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公开征求《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建议的公示

政策来源: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 | 发布机构: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时间:2023-03-16 | 58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根据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规定,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起草了《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按要求面向公众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建议内容,公示期为5天(从2023年3月16日至3月21日)。如有意见建议,请通过邮件(邮箱:1697518284@qq.com)或者电话(联系人:张若曦;联系电话:02884609660)等方式,向区农业农村局反馈。

附件: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

2023年3月15日

附件: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

(2022 - 2026 年)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

2022 年 9 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意义 2

第一节 规划背景 2

第二节 规划意义 4

第三节 规划范围期限及依据 5

第二章 规划基础 6

第一节 自然生态基础 6

第二节 经济社会基础 7

第三节 园区建设基础 8

第四节 突出短板问题 10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第一节 建设思路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2

第三节 规划定位 13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 规划布局 15

第一节 科学总体布局 15

第二节 精准分区布局 16

第五章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

第一节 坚定发展粮油保供产业 21


第二节 提优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2

第三节 联动发展先导融合产业 23

第六章 落实园区建设重点任务 23

第一节 建优粮经产业绿色基地 23

第二节 提升物质装备设施水平 26

第三节 提高产品加工增值能力 28

第四节 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29

第五节 做优产品质量品牌效益 31

第六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 34

第七节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37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40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40

第二节 严格考评认定 41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41

第四节 整合资金投入 42

第五节 创新金融服务 43

第六节 加大科技支撑 43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一节 环境现状 44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 44

第三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5

第四节 综合评述 47


 

前 言

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 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 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上台阶,实现我区现 代农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按照《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遵循《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纲要》以及《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村振兴暨“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结合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具有地域特色的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业产业,突出主导产业,编制《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全区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方向指引、工作遵循。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现代农业园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阵地、推进产业振兴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即“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 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自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工作的总抓手,全党 工作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 转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 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龙泉驿 区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实践区,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彻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 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现代农业园区是乡村 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的“牛鼻子”工程。2019 年四川省委 1 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培育壮大“川字号”特色产业。2019 年 10 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


业体系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要求坚持园

区引领、联农带农,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 10 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龙泉驿区的粮油、蔬菜、水果产业均属于“10+3” 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是龙泉驿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022 年3 月,

《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 对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法治化,促进我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条例》规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全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

质量发展现实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特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成为都市近郊农村发展重要增长极,龙泉驿区的名优水果和龙泉山旅游、康养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大。

“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推动都市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龙泉驿区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的方向和遵循,现代农业园区聚集要素,强调标准化、清洁生产和绿色化发展,突出产业融合发展,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新格局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龙泉驿区打造“都市田园,乡村公园”的主阵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也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龙泉驿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建有天府新区


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等产业平台,高新技术为龙泉驿区带来了

跨越式发展,同样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人工智能、 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载体,集成新技术, 使用新装备,开发农业农村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规划意义

一是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 按照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区目标方向,有效对接中央、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发展要求,引入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找准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全区都市

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目标路径,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 产业形态,加快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 营体系,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是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

按照省委“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委“4+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梳理区域自然条件、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 找准我区现代粮油、生鲜蔬菜、特色果品发展定位,突出特色、 厚植优势,优化各区域产业布局,做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集聚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提升综合效益。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


按照全产业链思维观念,全面梳理“人、地、钱”等关键要素配置,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等产业链建设,找准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联农带农紧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明显带动农民增收,明显提升综合效益。

 

第三节 规划范围期限及依据

 

一、规划范围

龙泉驿区全部区域,包括 7 个街道、3 个镇: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西河街道、柏合街道、东安 街道、洛带镇、洪安镇、山泉镇。

二、规划期限

2022 - 2026 年

三、规划依据

1.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2018 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农计发〔2018〕11 号);

2.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的通知(农产发(2020)4 号);

3. 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

4. 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5.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域的意见(川委发

〔2019〕21 号);


6. 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18〕50 号);

7. 成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8. 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9. 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考评激励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委厅(2019)

112 号);

10. 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打造更高水平

“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委厅〔2022〕44

号);

11.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2. 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村振兴暨“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 规划。

 

第二章 规划基础

第一节  自然生态基础

一、气象条件。龙泉驿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全区年平均气温 16.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977.2 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风力偏小。

二、水利资源。龙泉驿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3.8524 亿立方

米,其中地表水资源 3.24 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地下水

资源 0.6124 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受降水影响较大,其年内分配


不均,70%左右集中在汛期。此外,东风渠引都江堰水入龙泉驿区,是龙泉驿区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其每年向龙泉驿区 提供的配水总量约为 1.4 亿立方米。

三、土地资源。全区土地总面积 5.5698 万公顷,其中耕地

7367.83 公顷、园地 2.5295 万公顷、林地 22775.15 公顷(资源科校正),分别占占土地总面积的 13.23%、45.42%、13.70%。

四、农业生态。龙泉驿区生态环境优势突出,2021 年全年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07 天,优良天数比例 84.11%,森林覆盖率达 42.18%,是“国家生态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全区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亩均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减少,2021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

98%以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泉驿段加快建设,森林覆盖 率 42.18%,比上年提升 0.12 个百分点。

第二节 经济社会基础

一、区域经济状况。2021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504.4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7.2%(下同)。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9.8 亿元,增长 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948.9 亿元,增长 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525.6 亿元,增长 7.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11271 元, 比上年增长 5.0%。经济总量连续 9 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首位, 区域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 27 位,在 217 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 17 位。

二、“三农”发展概况。2021 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


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32.33 亿元,增长 3.9%。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培育省级基层社、示范社 5 个,创建区级

以上示范合作社 7 个、示范家庭农场 13 家。年末乡村人口为

21.13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 26.9%,城镇化率为 9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5919 元,增长 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 1.48:1 调整为 1.47: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三节 园区建设基础

一是产业基底建设稳定高效。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有效供给,形成了以粮油、蔬菜、 水果为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粮油产业逐步增长,严格落实“非农化”“非粮化”管控措施,东安片区、西河片区粮油生产逐步成势,2021 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4.19 万亩、增长 7.4%;全年粮食总产量 1.39 万吨、增长 8.6%。经济作物特色突出,形成龙泉山休闲游憩带水蜜桃产业区、北部洪安镇蔬菜产业区,

2021 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 11.6 万亩、水果总产量 14.08 万吨;

蔬菜种植面积 8.2 万亩、蔬菜总产量 14.96 万吨。被授予“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柏合街道 长松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水蜜桃)。《四川省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 10 大优势特色产业布局中,将龙泉驿区列为枇杷、桃优势区域和全省花卉主产县。 二是新型业态培育快速突出。品牌农业成效显著,全区累

计培育国家、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 13 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有龙泉驿枇杷、龙泉驿水蜜桃。“龙泉驿水蜜桃”连续数


年荣登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 72 亿元。农旅融合富民强区,打造形成“客家乡愁文化、山水花果文化、现代创意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建成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3 个、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3 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1 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1 个。山泉镇桃源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八角井村获评中国休闲农业美丽乡村,2021 年全区接待游客 1809.5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6.8%;实现旅游总收入 100.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4%。培育龙旺食品、白家阿宽食品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 2 家,驿都国业等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 5 家,绿丹种业

等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 4 家,2021 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 60

亿元。

三是农业园区发展梯次有序。全区成功创建区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 5 个,“梦里桃乡”水蜜桃农业园区、“未来田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定为成都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桃溪谷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同安丽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被评定为成都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天府桃花源生态康养现代农

业园区被评定为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梦里桃乡”水蜜桃农业园区正全力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各街镇皆按照“一镇一主 业”要求,稳步开展园区培育计划。省级培育园区、市级创建 园区、区级发展园区形成梯次并有序推进。

四是联农带农富农有力有效。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培育各

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60 余家,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持续提高, 经营主体带户面广。利益联结机制成熟,产业基地规模发展带


动、品牌效益销售带动、产业融合就地带动创业就业等成效显

著。产业品牌输出带动成效良好,对口支援甘孜县和市域定点 帮扶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内对口帮 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2021 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5919 元,排全省首位。

第四节 突出短板问题

一是粮油生产能力还未充分发挥。生产模式不够优化,“大豆+小麦”“玉米+大豆”等套种面积仅1万余亩,占全区耕地比重不高;“水蜜桃等经济作物+粮食”间种模式还未大面积推广。产业链短板突出,产前种子包衣、产后烘干储存等初加工, 主要依靠区外服务。此外,部分耕地仍然保持了原有果园,产业调整没有到位。

二是经济作物效益还需进步提升。桃基地老化较明显,桃

新优品种更新面积仅 2 万余亩,占全区水蜜桃种植面积 37%, 水蜜桃新优品种更新力度须加快。智能化水平不够高,全区桃、 柑桔等特色作物智能灌溉面积不足 1 万亩,占比不到种植面积的 10%,未建设全区园区管理信息化系统。省力化操作不明显, 微耕机等适宜果园使用的机械配置率不高,仅建成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配置能力不够,“谁来种地”问题逐步突出。品牌效益未能发挥,区域公用品牌没有有效形成,除水蜜桃以外其它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低,“龙泉驿枇杷”地标产品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产业融合还需突破。农旅融合短板仍然突出,尤其是


季节性短板,秋冬季游客较少,淡旺季明显;同质化明显,农

家乐、民宿是主要经营内容,农耕文化、客家文化挖掘不深入。 农产品加工能力未能有效发挥,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未能有效利用,区内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不强,仅广乐食品与洪安基地建立长期合作良好关系,水蜜桃果酒加工未能产业化推广应用。农产品电商能力较弱,培育农产品电商经营户(企业)

22 家,但是销售能力不强,年农产品销售额在 100 万以上的经

营户仅 3 家,普遍存在直播带货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是发展模式亟需优化。服务体系仍是主要短板,粮油等大田作物统防统治、耕种播收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很大,水蜜桃 等经济作物在采摘、套袋等环节的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也逐步

加大,目前承担的社会化服务以农民合作社兼业为主,全区没有专职生产性服务主体;街镇农业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的人员配置和工作力度有所弱化。生产模式亟待优化提升,全区从事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户 21 家,经营面积 7500 余亩,占比较小;水蜜桃等经营规模普遍较小,100 余亩及以下是主要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不足,注册主体 900 余家,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户仅 240 余家。经营主体高水平人才缺乏,普遍缺少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电商发展等方面人才。市场主体进入较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不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未完全发挥应有作用,运行机制亟待完善,集体经营资产的整合、运营能力还不足,缺乏项目支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提 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以粮为 主、粮经统筹、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 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装备、经营服务体系、农 业抗风险能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高质量建成天府粮仓 龙泉片区,高水平打造一批经济作物园区示范标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将龙泉驿区乡村地区建设成为“世界 级的乡村公园、现代化的都市田园、品质化的生活家园”,为 将龙泉驿区打造城乡融合实践区奠定乡村产业基础,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龙泉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优化服务。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 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 投向园区,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强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

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高效的全方位服务,引导各类资 源朝现代农业园区聚集。

——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尊重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

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


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和其他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严格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坚持园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生态

效益的均衡与兼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探索建立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长效机制。

——创新驱动,利益共享。坚持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在土地流转、产业联动、联农带农、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积极 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激发新活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园区产 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合理分享全 产业链增值收益。

——规划引领,科学管理。围绕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总

体要求,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合理布局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明确的现代农业园区。各现代农业园区应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合理确定地域范围,科学布局种植、养殖、 加工、流通、研发、服务等功能板块,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第三节 规划定位

 

做优做强龙泉驿粮油、蔬菜、水果和水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绿色高端、产品生态安全、链条协同完善、资源要素集聚 的现代农业园区聚群,把龙泉驿乡村产业建成为全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地,把园区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26 年,全区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 多元持续拓宽,产业要素配置合理更加完善,产业发展内生动 力持续增强。

——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格局。力争到 2026 年,创

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6 个、区级现代

农业园区 10 个,形成完善的省、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

——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以现代农业园

区建设为支撑,建成新时代天府粮仓龙泉片区高质量粮油产业基地、高效益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实现全区现代农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到 2026 年,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到 5 万亩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 80%,实现良种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园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75%以上,先进技术、工艺、模式等推广应用面达 98%, 烘干冷链物流设施配套齐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与旅游、文创、会展、互联网、加工、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休闲农业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示范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现代农业园区

种养循环、间作套种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园区秸秆、畜禽粪污、农用地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


95、90%、100%,新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大幅增加,农 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 98%以上,带动全区农业生态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

——建成资源要素配置合理、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园

区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农用地流转顺畅有序,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服务高效便捷,农业金融服务周到快捷。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园区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实力明显增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带动农户面达 90%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运行,收入明显提升。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园区内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以上,农村社会事业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跨上新台阶,农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章 规划布局

第一节 科学总体布局

 

立足龙泉驿区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农业业发展现状,园区总体布局为:“三区十二园”

三区:即三个农业功能片区,包括中央绿芯大地景观与创意农业示范区、北部产村相融乡愁文化体验与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区、龙泉山水蜜桃产业与生态康养农业示范区。


十一园:12 个现代农业园区,包括:龙泉驿区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丽阳粮油 水果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锦绣田园粮经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环城生态区龙泉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太平 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洪安未来田园果菜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洛带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桃溪谷水蜜桃 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桃花源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 区梦坦桃乡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龙泉驿区龙泉山西坡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区。

第二节 精准分区布局

 

各园功能片区及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如下:

一、中央绿芯大地景观与创意农业示范区

片区位于城市东部,成安渝和成渝高速之间区域,东至同安街道丽阳社区,西至环城生态区,是东安新城重要配套功能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5 个,以玉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作物为主导产业,重点任务是打造以东西城市轴线蜀都大道东一段、车城大道、大运直联通道及绕城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为支撑的农业大地景观,着力发展“农业+”会展、体育、休闲、康养、田园商务等多种业态,目标是打造成都“东进”区域的农创新高地、国际化田园客厅和城乡融合示范高地。

——龙泉驿区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西河街道

龙井村、两河村、跃进社区、阙家社区的部分区域以及大龙村、 锦绣村,规划发展基地面积 1.8 万亩,以玉米、小麦为主导产


业。重点任务是建设育苗中心、仓储烘干中心、农业社会化服

务中心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协同配套体系,同时发展田园观景、乡村度假等休闲游憩功能。目标是打造集现代粮油全产 业链协同发展、农文农旅有机融合的现代粮油示范园区。

——龙泉驿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西河街道龙井

村、两河村、跃进社区部分区域,规划建设面积 3000 亩,主导产业水产养殖。重点任务是建设标准化水产示范养殖场,推 进稻渔等多种养殖方式,提升建设“渔家乐”,综合打造水产养 殖示范区。

——龙泉驿区丽阳粮油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同安

街道丽阳社区,规划发展基地面积 6000 亩,主导产业定位为粮油和水蜜桃。重点任务是建设标准化粮油种植基地、经济作 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配备智能化设施,发展智慧农业。目 标是打造多功能为一体的龙泉驿区现代农业示范性标杆和展 示窗口。

——龙泉驿区锦绣田园粮经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园

区位于东安街道平安村、顶佛寺村、洪河村和蒲草村的部分区域,规划发展基地面积 1 万亩,以大豆小麦为主导产业。重点任务是完善产业链,引进和培育一批大豆小麦产前种子繁育和包衣加工、产中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产后烘干和物流等经营主体,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做强功能配套,以华侨城欢乐田园为主,引进培育一批融合发展主体,推进“农业+体育、康养” 等业态,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目标是将园区打造成为集自然观光、农业景观、田园会客、田园办公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田


园会客厅。

——环城生态区龙泉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环城 生态区龙泉段区域,规划建设基地面积 2 万亩,主导产业为粮油。重点任务是依托环城生态区优势位置,用好耕地资源,建 设高标准粮油示范基地。目标是打造以粮油基地为生态本底的大地景观游憩休闲区。

二、北部产村相融乡愁文化体验与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区

片区位于龙泉驿北部区域,涉及洪安镇全域、洛带镇北部和西河镇北部部分区域。片区建设任务是以粮油蔬菜瓜果种植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好侬人等农业品牌,挖掘培育客家文化 等特色乡村体验,目标是打造满足中心城区、中法生态园及龙 泉驿本地居民农业农村休闲消费需求的都市农业产业融合示 范和沉浸式体验新标杆。

——龙泉驿区太平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洪安镇

文安社区、洪福村,主导产业为水稻、蔬菜,规划建设基地面积 1 万亩。园区重点任务是开展土地整理及配套基础配套设施, 引进无人打药机、旋耕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 建设集游客接待、销售展示、科普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完善产业链条。目标是打造稻菜轮作标准化示范园区。

——龙泉驿区洪安未来田园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洪安

镇永丰村、三村村、红光村、土门村,主导产业定位为粮油、蔬菜,规划建设基地面积 1.5 万亩。园区重点任务是开展科普教育、青少年研学,发展近郊休闲农业。目标是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龙泉驿区洛带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洛带镇柏

杨村、宝胜村、岐山村,主导产业为水稻、蔬菜,规划建设基地面积 1 万亩。该园区重点打造生态粮油示范区,建设“七网” 配套高标准农田,全面实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生长环境智能化监测。

三、龙泉山水蜜桃产业与生态康养农业示范区

片区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游憩区龙泉驿段,以水蜜桃、粮油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 4 个现代农业园区。重点任务是发挥“一山连两翼”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广“水蜜桃+粮食” 间作套作,建设水蜜桃标准化示范基地,提升水蜜桃全产业链条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水蜜桃+森林康养、文旅节庆、山地休 闲”等多种产业。目标是打造山区城乡融合、农商文旅融合发 展示范区。

——龙泉驿区桃溪谷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同安

街道红旗村、同兴村,主导产业为水蜜桃,规划建设基地面积

6030 亩。主要任务是改造提升水蜜桃基地,建设以王家湾林盘为中心的农旅融合示范基地。目标是打造集城市观景、田园运 动、山地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 区。

——龙泉驿区桃花源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山泉

镇桃源村、花果村、大佛社区,主导产业为水蜜桃,规划建设 基地面积 1 万亩。重点任务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水蜜桃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水蜜桃+康养、民宿、山地休闲”。目标是打造 以“桃花源”民宿聚落为主体的国内知名桃旅融合发展示范性


基地。

——龙泉驿区梦里桃乡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位于柏 合街道长松村、宝狮村,主导产业为水蜜桃,规划建设基地面 积 3500 亩。重点任务是打造以早熟、中熟水蜜桃为主,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水蜜桃示范种植基地,积极发展水蜜桃采

摘体验、生态康养服务等业态。目标是建设集水蜜桃种植技术 集成、品种集成、品牌集成为一体的现代化水蜜桃产业示范园 区。

表 1 成都市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表(2022 年-2026 年)

 

序号

功能区

园区名称

规划区域

主导产业

建设面积

(亩)

 

 

1

 

 

 

 

 

 

中央绿芯大地景观与创意农业示范区

 

龙泉驿区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西河街道龙井村、两河村、跃进社区、阙家社区的部分区域,大龙村、锦绣村

 

 

粮 油

 

 

18000

 

2

 

龙泉驿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

西河街道龙井村、两河村、跃进社区部分区域

 

水产养殖

 

3000

 

3

龙泉驿区丽阳粮油水果现代农业园区

 

同安街道丽阳社区

 

粮油、水果

 

6000

 

4

龙泉驿区锦绣田园粮经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东安街道平安村、顶佛寺村、洪河村、蒲草村的部分区域

 

粮油

 

10000

 

5

环城生态区龙泉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环城生态区龙泉段区域

 

粮油

 

20000

 

6

北部产村相融

龙泉驿区太平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洪安镇文安社区、洪福村

 

水稻、蔬菜

 

10000


序号

功能区

园区名称

规划区域

主导产业

建设面积

(亩)

 

7

乡愁文化体验与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区

龙泉驿区洪安未来田园果菜现代农业园区

 

洪安镇永丰村、三村村、红光村、土门村

 

粮油、蔬菜

 

15000

 

8

 

龙泉驿区洛带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洛带镇柏杨村、宝胜村、岐山村、

 

粮油

 

10000

 

9

 

龙泉山水蜜桃产业与生态康养农业示范区

龙泉驿区桃溪谷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

同安街道红旗村、同心村

 

水蜜桃

 

6030

 

10

龙泉驿区桃花源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

山泉镇桃源村、花果村、大佛社区

 

水蜜桃

 

10000

 

11

龙泉驿区梦里桃乡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

 

柏合街道长松村、宝狮村

 

水蜜桃

 

3500

 

 

 

第五章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坚定发展粮油保供产业

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定发展粮油、蔬菜和水产生产,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菜蓝子供应保障要求。一、粮油生产。贯彻落实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

动方案工作要求,以东安街道、西河街道、洪安镇和环城生态区等区域为主,打造天府粮仓龙泉基地 4.2 万亩,建设粮油现

代农业园区 4 个。

二、蔬菜生产。贯彻落实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要求,以洪安镇、西河镇为主要区域,采用绿色生产,


引入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等设施化、智慧化生产手段,建设蔬

菜保供基地 2.0 万亩,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三、水产养殖。以丰富菜篮子产品供应为主要目的,以西河街道、洪安镇为主要区域,采用“稻渔共生”“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建设绿色养殖示范基地 3000 亩,强化畜类粪污高效利用和清洁处理,构建适合超大城市的养殖模式和技术示范体系,建设粮渔循环农业示范区,打造生态循环和复合农业样板范例。

第二节  提优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以发挥特色产优势,丰富食物供给为目的,立足区域实际, 充分利用园地资源,提优发展水蜜桃、葡萄、枇杷和柑橘四大水果产业。水蜜桃生产,以同安街道、柏合街道和山泉镇为主要区域,建设“龙泉驿水蜜桃”特色产业基地 5 万亩;葡萄生产,以柏合街道、同安街道、西河街道和洪安镇为主要区域, 建成优势葡萄基地 3.5 万亩;枇杷生产,以柏合街道、同安街道、山泉镇为主要区域,建设优势枇杷产业基地 1.2 万亩;柑橘生产, 以洪安镇、柏合街道为主要区域,健全完善柑橘产中标准、产后储存等保障体系,建成优质柑橘产业基地 1 万亩。聚焦主导产业,集聚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延长生物育种、产后加工等产业链条,补齐农旅融合发展短板,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实践区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联动发展先导融合产业

一、休闲农业。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资源、万亩农田自然生态景观、古镇古寺文化遗产历史资源、河流湖泊自然湿地林草资源,瞄准市民休闲文化娱乐大市场,提升建设休闲农业园区、农庄农场乡村民宿等消费场景,举办农事节季活动,培育休闲娱乐、乡村度假、田园观光、农事博览、山地健身、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

二、智慧种业。以伏季水果种苗繁育为重点,强化院校区合作及人才引进,建立“龙泉驿水蜜桃”“龙泉驿枇杷”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保护区,开展品种繁育、资源保护、智慧育种、工厂化育苗、市场化推广,探索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和种源推广平台,打造伏季水果现代种业创新高地。

三、冷链物流业。围绕鲜活农产品减损降耗、保质增值, 构建完善“产地集配+区域中心”冷链服务体系,打造产地预  冷、分拣包装、冷链运配、节能干燥、绿色储藏、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保障体系。

第六章 落实园区建设重点任务

第一节 建优粮经产业绿色基地

一、强化基地建设

(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完善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评体系,耕地保护部门和街镇同岗同责,严格考核、终身追责。 全面推行“田长制”,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网格化监


管。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严格实行先补后占, 健全占用和补充耕地面向社会的公示制度。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有序推进耕地三维时空动态监测,严肃查处新增违法违规占用土地,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

(二)加快推进高标农田建设。严格质量标准,按照“田

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 产量高”的标准,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切实达 到“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有效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地力培肥力和农机作业能力。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机 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熟经验,积极探索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多元筹集资金,按照“渠道多元、用途一致、资金互 补”的原则,采取向上争取、区级财政配套、债券融资、项目 整合和业主自筹等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三)优化建设标准果园、菜园。按照“能排能灌、旱涝

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统筹推进伏季 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生产能 力。支持老旧水蜜桃基地重建,推广水肥一体、宽行窄株等生 产方式,提升宜机化作业能力。

二、做优主导产业

(一)突出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引领,按“一园一业”发展方向,集中推进粮油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大豆、小麦、玉米等


粮油作物,园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必须种粮,一般农田优先种粮,

园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 80%以上;因地制宜搞好经济作物园区建设,以水蜜桃、枇杷、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 且与粮、油、饲等轮作或间(套)作,同时积极发展种养循环, 经济作物类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达到 70%以上。

(二)优化园区布局。做好园区建设规划,园区规划科学

可行,功能布局合理,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因地制宜设置生产 功能区、生产服务区、融合发展区等功能分区,完善加工、物 流、技术等服务配套设施,夯实园区长远发展基础。

三、推动绿色生产

(一)推广轮作间作。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大力推广粮经、果粮间作套作,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占比。在粮油作物 园区,大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小麦”等种植模式。在经济 作物园区,大力推进“水蜜桃+冬菀豆(胡豆)”“水稻+蔬菜”“玉 米+蔬菜”等种植模式,提升粮食间种套种面积达到园区面积

30%以上。

(二)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大力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

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粮油园区化肥和农药亩均施用量要低于非园区同类作物 15%以上。

(三)推广废弃回收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

玉米直播技术等减膜技术,推广使用厚度 0.01mm 以上的可重


复使用地膜,减少农膜使用量。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

膜回收处置,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押金 制回收、回收保证金、村级保洁员回收等模式,建立完善回收 网点,多途径回收利用;禁止掩埋、焚烧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 废弃物。园区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要达到

100%。

第二节 提升物质装备设施水平

一、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一)配套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设施,推广微灌、滴灌、喷灌等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园区生产道路,重点支持宜机化道路建设,打

通断头路,提升道路景观风貌,提高各园区和林盘聚落的可达性。以现有道路为基础,构建“沿山、沿水、沿路”三级绿道, 串联乡村主要景观节点。完善园区给排水、供电设施,在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的区域通过设置污水处理站、生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处理。加强园区 5G 等基础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二)完善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加强水源工程、引调提水

工程、农田排灌渠系建设,加快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采取“蓄、 引、提”相结合的措施,切实解决工程性和局部资源性缺水问题,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二、提升智能设施装备水平

(一)建设园区智能系统。聚焦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应用“数字粮油”应用场景,采取管耕地、管作物、管主体、


管农机、管农服“五管”模式,逐步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投入 品使用精准化、田间管理在线化,粮油产业园区智慧管理实现 全覆盖。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经验,把全区经 济作物园区纳入智慧管理系统,有效提升现代农业数字化水 平。

(二)配备智能生产装备。利用物联网设备、遥感技术、

新一代移动网络传输平台等,实现作物播种栽插、用水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智能化操作、数字化分析和综合化服务。提高生物防控设施设备覆盖率,推广病虫害防治物联网设备。

(三)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发部署“龙泉驿智慧农业”

经济作物园区管理大数据平台,用于展示智能装备、物联网等 设施设备所采集到的园区相关产业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有效指导生产,做好信息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建设 一批智慧农田、智慧果园、智慧水产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农业 示范样板。

三、提升农机装备配备能力

(一)提升粮油作物机械化水平。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 推广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升耕地、播 种、植保、收割、烘干等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综合机械化率 达到 90%。

(二)提升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引进、推广适合丘陵和

山地果园作业的小型农机,大力推广北斗导航智能农机,提高 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大农机补贴力度。结合部、省、市三级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实施综合奖补、农机 报废补贴和新产品补贴工作,加快农机具装备更新换代。

四、提升冷链物流设施配套

粮油园区配套烘干、仓储设施;经济作物园区配套通风、冷藏、气调等仓储保鲜设施和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水产园区配套冷冻、冷藏设施,提高冷链运输及配送能力。积极推进移动烘干、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配中心建设, 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的烘干冷链物流需求。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推动建设产地型、区域型、节点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培育本土的物流企业,提高流通组织化水平。

第三节 提高产品加工增值能力

一、提升农产品产地加工能力。以产后减损、提质增效和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围绕水蜜桃、葡萄、枇杷等伏季水果, 以及水稻、小麦和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蔬菜等经济作物, 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

体经济组织引进烘干、加工、储藏、保鲜、清选分级、包装、运销等先进技术装备,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和水平。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 80%以上。

二、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按照“一园一业(特)”

发展方向,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


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

副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水蜜桃精深加工,利用产业基地和品牌 优势,着力提升果酒果胶等水蜜桃精深加工水平,助力水蜜桃 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根据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加强与健康、 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 性产品。支持发展“中央厨房”等新型业态,开展预制菜加工, 利用原料基地和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推广“原料基地+加工企 业+销售平台”“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供货渠道,带动上游原辅料品种专业化、   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构建从田头到市场全链条供给模式。

第四节 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一、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一)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充分利用龙泉驿区森林公园、生态湿地、农业园区等农林资源,以及客家文化、桃花文化、汽车文化、驿道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强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

利用,开发生态休闲、田园观光、森林康养、农耕研学等业态, 培育一批高星级农家乐、高品质民宿、高标准采摘园,打造天府龙泉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品牌。

(二)加快打造融合发展载体平台。以农业园区、生产基

地、农庄农场等为载体,打造“林盘+旅游”“林盘+商务”“林 盘+文创”“林盘+博览”“林盘+农遗”等现代特色林盘,升级 王家湾川西林盘等乡村发展场景、消费场景、商业形态,支持 开展水蜜桃采摘、水稻插秧、蔬菜采收、水产捕捞等农业节事


节庆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10 条。

(三)实施“精品民宿+”建设。结合驿站文化、桃花文化、客家文化,依托桃源野奢民宿区、蔚然花海、好秾人蔬菜 花艺农业主题公园等特色区域,通过“民宿+桃元素”“民宿+ 农田”“民宿+文创”等多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田园韵味、 文化创意、景观美学的乡村特色民宿产品,打造“天府桃花源” 精品民宿品牌。

二、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一)实施农产品电商发展工程。建设园区电商服务中心, 改造升级一批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利用和发挥好益农信息社的农村电商服务功能,建立完善村-镇(街道)-区配送渠道。推动农产品网上直销,推动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大型超市、农产品批

发市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及中高档酒店 对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网上交易量。

(二)支持开展网络“带货”。支持园区、产业龙头企业

及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入驻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 音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多个园区共建龙泉驿特色农产品旗舰店、农特馆,加快转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方式。培育电 商销售主体,引导经营主体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积极开 展直播带货等新型线上营销方式。

(三)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积极创建电子

商务示范镇、村。加快“基地+电商”发展,引导和支持电商示 范镇、示范村及区内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整合农产品、商贸、物


流、“互联网+”平台资源,探索、总结龙泉驿区现代都市农业 全产业链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模式和经验。

三、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加快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 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和“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  的总体要求,以村为单位,加快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程机械 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二)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

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基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及企业 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育种等 农业生产性服务,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

(三)着力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

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 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 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

第五节 做优产品质量品牌效益

一、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一)实施“龙泉驿”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按照“有标采 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园区为载体,以质量信誉 为基础,创响一批龙泉驿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


响力。一是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

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加大品牌营销推介,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擦亮“中国水蜜桃之乡”金字招牌。二是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三是培育产品品牌。创响一批农产品“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三品一标”。

(二)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加强“一地一品”的农业品牌营

销服务,升级打造龙泉驿水蜜桃、蔬菜、枇杷等优势农产品 IP, 构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借力成都市农品孵化平台,推动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品牌宣传等方面发展。重点推进“龙泉驿”水蜜桃品牌宣传力度,将龙泉驿水蜜桃品牌营销纳入年度例行安排,每年在国内一线城市及国外市场开展龙泉驿水蜜桃品牌推介,并同步开展龙泉驿特色农产品展示和营销。加强包装标识使用管理,统一水蜜桃商标标识体系,全面提升品牌价值,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设立销售网点,与国内连锁超市建立农超对接;与电商平台、中国邮政、顺丰速递等签订网销协议, 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性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等品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园区农


产品走出去,扩大“龙泉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三)强化农产品品牌监管。建立和完善“龙泉驿水蜜桃” 公用品牌、各园区公共品牌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协调和市场监管作用,探索和构建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民“五位一体”的区域品牌使用、开发、管

理等运行机制。加大对区域公共品牌的保护力度,做好品牌认 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动态监管,杜绝重大侵 犯专利权、商标权等侵权行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质量安全追溯。建立完善园区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和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 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总体 要求,实施“从产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统一 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完善产品包装 标识和信息传递查询管理制度,进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信息采集。

(二)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涵盖农业生产、农

业管理和农业服务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扎实推进“两个名 单”和“两个创建”工作,切实增强基层监管能力,强化对农产 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动态监控。建立完善种子

(苗)监管体系制度,建立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与自主试验质 量检测,以及转基因例行抽查检测等制度。严格落实农产品质 量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全面实 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完善质检机构管理制度和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三)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全力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深化风险评估,完善应急机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监督和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违规调运、违法繁育等行为。加快实施

对标达标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第六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

一、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一)深入开展良种示范推广。各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适宜区域发展的优良品种,建立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良种 示范种植基地和推广区,推行良种补贴政策,建立种子种苗直

供体系,实现园区良种全覆盖。建设水蜜桃、枇杷、杂柑、蔬菜等优势特色品种育繁推基地。在水蜜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蜜桃等优质苗木繁育基地,着力推广以 GF677 作砧木的优质苗木,通过高接换种、重茬改建等方式集中成片示范推广霞脆、 霞辉 8 号、晚湖景等水蜜桃新品种,淘汰老旧低产品种;在水

果种植基地推广明日见、华美 7 号、黄金柑、极晚熟橘橙等杂柑新品种、白玉枇杷、高糖脆李及白雪公主、粉玉、红颜等草莓新品种,充分利用抗黄化砧木技术,加大优新品种繁育,年水蜜桃新优品种繁育达到 30 万株以上,力争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水蜜桃新优品种集成展示、繁育推广技术中心;推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特色优势粮食农作物区域良繁基地建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大棚集中育秧、育苗推广高产杂交水稻、


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洪安镇名特优蔬

菜品种,加大“菜篮子”基地建设力度,发展定向直销服务,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区域性蔬菜育苗中心,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培训,实现蔬菜种苗统育统供;水产基地推广鲈鱼、大闸蟹、小龙虾、澳洲龙虾等高附加值水产品种。到 2026 年园区规模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 100%,园区水产良种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全面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构建完善“区农技中

心(区果技站)+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专家服务大院

(质量安全网格监管站)+园区农技推广中心+农业土专家”技术服务体系。园区全面推行机械化改土、深沟宽厢定植、抗性砧木示范、高光效树形培养、简约化修剪、行间合理间作、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管理、地布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高产种植技术,水产基地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稻渔共生、无抗养殖、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绿色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绿色养殖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支持园区基地推广“云控”平台等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针对本地农民、 青壮年农民等农民大众,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涵盖水果、粮油、 蔬菜等农业种植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应用技术、养殖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二、加强技术合作科技创新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园区、企业和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农业院 校及科研机构技术交流与合作。依托成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


中法生态园平台,强化国际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交流,推动与

瓦赫宁根大学研究中心、康奈尔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色列农业局研究兼技术转移中心等共建创新团队,支持创新联盟、研发平台、交易平台建设和校企联合攻关、成果孵化输出。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等科研平台的最新科技成果,推进“一中心六基地”的建 设,加快建设桃博士工作站。大力开展优质特色伏季水果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与创新示范,加大伏季水果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园建设力度,用新品种新技术引领果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优势产品科技研发创新。立足龙泉驿水蜜桃、

蔬菜、枇杷、粮油、水产优势农产品。对标国际都市农业系列认证标准,借力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桃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配套完善桃种质资源基因库、母本园、品比园、 繁育圃、智能温室等设施设备,提升育苗科技水平。围绕龙泉驿区桃产业发展,大力开展优新品种、新砧木的引选、水肥高效利用、优质果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贮藏运输、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水产园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对接,开展优质鱼苗、虾苗的培育和创新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围绕渔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保健品、医药品、饲料等产品开发。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的精加工创新。推行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强调产—学—研—用的战略合作, 充分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产业升级。


(三)加强优势产品种业创新。加快实施龙泉驿水蜜桃区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培育、引进主要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 体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支持育种龙头企业加大育种创新产学研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应用现代生物和信息技术开展育种攻关,强化育种创新动能,争创省级优势种业基地。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农技部门和各镇(街道)农技中心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专业型农业科技人才;二是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人才 基地培训,掌握现代农业前沿技术、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交易、农业品牌打造、“互联网+农业”等知识技能;三是建立 农业技术讲师库,以农业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技能水平的“土专家”“田秀才”作为培训师资,面向广大农民群众, 加强公益性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第七节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一、大力培育园区农业经营主体

针对农业现代园区实施经营主体培优行动。

(一)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种养大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技术服务, 提档升级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各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评定工作,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辅导员队伍,

指导合作社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规范化运营,改


善生产条件。鼓励、引导同产业的农民专合社组建农民合作社

联合社,形成发展合力。持续开展示范创建,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典型示范社。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鼓励园

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总部型、集团型、现代型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引领能力。坚持引育并重,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深化合作,依托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行产销一体的现代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发展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四)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

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努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 化服务市场。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人才

在园区内以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等为抓手, 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人才。依托园区专家工作站、成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等科研技术力量,把园区内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培训。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培训、扶持、社会保障、退休

养老等制度,有效挖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和农业发 展提供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带头人”。每年培训农民 1000

人次以上,园区内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小组占比达到 100% 以上。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人才。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服务机制,适度扩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选拔范围,分类分层开展免费培训。实施产业“头雁”培育计划,鼓励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驿都工匠”“农村致富带头人”系列评选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拓宽选聘渠道,面向乡土能人、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和优秀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人才,培养发展辅导员,对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给予指导服务。

三、创新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完善财政投入资金股权量化模式。采取建立订单合同、股份合作、返租倒包、劳务合作等多 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完善“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务 工”“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土地、闲置农房、集体商铺和 仓库等经营性资产,与社会资本采取出租、承包经营、股权合 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平台公司、社会化专业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农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 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不动产,量化入股参与农商文旅体融合发 展项目,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分


红收入,实现可持续增收。鼓励农户将闲置农房等资产与社会

资本合作,打造乡村文创基地、精品民宿等新型消费场景,形成农商利益共同体。财政资金投入园区公益性设施形成的资 产,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和管护,并将资产量化给村民。财政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按合作社章程量化给社员。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改革,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拓宽农户增收空间,让农户获得更稳定的收益,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龙泉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区长为副组长,农业农村、发改、财政、交通、水务、 生态环境、经信、文体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园区建设规划、政策制定,指导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园区规划、政策落实、协调管理等工作。建立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定期召集县级有关部门和街道(镇)主要负责人, 听取园区建设情况进度汇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研究推进全区园区建设具体措施。


第二节 严格考评认定

 

建立园区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实施情况,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把园区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制定考核指标,定期开展考核认定,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本规划确定的重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 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实行挂图作战、 倒排工期、定期检查制度,建立园区建设月报制度、季度汇报制度。相关镇(街道)将园区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考核,认真抓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责任落实。邀请各园区经营主体代表、农户代表参与考核。

建立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动态管理机制,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定期对区级现代农业园区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不达标 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取消现代农业园区命名,不再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现代农业园区, 应当取消创建和认定资格;已经认定的,取消现代农业园区命名。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专项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加强园区供水、电力、道路、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园区在用地、用水、用电、用

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拓展以工代赈、财政购买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环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涉农资金项目优先安排至现代农业园区。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奖补激励政策,对评定为省、市星级园区的,一次性给予相应奖补, 对升星的实行对等补差。相关部门应当保障现代农业园区内经营主体生产的用电、用水、用气、通讯等需求,对农业种植与养殖、农业灌溉、农业服务业中的农产品初加工、保鲜仓储设施等,符合国家、省规定的农业生产用电范围的,按照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和农业设施用地纳入本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入园创新创业,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入园创办、协办经营实体,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现代农业园区合作,培育使用新品种, 加强园区农民技能培训,为园区提供各类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

第四节 整合资金投入

 

加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对符合规定的现代农业园区,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和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投入规模。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


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现

代农业园区建设。

 

第五节 创新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鼓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平台、产品、服务方式创新,促进项目与 资金更快对接,使金融成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催化剂和源头活水。二是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 园区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等为现代农业园区内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开展特色信贷服务。积极创 新财产权抵(质)押融资产品,在“两权”抵押融资试点的基础 上,开展经济林木(竹林、水果)权、农业生产设施、养殖水 面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抵押 担保贷款等新产品,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三是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种类和规 模。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涉农担保方式创新,落实创 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

第六节 加大科技支撑

 

一是财政资金向科技投入倾斜,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成立企业技术中

心,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园区企业 合作,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兴企发展 道路。三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制订 农技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服务园区的机制,指导成立园区产业专家顾问团,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现状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为 成都市东部副中心、成都市东部主城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 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 在地。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3.8524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

3.24 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地下水资源 0.6124 亿立方米。境内植物种类较多,森林植被与农田植被相间分布,山坝差异明显,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2021 年末,森林覆盖率为 42.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07 天,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气,PM10、PM2.5 实现达标。河长制实施以来,

11 条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市级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为

100%,饮用水源优良率 100%。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

一、环境要素正面影响分析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和推进实


施耕地质量监测、土地整理、保护性耕作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

项目,提升耕地质量;有利于推广控制灌溉技术节水模式,实施田间高效水分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利于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有利于强化生态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涵养水源、调解区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将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强乡村景区化景观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环境要素负面影响分析

种植品种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生物多样性,致 使发生农业生物灾害风险增加。工程建设不当可能新增水土流失。种植业农药、肥料不合理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废水处 理不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项目施工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众多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脆弱区产生一定 影响。

第三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环境保护工作原则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相关发展规划的关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需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园区建设规划、工程


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中。

二、减轻负面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建立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引导发展高效节约型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绿色生产、绿色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园区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四是推进垃圾集中处理。园区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合理布局设置垃圾箱,购置垃圾清运车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园区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实现垃圾处理率 100%;五是改善园区水环境。以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目标,连通河库水系、清理排灌沟渠、整治塘堰、恢复水田。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公用厕所、生活厕所等设施,实现人和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管道输送,实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六是提升园区村容村貌。加强园区人居环境治理,杜绝污水乱流、垃圾乱扔、柴草乱垛、 畜禽乱跑、杂物乱堆“五乱”现象;七是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 整治民风民俗,实施园区“增绿造景”工程,美化村容村貌;八是降低项目规划建设负面影响。项目在选址、选线阶段应绕避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法律


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的区域。建筑工程项目以及其他一切可

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自然开发项目,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 的措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文件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 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四节 综合评述

 

本规划综合考虑龙泉驿区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形与地貌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龙泉驿区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规 划基本协调。实施后可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负面影响、畜禽和水 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护修复农 业生态系统,提升土壤和水体环境质量,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动 能,促进农业农村生态价值更好转化。特别是落实各项预防和 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后,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实施本规划总体可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