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平台!  ——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
会员专属,享看即看!
当前位置:

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政策来源: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 | 发布机构: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20-09-30 | 25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  号:双办发〔2020〕28号    

签发单位: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签发时间:2020-09-30    

生效时间:2020-09-30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府有关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办法》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9月30日

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双流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双流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着眼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围绕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经济发展绿色开源,充分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

二、建设目标

以“1+4+2”为总体框架,即1个支撑平台(打造双流智慧“城市大脑”)、4种应用场景(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社会治理、构建民生体系、发展数字经济)、2个基础保障(信息设施、网络安全),围绕“一脑统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惠民、一网强产”目标,建成智慧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智慧空港公园城市先导区。

到2023年,通过3年努力,核心资源集约统筹和优化配置能力极大增强,优先打造出一批亮点突出、示范引领的特色项目,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引导产业和高效协同的城市治理体系。

到2025年,经过5年奋斗,全域智慧空港公园城市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基本建成优商、强产、便民、善治的全市智慧城市先导区,全省产城融合的智慧城市排头兵。

三、主要任务

(一)系统打造智慧“城市大脑”,实现城市发展“一脑统筹”

1.汇聚数据资源。依托区政务云平台,加快数据汇集,整合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不断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加强数据治理,优先建设经济运行、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及社会诉求六大领域主题数据库。面向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提供各类大数据基础组件、基础工具和共性应用,为“城市大脑”实现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和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2.建设支撑平台。完善智慧灯杆、公交、管线等各类物联网设备,建设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实现全区感知资源和信息联动管控。整合部门、园区、小区监控视频,建设全区视频资源融合平台,提供视频资源智能综合检索、数据分析研判、全维度展示,实现公共场所视频资源互联互通、共享使用。将全区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赋能,实现统一的服务发布和接口管理,快速支撑面向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3.建设数字孪生(仿真和模拟)镜像。基于城市空间信息,利用建模技术,构建数据结构相通、数据动态加载、信息索引高效的一体化城市三维信息模型;逐步接入全域全量城市数据,建成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镜像,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指挥视图”。

4.完善指挥中心。围绕区智慧治理中心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不断完善数据融合、通信融合和系统融合,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实现资源实时调度,重大项目、重要事件实时动态研判,大力提升城市运行监测、科学决策、指挥调度能力。

(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契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群众使用频率高的办理事项,以数据驱动高速推进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实现从以政府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全面深化主题式办理“一件事”,推动政务流程再造。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以“服务无死角、受众全覆盖”为目标确定移动端受惠面,全力打响智慧政务服务双流品牌。

2.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市场精准监管模式,建设市场监管综合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与市场行为“一图可视”。针对行业投诉和重点企业信息等开展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做好事前控制,增强应急联动和安全处置效率。深化事中事后监管协同,推动跨区域案件调查、联合惩戒。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区内企业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3.提升企业公共服务效能。积极发展第三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一站式”“一体化”公共服务。开展企业数据收集填报和产业运行数据监测分析工作,实现定向扶持、精准招商、产融对接。针对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项目推进和政策兑现等零距离服务。

(三)强化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1.建设智慧空港公园城市。运用城市信息模型(CIM)等信息技术引领“一港三心四组团”智慧空港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强调应用场景,通过大数据整合人文、商业、产业、生态等资源,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的城市。着眼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和分析评估预警体系,加强对大气、水域、土壤等全域全门类生态环境要素实时监测,实现生态环境共治和生态信息共享,打造优质宜居、宜商、宜业智慧空港公园城市。

2.建设智慧空港警务。高标准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实现感知泛在、研判多维、处置高效,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实施科技强警,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警务中的融合应用,依托社区治理网格化、智能交通、智慧警务人像识别和智慧治理中心,形成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防联控的指挥体系。

3.建设智慧环保。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GIS等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分散的环保信息系统,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环境态势、畅通信息渠道、精准环境治理、辅助科学决策,推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信息化体系。

4.建设智慧国防动员体系。将智慧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军民军地共建共享。

5.完善“市域”治理体系。依托双流区一体化“城市运行指挥视图”,构建“城市+镇(街道)+村(社区)”治理的“市域”治理体系。持续强化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提升网格智能化和协同化水平,形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新格局。将“城市大脑”能力下沉到村(社区),实现社区运行态势实时感知。

(四)全面构建民生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一网惠民”

1.智慧教育。构建泛在智慧化教育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实现教育智慧评价、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

2.智慧医疗。深化拓展医疗卫生智能化管理与应用,实现诊疗各环节一码通用。加快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实现“线上诊疗”。创新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3.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行即时监测和管理能力,优化完善智能交通一体化服务,建设智慧公交电子站和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提高出行效率与资源利用。

(五)助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现“一网强产”

1.建设数字航空经济及适航产业示范区。全面赋能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鼓励航空领域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云平台。加快推动航空产业数字化向更多更广领域渗透,依托空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等载体,聚焦云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领域,建设智慧航空物流,形成“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发展航空金融和航空总部新业态,建成航空企业总部和高端商务产业集群,增强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吸引力,加快推进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建设成型成势。

2.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转化高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优势纵深拓展校院企地合作,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引进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项目,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全力打造产业集聚的新型显示、网络安全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加快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抢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机遇。

3.推动生物产业数字化。提升生物医药研制生产智能化水平,融合推动生物技术与材料技术,在传统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基础上,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重构。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有效激活创新要素、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制高点。

(六)着力夯实信息设施

1.推动应用“新基建”设施。积极探索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在新一轮城市业态变革和城市管理手段提升上的应用。构建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体系,为双流区政企客户提供云计算、大数据资源支持。聚焦视频监控、智慧工厂等重点行业应用领域,试点建设具备周边环境感应能力、近端快速响应能力的边缘计算节点。

2.打造融合泛在的基础网络。建设大容量、灵活调度和智能化的城市光网,推动城区千兆光纤宽带网络普及,打造全国领先的“双千兆城市”;推进主城区及热点区域5G网络覆盖和规模商用示范;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升级,推动IPv6全面部署和规模应用。

3.构建物联感知体系。构建全域覆盖的物联感知体系,面向桥梁建筑、地下管廊、交通设施、公共空间、旅游景区、河道等重点部位部署感知设施,完善城市感知“神经网络”。开展非接触式智能识别,支撑城市运行和疫情防控、应急抢险、安全生产等突发应急事件。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推广地下管线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推进智能井盖、智能消防栓、智能垃圾桶等新型智能化设施部署。

(七)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1.筑牢网络安全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夯实区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应用等安全基础,建立科学完善、等级保护合理有效的网络安全体系。

2.加大网络安全保护力度。加快数据资源安全管理,建立严密的数据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数据加密、脱敏、封锁等安全技术手段的应用,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

3.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全面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探索运用动态防御、量子通信等新技术,使重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中心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安全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规划引导。成立双流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部门协同、分工负责、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消存量、统增量”原则,优化提升存量项目,统一实施增量项目,统筹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及各领域规划编制,梳理一批智慧城市建设先导项目,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政企合作、风险共担机制。按照集约节约原则,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保障。

(三)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积极运用省市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成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我区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体系。在区块链、人工智能、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制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高质量的智慧城市复合型人才资源库,为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四)纳入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评估。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督查考核范围,制定《成都市双流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考评管理办法》,积极引入第三方市场化专业团队,对标先进城市前沿水平,开展各行业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和考核,加大督查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