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及政策解读

政策来源: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发布机构: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发展处 | 发布时间:2022-01-11 | 72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5

一、发展成就 5

二、问题与挑战 9

三、面临形势 9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规划目标 13

第三章 构建知识产权区域发展新格局 16

一、支撑重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6

二、助力核心产业链发展能级提升 17

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1

第四章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25

一、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 25

二、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 27

三、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30

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32

第五章 健全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36

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保障 36

二、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 37

三、增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 39

四、拓宽知识产权保护共治渠道 41

第六章 筑牢知识产权发展基础 44

一、健全知识产权队伍 44

二、加强知识产权宣传 45

三、强化知识产权教育 45

第七章 保障措施 47

一、组织保障 47

二、资金保障 47

三、机制保障 47

四、考核评估 48

附录:名词解释 49


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对“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 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为成都市“十四五”期间更高质量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城市能级的有力抓手。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四川省知识产权规划部 署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是进一步聚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 设重点城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知识产 权军民融合试点城市、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等 5 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成都落地。20 个区(市)县获批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实现了行政区域全覆盖。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并投入使用,累计审结发明专利 申请约 30 万件。成立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的版权服务。建成四川省唯一的知识产权类交易场所——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组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交易联盟,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规模上百亿元,总规模居全国同类交易场所第二。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 47.92 万件、18.21 万件、24.33 万件、4.12 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有效注册商标、著作权登记分别达 5.01 万件、61.56 万件、49.59 万件,软件版权登记 2020 年位列全国第五。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分别达 46 件、37 件,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30.2 件。

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2 项,银奖 2 项,优秀奖 44 项,荣获“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1 项,荣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1 项,优秀奖 2 项。全市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1000 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事业单位 820 家。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增强。深入开展“铁拳”“蓝天”“剑网”“春雷”“双打”等专项执法行动,办理知识产权行政违法案件 3000 余件,规范中介机构代理行为

600 余家企业,查处涉嫌“挂证”执业代理师 165 人,侦办制售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 695 件,刑事打击 1005 人,涉案金额达 7.4 亿余元,捣毁制售假生产窝点 450 余个(处)。依托知识产权审判庭,推进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创新类型化 案件快审机制、审辅剥离制度,多项工作入选全国司法机关知识 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开启知识产权专业化检察模式,创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办理制售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352 件 822 人,审查起诉315 件 661 人,16 起案件获评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成立 11 个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557 家非诉纠纷调解机构,规范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调解工作,提高非诉纠纷解决效率。建成“互联网信息处置平台”“经侦应用云”“物流监测点”“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多个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平台。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建设,组建规模 3 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母基金,设立 4 支子基金,规模达 17.64 亿元。在全国率先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区块链+IP”融资服务体系,完成上链知识产权融资业务 102 笔,荣获 2020 中国产业区块链“创新奖”。推动专利保险、专利权质押融资向专利、商标、版权综合性保险、质押融资延伸,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45 亿元,引导企业投保知识产权保险 990 多亿元。建成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22 家,举办“金熊猫”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挖掘高价值专利项目 57 个。举办“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累计入围版权作品 2800 件。蒲江县获批开展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郫县豆瓣”“蒲江雀舌”成功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第一批“100+100”名单。新增 2 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蒲江猕猴桃”“蜀绣”等 7 个地理标志产品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品牌价值(地理标志)100 强。举办“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搭建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荣获“2020 四川省区块链典型应用”。推出“斑马”“知信链”“像素蜜蜂”“音乐蜜蜂”等市场主体数字版权运营平台,促进版权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继涌现出《哪吒之魔童降世》《十万个冷笑话》《万国觉醒》等系列精品力作。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高。围绕全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强化“产业发展、导航先行” 的理念,构建“企业+园区+产业”的分级导航模式,开展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 17 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 20 项。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平台基地,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全 面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建成高能级创新平台 121 个,建成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载体 251 家,聚集创业人员 11 万。引入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建优势学科领域创新平台 10 个,建成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8 个。打造成都高新区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园区,培育专利代理机构 122 家。在成都医学城建设知识产权小镇,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等知识产权创新研发平台 19 个,推动四川天府新区成功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 积极主动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全面创新改革。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被纳入全国首批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形成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探索“先赋权、后转化”模式,出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举措,完成500 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推动近 1000 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改革经验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并在全国全面 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


二、问题与挑战

知识产权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属性还不凸显。成都市知识产权虽然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规模,但高价值知识产权仍然不足, 海外布局能力还不强,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形成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分配的案例还不多。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新阶段使命要求还有差距。成都市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执法人员专业执法水平仍有待提 高,针对当前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现象缺乏 有效应对能力。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成都市 知识产权服务业高速发展,但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偏少,服务 机构的整体规模和服务供给能力与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对高素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吸引力有待提升。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期间,成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领域国内国际竞争力,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更多担当,更大作为。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有利于成都通过知识产权自主储备与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发展新位势。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正大力调配优势资源集中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业,以期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抢占世界产业链条新高点。我国正坚定步伐推进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交流,有利于成都加大力度引聚国际先进知识产权资源,集聚优势资源攻关产业新技术,推动城市能级提升,获得创新驱动发展新能量、新作为,在全球城市体系加快重构背景下抢占发展先机。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利于成都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自主创新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护创新已成为全国发展大势和大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有利于成都进一步突破障碍,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形成一批高价值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成都趁势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赋予成都建强“极核”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成都正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 成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 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高地,形成“一带一路”知识产 权转移转化重要枢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党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 大使命,有利于成都更加巩固和充分释放知识产权在引领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中的强力支撑作用。成都全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国家实施的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复合叠加,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成为公园城市的动力源泉,打造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策源新高地,有利于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开放成为公园城市发展的独特性格,打造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有利于知识产权高起点国际合作交流,助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 知识产权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 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 深化知识产权改革创新,以重点工作、重大改革为抓手,努力建 成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和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 为成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 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全局性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以全局谋划一域、 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以“两区一城多点”为核心支撑重点区域,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生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实现知识产权事业新发展。

——坚持强化全链条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以高强度保护激励知识产 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催生新发展动能,更好支撑成都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发展质量型引领。把握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坚持量质并重、运用优先,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坚持以用促创、创用结合,大力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效。

——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坚持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搭建知产桥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促进市场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规划期目标。到 2025 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能级得到大幅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贡献更加明显, 努力建成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和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

远期目标。到 2035 年,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水平、 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跻身全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第一城市梯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具体目标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更优。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显著,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增长,知名品牌、版权精品、优 良植物新品种、优质地理标志、高水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储备能力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结构不断优化,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对产业 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量迈上新台阶。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更高。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水平, 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知识产权运营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机制,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持续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成效明显,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不断增加。培育一批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迈上新台阶。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更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环境更加优化,惩罚性赔偿得到有效落实,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 护能力显著增强,衔接机制更加完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更趋完善,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案件数量、专利行政执法案件结案率持续提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工作质效明显提升,知识产 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更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布局更加合理,知识产权基础数据进一步开放,便民利民效果更加凸显。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模式更加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增一 批品牌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人才供给迈上新台阶,专利代理师数 量不断增加。


 

 

第三章 构建知识产权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支撑重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两区一城多点”建设知识产权持续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极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承载,若干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探索打造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支持四川天府新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建设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转化、交易、投融资、评估咨询及维权服务的平台,构建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链。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在建立研发保税试验区、争取试点技术移民制度、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建设,跨区域受理全省范围内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 计算机软件、驰名商标认定、垄断纠纷等专业技术较强的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

全面系统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激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实行更加严格的知 识产权保护政策,着力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持续深化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支持各区(市)县持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产业功能区围绕产业发展,开展产业专利导航,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支持高校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管理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深化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做好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培育工作。

二、助力核心产业链发展能级提升

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紧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产业、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围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技术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布局完善创新链,鼓励引导高校院所、中高职业院校和企业推进关键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强化核心重点技术保护,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加强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打造产业价值链引领优势。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版权示范单位(基地)。支持高价值专利挖掘、专利情报检索服务于产业发展。完善专利导航制度,紧贴产业需求开展导航,将专利导航和重大项目招引促建相结合,推动产业强链补链。依托产业链群建设,打造一批知识产权特色园区和运营中心。持续优化 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知识 产权信息利用渠道,提升知识产权支撑产业发展的实效。

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新消费、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版权经济和品牌经济。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为“走出去”“引进来”国际贸易企业提供维权援助等服务,助力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重点支持新闻出版、信息软件、视觉美术、传媒影视、文博文创、音乐艺术、游戏动漫、现代时尚、会展广告等相关产业版权创造、运用与保护。积极参与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支持现代商贸、影视演艺、旅游娱乐、动漫广告、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功能区商标品牌建设,引导传统服务业通过商标许可,实施品牌连锁经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引导新兴服务业加强商标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有效运用商标,打造服务品牌。加强会展经济、现代物流、文旅(运动)、现代商贸产业集群的商标品牌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商标品牌整合联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支持以行业协会名义申请注册产业集群集体商标,以集体商标为纽带,组织相关企业参展参会、开展对外宣传交流。提升商标品牌资本运作,加强商标品牌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企业以商标品牌为资产进行参股控股、重组合并。

加速新经济和未来经济优质发展。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为导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价值专利、主要海外市场国家及地区知识产权布局的支持力度。紧盯人工智能、大数据、清洁能源、5G、区块链等新经济新业态的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挖掘、布 局一批高价值专利及专利组合,推动企业及产业创新发展。继续开展新经济梯度培育和“双百”工程,支持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科创型企业发展壮大。为新经济骨干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指导和服务,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专利池。

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版权 惠农、地理标志兴农、植物新品种惠农,将知识产权服务深入乡 村。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支持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鼓励商标国际 注册,培育知名商标品牌;支持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提升地理标 志使用效能,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 护示范区带动作用,培育地理标志综合服务机构,打造地理标志 区域品牌;搭建地理标志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分析与产业 研究,探索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专栏 2 开展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建设

按照“4+N”总体架构,建设成都市知识产权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关键环节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强化核心重点技术保护,着力优化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4”即紧盯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及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要服务的四个产业,成立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四个产业赋能中心。

“N”即四个产业赋能中心分别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四大产业领域,以产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核心搭建 N 个知识产权功能,包括知识产权资源导向功能、专利导航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产业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功能、高价值专利培育功能、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功能等。

知识产权资源导向功能。聚焦四大产业研究提出基于知识产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围绕该目录优化调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政策等。

专利导航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成都科学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功能区,建设一批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专利集群管理示范区和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建立以产业数据、市场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专利导航机制,支持产业功能区实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专利导航和分析评议,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决策参考。

产业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功能。进一步建强成都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构建覆盖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体系。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原则,持续通过母基金的方式,联合投资机构、产业功能区运营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发起设立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聚焦新经济和高端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重点投资拥有核心技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创新型企业, 高价值专利池、专利组合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项目,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平台等。支持商业银行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开展战略性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产业供应链中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促成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首贷”。

高价值专利培育功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四大产业领域的相关产业链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为目标,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各区(市)县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动加强与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对接联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协同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产出一批技术创新度高、保护范围稳定、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及高价值专利组合(专利池)。构建高价值专利协同培育体系和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围绕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关键技术领域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能力提升,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头部企业为知识产权创新主阵地,支持重点企业、产业联盟布局高价值专利组合、专利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功能。建设一批“专利+标准”试点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开展专利竞争态势分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互动支撑,推动企业将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先进技术方案、关键结构特征和技术实现方法转化为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以成都优势产业为核心,重点在知识产权密集且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推行专利标准融合创新产业集群试点,建立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应用管理平台,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引导集群内专利权人达成专利许可协议,推动集群关键共性技术专利转化为团体标准、联盟标准。

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形成成都都市圈知识产权同城化格局。全面贯彻省委关于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 发挥成德眉资四地各自优势,重点在“信息共享、协同保护、同城服务”方面,高水平构建覆盖成德眉资、服务全川的知识产权同城化发展工作机制,打造“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格局中的知识产权聚集优势。共建共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搭建集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成德眉资知识产权服务共享平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推动建设成都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共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加快打造跨区域知识产权评估工作机制,构建“1+4”模式的成德眉资同城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共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扩大资金规模。构建成都都市圈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联动。联合推进成德眉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联动开展执法业务培训,互派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重大、典型案件办理,举办“同城杯”知识产权技能竞赛,以赛代训,提升执法办案能力。

大力促进成渝地区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备忘录》,主动作为,加强协作,成渝共同争取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成渝共同推动在司法、行政、仲裁等层面形成更大保护合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共建重点品牌保护名录、高价值专利保护名录、优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互认机制,共同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互认机制。发挥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国家商标审查协作重庆中心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在成渝两地共建审查员实践基地,共推优质专业公共服务。共建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审判人才库和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成渝地区法院、检察院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力度。高标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示范区,完善跨区域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共建西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知识产权的运用、创造和服务的跨区域整合,  服务两地优势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提升成都知识产权国际化水平。推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站点,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联盟。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业务。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作发展, 推动服务机构、产业联盟等加强与国外相关组织的合作交流。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技术和品牌,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全球竞争。积极推动地理标志国际互认互保,支持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互认产品“郫县豆瓣”“蒲江雀舌”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持续办好“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发挥原创会展品牌带动效应,扶持一批优质 IP 建立海外发行授权渠道, 助推成都IP 走向世界。


第四章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一、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为导向,将知识产权质量指标纳入相关考核、评价和评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奖补政策,强化激励引导,优化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维权保护 阶段的资助。以专利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 产权密集型产业。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支持产业联盟、高 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围绕核心产业,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 心。引导市场主体丰富商标内涵,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培育具 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打造精品版权,加快培育文创、时 尚、软件、音乐、设计等领域的核心版权。挖掘成都特色优势产 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对地理标志的扶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动力。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创新创造活动,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事业单位。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开展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评价激励,引导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实施企业专利提质增效工程。提高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供给,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支持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深入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相 关方利益捆绑机制,探索实施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建立技术类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推动完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转化奖励和报酬制 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创新、离岗创办企业,并取得合法报酬。

优化知识产权创新环境。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构筑 贯通政产学研商的完整创新生态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 境,严厉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不以使用 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推进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 培育巴蜀版权精品,加强优秀作品展示推广。推动商标品牌推广 示范和商标品牌经济发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增强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探索设立商业秘密保护基地。

二、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

健全知识产权运营网络体系。完善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功能,集成服务、创新机制,打通知识产权交易全链条,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统筹整合知识产权运营网络,围绕优势产业布局一批线上、线下特色平台。充分利用专业运营平台,加大供需对接力度。探索创新商标市场运作方式,引导开展商标运用管理, 加强商标品牌资产评估,提升商标运营水平。

建设版权授权交易体系。进一步扩大“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举办“成都数字版权交易博览会”,充分发挥版权专业授权展会集聚效应,为作品创作方、IP 持有方、授权代理商、产品生产商、传播方、贸易公司和零售商等搭建专业授权平台。持续举办版权项目推介、版权集市等授权活动,  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版权作品实现转化。

 

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围绕成都市重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建立精准对接目录和技术攻关任务清单,组织力量集中攻关,解决困扰企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进一步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与世界级名校及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带动重点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发展。创新专利许可方式,探索专利开放许可模式,降低中小微企业专利技术获取门槛,提高专利转化效率。强化高品质科创空间中试熟化功能,加快布局中试共享生产线、检验检测中心、轨道试验线和公共试验设施,鼓励各类科技成果到中试熟化机构试开发,支持建 立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中试平台。进一步丰富成都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天使投资功能,聚焦高价值知识产 权产品进行中试熟化阶段投资。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在自贸试验区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赋能提升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金融服务功能,联合金 融机构、国际国内知名评估评级机构、大数据机构,打造基于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的评估评价机制。深化基于区块链技 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政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拓宽知识产权质押范围,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创新知识产权 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依法依规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


 

 

三、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建立多元联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议事协调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程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加强对落实知识产权重大部署、重要工作、重点任务的协作整合。加快构建市、区(市)县、产业功能区三级知识产权联动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点 面结合的工作机制。

强化知识产权网络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市级重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支持高校、产业功能区、科研院所等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知识产权数据平台。搭建供需对接数据库,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功能。开展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管理政企合作,建立执法协作调度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执法装备和手段现代化、智能化,实现“智慧监管”,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中的作用,加大打击力度,净化互联网交易环境。优化完善知识产权贯标认证扶持政策,重点引导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企业贯彻标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引导社会组织搭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作用,推动、支持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相关的重点产业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逐步形成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一产业一联盟”格局。鼓励、支持产业联盟成立专利联盟或标准联盟,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国 内标准国际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服务、监督和指导,提供信息和资金等支持。



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强化便民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项目制”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专业化、集成化的知识产权服务,畅通专利优先审查、快速预审等通道。加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建设,强化数据交换共享,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将基层维权工作站点纳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软硬件设施配套力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服务流程,提供便民高效的专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争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支持 TISC 中心拓展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品质。规范政策环境和市场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实施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审批告知承诺改革,加大对本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在知识产权代理、交易、许可、评估、投融资、维权、诉讼、商用化等方面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行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鼓励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落户成都,重点开展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供需对接、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高端服务,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整合全球资源来蓉交易。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围绕全市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完善知识产权助推产业、服务园区、帮扶企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畅通对接服务渠道,从高价值专利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持续发力,常态化开展供需信息采集工作,定期发布成果项目和需求 清单。深入开展企业基础托管服务,拓宽托管服务范围,重点提 升高校院所、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自律,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施行自 律管理办法,制定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整体水 平,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生态良性发展。深化高新区国家知识产 权服务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区、  武侯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高地。

规范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秩序。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用档案,有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工作,推进失信联 合惩戒。探索建立执业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项目承担单位投诉通道,定期公示机构黑名单,重点打击无资质代理、恶意商标代 理、专利代理“挂证”、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等行为,积极引导网络平台依法规范从事知识产权服务。



 

 

第五章 健全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保障

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法规。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领域依法实施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纠 纷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临时保护措 施的适用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法规政策。探索研究知识产权领域地方立法,修订《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根据上位法的立法精神,研究制定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健全知识产权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实施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建立重复侵权、故意侵权企业名录社会公布制度。

 

二、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改革创新。以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为主线,全面加强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建设。深化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改革,优化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对审判辅助事务进行集约化运行,进一步突破司法审判的“快保护”关键 环节。持续推行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审 判机制改革,指导基层法院刑事案件审理实质化、民事行政案件 审理优质化改革,统一裁判标准。深化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试点工作要求,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组织,集中履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 职能,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全要素审查,着力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全面推广知识产权权利人权利义务告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积极开展“双向移送”工作,深化知识产权案件“双报制”,出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类案证据指引,统一执法办案标准。

加强司法活动专业技术支撑。完善科技审判模式,运用“微法院”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立案、网络庭审;运用区块链技术, 拓展电子存证平台和执行和解平台;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案件证据智能比对系统,加快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进程。提升技术类案件事实查明的准确性,在知识产权审判中全面构建技术调查官、专家陪审、专家辅助人、专家证人“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制度,落实专家辅助人、专家证人出庭制度,强化检察机关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办案制度,着力发挥检察技术人员对技术类证据的 审查,协助解决知识产权专门性问题或提出意见。优化侦查模式 和打防机制,结合大数据平台,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 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公安数智化作战模式,重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三、增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监管机制保障。健全重点关注市场名录, 针对电商平台、展会、专业市场、进出口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构建行政执法快速处理渠道。推动本市电商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处理规则,强化本地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政企合作机制,对电子商务领域侵权纠纷案件进行快速审核和判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活动中,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统筹司法资源,建设统一的成都市技术调查官名录库,技术调查官为查明案件技术事实提供咨询、出具技术调查意见和其他必要技术协助。深化成德绵眉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协作,建立成渝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探索西南地区省会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支持知识产权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信息监测预警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强化重点市场、重点领域执法,严厉查 处商标、专利、著作权、地理标志等领域侵权违法行为,重拳打 击故意侵权、重复侵权行为。规制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 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加强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特殊标志保护专项执 法行动。加大电商领域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力度,指导本地网站规范管理,删除侵权内容,屏蔽或断开盗版网站链接,停止侵权信息传播。加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力度,积极申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工作试点。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跨部门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以及省市区联合执法办案协作机制, 形成“全域成都”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完善跨部门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诉调对接机制,由行政机关承接法院委托调解的知识产权纠纷, 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案件中行政机关邀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构建。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和一体化办案机制,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实现快速反应和部门协作联动。加强各类展会中有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部门间展会保护合力, 促进会展业有序健康发展。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海关协同保护机制,开展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专利权联合保护。

 



四、拓宽知识产权保护共治渠道

提升非诉调解机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能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点)和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非诉调解机构, 加大诉前委派、诉中委托调解力度,力争 10%以上的案件通过非诉解纷机制化解。在全市产业功能区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点。

深化维权援助协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充分整合中国(成都)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更为便捷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进一步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动维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服务。健全维权援助合作机构和维权援助专家库。搭建海外维权平台,整合知识产权、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资源,建立“成都市海外企业维权工作站”,推行“一站式”维权服务机制,开展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宣传培训,为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知识产权纠纷防范预警和海外维权服务。 

促进专业市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信息沟通机制。引导代理行业加强自律自治,全面提升代理机构监管水平。提升成都市知识产权协会的社会影响力, 发挥其社会自治功能。推动建设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以点带面,促进规范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自律。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鼓励举报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对侵犯知识产权重大违法行为的举报人实施奖励。建立志愿者制度,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治理。

搭建政校合作平台。深化政府与高校合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打造知识产权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高端培训、研究分析的综合性服务型机构。


 

第六章 筑牢知识产权发展基础

 

一、健全知识产权队伍

优化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干部队伍,提高知识产权业务管理能力和问题治理水平。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工作的政策支持,面向国内外引进知识产权 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新增一批国家、省级知识产权领军人 才和专家。推动将知识产权类高端人才纳入成都市“蓉漂”计划等相关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国 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和高校等主体,搭建产学研用 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推广技术经纪人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诉讼人才评价制度。

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在蓉高校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学院,鼓励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一级和二级学科建设。支持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完善实训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建设成都市知识产权人才库,完善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归集、存储、 运转机制,推动人才库数据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享开放。提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管理和运用效能,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知识产权宣传

深度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以产业功能区为重点,举办知识产权保护案例线上分享活动,做好法治宣传、释法说理等工作,增强全社会尊重知识产 权意识。引导企业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普法 宣传活动。举办知识产权公益广告、创意短视频拍摄大赛,对优 秀作品进行推广。

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品牌。依托“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品牌,围绕产业需求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主题活动。探索建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云博物馆。加强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积极参与四川省“创新者之夜”“天府知识产权峰会”“走进天府地标”等品牌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知识产权先进事迹,讲好成都知识产权故事。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学习,提高国际知名度。

三、强化知识产权教育

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深入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点工作,支持示范点学校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教学研究,举办知识产权趣味竞赛,开展知识产权体验 教育和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引 导一个学生,推动一个学校,带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普及格 局。推进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主题沙龙、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教育辅导等活动,  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单位评选工作。

培育知识产权社会文化。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周、主题日活动,举办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展示教育活动,弘扬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筹办知识产权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一带一路”系列论坛, 共同探讨国内外知识产权前沿动态,加强信息交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解决知识产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责任意识,完善工作机制,密切协调配合,形成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健全协调机制,提升协作水平。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开展党委或政府专题学习,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本领。

二、资金保障

优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方向与程序,科学编制知识产权 年度预算,切实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供充分支持。发挥财政 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金向知识产权领域汇集, 鼓励市场主体加大对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 的资金投入体系,促进资金市场化运作,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 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三、机制保障

系统推进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完善知识产权强市战略顶层设计,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善、重点突出、支撑有力、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相关实施办法,明确任务分工。破除制度阻碍,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

四、考核评估

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加强目标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关键指标监测机制、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将结果作为全市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改进规划实施工作。

 

附录:名词解释


 

 

附录:名词解释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 平的综合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其首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指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件数。高价值发明专 利包含以下 5 种情况的有效发明专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 10 年的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 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两区一城多点”: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为战略承载,若干产业功能区、高 品质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联动发展。

新经济“双百”工程:2018 年成都正式启动新经济百家企业和百名人才的培育培养工作(“双百工程”),并已连续公布了2018、2019、2020 年度“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和优秀人才名单。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根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或《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的规定,在马德里联盟 成员国进行的商标注册。截至 2021 年 3 月,马德里联盟共有 107个成员(包含国家或政府间组织),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均为成员国。

PCT:为专利合作协定(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简写, 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主要涉及专利申请的提交、检索及审查以及其中包括的技术信息的传播的合作性和合理性的一个条约。

TISC: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upport Center)的简写。TISC 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议程框架下的合作项目,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用户提升技术信息检索能力,更快地掌握行业动态和新技术信息。TISC 作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专利池: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平台上专利权人之间进行横向许可,有时也以统一许可条件向第三方 开放进行横向和纵向许可,许可费率是由专利权人决定的。“专利池”(联合许可)平台上的各个专利权人之间依然有专利许可问题。

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为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贸易,中国和欧盟于 2011 年启动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2020 年 9 月,双方正式签署协定。2021 年 3 月 1 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该协定生效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进入 欧盟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协定附录纳入双方共 550 个地理标志(各 275 个),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保护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双方互认的各 100 个地理标志,于 2020 年 3 月 1日起开始保护;第二批各 175 个地理标志,将于协定生效后四年内完成相关保护程序。

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为深入实施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圈长制”和“链长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服务创新的优势,搭建供需精准匹配、知识产权要素聚集的产业融合创新应用场景,赋能全市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依托产业功能区及高品质科创空间,按照统一识别系统、统一赋能模块、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绩效评价的思路,试点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嵌入式”的“知识产权赋能中心”,打造带动力强、显示度高的融合创新示范应用场景。




附件下载:

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