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征求社会公众对《都江堰市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及建议的公告

政策来源: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 发布机构: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 发布时间:2023-03-17 | 4116 次浏览: | 分享到:

相关群体及个人:
  按照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设确定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等,市综合执法局牵头编制《都江堰市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现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请相关群体及个人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请于30日内将意见建议反馈我局,逾期将不再受理,再次,衷心感谢您对城市综合管理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廖礼慧;
联系电话:15198023604;
邮箱:372993999@qq.com            

 

 都江堰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315(1)


 

都江堰市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

 

 

 

 

 

都江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二)城市管理组织持续优化

(三)城市市容秩序逐步规范

(四)城市环卫建设有序推进

(五)城市环境面貌全面提升

(六)城市智慧管理加快升级

第二节 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第三章 增强城区质感,建设大美之城

第一节 优化灯光美学表达

第二节 加强广告招牌管理

第三节 打造城市精品景观

第四节 推进城区绿化升级

第四章 推进环境治理,建设洁净之城

第一节 持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

第二节 扎实推进城乡垃圾治理

第三节 全面提升固废处置能力

第四节 加快完善环卫设施建设

第五章 规范市容秩序,建设有序之城

第一节 持续提升街区品质

第二节 不断优化道路秩序

第三节 加强整治薄弱环节

第六章 提升数字赋能,建设智慧之城

第一节 完善城市运行监管体系

第二节 加强城市管理数据建设

第三节 搭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第四节 提升信息安全运维规范

第五节 加强智慧应用设施建设

第七章 加强安全保障,建设平安之城

第一节 加强市政设施监管

第二节 提高节会保障能力

第三节 强化安全应急管理

第八章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善治之城

第一节 提升执法规范化

第二节 推进管理标准化

第三节 探索治理社会化

第四节 推动部门协同化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衔接

第二节 强化队伍建设

第三节 强化经费保障

第四节 强化监督考核

名词解释

 

 

 

 

 



都江堰市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五年,是都江堰奋力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的开局五年,也是都江堰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五年。按照成都市委城管委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部署的工作要求,结合《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都江堰综合行政执法局认真落实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创新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遵循,逐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城市管理保障基础,全面提升城市风采面貌,有力推进环卫设施建设管理,稳步提升城市管理队伍素质,持续壮大城市管理参与力量,“柳街经验”成为基层治理实践典范全国推广,城市管理及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一)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城市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深入贯彻成都市精细化城市管理相关文件,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关于违法建设分类处置的实施意见》《都江堰市“成都治水十条”锦江流域机动车清洗站污水乱排整治工作方案》《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审批监管工作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编制《都江堰市店招店牌和户外广告规划》《都江堰市城乡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持久深入推进违建、污水乱排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和红黑名单制度,对“两违”、环卫、市容、市政等进行信用分类管理,加大对城市管理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曝光力度。城市管理具有更强的规范性,违章、违建等现象大幅度降低。

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完善《都江堰城市管理工作手册》《都江堰市背街小巷管理标准》《都江堰市城区及重点旅游通道市场化公厕管理标准》《都江堰市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环卫作业市场化服务质量标准》《都江堰市灯杆道旗广告设置技术规范》《都江堰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等系列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对广告招牌、公厕、环卫等进行技术规范和设置导引,为行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二)城市管理组织持续优化

“大城管”组织界面基本形成。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协调机制,构建“城管局(执法局)总牵头,职能部门行业管理,镇(街)具体实施”的责任分工和长效管理体系,管理和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紧抓机构改革契机,积极适应新时期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整合城市建设、规划执法力量,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住房建设领域和市容秩序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580项行政处罚权和18项行政强制权,机构设置更加科学,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常态化组织管理体系亮点突出。创新实施“街长制”,组建市级、街道、社区“三级街长”组织体系。实施“双街长制”,由331名“责任街长”及83名“民间街长”共同带动商家、群众开展街巷自治,逐渐形成“双街长制”城市综合管理格局。实行常态化“马路办公”,落实班子包片(镇街)、科室包街道、人员包段面的“三包”机制,实施分层管理、分级落实、分片行走。

(三)城市市容秩序逐步规范

城市乱象得到有效缓解。集中开展违规露天烧烤、越门出摊、“尾随兜售”、“牛皮癣”、“两乱”等专项整治。强化校园周边、交通场站、市场周边、重要旅游通道等重点区域的“五大乱象”专项整治,根治市容顽疾。实施精细化管理,设置都江堰市级严管街30条,成都市级严管街2条,建成18个便民利民疏导点;有效减少流动商贩沿街为市的现象,“以人为本”化解民生难点,城区“门前三包”签约率达100%,履约率95%以上。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管理,划定停放区域,强化运营企业监管。

广告招牌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广告招牌审批流程,制定《都江堰市招牌设置审批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广告、招牌设置审批率分别达到100%、97.5%。拆除各类违规广告、招牌1765个,整治超大超亮违规广告招牌161个,成功出让12个大型户外广告特许经营权。治理出入城通道户外广告51处。户外广告规范设置率90%,招牌规范设置率75%,有效改善城市景观。顺利完成“双百佳”招牌评比、“招牌设置示范街道”南街打造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规范治理持续开展。精细管护道桥设施,及时治理城区车行道路面、人行道彩砖、青石板等病害,监督完成道路检查井盖病害治理2376个,完成城区市政道路576条、104座桥梁的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测工作。完善路面硬化、路灯、座椅、草坪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种植行道树、铺设草坪,完善市政功能。

(四)城市环卫建设有序推进

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强化城区市政道路、公共区域常态化清扫清运,突出抓好产业功能区、重要广场、景区景点及周边清扫保洁,全市日均清扫保洁面积832.9万平方米,城区机械化作业率达到78%。实施厕所革命,投入资金5800余万元,新(改)建旅游公厕134座,大幅提升都江堰市公厕服务能力和市民游客便利度。打造特色公厕体系,全市121座环卫公厕实行市场化管理,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公厕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管理,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城市水生态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河渠清淤工作。包括渠道垃圾整治153公里,闸门垃圾整治35处,清掏渠道1055公里,山溪河垃圾整治14公里,完成金马河垃圾整治11.4公里,整治黑臭水体1条。

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力推进日均处理规模1000吨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持续推进向峨生活垃圾填埋场维修维护工程建设,完成滨江压缩站维修维护工程,完成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项目300余座。餐饮单位餐厨垃圾实现规范收运处置,创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体系,引导市民以及游客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商业综合体、机关事业单位等分类覆盖率100%,完成全市城镇居民小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扬尘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超额完成扬尘污染治理“四大工程”,完成裸土覆盖180175平方米、道路硬化650632.9平方米、提挡降土6140米、树池覆盖4495平方米。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制定《都江堰市扬尘整治工作责任考核办法(试行)》,严管工地扬尘及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常态开展联合执法,查出违规运渣车辆422台次,罚款71.3万余元,扬尘治理能力和治理实效全面提高。

(五)城市环境面貌全面提升

城市绿化美化全面升级。完善城区2.5环以内永久性市政公共绿地、市政府确定的城郊重要旅游通道沿线约269万平方米公共绿地的日常管护工作,完成成灌高速出口至迎宾大道退化草坪整治和S106线青城山至大观段绿化整治工作,加强绿植病虫防治和行道树排危等日常管护,建成绿道246公里,人均公园绿草地面积达17.4平方米,成青路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公路”。持续开展“增花添彩”,高质量完成双遗马拉松、啤酒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活动及元旦、春节、清明“放水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城市鲜花氛围营造工作和节点整治提升。全力推进“两拆一增”工作,实施城区65万平方米拆墙透绿、棚改待建设地块和原“城中村”零星闲置地块日常管护。提升城市管理美学运用能力,开展市民集中居住区、商圈、客运中心区域行道树“增绿、靓池、松绑、美冠”行动,完成联盟南路、通锦路、景环路(金融中心侧)、善政路等背街小巷行道树“增量提质”美化工作;进一步美化“熊猫上树”景观,完成迎宾大道和熊猫小巷景观提升工作,打造提升城市绿色文化景观。

城乡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完成全域196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12条背街小巷品质提升项目,打造2条背街小巷示范街巷,提升商业街区环境品质。西街、都江堰大道中段、幸福路、南街、杨柳河街、至臻路6条路获选成都市“最美街道”称号。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完成26个环境薄弱村(社区)百村容貌整治工作;打造1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圣寿社区,全市村庄人居环境洁化美化,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水平得到提升。“四改六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城区4大棚户区改造、10大城中村改造、15个老旧院落改造和9个农贸市场改造,大气雾霾治理、河渠污染治理、交通秩序治理、违法建筑治理、市容市貌治理和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完成马踏飞燕、青城山场镇S106线—崇州交界处、二王庙片区、滨江新区、蒲阳河片区等多个城郊结合部连片整治项目,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深入开展重要旅游通道环境综合整治,天府大道、聚青线、彭青线、怀中路等旅游通道沿线环境品质明显提升。

城市照明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大力提升景观照明品质,实施“光彩提升”工程,推进“一通道、四水系、六街区、多节点”等60多个点位光彩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几纵几横”的城市景观照明体系,城市夜间容貌更加多彩。加强路灯日常巡查维护力度,维修路灯6005柱,处理线路故障267次,更换敷设线缆5542米,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事故处理率达100%,基本与成都市路灯管理要求保持一致。

(六)城市智慧管理加快升级

常态化数字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推行数字城管常态化监管,实施城区网格化管理,实时共享公安天网,通过网格监督员+天网监控的模式,逐步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平台升级改造,整合综治平台、智慧城管、城市道桥监控平台,实现市民与城市管理、执法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互动,受理有效部(事)件254490件,处置249592件,处置率98.06%,提高投诉处置效率。

智慧化保障工作积极推进。积极探索“互联网+重大保障”新机制,按照“线上统一调度、线下快速处置”思路,依托数字化监管中心,组建城市管理工作指挥部,有效串联各镇(街)和市级部门,提升数字城管效能,高质量完成双遗马拉松、清明放水节、啤酒节、双遗马拉松、西部音乐节以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分会场)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工作,确保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重要城市品牌的成功创建。

表1 “十三五”期间都江堰城市管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完成情况

完成值

指标

属性

1

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75%(城区)

完成

78%

约束性

2

餐厨垃圾收集率

≥50%(城区)

完成

50%

预期性

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完成

100%

约束性

4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

≥70%

完成

100%

约束性

5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60%

完成

60%

约束性

6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25%

完成

35%

预期性

7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

100%

完成

100%

约束性

8

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

≥97%

完成

≥98%

约束性

9

城市道路设施完好率

≥95%(城区)

完成

95%

约束性

10

城市道路路面黑化率

≥70%

完成

80%

约束性

11

户外广告规范设置率

≥70%

完成

90%

约束性

12

招牌规范设置率

≥70%(城区)

完成

75%

约束性

13

数字城管结案率

≥95%

完成

≥98%

约束性

14

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率

≥90%

完成

100%

约束性

15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8%

完成

90%

约束性

16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0%

完成

100%

约束性

17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49

完成

32.4

约束性

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15

完成

17.7

约束性

“十三五”时期,都江堰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新时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美好生活期盼和都江堰市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的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从市级横向关系来看,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城市管理职责和事权划分不优,部门之间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和管理盲区。从市、镇(街)纵向关系来看,市综合执法局更多地承担一线具体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从空间布局来看,城区与涉农地区环卫设施布局不平衡,涉农地区垃圾中转房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从设施种类来看,垃圾分类投放后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投入不足,生活垃圾收转运点数量不够。市容景观与城市定位不匹配。从设计上看,特色不够,缺乏展现文化和传承历史的精品,缺乏识别性,同质化问题严重。从品质上看,单个街道绿化树种品类过于繁杂,没有充分凸显景观效果,美学表达不够。智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从运行机制来看,都江堰市各数字中心和智慧平台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不够,智慧平台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机制欠佳。从管理技术来看,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精细化管理技术支撑不足。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从队伍规模来看,综合执法局执法大队在编人员有93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万分之一,占城镇人口总数万分之二,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要求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的标准还有差距。从学历和年龄结构来看,城市管理队伍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21.7%,45岁以下人员占比29.3%,城市管理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学历年龄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从“有没有”逐步上升为“好不好”,进而要求“精不精”。

重要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度联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全面铺开,国内外众多战略交汇,总体上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大使命,构成“十四五”时期都江堰城市管理主基调。以上机遇将显著扩大都江堰市有效投资,推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城市综合管理事项建设赋予新机遇。

新发展理念提供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正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技术手段革新注入新动力。当前,以5G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新技术正逐渐应用到各大城市管理场景中,为城市管理现代化、智慧化转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都江堰城市管理工作应以成都市全面推进智慧城管建设为契机,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以新一轮科技发展为城市管理事业发展提供的平台为基础,持续治理违法建设,适度超前规划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做出贡献。

城市格局调整带来新变化。“十四五”时期,都江堰按照“五大新城”战略安排和建设“西控”区域“三区一地”整体要求,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取得决定性进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新标杆基本形成、基本建成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目标,都江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将达到100万人口以上,城市面积、区划都会产生调整,这些都给都江堰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新的变化。

绿色发展基调提出新要求。根据《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江堰应以绿色为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全面建立,绿色低碳、简约舒适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这些都对城市综合管理提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新要求。

人民美好愿景提出新目标。目前都江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创新力、保障力、执法力、服务力及共治力等方面仍没能适应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城市的有序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发展方向为都江堰城市综合管理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四川省、成都市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不断强化法治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周期管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回应人民对高品质和谐宜居城市生活的强烈向往;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城市运行短板和弱项,切实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重点突破,在事关城市管理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上下功夫,以更大魄力和创新举措推进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全面保障市委“五大新城”战略目标,积极助力都江堰加快建设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优先。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落实惠民便民服务措施,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消除各种“城市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系统施策、综合治理。树立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一盘棋意识,突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管执法、公共服务向薄弱区域、农村地区延伸,整体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实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坚持分级负责、权责统一。突出政府主导,强化分级负责与属地管理,推动工作重点和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明确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边界,合理划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事权,明确城区和涉农镇街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队伍的主体责任,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权力和责任相统一。

坚持法治保障、标本兼治。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城市管理法治体系,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都江堰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突出标本兼治,深化专项整治,推动关口前移,加强日常监管,强化源头治理、前端处理。

坚持数字引领、智慧管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为契机,加强规划保障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加快构建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相适应的城市管理大脑。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城市管理智能化跨越式发展,城市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共同治理体系发挥效能,形成与“五大新城”战略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全面优化,城市内涵形象实现重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在成都市前列。

到2035年,城市管理基本实现智能化,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城市内涵形象充分彰显“绿润天府源,闲雅宜居地”的特质,成为中国生态文旅宜居公园城市精细化管理排头兵,市民居住感和舒适感进入全国前列。

(二)具体目标

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科学系统。城市管理标准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权责更加明晰,执法队伍更加专业,城管执法质效明显增强,层级管理责任更加落实到位。

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化管理平台统筹协调作用显著增强,综合执法指挥服务平台更好发挥作用,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社会共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形成治理合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整构建,社会意愿和诉求得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明显改善。街灯亮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精品景观设计不断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美学价值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风貌持续优化,环卫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垃圾综合治理更加规范,城乡公厕品质显著提升,噪音、油烟得到有效监管,群众生活舒适感明显增强。

 

表2 都江堰城市综合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指标属性

1

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80%(城区)

约束性

2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100%

预期性

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4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

100%

预期性

5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100%

约束性

6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40%

预期性

7

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8

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

≥99%

约束性

9

城市道路路面完好率

≥98%

约束性

10

城市道路路面黑化率

≥100%

约束性

11

户外广告规范管理覆盖率

≥90%

约束性

12

招牌规范管理覆盖率

≥80%(城区)

约束性

13

数字城管结案率

≥98%

约束性

14

网络理政市民群众满意率

≥90%

预期性

15

建筑垃圾综合资源化利用率

≥80%

预期性

16

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市域覆盖率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增强城区质感,建设大美之城

聚焦文化、旅游、生态三大核心要素,重塑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个性,营造赏心悦目、大气和美的城市风貌。

第一节 优化灯光美学表达

完善功能照明。开展城区各级道路路灯补建,推进背街小巷、老旧院落周边增灯补亮,改造提升陈旧照明设施。按道路级别实施阶梯标准照明,根据道路的限速标准及快速路、主干道、支路和居住区道路等不同等级建立健全都江堰道路照明标准。推动低碳绿色照明建设,推广LED光源节能改造。强化城市照明设施日常维护、设施检修、专项维护、故障处理、安全应急、投诉跟踪反馈、智能集中控制等管理,提升运行故障处置率,及时处置路灯照明亮度不够、亮度不均等问题,实现城市道路路灯亮灯率达到99%。

打造景观照明。提升城市夜景,以城市主干道、城区重要旅游通道节点为重点,打造提升有品质的城市夜景,助推夜间经济发展。结合市政主干道、重要节点现状,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夜景名片。实现景观照明从亮化、功能化到美化、艺术化方向发展。营造舒适、优美、安全的灯光环境,提升城市照明美学应用,推出具有城市景观照明的精品点位。

推进智慧照明。实施多功能智慧照明试点,建设城市智慧照明管控平台,在建有5G基站的干道探索智慧照明模式,摸索城市照明节能路径,提高路灯寿命,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营造假日灯光特效。开展智慧灯杆改造,集合交通、气象、环境监测、报警、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制定智慧照明实施工作计划,逐步推进都江堰城区照明智慧化程度,推动多项功能集合于一体的照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广告招牌管理

加强规范化管理。以“美观、协调、规范、安全”为目标,按照“控总量、控乱象、优管理、提形象、简审批”原则,狠抓主要旅游通道、交通要道、绿地广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强广告及招牌的规范管理和品质提升,加强对存量违规违章广告招牌的清理更换。

实施精细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广告招牌设置人(使用人)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业主自查、镇(街)复查、市级抽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合理探索国有资产和公共区域的广告招牌管理市场化路径,通过招标、拍卖等交易方式出让商业性广告设置权,推动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地标式广告打造。

突出特色化设计。以都江堰城市新时代整体形象为定位,以“融景怡情、分区导引、厚植文脉、试点示范”为导向,突出广告招牌的设计特色,建设广告和招牌高品质示范片区、示范街区和特色示范街道。开展高标准高品质招牌示范街道评比活动。

专栏1都江堰市招牌分级管控计划

细分招牌管控分级,按照“极优品质,传承创新”的思路管理一级管控区,按照“精品设置,活力多元”的思路管理二级管控区,按照“高品设置,小巧雅致”的思路管理三级管控区,按照“中品设置、融合协调”的思路管理四级管控区。

第三节 打造城市精品景观

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全力塑造“满城水色半城山”城市风貌,着力营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融入“山、水、道、熊猫”文化元素,将李冰和水利文化、青城山道家文化、熊猫文化和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结合,建设富有都江堰特色的公园城市场景,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空间格局,营造赏心悦目、大气和美的城市风貌。

以绿道为主轴,串联融合景区、城区、精华灌区和产业功能区,构建“骑行+步行”城市慢行系统。布局公园社区、旅游场景、生活场景等城市空间,通过绿道和水网有效串联,通过彩叶林氛围营造、鲜花氛围营造等方式,丰富景观层次,打造绿树掩映、人水相亲的城市。

第四节 推进城区绿化升级

推动金马河、走马河、蒲阳河等沿河绿道建设,构建串联成网的绿道体系。持续丰富公园场景,构建“1个国家公园、10个综合公园和若干小游园、微绿地”的全域公园体系。大力实施城区主要节点绿化景观整治提升,打造独具都江堰特色水景观,全面提升旅游城市水文化景观氛围。结合城市VI识别,全面提升城市家具小品、护栏花箱等配套设施美化应用。根据闲置地块出让计划、使用性质、土地权属,分类制定闲置地块绿化提升方案,促进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完善公共绿地休闲游憩、文化健身等功能。

有序推进城区重要节日鲜花氛围营造。充分利用花墙、花架并搭配景观雕塑,营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立体花卉景观,全力提升景观氛围。持续开展城市道路绿化整治提升,结合绿化带端头整治排危,配合草本植物、花镜打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升我市主干道绿化景观。盘活绿化苗圃资产,提升国有闲置资产有效再利用。启动城市绿化新品种培育使用,试点建立绿化生产基地。

第四章 推进环境治理,建设洁净之城

持续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化、精细化和品质化,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全面优化都江堰生活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推进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助力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城乡振兴共同富裕新城。

第一节 持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

加强城市道路日常清扫维护。全域保洁精细化与重点区域保洁品质化相结合,建立环卫清扫保洁作业规范及评价体系,细化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分类管理标准,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坚持开展道路清洁行动,地毯式清理绿化带、果皮箱、树池周边及道路两侧可视范围积存垃圾杂物。逐步推进重点片区、主要道路和地标节点等区域达到“无垃圾、无污迹、无积灰、见本色”的高品质保洁要求。探索“公共区域物业式管理”和“道路管家”作业模式,统筹公共区域各类市容环卫管护业务,实现“一把扫把扫到底”。

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工地和道路扬尘源头管控。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提高工地扬尘治理标准,督促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过程组织管理,严厉查处打击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强道路扬尘污染防控,加强主要旅游通道与村乡道连接处道路硬化及破损路面修护,避免运输车辆颠簸撒漏和风蚀扬尘。加强裸土覆盖专项检查,重点对土石方作业区、长期闲置土地、临时渣土堆场、主次干道两侧裸土进行整治覆盖。加强协同联动,推进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严格运渣车辆准入,严查违规运渣行为,坚决遏制非法倾倒,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清洁能源应用。

探索新型高效环卫保洁。推行以科技引领的精细保洁、智能保洁、无(扬)尘保洁,提升城区机扫率和冲洗率。逐年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环卫装备水平,按密闭化、环保化的要求,推进环卫作业车辆更新换代,淘汰一批低效、老旧的环卫作业机械装备,强制淘汰黄标车,优先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创新环卫监管方式,建立智能化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实现新型高效环卫保洁。

第二节 扎实推进城乡垃圾治理

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制度。规范各类生活垃圾投放标准,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社区讲座,全面展开生活垃圾分类科普行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执法机制,在教育劝导、责令限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升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自觉性。

 

专栏2 都江堰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普及行动

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严格垃圾分类投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建立各类垃圾专门回收容器和收集点,推广垃圾分类条例和办法,到2025年,都江堰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完善生活垃圾规范收运体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实施“户集、村收、市运、市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根据作业需要,配齐配足各类环卫作业车辆和机械设备,提升城市保洁、道路清扫、垃圾清运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行市场化服务,提升专业化收运水平,实现收运作业车辆更新换代升级。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考核,采取现场调研、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认真核查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专栏3 都江堰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动

推动源头减量分流,积极探索果蔬垃圾、园林垃圾等就地化资源利用;建立分类收运体系,科学配置分类容器和车辆,完善分类设施标识标志,持续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机制;建立分类人员制度,确保各村均配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员和督导员;树立垃圾分类典型村,按照“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选取条件成熟的村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

规范有害垃圾收运暂存工作体系。在全市推行有害垃圾暂存设施达标改造行动,确保实现设施安全防渗、容器台架规范有序、废液废气达标排放。细化有害垃圾类别,规范有害垃圾收运,委托专业化市场主体运营管理暂存设施,实施有害垃圾联单制运输管理,按就近原则委托具备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有害垃圾。

全面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责任,聚焦重点薄弱区域,摸清存量,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因类施策狠抓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重点整治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科学开展监管防控、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第三节 全面提升固废处置能力

提升生活垃圾处置产能。完善分类收集、处置设施建设,优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布局,加快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更新改造。推动静脉家园建设,规划建设涵盖厨余垃圾独立处置、可回收物二次分拣、大件垃圾拆解和园林垃圾就地处置等设施。提速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垃圾压缩站的扩能和新建,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切实推进城市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科学优化布局城乡环卫设施,合理规划建设村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房,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专栏4 都江堰市垃圾处置能力提升计划

滨江压缩站迁移项目:将压缩站迁移至奎光塔街道滨江社区,设计处理能力为日处理不少于600吨生活垃圾,提升都江堰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都江堰市餐厨废弃物智能化收运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在蒲阳街道石碑村,建设一座处理能力为日处理200吨的都江堰市城乡餐厨垃圾统一处置中心。

100座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工程:按照“上加顶、内设桶、地面做防渗”的原则,开展100座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工作,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内、外立面贴瓷砖到顶,建成后具备防渗、防雨和防环境污染等功能。

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加强源头排查,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提高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置能力,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工业固废收集处置,严控新建项目固废源头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建筑垃圾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推动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聚焦渗滤液、臭气、周边环境等问题,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周期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检测、修复成效评价,保障工程常态长效运行。有序推进生态修复目标落实,消除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恢复区域生态功能。

第四节 加快完善环卫设施建设

推动道路环卫设施现代化建设。实施环卫车辆逐年淘汰更新,适当提高隔音屏清洗车、垃圾桶清洗车等实用新车型比例,整车重量8吨及以下的新购环卫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型,确保全市环卫车辆满足精细作业需要,提升排放达标率和全市主次干道机械化率。

推进厕所革命。针对无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老旧公厕,从硬件及配置上精准发力,逐步提档升级,提升公厕品质。探索“以商建厕”模式,扩大公厕功能性服务,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舒心的如厕体验,通过“互联网+公厕”模式,提供资助售货服务、打造智慧公厕,提升公厕管理水平,为市民、游客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体验感,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第五章 规范市容秩序,建设有序之城

坚持分级分类、共治共享,健全审慎包容的市容秩序精细化管理体系,统筹规范市容秩序,打造整洁美观街区,推进道路有序治理,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和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整治,提升网络理政工作质效,助力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

第一节 持续提升街区品质

健全户外经济规范化管理。坚持疏堵结合的市容秩序治理措施,利用城区闲置资源和开敞空间,合理设置便民疏导点。按“一点一方案”的原则,推动特色街区摊点景观化设计,助推街景营造,提升户外经济健康活力。推进分区管理,出台《都江堰市主城区市容秩序三级分区管理办法》,制定标准,按照严格管理区、规范管理区和灵活管理区进行分区管理。

提升背街小巷环境品质。聚焦背街小巷市政设施、车辆停放、清扫保洁、占道经营、立面环境等薄弱环节,持续深入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突出街巷特色建设,着力提升背街小巷整体风采面貌,营造整洁有序的小巷环境。将街长制延伸到背街小巷,形成居民、商家、网格员、物业单位合力共管,实现背街小巷长效保持有序整洁美观。

专栏5 背街小巷环境治理

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逐年选取背街小巷作为每年的重点提升点位,高质量完成3-5条背街小巷品质提升工程,形成一批“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背街小巷精品街区。

第二节 不断优化道路秩序

加大占道经营整治力度。坚持主次干道严禁、特色街区规范有序的原则,对流动摊贩、出店经营等严格执法。重点整治露天烧烤、越门出摊、“尾随兜售”、“牛皮癣”、“两乱”现象,推进校园周边、交通场站、市场周边、重要旅游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占道乱象整治,根治市容顽疾。

推动非机动车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共享单车总量,防止过度投放。科学规划停车区域,合理划分非机动车固定停车场所,加强停车区域统计,配套增设车辆停放点和指示牌。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车辆维保服务制度,加强停放秩序管理。探索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智慧化管理路径,聚焦重点区域,加强单车监管,统筹区域调度,充分发挥智慧平台作用,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第三节 加强整治薄弱环节

加强城郊结合部治理。按照“逐片整治、重点突破、项目推进、全面提升”原则,抓好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各镇街以社区治理为核心,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合理布局绿化空间,保证基本市政设施安全可用。通过路面硬化、绿化提升、路灯安装、公厕改造,城市家具增设、管网改造等工作,着力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

加强违法建设治理。丰富违法建设监管防控和联合制止措施,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快速消除各类在建违法建设,有效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加强与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职能部门的协作,厘清职责,全面摸清违法建设底数,准确掌握基本信息,明确整治重点,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依法依规对违法主体下达相关法律文书,积极引导违法建设责任主体自行拆除。

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执法检查。严格落实餐饮油烟管理办法,对占用城市道路提供餐饮服务、在禁止时段和区域进行露天烧烤等行为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依法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违规行为执法查处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指导力度,解决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不合理、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油烟排放不达标等突出问题。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餐饮油烟防治重大事项。强化行业自律、引导和服务功能,督促规范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

推进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整治。抓好源头防控,督促建设、施工单位加强夜间施工管理,落实企业防噪、降噪和告知义务,因地制宜优化建设运输车辆、工程车辆入城时间,从源头上减少噪声污染。加大管控和执法查处力度,加大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查处力度,实施信用惩戒等措施。

提升网络理政工作质效。聚焦社会关注关切,提升政务公开工作质效,完善网络理政工作机制,切实解决民生诉求,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建立网络理政工作督查通报机制,将网络理政工作办理情况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掌握涉城市管理舆情,探索“及时发现、多方联动、快速处置”的舆情预警及应对机制,排查各类隐患苗头,做好防范化解,确保城管工作平稳有序。

开展道路两侧电力通信设施管护。以快铁站、客运中心、城市主干道、重要旅游通道、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融创文旅城、古城区等旅游核心区及周边为重点,开展电力通信设施整治提升,坚持工程性措施先行和施工一体化原则,拆、改、治、提并举,提升架空管线容貌标准,重点整治路口“飞线”,实现重要道路“飞线”清零。开展城市道路沿线电力通信箱柜彩绘美化提升专项行动,实现城市主干道电力通信箱柜美化全覆盖。

第六章 提升数字赋能,建设智慧之城

以数字赋能城市创新治理为目标,紧密对接都江堰智慧城市大脑建设,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求,全面整合城市管理领域信息资源,一体化打造纵横贯通、区域联动的智慧城管业务应用体系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数治+智治+共治”智慧城管工作模式。

第一节 完善城市运行监管体系

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物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全息映射和有序联动,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城市信息模型结合AI识别技术,推动城市街面秩序、环境卫生、建筑废弃物、广告招牌、井盖等智能终端布放,推动物联感知网、视频监控网建设,全面提升城管街面秩序监控与城市容貌监管水平。运用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管、智能监测等智能感知手段,不断提升巡查与执法的勤务管理水平,实现动态可视化勤务调度管理,全面建立智能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持续加强执法一线人员单兵装备便利化建设,提高城管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加强城市管理数据建设

加快城管数据上网入库,建设集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城市管理业务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加快城市管理数据标准化建设,坚持智能采集、专业采集、部门自查和部门共享“四结合”,形成数据采集标准化运行管理方式,着力提升城市数据更新能力。积极响应城市电子政务一体化改革,充分利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与住房城乡建设、公安、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业务数据互通共享,推进政务、旅游、安全、交通、防灾等智慧治理单元的数据整合共享,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机制。 

第三节 搭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完善“互联网+重大保障”工作机制,以城市管理智慧平台为载体,强化统筹协调功能,突破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瓶颈。推动各平台数据联通、各中心资源共享,依托智慧蓉城及都江堰市城运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提升数字城管效能。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管理”原则,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联动体系,统筹规划,完成成都市、区(县)、乡镇(部门)三级王字型架构。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造精准感知、及时反馈、信息共享、协调高效的“城市大脑”,提升服务和治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水平。

第四节 提升信息安全运维规范

贯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关注城管数据敏感性及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保障智慧城管安全稳定运行;持续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运维服务量大、运维组织散、服务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建立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融合创新、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维体系和城管大数据平台。

第五节 加强智慧应用设施建设

推进智慧照明,使路灯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集智能检测、旅游宣传、天气预报、交通提示、治安监控、无线网络等多功能为一体。强化交通运行、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维护等城市运行数据资源的滚动采集、实时录入、动态分析。探索“三查一体”监测方式,实现卫星遥感普查、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第七章 加强安全保障,建设平安之城

以安全韧性为前提,加强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的运维监管,不断提升功能品质及保障能力,持续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增强市政设施安全性,做好重大节会保障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应急突发事件。

第一节 加强市政设施监管

优化城市道路通行品质。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实施城市道路黑化、人行道整治、拥堵路口“微整治”等提质升级工作,实现美丽街道全覆盖,街道空间环境和景观有温度、有靓度、有高度,切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都市魅力。聚焦重要商圈道路无障碍设施人性化建设和改造。

推进道路桥梁危害治理。推进道路桥梁危害处置、桥体涂装、附属设施完善,推动路面改造升级,综合提升重要节点城市桥梁、道路质量。建立养护管理一体的巡查制度,及时、准确上报道路和桥梁最新情况。加强养护设备投入,定期展开道路、桥梁检测,合理设置减速带,完善路桥质量监督机制,深度挖掘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信息数据,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对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严格打击道路桥梁破坏行为。

加强检查井盖监督管理。建立井盖发现处置联动机制,推广“六防”井盖,持续推进井盖问题整治和改造提升。健全检查井盖监管机制,夯实井盖管理各部门及权属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应急保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持续实施井盖病害治理,完善治理技术标准,强化施工技术培训,逐步更新老旧井盖设施,确保井盖设施安全可靠。

监管占道施工打围。统筹涉及占道挖掘建设工程项目,严格控制占道施工项目数量,避免同一路段反复开挖。推进占道挖掘计划管理,严控占道挖掘审批,落实占道挖掘查处,建成市政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占道挖掘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健全占道施工打围违法违规行为信用惩戒制度,强化信用管理评价“黑名单”结果运用。

第二节 提高节会保障能力

坚持服务保障常态有效、以人文本,根据重大活动特点和城市管理保障等级标准,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细化制定重大活动响应保障的管理指挥体系,实现重大活动城市管理保障机制的常态化,强化线上监督和线下督察工作,做好环卫、舆情等应急保障处置工作,持续开展重大保障、重要接待、重大活动城市景观氛围整治提升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全力做好重大节会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

第三节 强化安全应急管理

树立系统应急观,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变被动应急为主动防控。聚焦城市管理行业领域事故易发环节和部位,强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提升城市运行风险监测和控制能力,加强灾害预防、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及时修复等能力体系建设。强化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立环境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制定突发疫情期间环卫及固废处置基础设施运行预案。制定环卫工人和一线人员的安全防护规范和具体措施,加强环卫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加大专业救援设施设备配置力度,组建环卫、城市道桥、城市照明、检查井盖等专业应急抢险队伍。

第八章 深化改革创新,建设善治之城

推动执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探索治理社会化,形成指挥调度顺畅、管理精细、协调高效的城市综合治理新格局,助力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

第一节 提升执法规范化

持续优化职责配置。推进执法规范化创新改革,按照规范、效率、便民的原则,持续优化内部岗位设置合工作流程。持续推进执法权下放到镇街基层,探索行政执法队机构调整实施路径,优化人员管理和调度机制,保障城市综合管理秩序,逐步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全面落实“三项制度”。做好行政执法公示,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窗口等方式全面准确及时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做好执法全过程记录,严格执法人员工作规范,执法过程佩戴执法记录仪,记录行政执法全过程,切实做好纸质文书材料跟踪记录留档。做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先行审核,在重大案件作出决定之前,对其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核,对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使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决定是否合法进行集体讨论,提升案件办理质量。

完善事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事后评估机制,以周为周期对各类违法的行政执法案件进行科学分类,开展执法总结分析;以月为单位对行政执法案件进行针对性反馈评价,开展事后评估及优化。

专栏6 案卷质量评查检查活动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每年开展两次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活动,总评查率不低于当年办结案卷总数的5%。各城管综合执法中队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行政处罚案卷自查工作。

第二节 推进管理标准化

健全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以成都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的标准为参考,结合都江堰市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梳理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立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规范的更新和维护,注重行业之间标准规范的有机衔接,推动建立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

深化城市管理责任分工体系。强化专业管理,强化市综合执法局作为城市综合管理主管部门定位,履行城市管理领域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检查工作职责。明确属地责任,明确镇街的辖区内管理责任。按照“明晰职责、重心下移、属地为主”原则,进一步明确市级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街道和镇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职能职责,划定工作界面。逐步建立“综合执法局总牵头,职能部门管理,镇街具体实施”的责任分工和长效管理体系。

创新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依托数字化的平台,通过网格化指挥中心,建立统一指挥的城市管理运行平台,落实责任,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工作网格化责任制,落实属地原则,依托社区管理,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第三节 探索治理社会化

探索多领域市场化改革。研究制订城市管理多领域市场化改革方案,在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绿化景观、垃圾治理等领域精准施策,加快市场化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城市治理,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城市管理服务供应体系。对作业模式确定、运行经费核定、招投标工作把关定向,建立规范的考核奖惩体系,健全各项管理运行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管养分离的思路,将社会能够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完全分离,选择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管养维护工作,逐步有序将市政设施养护、城区停车收费、数字城管数据采集及平台运行和市容秩序管理等工作推向市场,继续开展城市管理物业化服务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市容管理水平,形成统一管理、市场服务、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鼓励民众参与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市民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爱护环境、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共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城管义工、城管志愿者服务及群众性治安防范队伍,开展多种形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度;在继续发挥聘请特约监督员作用的基础上,扩大监督员中出租车司机、外卖送餐员及快递员的比例,激发市民自觉参与社区治理潜力和活力;拓宽市民参与监督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建立起立体电子监控和社会举报网络,鼓励群众和企业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向政府反映诉求、咨询求助、提出建议;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认真研究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公众反馈。

第四节 推动部门协同化

完善“规建管”衔接机制。明确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三方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责划分,在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审议等方面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为基础,建立“规建管”一体化机制,强化城市管理工作顶层设计、事前规范、过程监管,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高效务实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做到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整体推进,协调解决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络,建立长效共享的信息分享制度,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加强部门连联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机衔接,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建设。积极推行相对集中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探索建立信用联合惩戒备忘录和跨部门合作。打破原有框架,整合执法主体,按照减少层级、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城市管理执法职责和执法队伍,推动同其他职能部门间更好实现信息互通、执法联动、协作配合,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协作机制。

探索“两法衔接”工作机制。探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建立与公安、法院等机构工作联动机制;研究建立城管执法案件受理、审理“绿色通道”,快速审理与执行;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衔接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在规划指导下编制实施好各项目,明确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

第二节 强化队伍建设

建立梯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懂城市、会管理、善治理的干部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城市发展动态调增编制,通过公开招录、选调(聘)等方式,充实一批具有城市管理、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强法治培训教育,开展“综合法律知识全员培训”、“岗位大练兵”、“法规知识竞赛”、“案件评查”、“会前学法”、“党组学法”等活动,有效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探索建立城市管理精细化领域的人才分级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健全城市管理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正常增长和权益保护机制,维护队伍稳定。

第三节 强化经费保障

提高政府投资保障,优化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计划资金管理。科学编制城市管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财政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增强各城市管理部门、各镇街协同性,提高资金计划科学性。健全内控管理,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建立均衡性、补偿性、激励性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完善执法装备、环卫设施等物资保障标准,加快推进设施设备现代化。

第四节 强化监督考核

制定规划实现年度“路线图”和“任务表”。进一步完善“数字平台+行业管理+网格巡查+社会群众+专项巡查”的多技术、多平台、多主体监督发现机制。健全城市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日检查、月考核、季评价”长效考核机制,拓展考核范围,优化考核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创新社会评价机制,严格结果运用,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评中的权重。明确各部门关键性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实责任主体。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督促调整完善和纠正。


名词解释

五大新城: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

两张网:“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只需操作一个政务办事系统,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解决办不完的手续、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这些“关键小事”。

一网统管: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应,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四种能力:社会动员能力、智能管理能力、服务专业能力、美学运用能力。

三区一地: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

六统一:公厕水流量统一、灯光亮度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文明用语统一、开关门时间统一、管理人员服装统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