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平台!  ——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
会员专属,享看即看!
当前位置:

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落实《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政策来源: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布机构: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发布时间:2023-06-12 | 355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落实《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各区(市)县政府,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 “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月29日

 

 

 

 

 

 

 

 

 

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3年1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取得成就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医疗卫生

第二节 养老服务

第三节 体育健身

第四节 健康金融

第五节 健康旅游

第六节 关联支撑产业

第五章 营商环境保障

第一节 优化健康服务业市场环境

第二节 推动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

第三节 扩大健康服务业开放合作

第四节 促进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

第五节 强化健康服务业要素支撑

 

 


 

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新兴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既是实施健康成都战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层级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建设总体部署,依据《“健康成都2030”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取得成就

健康服务业加速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健康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制定《促进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出台39条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服务业市场主体加速发展,年均新增市场主体2.41万户,健康服务业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为“健康成都”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优质医疗资源显著增加,现有三级医疗机构91家,较2015年增加39家,除成都东部新区外所有区(市)县均有1家以上三级医疗机构。2020年医疗机构床位数15.37万张、执业(助理)医师7.24万人、注册护士9.3万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34%、44.22%、56.04%。社会办医进入高速发展期,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总诊疗人次数占比分别达32.25%、34.58%,在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多年全省第一。

健康养老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制定实施《成都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成功争取首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成30张床位以上小规模、嵌入式社区养老院224个,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40个,设立养老服务站点3000余个,城乡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深入开展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出台了《成都市安宁疗护服务疾病和对象标准(试行)》《成都市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建设及管理服务能力评估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建立安宁疗护示范中心。医养资源整合成效突出,培育形成医养结合机构108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30332张,医养结合服务人员14615人。全国31个省(区、市)110个监测城市中,养老服务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

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加强配套健身设施建设,遵循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推动构建“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和“赛事、竞训、健身”三类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7平方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自创“天府绿道健康行活动”,推进体育设施、组织、赛事、活动“四进”绿道。强化“体医融合”,实现科学健身常态化门诊服务,年均开具运动处方约10万人次。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增至742万,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2020年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到93%,连续四年上升。2020年“最具运动活力城市”评选,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健康金融新生态加快构建。按照“一区一主业”思路在中心城区布局发展武侯区大健康金融、温江区医养金融等健康金融集聚区,加快推进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建设。设立全国首家国际生物医药保险超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规模达247.5亿元,组建西南首支生物医药细分领域体外诊断产业基金,成立天府中药城彭州全球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引导200多亿元基金参与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2020天府金融指数新兴金融排名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健康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我市在医疗服务资源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比较优势难以体现,健康服务业的价值尚未充分挖掘和拓展。同时,健康服务业中医疗服务一支独大,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实现差异化发展目标,在与毗邻地区尚未实现错位发展和协同合作背景下,健康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与区域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亟需优化和调整。由于健康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统计口径的不确定,也无法测算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有待优化,重点专科分布不平衡,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龙头引领作用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与我市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目标尚不匹配。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随着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基数持续增加,养老服务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层次不高、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场地选址难、用地难问题日益凸显,民办养老机构融资难、回报周期长,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掣肘依然明显。

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公共体育服务的长远目标和路径规划较为模糊,系统性的政策配套尚未完善。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存在投入资金的地区不平衡、项目不平衡等问题。公共体育场馆依然存在着体育场馆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健康金融行业探索有待深化。我市健康金融行业探索起步较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制度等尚未健全,健康金融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仍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缺乏健康金融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健康金融行业盈利点较为单一,大多数停留在行业本身,场景打造仍待探索。

第三节  面临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影响国内健康服务业供需格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征。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国内健康服务需求市场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进入全面融合升级版,区域健康服务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拓展更大市场空间。

国家战略重心转移重塑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加速形成,卫生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市场准入持续放宽,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全球高端卫生医疗、健康科技等资源要素加快向我省集聚,促使我省健康服务业态完善、产业链集聚融合发展优势明显,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支撑力显著增强。

国际都市功能能级提升奠定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成都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突破,推动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稳步迈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各类矛盾风险进入高发易发阶段,有利于推动健康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十四五”成都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健康成都”战略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加快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健康服务业体系,扎实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获得感、认同感,推动健康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全力建设全球知名的健康消费目的地、全球重要的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国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西部医疗康养高地,打造成都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主体责任,发挥政府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市场需求。

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立足健康需求,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统筹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健康服务业均衡发展。

创新引领,聚集发展。主动顺应科技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趋势变化挑战,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健康服务领域数字化赋能及管理流程再造,促进健康服务业聚集发展、特色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更有利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构建形成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健康服务重要战略支点。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发挥服务川渝、辐射西部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融合互促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健康服务需求。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产业,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消费意愿日益增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产业聚集集群发展。健康服务业布局更加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健康服务业生态圈基本形成。到2025年,培育一批健康服务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建成3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亿级产业功能区。

融合创新实现新提升。优质社会办医扩容发展,健康服务业多元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健康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引领示范功能的健康服务业创新融合新典范。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健康服务业开放平台建设更具成效,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健康服务业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水平全面接轨,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医疗旅游体系和跨境健康服务体系。

专栏1  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指标属性

人均预期寿命

81.52

≥82.42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7.34

8.30

预期性

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

1.93

2.16

预期性

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60

2.90

预期性

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

0.78

0.98

预期性

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

0.52

0.78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3.46

4.48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

4.44

5.81

约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

0.45

0.54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3.38

≥4.00

约束性

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

%

85

95

预期性

具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占比

%

19

30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

2.64

4.74

预期性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

35

60

约束性

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1

约束性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2

预期性

接待游客总人次

亿人次

2

3.5

预期性

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9

16

预期性

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

70

70

预期性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坚持“中部发力、两翼支撑、四向拓展”的发展格局,围绕“三个做优做强”,结合各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着力构建“一圈、两带、多点”的健康服务业总体布局。

一圈:即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包括成都未来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华西医美健康城、成都医学城及天府中药城。紧紧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医药研发中心、全国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球知名的健康消费目的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优质资源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等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及主城区、自贸试验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服务、医药商贸,加快推动高端医疗健康服务要素集聚,开展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

两带:即环龙门山—邛崃山中医药保健与健康养老国际示范带、龙泉山健康旅游与体育休闲国际示范带。环龙门山—邛崃山中医药保健与健康养老国际示范带包括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支持都江堰国际旅游目的地,发挥道地中药材资源和天然地理优势,突出发展医疗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中医养生保健、辅助生殖等融合产业,促进中医药保健、医养结合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打造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支持西岭冰雪·安仁文博旅游休闲区,打造医疗健康+健身休闲、医疗健康+体育休闲、户外运动等融合产业,实现高端、多样、特色化发展,形成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业新的增长极。围绕“医、药、学、康、养、旅、智”等重点领域,强化两带联动发展,将重要景点、重大康养基地和系列文化、运动等综合体串珠成链,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多点:主要包括天府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新津区、金堂县、蒲江县等,依托现有健康医疗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健康服务业融合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相创新、融合发展的局面,构建对全市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对西部地区健康医疗服务的辐射发展格局。

专栏2“一圈、两带、多点”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一圈”

1、成都未来医学城

东部新区聚焦先进医疗技术、智慧健康、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快建设国际特色示范医疗园区、医疗器械创新基地、主动健康管理未来社区,打造世界级未来医疗技术医教研产创新转化示范区、最具活力医疗健康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国际化高端医疗消费目的地。

2、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高新区、双流区聚焦创业孵化及技术转移、数字诊疗、医疗器核、合成生物学,加快建设天府生物科创园、天府国际医疗中心、天府医械园、天府疫苗谷,打造世界级生命科技创新家园、国际化健康生活魅力新城。

3、华西医美健康城

武侯区聚焦高精医美、医美创新,加快建设华西坝国际医美中心、高新医美创新发展区,打造中国医美之都核心承载区、西部高精医美示范区。

4、成都医学城

温江区聚焦生物医药(药械研发、药械制造)、数字精准诊疗、脑科学及人工智能,加快建设三医创新中心、三医智造中心、数字诊疗产业示范园、三医人工智能产业社区,打造国际健康产业高地、西部创新公园城市。

5、天府中药城

彭州市聚焦中医技术创新传承、中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研发创新,加快建设中医康复疗养中心、全国一流的现代中药研制基地,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

“两带”

1、环龙门山—邛崃山中医药保健与健康养老国际示范带

都江堰市着力打造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邛崃市着力打造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

崇州市着力打造街子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大邑县着力打造西岭冰雪·安仁文博旅游康养集聚区。

2、龙泉山健康旅游与体育休闲国际示范带

龙泉驿区着力打造“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三产联动旅游示范基地

简阳市着力打造鳌山公园中医健康服务集聚区。

“多点”

天府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新津区、金堂县、蒲江县

锦江区着力打造智慧医疗、妇幼健康产业聚集区。

青羊区着力打造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示范区。

金牛区着力打造量力医药健康城。

成华区着力打造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医疗卫生

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形成以国家级、省级医学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市级医院为骨干,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着力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采取派驻、邻村延伸服务、流动巡诊等方式,保障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治疗、实验检验研究、急危重症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层预防控制等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大力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完善诊疗规范和技术指南,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体系,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快建立覆盖主要专业和重点病种的质控指标。健全护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

 

专栏3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项目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学中心、国家级紧急医学基地建设;市级医院建设;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县域内建有胸痛、卒中、创伤救治中心、“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支持优抚医院、退役军人医院、公路医院等其他部门办医疗机构建设;加强中心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建设,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学,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产科学、儿科学,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普通外科学,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病学,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保健医学(老年医学)、肿瘤学,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项目;万名医师支援县医院工程。

医疗质控体系、质量管理建设项目:建立完善覆盖一级诊疗科目的市、县级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实现临床路径管理。

市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成都市中心医院(暂定名)新建项目、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期项目、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救中心和感染科建设项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配套工程、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光华院区建设项目、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金牛(泉水)院区建设项目、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三期建设项目、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三期建设项目。

县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成华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二期项目、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二期工程、金堂县临港新城医院建设项目、淮州新城三级综合医院新建项目、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三六三医院犀浦院区(一期二标段)建设项目、简阳市人民医院完善三甲功能项目、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二期及配套建设项目、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新都区人民医院老院区改造项目、彭州市人民医院金彭西路院区扩建项目、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项目、大邑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邛崃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项目、蒲江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蒲江县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含传染病院区)、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三期(扩建)项目、青白江区第二人民医院(欧洲产业城医院)新建项目、新津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

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金牛区中医医院、青羊区中医医院、大邑县中医医院新建项目,彭州市中医医院新院建设项目,龙泉驿区中医医院、温江区中医医院、邛崃市中医医院、蒲江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双流区中医医院、郫都区中医医院、青白江区中医医院、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二期工程,简阳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建设项目。

民营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四川天府新区万达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四川天府新区泰康西南天府医院项目、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成都高新区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国际医疗中心专科医院载体项目、成都医投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质子重离子)项目、成都骨科医院改扩建工程、成都泰兴医院迁建项目、温江区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项目、都江堰宏惠医院建设项目、五粮液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项目、崇州二医院迁建项目(一期)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全面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完善一体化全过程服务,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加强康危险因素综合监测和评估、干预,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拓展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特色专科医疗技术与服务项目的开发引进,加快儿童、妇产、老年、肿瘤、精神、口腔、康复等专科医院建设,支持医学影像中心、医学实验室、病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医疗机构建设,积极拓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医学美容等服务。有序发展“精准诊疗”服务,支持基因测序、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精准医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

专栏4   特色医疗卫生服务建设重大项目

成都锦欣爱囝医院项目、成都锦欣中医医院扩建项目、锦欣医疗橘米母婴中心项目、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能力提升项目、温江区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项目、上海铭依眼科门诊部项目。

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家庭邻里式、社区嵌入式、职工福利式、托幼一体式、标准规范式等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以奖代补等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和国家、省级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项目,推进区域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建设,支持利用现有社区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国有闲置资产发展社区普惠托育服务,深化“1(示范性托育机构)+N(社区托育点)”模式的托育服务,下沉优质服务资源,促进托育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普惠优先、多元化的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4个,普惠托位占比不低于50%,基本形成“15分钟”托育服务圈。发展智慧托育新业态,培育托育服务、奶粉奶业、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行业知名品牌。

加快“医美之都”建设。全市“三区两城多点”的医美产业空间格局逐步成型,天府新区规划医疗美容产业园、高新区重点建设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和天府国际生物城、武侯区重点打造华西医美健康城,承载医美创新研发及产业化。温江区“成都医学城”聚焦高端医美,承担医美产品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功能,分担医美产品展示交易、检验检测功能,共担医美机构集聚、学术交流、旅游康复功能;东部新区拟依托三岔湖优质的生态本底,在“未来医学城”范围内规划布局医美研发及高端服务产业,打造“医美抗衰小镇”等高端医美项目。探索建立医美经济示范区域,打造以女性美丽经济、医美体验、家庭健康消费为特色的“健康女性示范街区”“医美先行示范区”等,重点发展外科美容、皮肤美容和牙齿美容,积极培育中医美容,推进医疗美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针对女性健康和医美生活的国家级知识平台、人才平台、培训机构产业集群,加快医美人才及项目团队引培。支持直播电商与医美机构品牌建设融合发展,打造“智能医美社区”,培育高品质生活语境下的医美网红经济。支持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健康、医美、时尚店面等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举办成都国际医美产业大会、医美学术大会等重大活动,打造高端化、国际化、可信赖的医疗美容品牌,吸引更多知名医美机构落户成都,提升医疗美容产业影响力。

专栏5    “医美之都”建设重大项目

米兰柏羽医疗美容医院项目、派壹特美容门诊部项目、新希望怡心湖国际医旅中心。

第二节  养老服务

完善养老基本公共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加快建立统一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制度,推动评估结果实现跨部门互认。丰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提高老年人福利补贴标准,逐步将补贴对象拓展为常住老年人口。实施兜底服务机构提能工程,重点为特困老年人、低收入老年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托养、护理服务。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支持政府投资建设和购置、公建配套、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建的养老设施实施公建民营。深入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普惠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

完善养老健康支撑体系。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失能照护、缓和医疗等精细化养老服务领域逐步覆盖。提高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以及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的比例。三级医院推进医养结合“教学实验、科研课题、服务项目、体系建立"等的探索。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支持教投、益民、医投等市属国有民生集团打造一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树立行业标杆。壮大市场化服务主体,鼓励境外投资者在成都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引进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知名养老服务机构,增加中高端养老产品供给。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化体系,探索成德眉资养老服务标准一体化建设,创新推动成德眉资区域养老服务便利共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工程试点建设,支持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建设。鼓励外资进入医养结合服务领域;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及其他非住宅性空闲房屋从事医养结合产业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生保健、森林康养、温泉疗养、民俗体验、自然观光等旅游康养产业。普及推广武术、太极等具有养生保健效果的传统锻炼项目和体育竞赛、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运动休闲康养项目,打造运动康养产业。探索可持续运营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智慧医养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重点开发可穿戴监护设备、康复辅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适老化产品,推动建设老年人健康产品生产研发基地。推动老年医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提高老年病和失能失智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水平。

营造老龄友好社会环境。全面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优化老年宜居生活环境设施,开展适老化改造。积极探索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或参与志愿服务。推广普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建设项目和方法,鼓励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走出家门。逐步完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市级综合老年大学信息服务平台,持续开展老年教育示范点建设。健全老年人权益法律支持体系,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常态化开展老人优先和权益保障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消费、理财、保健、房产等老年人有重大侵权风险的领域开展专项行动。推进老年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尊老社会氛围。

 

专栏6    养老服务重大项目

泰康之家蜀园二期、公平红桥养老服务综合体、涌泉花土养老服务综合体、柳城新华养老服务综合体、永宁养老服务综合体、金马养老服务综合体、天府养老服务综合体、永宁公建民营二期、温江区国寿嘉园康养项目、锦江三圣喜雨养老项目、德圆之家养老院项目、梅林东片区养老院建设项目锦江三圣喜雨养老项目、梅林东片区养老院建设项目、合众人寿养老中心项目。

 

第三节  体育健身

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建设天府奥体公园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构建举办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场馆体系和运营体系,引入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提升场馆智慧化、数字化服务水平。积极引进、承办国内外品牌体育赛事,繁荣体育赛事商业市场。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开发山地、山水、冰雪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依托赛事名城打造,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健康干预、慢病管理以及相关服务,加快构建“医养研”相结合的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服务。发挥龙泉山、龙门山、沱江和龙泉湖、三岔湖等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依托龙泉山森林公园、天府国际机场、城市绿道建设,推动医疗服务、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领域高端、多样、特色化发展,打造龙泉山医疗健康+健身休闲运动融合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健身游”,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户外运动基地,开发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户外运动线路,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聚焦运动康复、运动疗养等领域,大力发展特色康复医疗+体育休闲产业,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体卫融合发展,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科学健身指导等健身服务,整合体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推进体医深度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

专栏7    体育健身服务重大项目

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项目、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品牌赛事引进培育、全民健身活动拓展、青少年体质提升、休闲运动产业发展“五大行动”、体育项目“一校多品”建设、智慧场馆建设、天府绿道。

第四节  健康金融 

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供给。鼓励健康保险产品针对医疗新方法、新药品、新器械提供保障,加快开发与健康服务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高值医疗器械利用等方面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责任险、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综合责任险等保险产品,促进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物和器械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支持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模式发展,支持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依托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等开放载体,鼓励医疗机构与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支持保险业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推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

促进健康金融有序发展。完善健康服务业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健康服务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为企业布局健康服务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鼓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加快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其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支持商业保险资金参与医疗健康创新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健康服务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促进健康服务业对接股权投资市场,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多层次培育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支持成都锦欣康养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推进健康服务企业重组并购,增强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健康旅游

医疗旅游。依托都江堰、彭州、邛崃、大邑、崇州等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的城市,优先发展以温泉养生、中医按摩、SPA 休闲、森林漫步、高尔夫运动等为基础的轻医疗旅游。依托武侯、温江等医疗资源丰富、基础公共设施较好的城市,重点围绕医疗服务、疾病护理、疾病健康管理、康复养生与健康休养等发展高端医疗旅游。加强与世界医疗旅游协会、世界抗衰老医学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的协作力度,积极引进品牌医疗旅游服务机构,拓宽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健康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医疗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医疗旅游经济优势。加强健康旅游推介平台建设,支持举办国际健康旅游博览会和高峰论坛,扩大健康旅游消费市场。加强医疗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健康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中医药健康旅游。积极探索公园城市背景下中医药健康养生“成都模式”。推进全市中医药旅游业转型升级,将中医药融入森林康养、旅游文化、生态本底,推动“中医药+”产业向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在公园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与内涵,增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显示度,创建中医药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示范点位。在青城山、西岭雪山、熊猫谷、芳华桂城、蜀道通衢园等景区、景点培育特色鲜明的优质中医药森林康养、文旅品牌。深化都江堰市“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及彭州市宝山等9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鼓励各区(市)县争创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助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道、旅游景点、公共场所等资源,进一步建设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示范园区、主题公园、文化场馆、体验场所等。

康复疗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生态绿色屏障和都江堰精华灌区,融合治疗、康复与旅游观光,开发日光、水疗、地热、海滨、森林、温泉等特色健康旅游线路,通过气功、针灸、按摩、理疗、矿泉浴、日光浴、森林浴、中草药药疗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康复和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康养内容丰富、休闲度假舒适的复合型康养度假区,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区、湖滨度假区等主题型生态康养旅游区发展,培育康养度假精品和名牌。推进“康养+”多种模式融合发展,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康养特色小镇。

休闲养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特点,打造居住型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养生、调补养生、美食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生态养生以及抗衰老服务和健康养老等一系列休闲养生产品。支持将养生保健体验式服务融入特色商业街、文化圈等主题项目建设,推动与互联网、养老、旅游、体育、餐饮、酒店、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养生保健服务业态创新。大力发展食疗养生业,优先推进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与坚果、中药材等绿色食品重点产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食疗养生重点项目,打造具有承担特色的营养食疗品牌。依托各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医疗康复基地、养生养老基地,培育打造一批中医药食疗养生旅游区、健康保健养生旅游区、养老体验园区。

专栏8   健康旅游重大项目

中医药健康旅游: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都江堰青山药谷乡村中医药文旅科技产业园、均隆街“药市”特色街区

休闲养生: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都江堰心越书院、都江堰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

 

第六节  关联支撑产业

推动医药工业创新发展。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为支撑,加快构建涵盖基础研究、药物发现、药物设计、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生物技术药中国创新中心。支持开发新靶点、新结构、新剂型、新治疗途径的小分子药创新品种,打造国内领先的原创小分子药创新高地。鼓励新药研发创新和使用,加快发展重磅药物、急需稀缺品种研制和高质量仿制,大力推进一致性评价,鼓励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中药新药及中药独家、保护品种,加快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中药研制基地。抢抓疫苗行业重组整合机遇,支持在蓉疫苗企业提升产能规模和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血液制品产业基地及国际抗体药产业转移承载基地。

大力发展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制造。积极发展基因检测、生化检测等体外诊断设备和快检产品,重点发展健康管理、智能康复辅助器具、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新型健康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养老服务等需求,大力发展脑科学及人机交互研究,加强脑机接口、生肌电控、影像诊断、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家庭医疗监测设备等研制,打造全国知名的医疗人工智能聚集区。推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实施康复辅助器具、智慧老龄化技术推广应用工程。鼓励发展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支持发展中药保健品,延伸发展特医食品、健康食品和功能型化妆品,做大做强中药材衍生品产业。

智慧健康技术服务。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工程,完善成都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成都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等功能,积极开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健康监测、延续护理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智慧医疗提升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分析、医疗辅助诊断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智能诊断设备。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完善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机制,聚焦科研创新、药物研发、智能应用等拓展平台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围绕“数据资源-数据元件-数据产品”探索构建数据资产链和数据价值链,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不断释放数据价值,助推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推动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着力打造以“互联网+”、AI、5G等新技术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新产品,培育一批移动医疗服务品牌。

专栏9   智慧健康技术重大项目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云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医药流通服务。完善城乡药品流通功能,鼓励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优化网点布局,构建药品供应能力与药品需求相匹配的均衡有序发展格局。提高城市药品流通服务能力,提升成都国际医药港、成都国际商贸城中药材市场、量力医药健康城等大型医药商贸载体的辐射带动功能,支持中医材及中药饮片线上交易平台打造,促进药品批发、分销、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农村药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跨区域配送、分级接力配送。加强智能化、自动化物流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升级应用,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规范发展,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创新互联网药品经营服务,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药品配送模式,拓宽药品流通渠道。健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医药电商、医药跨境电商、医药供应链金融等跨界融合发展,推动成都深度融入国际医药供应链分工体系。

健康文化及教育培训。推动健康知识全面普及,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专项行动”,运用全媒体、“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通过宣传讲解、舞台剧、音频视频、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多种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活动。大力开展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支持医疗机构通过设置健康科普专栏、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开展健康科普活动,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加快出台健康科普相关政策,做好健康素养提升技术指导与支持,建立完善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科普材料开发与传播、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以及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定期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加快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加大高学历人才教育培训,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4%,人口献血率达到25%,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达到100%。

第五章  营商环境保障

第一节  优化健康服务业市场环境

加快健康市场主体培育。持续优化健康服务业市场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工作流程,完善医疗机构审批工作流程和企业开办协同机制,实现民办医疗健康机构与公立机构同等待遇。加大企业引育力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大型健康服务业企业集团和“单项冠军”企业。采取针对性、阶梯式扶持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一批效益好、技术强、潜力大的健康服务业企业。加大政府对健康服务企业初创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

强化医卫行业综合监管。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局级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多部门联合开展各项医卫行业专项整治,落实打击非法行医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监管合力。推进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三监管”和医废在线监管,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入监管平台,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效,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强化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的管控,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力度。探索医卫行业行政执法容错纠错和免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程序。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并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药品追溯制度,构建监管数据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药品安全信息化系统共建共享。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第三方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机制建设,提高违反伦理规范的成本。

完善健康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完善医疗机构、医师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不良诚信医疗机构黑名单制度,将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和医务人员不良诚信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对于严重违规医疗机构坚决依法从严查处,对严重失信主体依法实施行业终身禁入。建立联合惩戒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加强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支持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建立和完善医疗市场退出机制。推动相关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的制修订,为医疗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第二节  推动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

打造健康服务业创新平台。聚焦口腔医学、精准医学等优势前沿领域,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前沿医学研究学术高地、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临床科研投入力度,建设国家级或区域性临床研究中心或生物医学实验平台。鼓励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探索建立医学科技创新联合体和研发平台。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全国一流的现代中药研发制造基地、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支持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团队融入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基地。

提升健康服务业研发能力。立足我市优势学科和创新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以中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中高端医疗器械、健康穿戴装备等为重点,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采取“揭榜挂帅”“赛马”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生物技术创新链整体效能,强化先进医疗技术发明应用推广。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中药城、成都医学城等为载体,推动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重大项目转化落地,加强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应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医学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市场导向—研企联合—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发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等平台作用,推动创新疗法、药物、技术、诊断试剂在临床的应用实践。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临床诊疗—临床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机制和服务平台。支持医疗机构设立科研成果转化部门,鼓励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产业园区、行业组织等建立产学研医对接平台,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专栏10   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妇幼健康全球创新中心、锦欣博悦干细胞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创新中心(天府中药城)建设、中医药博物馆项目、智慧医疗产业大厦项目、四川中医香疗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彭州市创新中心、国家级或区域性临床研究中心或生物医学实验平台、天府中药城孵化园二期

 

第三节  扩大健康服务业开放合作

强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示范。积极发挥自贸区平台作用,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医疗服务国际合作,积极推动落实研究药品临床试验、细胞临床治疗、外籍医师执业、国际医疗旅游等政策措施。研究在医药领域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瞄准国际领先的研发设备和物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医疗技术、康复技术等,推动健康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协会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产业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探索以共建(产业)合作园、互设分基地、成立联合创投基金、共建高端人才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

促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与合作。立足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和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助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多双边机制体制建设、科学研究、信息分享等领域的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传统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智力引进平台,鼓励医疗卫生骨干赴国(境)外研修学习。创新援外医疗队派遣模式,根据受援国的特点开展精准援助。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与宣传推介,支持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机构。鼓励健康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企业获取国际认证,获得境外上市资质。积极发挥成都中医药优势,鼓励举办面向境外消费者的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培育若干个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服务机构和企业。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发展研发外包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健康服务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构筑面向全球的健康服务贸易促进体系。鼓励发展中医药国际教育服务。

第四节  促进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

推动成德眉资健康服务业同城化发展。强化成都市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和环成都一体化发展,整合优化成都都市圈医疗资源,打造高水平的医疗中心、高水准的医学创新中心、高层次的人才汇集中心。提升成德眉资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共享程度,加快实现都市圈公立医院电子健康卡就诊“一码(卡)通”,推动二级及以上同级医院实现检查检测结果互认,推进成都市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推动都市圈三甲医院与其他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推进成德眉资专家人才库共建共用,加强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互挂互派,支持互派人员参加学术交流,互派专家参与医疗质量检查。主动消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区域准入制度,制定完善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推动区域健康服务业市场一体化发展。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推动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强化卫生健康区域协同,促进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优化配置、良性流动,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共享。深化成渝中医药创新协作,在中医药流派传承、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建立协作机制,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学(专)科、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加强成都中医药大学和重庆中医药学院合作交流。推动成渝两地在生物技术、休闲养生、医养结合、度假养老等领域的协同发展,着力推进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区域共赢发展。构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新机制,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建立区域疾病联防联控、卫生应急协调联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协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采供血协调联动、信息协同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等机制。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范围。扩大医疗卫生交流范围,促进与周边省区、东部地区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加快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加强与周边省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北部湾、台湾地区之间的重大项目合作、重点产业协作配套和市场拓展营销等,以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等为合作载体,承接东部地区高端健康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东部企业到成都发展医药研发、健康养老、健康咨询、健康旅游、体育运动、健身休闲、运动康复等相关产业。

第五节  强化健康服务业要素支撑

夯实健康服务业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扩大养老护理、公共营养、母婴护理、婴幼儿照护、保健按摩、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健身指导等人才供给。充实壮大紧缺人才队伍,开展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引进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设计、健康管理等高层次、创新型紧缺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探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健康服务业科技人才激励,强化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事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支撑。充分利用国际高水平人才,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探索开展健康服务业领域国际职业资格认可试点。

拓展发展投融资渠道。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细分市场及支撑市场,建立多层次健康服务准入机制,降低市场新主体进入的行政壁垒,允许多种主体的有序竞争,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主体多元化发展。支持政府以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融资贴息、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等领域投资、建设和经营,共同打造有序共享、功能合理的健康服务网络。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健康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租赁、连锁化运营等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中医药保健、康复疗养、健康体检与管理、健康旅游与文化等健康服务业。更高质量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境外知名医疗、养老、保健、康复、养生、健康管理等机构,并逐步放开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自经营。

强大健康服务业政策支持。针对不同产业类别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优先保障健康服务业发展用地,重点支持健康服务业新增用地指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健康服务业拓展业务范围、扩大业务规模。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服务价格,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进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并常态化公示。

 



成都市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落实《成都市“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