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川省商务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政策来源:四川省商务厅 | 发布机构:四川省商务厅 | 发布时间:2023-03-01 | 25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商务厅会同有关单位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因时间紧急和工作需要,本次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8日,请于3月8日前将修改意见(请注明联系人、联系方式等)通过电子邮件反馈至商务厅。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联系人:马先生

联系电话:028-83220344

电子邮箱:swt7001@163.com

特此公告。

附件:关于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服务业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重要粘合剂、助推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中央 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深入实施以“新交子”领跑、提能增效、融合创新“三大行动”为核心的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加快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以“6+N”为支撑的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服务业强省,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更好助力四川现代化建设。

到2027年,全省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功能明显提升,服务业现代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建成服务业强省。

整体实力再上台阶。服务业增加值迈上4.4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左右,力争总量在全国排名上升1位,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达到15个以上;培育打造一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发展效益显著提升。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65%以上,服务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新增城镇就业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0%左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和知名品牌。

开放创新明显增强。持续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全省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600亿元,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实现高水平发展,成都市服务业扩大开放123项综合试点任务全面实施。“三新”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

二、聚焦聚力构建“6+N”产业新体系

(一)提升现代金融发展成效。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法人金融机构,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资产规模、提升经营质效。支持全国性金融机构来川设立研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结算等专营机构。深入实施“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争取北交所在成都设立区域基地,推动上交所和深交所西部基地提档升级。推动成都市在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有利于行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油气现货交易。持续推进“险资入川”。推进国家级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争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精准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二)促进现代物流降本增效。支持成都建设亚欧洲际航空货运中心,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在川成立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化“蓉欧+”班列基地功能,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持续拓展国际铁路大通道。支持利用TIR公约、GMS等国际协定,发展国际道路运输。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四川(西部)物流大数据中心二期建设。持续优化完善四川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口岸开放,优化提升口岸营商环境。推进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和达州、内江、眉山、德阳、自贡等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工作。

(三)发展壮大科技信息服务。推动研发设计、信息资源等重点领域高水平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科技信息服务在制造业领域延伸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鼓励核心制造企业面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新业态。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建设跨行业物联网、星链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发展壮大信息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支持开展检验检测降本增效、知识产权交易、产权融资等,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加快推进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用好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服务平台等予以持续稳定支持。

(四)推动商业贸易加快转型。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举办国际精品展,引育一批品牌服务首店、总代理,打造潮牌发布中心,招引旗舰店,促进消费升级。务实举办各类促销活动,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西博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省内省外联动的消费促进平台。推动城市商业提升,打造一批高品质商业步行街。发展社区消费,推进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开展“味美四川”川派餐饮系列活动,推出川菜美食地图,支持各地办好特色美食节。发展“数字化”餐饮,举办川菜烹饪、餐饮服务等职业技能大赛。培育会展“名企”“名馆”“名展”,支持成都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五)推动文体旅游提档升级。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牌建设,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世界遗产游、大熊猫生态文化游、古蜀文明探源游和藏羌彝民族走廊体验游等世界旅游目的地主题线路,推出G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一批国家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山地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阳光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提升游客体验感。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充分挖掘巴蜀文化魅力,振兴四川出版、影视、川剧和曲艺,办好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动“三大球”振兴,办好“大运会”,打造“全域天府”系列赛等精品赛事,培育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六)大力发展医疗康养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创新发展中医药治未病新业态,发展“药养”“食养”等特色养生服务。加快生物治疗产业发展,建立细胞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细胞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设立细胞产业园。推进“中国牙谷”“医美之都”建设及康复产业发展。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动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发展。促进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体卫融合、健康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创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进健康服务业示范市县、养老服务产业示范县(市、区)建设。持续实施社区医养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功能。

坚持房住不炒,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聚焦法律、会计审计及税务、咨询、广告服务等重点领域,提升商务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高质量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流动配置、服务保障全链条,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培训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家政服务规范发展,更好满足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领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实施“新交子”领跑行动

(一)培育领跑型企业。建立健全重点服务业企业联系机制,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创新型、引领型、示范型领军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落户四川,每年培优1000户服务业企业。建立重点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跨台阶激励机制和年度贡献奖励机制。更大力度推进“转企升规”,鼓励各地制订激励政策,每年新增规(限)上企业2000户以上。引导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资初创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拓展“服保贷”覆盖面,培育发展“行业小巨人”和“隐性冠军”,构筑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市场主体格局。

(二)打造领跑型品牌。推动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支持地方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每年表彰命名100个服务业知名企业和领军人物,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鼓励各地加大对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对首次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省内注册企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激励。支持企业扩大连锁化经营。加强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

(三)塑造领跑型标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的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推动优势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立足四川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地方标准,鼓励学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制定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服务业标准推广应用力度。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省级服务标准试点示范工作,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塑造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

四、实施提能增效行动

(一)推动数字赋能。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运用,推动市场主体全面“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形成更多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速迈向数字化,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建设一批数字生活消费体验示范区。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创建国家级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试点,培育电商直播基地,打造产业“网红”。大力发展数字交易、数据服务行业,壮大第三方服务市场。

(二)推动开放赋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落地实施成都市服务业扩大开放123项综合试点任务,聚焦科技、商业、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电力电信等领域开放,在拓展高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互认范围,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探索形成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发展服务贸易,做实数字、文化、中医药等7个国家级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支持成都市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抢抓跨国公司在全球重新布局机遇,加强与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总部对接洽谈,争取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功能型总部,引进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和新经济企业全国、全球总部。培育本土总部企业,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向总部企业发展。对总部企业在用地、人才引进、人员出入境、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我省现有总部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境跨区域经营。力争2027年全省总部企业数量超过550家。

五、实施融合创新行动

(一)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我省特色优势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探索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流通等农村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促进细分行业交叉、延伸和重组,促进商贸、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行业跨界融合,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

(二)加快区域协同创新。发挥成都市服务业核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推动成德眉资服务业同城化,优化分工协作,推动成都平原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引导绵阳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宜宾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泸州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和区域医疗康健中心、南充建设区域物流枢纽、达州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节点。健全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加强政策、产业、时序、机制协同,建圈强链,构建区域一体化共同体。探索“总部+基地”等方式,搭建区域产业协作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和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布局。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匹配的服务业产业生态圈。推动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公共服务事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改造一批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商贸物流网点和中心镇农贸市场,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居民服务可及性。建设高效顺畅的城乡流通体系,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品质为先,提升城乡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能力和“一老一小”服务质量水平。

六、强化载体平台支撑

(一)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从产业融合、企业集聚、业态创新、数字转型、开放发展等维度,建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产业特色,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率先发展和区域协调共兴。每年培育一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成功创建的地方政府,省级财政按规定给予激励。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优质服务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支持申报国家和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每年支持100个重大项目,统筹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持续培育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设立四川省现代服务业基金,以融资新途径支持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举办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利用“进博会”“西博会”“熊猫消费节”“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契机,举办服务业推介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举办服务业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对接会,招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成渝两地服务业协同开放。积极搭建投融资对接合作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争取重点项目获准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大服务业项目融资规模。

七、强化工作保障

(一)健全工作机制。更好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机制作用,调整完善省领导联系重点产业推进机制,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推进工作制度,用好会议机制,定期研究重大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安排、相关工作评价体系等。对重点产业推进及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好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享受相关表彰奖励政策。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推广服务业创新典型案例。

(二)加强运行调度。压实部门、地方责任,构建齐抓共管、协力共推的责任体系。完善重点产业统计体系和服务业综合指数,加强月度统计监测。用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36条”等国省政策措施,引导文旅、餐饮、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创新支持政策。举办现代服务业专题研讨班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三)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和改进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管理服务。聚焦重点领域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