-3

93

1470

氯化钾汞

氯化汞钾

20582-71-2

94

1471

4-氯化联苯

对氯化联苯;联苯基氯

2051-62-9

95

1496

氯化乙基汞


107-27-7

96

1511

氯甲酸三氯甲酯

双光气

503-38-8

97

1524

N-(4-氯邻甲苯基)-N,N-二甲基甲脒盐酸盐

杀虫脒盐酸盐

19750-95-9

98

1578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叉肼[含水≥30%]



99

1579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四氮烯[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30]

四氮烯;特屈拉辛

109-27-3

100

1589

萘磺汞

双苯汞亚甲基二萘磺酸酯;汞加芬;双萘磺酸苯汞

14235-86-0

101

1626

七溴二苯醚


68928-80-3

102

1627

2,2’,3,3’,4,5’,6’-七溴二苯醚


446255-22-7

103

1628

2,2’,3,4,4’,5’,6-七溴二苯醚


207122-16-5

104

1629

1,4,5,6,7,8,8-七氯-3a,4,7,7a-四氢-4,7-亚甲基茚

七氯

76-44-8

105

1631

铅汞齐



106

1641

羟基甲基汞


1184-57-2

107

1647

N-(2-羟乙基)-N-甲基全氟辛基磺酰胺


24448-09-7

108

1675

氰气

460-19-5

109

1682

氰化汞

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592-04-1

110

1683

氰化汞钾

汞氰化钾;氰化钾汞

591-89-9

111

1712

5-巯基四唑并-1-乙酸



112

1715

全氟辛基磺酸


1763-23-1

113

1716

全氟辛基磺酸铵


29081-56-9

114

1717

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


251099-16-8

115

1718

全氟辛基磺酸二乙醇铵


70225-14-8

116

1719

全氟辛基磺酸钾


2795-39-3

117

1720

全氟辛基磺酸锂


29457-72-5

118

1721

全氟辛基磺酸四乙基铵


56773-42-3

119

1722

全氟辛基磺酰氟


307-35-7

120

1724

全氯五环癸烷

灭蚁灵

2385-85-5

121

1735

乳酸苯汞三乙醇铵


23319-66-6

122

1740

(2,3-二溴丙磷酸酯)磷酸盐


126-72-7

123

1754

三丁基氟化锡


1983-10-4

124

1756

三丁基氯化锡


1461-22-9

125

1760

三丁基锡苯甲酸


4342-36-3

126

1761

三丁基锡环烷酸


85409-17-2

127

1762

三丁基锡亚油酸


24124-25-2

128

1763

三丁基氧化锡


56-35-9

129

1764

三丁锡甲基丙烯酸


2155-70-6

130

1777

三氟化砷

氟化亚砷

7784-35-2

131

1825

1,1,2-三氯-1,2,2-三氟乙烷

R1131,2,2-三氯三氟乙烷

76-13-1

132

1827

1,1,1-三氯-2,2-(4-氯苯基)乙烷

滴滴涕

50-29-3

133

1833

2,4,5-三氯苯氧乙酸

2,4,5-

93-76-5

134

1859

三氯一氟甲烷

R11

75-69-4

135

1870

1,3,5-三硝基苯

均三硝基苯

99-35-4

136

1871

2,4,6-三硝基苯胺

苦基胺

489-98-5

137

1873

2,4,6-三硝基苯酚铵[干的或含水<10%]

苦味酸铵

131-74-8

138

2,4,6-三硝基苯酚铵[含水≥10%]



139

1874

2,4,6-三硝基苯酚钠

苦味酸钠

3324-58-1

140

1876

三硝基苯磺酸


2508-19-2

141

1877

2,4,6-三硝基苯磺酸钠


5400-70-4

142

1878

三硝基苯甲醚

三硝基茴香醚

28653-16-9

143

1879

2,4,6-三硝基苯甲酸

三硝基安息香酸

129-66-8

144

1880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特屈儿

479-45-8

145

1881

三硝基苯乙醚


4732-14-3

146

1882

2,4,6-三硝基二甲苯

2,4,6-三硝基间二甲苯

632-92-8

147

1889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收敛酸

82-71-3

148

1890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铅[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20%]

收敛酸铅

15245-44-0

149

1891

三硝基间甲酚


602-99-3

150

1892

2,4,6-三硝基氯苯

苦基氯

88-88-0

151

1893

三硝基萘


55810-17-8

152

1894

三硝基芴酮


129-79-3

153

1935

砷酸汞

砷酸氢汞

7784-37-4

154

1958

十氯酮

十氯代八氢-亚甲基-环丁异[CD]戊搭烯-2-酮;开蓬

143-50-0

155

1962

十溴联苯


13654-09-6

156

1999

(2-氯乙基)甲胺

氮芥;双(氯乙基)甲胺

51-75-2

157

2002

2,2-(4-氯苯基)-2-羟基乙酸乙酯

4,4'-二氯二苯乙醇酸乙酯; 乙酯杀螨醇

510-15-6

158

2014

水杨酸汞


5970-32-1

159

2022

四氟代肼

四氟肼

10036-47-2

160

2036

四甲基铅


75-74-1

161

2065

N-四氯乙硫基四氢酞酰亚胺

敌菌丹

2425-06-1

162

2077

2,3,4,6-四硝基苯胺


3698-54-2

163

2079

四硝基萘


28995-89-3

164

2080

四硝基萘胺


776-34-1

165

2081

四溴二苯醚


40088-47-9

166

2091

O,O,O',O'-四乙基二硫代焦磷酸酯

治螟磷

3689-24-5

167

2093

四乙基铅

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78-00-2

168

2096

四唑并-1-乙酸

四唑乙酸;四氮杂茂-1-乙酸

21732-17-2

169

2115

碳酰氯

光气

75-44-5

170

2143

五氯苯


608-93-5

171

2144

五氯苯酚

五氯酚

87-86-5

172

2145

五氯苯酚苯基汞



173

2146

五氯苯酚汞



174

2147

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

2,3,4,7,8-PCDF

57117-31-4

175

2158

五溴二苯醚


32534-81-9

176

2204

硝化淀粉


9056-38-6

177

2205

硝化二乙醇胺火药



178

2232

5-硝基苯并三唑

硝基连三氮杂茚

2338-12-7

179

2263

硝基胍

橄苦岩

556-88-7

180

2276

硝基脲


556-89-8

181

2278

硝基三唑酮

NTO

932-64-9

182

2290

硝酸苯汞


55-68-5

183

2302

硝酸甲胺


22113-87-7

184

2312

硝酸脲


124-47-0

185

2320

硝酸羟胺


13465-08-2

186

2344

硝酸重氮苯


619-97-6

187

2359

锌汞齐

锌汞合金


188

2404

溴化亚汞

一溴化汞

10031-18-2

189

2411

溴甲烷

甲基溴

74-83-9

190

2441

亚胺乙汞

埃米

2597-93-5

191

2555

一氯三氟甲烷

R13

75-72-9

192

2539

氧化亚汞

黑降汞

15829-53-5

193

2556

一氯五氟乙烷

R115

76-15-3

194

2581

乙汞硫水杨酸钠盐

硫柳汞钠

54-64-8

195

2586

N-乙基-N-(2-羟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


1691-99-2

196

2587

O-乙基-O-(3-甲基-4-甲硫基)苯基-N-异丙氨基磷酸酯

苯线磷

22224-92-6

197

2593

O-乙基-S-苯基乙基二硫代膦酸酯[含量>6%]

地虫硫膦

944-22-9

198

2605

乙基二氯胂

二氯化乙基胂

598-14-1

199

2615

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


4151-50-2

200

2633

乙酸苯汞


62-38-4

201

2637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

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151-38-2

202

2646

乙酸亚汞


631-60-7

203

2743

油酸汞


1191-80-6

204

2802

2-仲丁基-4,6-二硝基苯基-3-甲基丁-2-烯酸酯

乐杀螨

485-31-4

205

2803

2-仲丁基-4,6-二硝基酚

二硝基仲丁基苯酚;4,6-二硝基-2-仲丁基苯酚;地乐酚

88-85-7

206


OO-二乙基-N-(13-二硫戊环-2-亚基)磷酰胺[含量>15%]

(二乙氧基磷酰亚氨基)-13-二硫戊环;

硫环磷

947-02-4

 


附件2 限制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序号

品名

别名

CAS

危险性类别

1

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

百草枯

4685-14-7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2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

OO-二甲基-S-(23-二氢-5-甲氧基-2-氧代-134-噻二唑-3-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

杀扑磷

950-37-8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3

OO-二甲基-S-(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硫代磷酸酯

氧乐果

1113-02-6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4

23-二氢-22-二甲基苯并呋喃-7--N-甲基氨基甲酸酯

克百威

1563-66-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5

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

甲拌磷

298-02-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6

S-甲基-N-[(甲基氨基甲酰基)-氧基]硫代乙酰胺酸酯

灭多威;O-甲基氨基甲酰酯-2-甲硫基乙醛肟

16752-77-5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7

O-甲基-O-(2-异丙氧基甲酰基苯基)硫代磷酰胺

水胺硫磷

24353-61-5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8

O-甲基-O-[(2-异丙氧基甲酰)苯基]-N-异丙基硫代磷酰胺

甲基异柳磷

99675-03-3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9

O-甲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2-(甲硫基)丙醛肟

涕灭威

116-06-3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10

磷化铝


20859-73-8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11

氯化钡


10361-37-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12

氯酸钠


7775-09-9

氧化性固体,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13

氢氧化钡


17194-00-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14

三氯化磷

氯化磷,

氯化亚磷

7719-12-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15

3-(1234-四氢-1-萘基)-4-羟基香豆素

杀鼠醚

5836-29-3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3

16

五硫化二磷

五硫化磷

1314-80-3

易燃固体,类别1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17

硝酸钡


10022-31-8

氧化性固体,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18

3-[3-(4'-溴联苯-4-)-1234-四氢-1-萘基]-4-羟基香豆素

溴鼠灵

56073-10-0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19

3-[3-(4-溴联苯-4-)-3-羟基-1-苯丙基]-4-羟基香豆素

溴敌隆

28772-56-7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1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20

N-(2-乙基-6-甲基苯基)-N-乙氧基甲基-氯乙酰胺

乙草胺

34256-82-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1

O-乙基-SS-二丙基二硫代磷酸酯

灭线磷

13194-48-4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致敏物,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2

3-(α-乙酰甲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

杀鼠灵

81-81-2

生殖毒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3

23

S-[2-(二乙氨基)乙基]-OO-二乙基硫赶磷酸酯

胺吸磷

78-53-5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1

24

八氟异丁烯

全氟异丁烯;11333-五氟-2-(三氟甲基)-1-丙烯

382-21-8

加压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25

三氯化砷

氯化亚砷

7784-34-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6

氯化氰

氰化氯;氯甲腈

506-77-4

加压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7

氰化氢

无水氢氰酸

74-90-8

易燃液体,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28

亚磷酸三甲酯

三甲氧基磷

121-45-9

易燃液体,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29

亚磷酸三乙酯


122-52-1

易燃液体,类别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B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2

30

一氯化硫

氯化硫

10025-67-9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31

二氯化硫


10545-99-0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32

氯化亚砜

亚硫酰二氯;二氯氧化硫;亚硫酰氯

7719-09-7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33

高氯酸铵

过氯酸铵

7790-98-9

爆炸物,1.1

氧化性固体,类别1

34

氯酸铵


10192-29-7

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

35

246-三硝基苯酚

苦味酸

88-89-1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36

246-三硝基甲苯

梯恩梯;TNT

118-96-7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37

二硝基苯酚[干的或含水<15%]


25550-58-7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38

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含水≥15%]

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减敏的]

黑索金;旋风炸药

121-82-4

爆炸物,1.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39

环四亚甲基四硝胺[含水≥15%]

环四亚甲基四硝胺[减敏的]

奥克托今(HMX)

2691-41-0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40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含蜡≥7%]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含水≥25%或含减敏剂≥15%]

泰安;喷梯尔;P.E.T.N.

78-11-5

爆炸物,1.1

41

硝基胍

橄苦岩

556-88-7

爆炸物,1.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42

135-三硝基苯

均三硝基苯

99-35-4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43

246-三硝基苯酚钠

苦味酸钠

3324-58-1

爆炸物,1.1

44

246-三硝基苯磺酸钠


5400-70-4

爆炸物,1.1

45

246-三硝基苯甲酸

三硝基安息香酸

129-66-8

爆炸物,1.1

46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特屈儿

479-45-8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47

246-三硝基二甲苯

246-三硝基间二甲苯

632-92-8

爆炸物,1.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48

46-二硝基-2-氨基苯酚

苦氨酸;二硝基氨基苯酚

96-91-3

爆炸物,1.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3

49

二硝基间苯二酚


519-44-8

爆炸物,1.1

50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含不挥发、不溶于水的减敏剂≥25%]

二甘醇二硝酸酯

693-21-0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3

51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六硝基芪

20062-22-0

爆炸物,1.1

52

三硝基苯磺酸


2508-19-2

爆炸物,1.1

53

三硝基苯甲醚

三硝基茴香醚

28653-16-9

爆炸物,1.1

54

三硝基苯乙醚


4732-14-3

爆炸物,1.1

55

硝酸羟胺


13465-08-2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56

246-三硝基苯酚铵[干的或含水<10%]

苦味酸铵

131-74-8

爆炸物,1.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皮肤致敏物,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3

57

硝化甘油[按质量含有不低于40%不挥发、不溶于水的减敏剂]

硝化丙三醇;甘油三硝酸酯

55-63-0

爆炸物,1.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58

2346-四硝基苯胺


3698-54-2

爆炸物,1.1

59

246-三硝基苯胺

苦基胺

489-98-5

爆炸物,1.1

60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收敛酸

82-71-3

爆炸物,1.1

61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铅[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20%]

收敛酸铅

15245-44-0

爆炸物,1.1

生殖毒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62

246-三硝基氯苯

苦基氯

88-88-0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63

5-硝基苯并三唑

硝基连三氮杂茚

2338-12-7

爆炸物,1.1

64

叠氮化钡

叠氮钡

18810-58-7

爆炸物,1.1

65

叠氮化铅[含水或水加乙醇≥20%]


13424-46-9

爆炸物,1.1

生殖毒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66

二硝基甘脲


55510-04-8

爆炸物,1.1

67

二硝基重氮苯酚[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40%]

重氮二硝基苯酚

4682-03-5

爆炸物,1.1

68

甘露糖醇六硝酸酯[湿的,按质量含水或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不低于40]

六硝基甘露醇

15825-70-4

爆炸物,1.1

69

六硝基二苯胺

六硝炸药;二苦基胺

131-73-7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70

六硝基二苯胺铵盐

曙黄

2844-92-0

爆炸物,1.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2*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1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71

六硝基二苯硫

二苦基硫

28930-30-5

爆炸物,1.1

72

三硝基间甲酚


602-99-3

爆炸物,1.1

73

三硝基萘


55810-17-8

爆炸物,1.1

74

三硝基芴酮


129-79-3

爆炸物,1.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B

75

四硝基萘


28995-89-3

爆炸物,1.1

76

硝化淀粉


9056-38-6

爆炸物,1.1

77

硝基脲


556-89-8

爆炸物,1.1

78

硝基三唑酮

NTO

932-64-9

爆炸物,1.1

79

硝酸脲


124-47-0

爆炸物,1.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B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80

硝酸重氮苯


619-97-6

爆炸物,1.1

81

超氧化钾


12030-88-5

氧化性固体,类别1

82

过氧化钠

双氧化钠;二氧化钠

1313-60-6

氧化性固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83

高氯酸钡

过氯酸钡

13465-95-7

氧化性固体,类别1

84

氯酸钡


13477-00-4

氧化性固体,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85

超氧化钠


12034-12-7

氧化性固体,类别1

86

过氧化钾


17014-71-0

氧化性固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87

三氟化溴


7787-71-5

氧化性固体,类别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88

氧氯化铬

氯化铬酰;二氯氧化铬;铬酰氯

14977-61-8

氧化性液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

致癌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89

发烟硝酸


52583-42-3

氧化性液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90

异氰酸甲酯

甲基异氰酸酯

624-83-9

易燃液体,类别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呼吸道致敏物,类别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91

硝酸胍

硝酸亚氨脲

506-93-4

氧化性固体,类别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A

 

 

 

 

 

 

 

 

 

附件3 控制类危险化学品目录

序号

品名

别名

CAS

危险性类别

特别控制措施

1

硝酸铵[(钝化)改性硝酸铵除外]


6484-52-2

爆炸物,1.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1.使用具备温湿度监控条件的专用仓库储存。

2.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按照《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 37243)的事故后果法进行评估并满足要求。

3.生产、储存区域人数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9人。

2

硝化纤维素(包括属于易燃固体的硝化纤维素)

硝化棉

9004-70-0

爆炸物,1.1

1.使用专用仓库储存。

2.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按照《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 37243)的事故后果法进行评估并满足要求。

3.硝化装置及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硝化装置区域人数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硝化纤维素储存区域人数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9人。

4.包装内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湿润剂不流失。

3

氯酸钾


3811-04-9

氧化性固体,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2

1.使用专用仓库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2.仓库(仓间)温度不得超过30℃,相对湿度不得超过80%

4

高氯酸钾

过氯酸钾

7778-74-7

氧化性固体,类别1

使用专用仓库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5

高氯酸钠

过氯酸钠

7601-89-0

氧化性固体,类别1

使用专用仓库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6

三氧化铬[无水]

铬酸酐

1333-82-0

氧化性固体,类别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呼吸道致敏物,类别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B

致癌性,类别1A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使用专用仓库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7

五氟化碘


7783-66-6

氧化性固体,类别1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2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使用专用仓库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8

高氯酸[浓度>50%]

过氯酸

7601-90-3

氧化性液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使用专用储罐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9

过氧化氢溶液[含量≥60%]


7722-84-1

氧化性液体,类别1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1.使用专用储罐或划定特定区域、仓间定点储存。

2.过氧化装置及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过氧化装置区域人数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

10

液氯;氯气

7782-50-5

加压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1.氯库厂房应密闭,必须配置与泄漏报警联锁的事故应急吸收系统。

2.氯化装置及上下游配套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氯化装置区域人数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2人。

11

氯乙烯[稳定的]

乙烯基氯

75-01-4

易燃气体,类别1

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加压气体

致癌性,类别1A

1.气柜的进出口管道应设远程紧急切断阀。

2.气柜钟罩内压力、柜位高度应实现在线连续监测和安全联锁。

3.气柜允许使用容积为全容积的20-75%,雷雨或七级以上大风天气使用容积不应超过全容积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