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创新创业政策服务平台!  ——让政策更好地引导创新、服务创新
会员专属,享看即看!
当前位置:

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题规划》征求意见的函

政策来源: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 | 发布机构: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 | 发布时间:2022-02-07 | 469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成都高新区在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保障方面加大力度,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日趋健全,拟出台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题规划。现对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2月7日至2022年2月22日,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就《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题规划》建言献策,您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请发送至444200699@qq.com。


附件: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题规划(征求意见稿)





成都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2月7日

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题规划

(征求意见稿)

 

 

 

 

 

 

(讨论稿第十稿,专家稿定稿第五稿)

成都高新区社治保障局

西南交通大学课题组

2021年12月31日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养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养老设施供给大幅度增加

(三)养老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

二、问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二)发展机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养老服务供给

(二)强化设施载体保障

(三)丰富养老服务内涵

(四)培育养老人才队伍

(五)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六)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五、规划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保障措施

(三)注重监督检查

(四)加强示范宣传



一、发展基础

(一)养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在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保障方面加大力度,先后出台了《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养老助残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都高新区关于加快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高新区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2019-2022年)》《成都高新区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日趋健全。此外,关于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运营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的操作指南也日益完备,为“十四五”养老服务业持续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养老设施供给大幅度增加

“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2个,社区为老服务站25个,老年助餐点位44个,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以街道级养老服务综合体为龙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老年助餐点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此外,养老机构数量也有明显增长,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3家,养老床位1401张,综合入住率达64.57%。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共计1026张,占床位数总数的73.23%,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参与度较大提升。

(三)养老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累计对167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共计投入资金158万元,提高了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成都高新区现有4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了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年均服务11万人次,共计投入居家养老服务补贴3327万元。此外,成都高新区现有13家养老服务机构,正在为近千名老人提供专业化的照护服务。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创新搭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有效提高了服务效能。

二、问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1.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成都高新区现有常住人口1257541人,60岁以上人口占比12.05%,其中既有高新区建立以来的第一代创业者,也有近几年高新区新增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特别是引进人才的长辈家人。相较其他地区,高新区的老年人在阅历、教育、经济收入、权益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上都有鲜明特点,他们对养老品质的需求显著提升,在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精神文化等养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成都高新区现有养老床位数还远低于成都市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39张床位的数量,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床位相对短缺,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设施运营的专业性有待提升。面对养老护理员队伍薄弱、行业监管被动等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还需要出实招出新招。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偏弱。成都高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均衡性有待优化。多数日间照料中心运行困难,正在运行的日间照料中心普遍存在人力不足、场所缺乏、设施较差的问题,仅能够提供文化娱乐等单一服务,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寥寥。同时,机构对社区居家服务的提供意愿不足,服务的连续性整合性不够,老年人的获得感满足感有待加强。

3. 养老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成都高新区正在形成层次分明、样态丰富的养老服务生态,但社会资本参与度还未充分调动,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新一代智能康复辅具研发设计未能有效地同供给体系衔接,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改革引领发展,促进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激发的作为还不够有力,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推动成都都市圈养老服务区域合作等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二)发展机遇

1. 数字化产业发展迅速,普惠应用空间广阔。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智慧养老有望重塑养老服务市场模式和发展格局,为高新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普惠、更精准的服务。成都高新区有条件利用好辖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独特优势,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

2. 高水平人才不断沉淀,品质消费潜力巨大。成都高新区第一代高新人已渐渐步入老年,品质养老需求正在不断显现。同时,大量高学历高水平的中青年人才流入并定居高新区,意味着部分随迁的父母家人也有在高新区养老的需要。 “新老两代”高新区老年人个性化强、感知度高、内容丰富时尚的优质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既是压力更是机遇。

3. 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以成德眉资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契机,成都高新区要充分发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引领区域合作,促进老年人跨区域流动养老,并以更大力度吸引优秀运营服务品牌入驻高新区,吸引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落户高新区,做强做优养老产业,实现“服务一流、品质一流”的高新品牌。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精准把握老年人口分布结构、差异化需求和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健全服务供给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队伍体系,构建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发展格局,有效解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在养老服务上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更多老年人享受科学、有效、精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促进实现“颐养在高新”的幸福城区样板。

(二)基本原则

——人民为本,增进福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构建人人可及、人人享有、分层分类、梯度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老年人的实际服务需求和便利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可及的优质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服务。

——多元协同,合力推进。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兜底线、保基本”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家庭和个人的第一责任,构建家庭支持体系,提升家庭照护能力。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产业能级,破解制约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继续以开放促发展、合作求共赢,大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对标先进地区,积极探索符合成都高新区实际的养老事业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新制度、新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类型多样的养老服务示范点位,更好发挥高新区的先行示范作用。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更加成熟。着眼于惠民利民、公平高效,强化兜底保障,优化普惠供给,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互认互通能力评估,强化综合监管等关键环节,推进建设涵盖“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整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充裕。着眼于充足、均衡、优质,加快各类养老设施配置,优化设施网点均衡布局。依据省、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开展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评价,着眼于高标准、优质量,不断提升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着力推动高新区养老服务达标提质、增能增效。

——高水平养老资源集聚更加富集。着眼于创新、统筹、协同,依托成都高新区的科技、人才、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创新,培育、扶持和引导养老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医养康养体养结合,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利用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集聚效应。

——高素质养老人才队伍更加充盈。着眼于培育、保障、优化,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发展分层培养、梯度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多渠道扩大养老服务人员规模和服务能力,优化提升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1 成都高新区“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核心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5

指标类型

养老

服务

1

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张)

2000

预期性

2

养老机构达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

100%

约束性

3

意愿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

100%

预期性

4

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覆盖率(%

100%

约束性

5

本地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品牌(个)

2-3

预期性

6

认知照护型床位(张)

500

约束性

7

养老护理员培训(人)

300

约束性

8

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

100

约束性

医养

融合

9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5

约束性

10

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1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60

约束性

完善保障体系

12

特殊困难老年人周探访率(%)

100

约束性

13

每千老年人拥有持证社工数(人)

≥1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夯实基本养老服务。研究制定成都高新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的精准度,实现“补供方”与“补需方”有机结合,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价格适中、便民利民、质量安心的基本养老服务。建立和完善保基本床位的建设标准、运营方式及价格管理等办法建立保基本床位轮候入住评估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需求得到满足。

2.扩容普惠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型养老机构。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公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和监管规则,扩容普惠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利用国企自有土地和房屋开办养老设施的支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为广大普通老年人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可及、专业放心的普惠养老服务。

3.繁荣社会化养老服务。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培育壮大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培育一批本土化、规模化、连锁化的龙头养老服务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品牌。支持各类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养老机构落地成都高新区。全面推动成都高新区养老服务业向“品质化”迈进。

4.巩固家庭养老基础。探索信托养老、互助养老、以房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大力发展喘息服务,有效拓展家庭养老的新内涵新途径。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整合多方资源定期开展家庭照护人员技能培训,增强家庭照护能力。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适老化改造和家庭智能化监护的标准化流程和指南,引导有需求的家庭自主进行改造,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科学性。

专栏1:家庭照护人员培训项目

向家庭照护人员提供专业护理技能培训,丰富其护老常识,提高其专业照护技能,不断夯实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基础作用,让更多老年人在家庭中得到更有质量的照护服务。

 

 

专栏2: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

支持有改造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对现有住宅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居家养老环境。

 

专栏3:家庭智能化监护项目

通过物联网、远程智能安防监控等技术,搭建老年人远程监护服务系统,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引导有需求的家庭设置老年人居家智能监护系统,提升照护服务效率,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

 

(二)强化设施载体保障

1.优化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精准落地。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配套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合法用房等方式配备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严格贯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公共设施无障碍标准和适老化规定,确保新建、改建设施全部满足无障碍和适老化要求。

2.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健全街道级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三级社区居家养老网络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推动全覆盖、成体系、品质化的多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以街道为单位,明确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设施的各自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强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区域统筹,最大限度实现老年人就近养老。

专栏4: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

构建以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为龙头,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为老服务站(老年助餐点)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到2025年,每个街道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三)丰富养老服务内涵

1.激发社区居家养老能效开展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提升工程,重新梳理功能定位,按日托型、护理型、活动型等进行分类提升改造,实现临近站点功能互补,促进闲置站点有效运营优化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基础条件,建立持续性资金扶持政策,鼓励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拓宽业务范围,实现连锁化运营。整合医保、社保、卫健委各类资源,增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防等形式多样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让老人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得到专业照料。

专栏5: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项目

探索将认知症患者照顾场景从“医院、机构”回到“日常生活”,让老人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得到专业照料;成都高新区各个街道试点打造一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普遍开展相关知识宣传,营造关爱老年认知障碍者的社会环境。

 

2.提升养老机构保障水平。鼓励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设置老年认知障碍友好专区,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有效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专业养老需求。鼓励养老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将老年教育资源延伸至机构内,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探索并推动建立养老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引进更多助餐、护理、生活照料等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提供稳定、优质、专业服务加大力度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有效支持专业照护力量规范有序发展。

3.推动医康体养深度融合。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体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融合,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做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机制,提升服务频次,拓展服务项目。支持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把中医诊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广泛开展老年疾病防治、意外伤害预防、心理健康与关怀等健康促进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健身辅导、身体机能训练、慢病运动干预等体养结合服务。

专栏6:适老化运动处方库项目

组建适老化运动处方库编制专家组,将医师与运动指导人员连接在一起,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精准个性化运动处方库,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4.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充分发挥驻区高新技术企业资源优势,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在居家、社区、机构和日常消费等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重点面向家庭照护床位、助老餐厅、智慧养老院打造智慧化解决方案,创新互联网+养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老年人需求及能力评估等智慧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效能。依托高新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聚焦老年健康风险、应急服务等居家难点,开放24小时紧急救援呼叫功能,保障散居特困、低保困难、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居家安全。

(四)培育养老人才队伍

1.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成都高新区养老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每年至少一次的免费培训。支持区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养老企业参与联合办学或申请成为就业见习基地,与人才培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机构内开展护理技能实操培训和其他实习工作,开通人才到岗“直通车”,引导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双向用工协议。

专栏7:养老护理员培训项目

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按照规定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费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到2025年,共计培训护理员2500人次。

 

 

专栏8:老年社工培育工程

依托区域内专业社工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工服务方法与沟通技巧培训及活动策划与开展能力培训,从而培育壮大老年社工人才队伍,提升老年社工专业服务能力。学习成果达标的社工可获结业证明。

 

2.畅通养老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级别与报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为服务年限满3年的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发放入职奖补,增强养老护理员职业吸引力。引导养老服务企业依据护理服务评价、工作年限等因素逐步提升从业人员薪酬待遇。鼓励养老服务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为青年养老人才职业晋升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评选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劳动创造和社会价值。

3.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涵盖公益组织准入、需求发布与方案申报、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志愿活动组织开展、服务兑换激励、监管与服务评价为一体的养老志愿服务闭环管理机制。继续落实老年巡访制度,广泛发展睦邻互助养老服务,加大培养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推动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根据需要,设置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岗位,主动招募接纳志愿者开展常态化、专业化养老志愿服务。推广“时间银行”志愿者助老服务,鼓励低龄老年人积极参与帮扶高龄老年人的志愿服务。

专栏9:时间银行项目

充分发挥低龄健康老年人作用,积极探索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建立成都高新区“时间银行”时间币存储、兑换、转赠信息系统,推动形成“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互助养老新模式。

(五)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1.建立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办法,建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跨部门联合管理、联合执法、联合惩处的协同监管机制。完善日常服务质量监测、信用分级等科学评价机制。守牢安全底线,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举报和投诉制度,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养老机构及人员实施联合惩戒。

2.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实施“以奖代补”,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指导养老机构建立管理制度、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等,实现服务质量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质量考核和绩效评价制度,通过选聘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组建市民观察团等多种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信誉等事项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的依据。对失信主体,加大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限制享受政府补贴资金、税费减免等,限制参加政府采购。

3.建设养老服务“互联网+监管”平台。完善面向政府部门的信息核查机制,强化数据共享支撑,实现养老机构和组织、从业人员以及法定代表人等重要关联人的信用信息全覆盖。探索养老机构动态监管、非现场监管等新方式,逐步开放面向公众的信用查询、风险提示、红黑名单发布、诚信服务地图、失信投诉举报等应用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违规行为和异常情况,提高养老服务监管智能化水平,实现养老服务“一网统管”。

(六)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1.有机融合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文化、旅游、餐饮、养生、健康、金融、教育等行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形成共建共生、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突出金融机构在养老产业中的资金融通作用,支持金融机构联合服务提供商、投资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高端康养机构和品质化养老社区等新兴业态,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2.提高老年产品智慧化水平。大力发展康复辅具以及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产业依托生物产业园、软件园、电子信息园等载体,加强创新孵化和产业集聚,吸引国内外优质康复辅具企业落户。鼓励发展智能康复辅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各类智能健康养老产品支持企业引进或自建智慧化适老化产品研发产业链。建设成都高新区智慧养老体验馆,增强老年消费者及其家属对智慧养老产品的体验和了解,促进智慧养老产品消费升级。支持品牌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区域内大型养老机构、社区、医院、老年大学等合作,积极开展促进产销对接活动。

专栏10:智慧养老体验馆建设工程

搭建成都高新区智慧养老体验馆作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区域内智慧养老企业积极入驻,为老年消费者提供产品科普和体验服务,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加速相关产品服务渗透。建成1个集科研、体验、科普、教育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养老体验馆。

 

五、规划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养老服务重大问题。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街道之间联系,汇聚产业资源,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二)强化保障措施

加大对养老服务投入,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切实发挥好资金效益。引导居民议事会依规按程序使用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制定一批创新性、指导性文件,进一步破除阻碍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障碍。

(三)注重监督检查

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成效的考核管理,依法依规强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重要项目、重要环节、重要指标形成跟踪问效机制,科学开展中期、终期评估。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考核。

(四)加强示范宣传

创建一批社会参与广泛,应用效果明显的示范街道及示范项目,加强应用试点示范层级动态管理,强化示范引领。加大对高新区养老服务政策和养老服务站点、机构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类线上线下宣传媒介,注重运用多种形式帮助老年人清晰理解、简便申请、就近就便地获得养老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