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四川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8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章来源: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时间: 2025-10-17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各区(市)县农业农村局(行政主管部门):

现将《关于贯彻落实〈四川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8年)〉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四川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8年)》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10月17日



附件


关于贯彻落实《四川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8年)》的实施意见


智慧农业是农业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驱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组织新形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是当今农业提升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的现实所需,也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大契机。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省农业农村厅《四川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5-2028年)》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瞄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树立大食物观,坚持以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合应用,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数据化、设施装备智能化、管理服务数字化、品牌营销网络化、场景建设智慧化,构建全市农业智慧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二)工作目标

2025年,全面启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应用3大行动9项重点任务,积极探索智慧农(牧、渔)场建设模式。到2028年,培育30家以上智慧农(牧、渔)场,创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1个以上,智慧农业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控制、智慧管理等各环节的智慧农业集成应用体系基本建立,数智赋能产业升级、助农增收效益凸显,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打造完善智慧蓉城农业农村城运分中心平台。按照“统分结合、共建共享、主辅联动”原则,在省市数字政府整体构架下推动智慧蓉城农业农村城运分中心平台建设。遵循“统筹设计、分步实施、持续改进、市县共建共用”的策略,积极推动业务系统融合、工作机制耦合、政策实施黏合,完善分中心平台“1+3+N”业务构架,依托1个“智农大脑”对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汇集、分析,实现数据精细化可视化的分级展现、直观对比和动态跟踪,推进N个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拓展、分中心平台扩面提质和功能升级。积极推动生猪生产智慧监管,应用可视化监管设备,结合AI智能分析、物联网传感等关键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生猪规模养殖场“看得见、数得清、可估重、能预警、强监管”,切实提升生猪养殖智慧化管理水平。用活平台数据,与川农码(全农码)建立关联匹配,有效覆盖“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重点区域和规模经营主体,定向推送助农信息、收集需求清单,探索问题需求动态收集机制和协调化解机制,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稳健发展。加强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作物技术指南、农资使用规程等数字化规制,夯实统一规范的大数据底层基础。充分衔接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基座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健全智慧农业数据体征指标清单管理机制,打造市级数据管理服务节点,积极争取部省支持数据回流成都,加强市县镇村和主体的五级数据赋能。

2.构建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统筹用好耕地、林地、园地“三图合一”等现有资源,融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物联网传感等监测数据,开发满足农业农村管理应用需求的农业农村数字底图。聚焦“地在哪里”“谁在种”“种什么”等问题,为每块地建立数字档案,衔接“三调”及后续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建立健全与国土空间管理部门耕地园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共享应用机制,以GIS地图结合地图核查工具的方式,生成全市全量耕地、园地生产地块的底层数据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关联数据,实现对农业生产用地编码、图层和经营信息的线上化管理,汇聚为农业生产用地一张图可视化专题,集成接入智慧蓉城农业农村城运分中心运行。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各类涉农数据上图入库和集成应用,联动开发高标准农田“一图管田”、种植用途管控、农业农村用地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专题应用图层。鼓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各类主体依托用地“一张图”,开发防灾减灾、生产托管、农机精准作业等各类应用。

3.构建农业农村信息益农服务体系。坚持“主体所需、服务所应”,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数据定制、定向推送、点对点推送等数据活化方式,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个性化服务,促进产业化与数字化同频共振、互促共进。充分运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贷通”服务站、数字乡村服务站等场所,整合资源建立面向基层、面向农户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建立智慧农业岗位专家选聘机制,纳入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持续开展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把信息技术产品纳入农技推广范围,搭建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服务。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服务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搭建智慧农业课堂,开展有针对性的智慧农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

(二)实施智慧农业重点领域拓展行动

4.提升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监测水平。加快建立“空、天、地”于一体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探索高分辨率卫星近地遥感、无人机低空监测、智慧化摄像头监测、多光谱对地观测、大模型+AI等多源技术在数智粮油、智慧种植中的应用,增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地整治监督能力。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普查、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有关数据,推动耕地质量等级、多源遥感等数据集成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程动态数字化。提升农业“四情”监测能力,支持拓展土壤成分、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精量监测。实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提高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智慧灌溉新模式,支持蓄水池、山坪塘、提灌站等农业水利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我市农药经营门店“进、销、存”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智能化管理。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使用积分制,提升种子、农药、肥料等重要农资生产经营数字化监管手段。发展农机精准作业,在大中型农机全覆盖加装北斗定位智能终端,开展主要作物无人化作业试点,推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广农机“智慧云仓”等服务模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促进农机共享共用、提升农机服务效率。

5.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能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智慧蓉城农业农村城运分中心平台融合,强化日常巡查、执法检查、监测预警、专项治理的数字化监管效能。探索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进“阳光农安”,实施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监管。建设生产经营主体电子信用体系,开展动态信用评价与分类监管,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6.培育智慧农业园区和智慧农(牧、渔)场。持续实施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园区)建设项目,集成应用适宜的信息技术装备,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的智慧农(牧、渔)场。深化“立园满园”行动,引导区(市)县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支持适应本地资源禀赋的主要作物生长模型定制研发和训练,探索建立贯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控制、智慧管理等各环节的智慧农业集成应用体系,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园区。深化“进解优促”行动,实施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汇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市场主体等多方资源力量,重点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数字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实施智慧农业发展创新应用行动

7.提升智慧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做强做优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吸纳国内外从事先进技术和高科技的人才,推动构建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平台。把智慧农业科技攻关作为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重点,探索实施技术研发“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立足成都、面向全国,积极开展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智慧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卫星遥感赋能、人工智能惠农发展,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分析、卫星遥感等技术在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融合应用。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和智能农机装备领域技术短板弱项,加强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科研创新和应用推广。

8.拓展产业链应用场景。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等生产线一体化改造建设,推广智能分拣、无损检测、精细包装等轻量级、高性能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新模式。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品质管控和售后服务,推广超级码等农特产品数字化赋能技术,引导生产经营者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打造数据驱动的供应链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数字化管理,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区菜市场和冷链仓储物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产供销全程数字化管理。发挥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县建设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

9.提升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应用水平。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建设,以粮食生产监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防灾减灾、农机精准作业等方面为重点,挖掘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提高辅助决策支撑能力。健全数据来源追溯、异议数据排查、权威数据判定等数据协同治理和数据一致性审查机制,加快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基座本地部署,聚力主体维、资源维、产品维开展数据治理专项行动,引入川农码(全农码)技术实现“一码贯通”,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建设农业农村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着力“数据要素×”典型应用,聚力龙泉水蜜桃、金堂羊肚菌、蒲江耙耙柑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探索建立单品种标准溯源中心,推动基础信息、种植溯源、产品信息、监测报告和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一码贯通”和数据开放,助力“成都造”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深化粮油、生猪、蔬菜、水果等重点品种的行业数据汇聚,加强种植面积、养殖规模、产量规模、价格变化等关键环节的数据态势分析,切实发挥指导农业生产的数据价值。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农业农村与数据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谋划实施智慧农业重大项目和工程,统筹中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支持智慧农业能力条件建设与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健全技术、服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各地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赋能、主体投入”模式。

(二)强化集成示范

加强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园区)项目储备和支持,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作用,围绕智慧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实际应用,实现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切实发挥智慧农业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总结交流,及时梳理工作成效,挖掘典型经验与创新模式,编发优秀案例汇编,加强智慧农业专题培训,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促进各方交流学习,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

组建智慧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本行动计划的实施指导。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基础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等涉农人才培训项目,加大智慧农业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育行动,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智慧农业专题培训。


热点资讯
资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